登陆注册
15001300000005

第5章 印度民间文学的传统

中华民族是一个相当务实和崇尚功利的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记载历史的习惯,岂止是习惯,简直是执著,是癖好。为什么?有用。唐太宗说得好:“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时势的兴衰,社会的变迁,人事的关联,都需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对统治阶级而言。而印度古人没有书写历史的习惯,却讲得一口好故事,而且讲得执著,讲成癖好。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看来,真实的历史并不重要,倒是添枝加叶的故事更能表现创造力,更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愉悦和满足。所以印度自古盛产各种神话、寓言、故事、童话,假以时日,这种习惯形成风气,形成传统,这就是印度的民间文学传统。在中国,讲故事的风气不那么兴盛,所以神话传说虽有,却很少形成巨制,小说也出现得晚。这似乎与儒家的思想有关,其实也不仅仅与儒家有关,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也有不乏想象力的庄子之流,但占压倒优势的却是讲政治,说伦理,给统治阶级出主意,想办法,走上层路线,因而那些著作更文气,更具有官方色彩。印度古人也讲政治,说伦理,也给统治者出主意,但却发挥得厉害,更具有浓重的民间色彩。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印度的民间文学传统。

(一)吠陀文学的民间性特征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印度有些学者不承认吠陀文学属于民间文学。我们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吠陀文学具有明显的民间文学特征。

民间文学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是相对于文人文学而言的。一般认为,民间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特征,也有人认为在三大特征之外还要增加一个传承性。对此,刘魁立先生认为:“民间文学的创作则是动态的……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即兴特点。”根据现有的民间文学理论,我们认为,吠陀文学已经具备其所有的特征。

1.口头性

我们知道,吠陀文学作品是靠口头传播的,是师生间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正如金克木先生所说:“这些所谓经典长期以来只凭口头传授,甚至后来许多其他文献也是长期以口口相传为主。”印度上古有文字,但不大用来书写书籍,而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常是树叶、树皮之类,即使书写了也很难长期保存。这是其口头文学发达的原因之一。吠陀文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长期的保存和流传,直到某一个时期被编定成书。

2.集体性

如果说吠陀文学作品都是有作者署名的,它们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婆罗门仙人,因而认为它们是出自文人之手的高雅之作,那就值得商榷了。的确,以《梨俱吠陀》为例,每一首诗都有作者署名,但仍如金克木先生所说:“《梨俱吠陀》的创作年代至今未能确定。这是古代的印度人民长期积累的集体创作,可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过程。”“传统给每首诗都署上一个仙人的名字,但这并不一定是诗的作者。”如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一样,虽然也署名为蚁垤(Valmiki)和毗耶娑(Vyasa)所作,但那仅仅是传承者之一,或者说是某个版本的编定者。

3.变异性

吠陀文学既然是口头传播,在流传过程中就一定会有变异,会有差别,这就是一些故事出现不同版本的原因。同一部吠陀中出现的神,描写并不一致,就更不要说在不同的文献中了。就拿《梨俱吠陀》中的天帝因陀罗来说,自相矛盾的地方就不少:一会儿在天上,是至高无上的神,一会儿又在地上,像是一个酋长;一会儿说他是陀湿多的儿子,一会儿又说陀湿多是他的敌人。所以,金先生说:“总起来看,这形象虽有矛盾,仍相当完整,是由氏族首长转变为奴隶主的第一个统治者的典型概括。”

4.传承性

吠陀文学作品具有传承性特征,所以有家族署名的情况,也就是说,某个家族世代为某一卷诗歌的流传作出了贡献。同时,这个家族的后期成员也许就是某卷诗歌的权威编定者。仍以《梨俱吠陀》为例,金克木先生指出:“印度传统认为这些诗是上古的仙人传授下来的。第二卷到第七卷是六个著名的仙人家族所传授,每一仙人家族有一卷。这六卷现在一般认为是比较古老的成分。第八卷是两个家族传授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旦编定,其传承是否就中断了,就失去了其民间文学的特征。事情的结果的确是这样,但也不完全是这样。说是这样,因为自吠陀文献编定之后,被后世奉为经典,神圣不可改变,于是就相对固定了,尽管有不同的版本流传。同时,这些作品也从民众的口头上消失了,人们不再你传我我传你地背诵和讲述了,而是只有少数人偶尔搬出来运用一下。说不是这样,因为吠陀文学中的一些神,一些片断,仍然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在民众的口头上活跃着,丰富着,变异着。典型的如因陀罗,到后来还时常出现于史诗和往世书神话,也频繁出现于佛教和耆那教神话,他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以上情况说明,吠陀文学的确具备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那么为什么仍然有印度学者不把它归入民间文学的范畴呢?原因也许有两点:第一,这些印度学者通常怀有宗教意识和宗教感情,认为吠陀是古代的圣典,是仙人的著作,自然不能与芸芸众生的口头传说同日而语。第二,由于这些古老经典的编定年代较早,较早地离开了民众的现实生活,离开了民众的舌头,走进了书面文学的圣殿,所以被排除于民间文学之外。

在中国也是一样,当我们追溯民间文学的源头时,一定要提到《诗经》,提到其中的“风”。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讨论印度民间文学时不应抛开吠陀文学,因为吠陀文学是印度民间文学的最早部分,虽然不是源头(因为唯一的源头是社会生活),但也是开山之作。

(二)史诗与印度民间文学

印度的两大史诗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这是西方、印度和中国学者们公认的,已经不必讨论。现在要说的是,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印度民间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我们知道,两大史诗在印度流传十分广泛,影响极其深远。它们虽然经过比较权威的编定,但却没有断送其民间文学的特征;它们被印度教徒奉为圣典,一直在民众中流传,甚至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流传。一句话,两大史诗在印度民间文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学现象。下面谈四点意见。

1.两大史诗对吠陀文学的继承

史诗是在吠陀文学之后形成的,对吠陀文学有继承,也有发展。所谓继承,是指它们与吠陀文献有一脉相承的血肉联系,一种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当然,谁都不能否认,史诗的根本源泉是生活,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就拿《摩诃婆罗多》的主干故事来说,一般认为是根据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场战争演义而来的。这是其创新和发展的部分,是其区别于吠陀文学的部分。但是,史诗并不是仅仅有一个主干故事,而且其主干故事仅仅占全书的一小部分,那么,它们另外的大量内容是从哪里来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有民间零散的故事、童话和寓言,也有一部分来自吠陀文学,来自对吠陀文学的吸收和发挥。它们对吠陀文学的继承关系大约可以总结为这样几点。

第一,它们从吠陀文学中吸收了许多神明,并降级使用。我们知道,在两大史诗里,已经出现了印度教的三位主要大神: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他们是史诗神话中的主要神明,尤其是毗湿奴,在《罗摩衍那》中化身为罗摩,在《摩诃婆罗多》中化身为黑天。三大神在吠陀文学中虽然有他们的影子,但并不引人注意。而吠陀神话中的一些主要神明统统都遭到降格。例如,因陀罗,在吠陀神话中是天帝,是拥有颂诗最多的最高神格。而在两大史诗当中,他被降低为第二流的神明,虽然也拥有巨大的威力,但却属于主神的附庸。其余的神明,如太阳神苏利耶、火神阿耆尼、水神伐楼那、风神伐由、死神阎摩等,都遭到同样的命运,变成了第二流的神。

第二,它们从吠陀文学中吸收了大量神话,并加以发挥。我们知道,《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都有一个特殊的讲述方式,即常常脱离主干故事而横生枝节,引来一些别的故事。这些故事被称为插话。而插话中往往有吠陀故事。例如,《摩诃婆罗多》的《初篇》第60~70颂,是“用《梨俱吠陀》诗体歌颂双马童”。而且这些诗节“不见于现存《梨俱吠陀》传本”。同样,沙恭达罗的故事、洪水故事、广延天女(优哩婆湿)的故事等,都先在吠陀或梵书中初见端倪,而后在史诗中得到丰富,变得完整。

第三,它们的一些主要角色直接继承了吠陀神的血脉。例如,《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是风神伐由的儿子,故又被称为“风神之子”,《摩诃婆罗多》中的坚战是阎摩之子,迦尔纳是太阳神之子,无种和偕天是双马童之子,等等。这些最能体现史诗对吠陀神话的继承关系。

2.两大史诗与往世书文学

两大史诗的编定时间在一些比较古老的往世书之后,所以史诗中也多次提到往世书。但是,总体上讲,往世书比史诗晚出,有些往世书的成书时间晚到12世纪,有的往世书中提到了成吉思汗。而有的往世书中甚至提到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阿克巴,这些部分显然是非常晚才补入的。

往世书里记载的主要是一些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比之史诗的早期部分要晚出,被认为是新的神话传说。金克木先生指出,“新的神话传说首先总是应时代的要求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也就是说,往世书也带有民间性特征。

那么,往世书与史诗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一部分史诗中的神话在往世书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例如,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黑天作为大神的化身,以一国之君和般度五子亲戚的身份参加了大战,但在往世书(如《薄伽梵往世书》和《诃利世系》)里,他的出生、童年和少青年时期的故事被详细叙述。之所以说这是发展,是因为这样的刻画使得黑天的形象更加完整,更加人性化,更为百姓所喜爱。其次,史诗中的大神在往世书里出现了更多的化身,拥有了更多的业绩。如毗湿奴24次(主要有10次)化身为人和动物拯救世界苍生,湿婆及其家庭成员数次诛杀恶魔。这是往世书神话进一步社会化的表现,反映了人民大众除暴安良的愿望和社会安定的要求。最后,史诗中的故事被往世书采用,如《薄伽梵往世书》里就有罗摩的故事。还有许多小故事也被吸收进往世书。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说,史诗对往世书具有开启作用。

3.两大史诗与印度虔诚文学

到了中世纪,梵语文学走向没落,各地方言文学开始兴起,史诗又开启了中世纪虔诚文学的大门。最典型的例子是苏尔达斯的《苏尔诗海》和杜尔西达斯的《罗摩功行湖》。前者描写的是黑天的故事,后者描写的是罗摩的故事。这两部书都十分受民众欢迎,流传的范围广泛而且深入人心,以至现在印度人提起《罗摩衍那》,并不是指蚁垤仙人的《罗摩衍那》,而是指《罗摩功行湖》。这两部中世纪的作品属于早期的印地语著作,而几乎同时代的其他语言文学也都在模仿史诗的创作,有的是翻译,有的是缩写,有的是根据某个片段加以发挥。这些作品都出现于各个地方语言文学的早期,对各个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4.两大史诗与近现代文学

两大史诗对印度近现代文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泰戈尔就曾经缩写过《罗摩衍那》,其他关于史诗故事的缩写、改写,或就其中片段扩写的书籍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史诗几乎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这一现象说明,史诗千百年来已经深入人心。而深入人心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三:第一是宗教信仰的原因。印度大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大神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他们每天要膜拜,要念颂,要记挂,要敬畏,因而大神的故事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第二是社会需要。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平等,存在许多苦难和烦恼,需要排解,需要克服,需要安慰,史诗的故事和史诗中的教诲正是一剂良药。第三是史诗本身的艺术魅力。史诗经过无数人的苦心创作,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三)印度民间文学的丰富性

鲁迅先生把印度古代民间寓言形容为“大林深泉”,是十分有道理的。而印度古人自己也用许多词汇来形容自己民间故事的繁多,有形容为“簇”(manjari)的(如《大故事花簇》),不仅繁多而且美丽;有形容为“湖”(sarovar)的(如《罗摩功行湖》,不仅宏富,而且清澈;有形容为“海”(sagar)的(如《故事海》《苏尔诗海》),不仅恢弘,而且无限。而“大林深泉”还给人一种烟雾缭绕,神秘深邃的意象。在人们的感觉里,印度那些净修林里的修士们正是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驰骋想象,编排故事的。其实,到印度去看看就知道,故事随时随地都可以诞生。在青青的田野上,在碧绿的大树下,在低矮的茅棚里,在河边,在岩洞,在街道,在废墟,到处都蕴藏着许多故事。这就使得印度民间文学作品异常丰富。印度民间文学的丰富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悠久的传统如一条长河

如前所说,印度古代的人们的确善于编故事,讲故事的人成癖,听故事的人也成癖。从吠陀开始,经过史诗、往世书、虔诚文学等,一直到近现代,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新创作源源不断,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

一方面,人们不断从吠陀文学和两大史诗中吸取营养,以其中的人物或故事要素为基础,不断扩充、完善和花样翻新;另一方面,又根据新的社会现实和新的生活经验积极创造新的故事。而新的故事在流传中又被不断扩充或改编,形成许多不同的版本。

2.一方水土产一方故事

印度土地辽阔,民族众多,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学,这在无形中就丰富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我们在印度书店里,在街道边,在火车站,在旅游点,到处都能看到那些关于史诗和各种往世书的小册子,有的有多个版本。至于古代的各种民间故事集,如《宝座故事三十二则》《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比尔巴尔故事》《故事海》(缩写本)等,更是比比皆是。多年以来,印度陆续出版了许多介绍不同地区民间文学作品的集子,每个邦的民间文学作品都有介绍。从这些集子就可以感受到印度民间文学的丰富多彩。

3.各宗各派都念自己的经

印度教派众多,印度教有印度教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而佛教除了在自己的典籍中容纳引进印度教神话传说外,也创造了自己的新神话传说,如佛传故事、神变故事等,而且还采集大量的民间故事汇集到自己的经典里,如《本生经》。耆那教也和佛教相似,也创作了本教门的新神话传说,也收集了民间故事。这样,印度的民间文学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四)印度民间文学的生命力

说到底,印度民间文学的生命力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最终的结论。但是,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有以下诸端。

1.宗教信仰根深蒂固

由于宗教是印度人民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而民间文学自古以来就依存于宗教,并为宗教服务,所以,如史诗、往世书等宗教神话传说便可以获得与宗教同等的生命力。我们知道,宗教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一种哲学,一种道德尺度和一种价值观。人总是有思想、有追求、有信仰,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追求,人类就要退化,就要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对宗教有一种依赖性。如果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宗教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便有了宗教,可以说,人类社会也对宗教有一定的依赖性,宗教始终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直至人类社会的终结。既然宗教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那么附属于宗教的民间文学自然也就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2.不断获得新载体

我们前面说过,印度的史诗等民间文学作品是后世人进行创作的取材之源,这就使印度的民间文学具有了不断获得新生,不断被注入活力的一次又一次生机。不仅如此,印度的民间文学还从古代起就与舞蹈、音乐、戏剧等结下不解之缘。印度的古典舞蹈表现的是史诗中的故事,六大流派没有例外。印度的民间舞蹈也大多表现民间故事,如阿萨姆邦的《比忽》舞、比哈尔邦的《洁塔·洁丁》舞等,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反映的是民间爱情故事和家长里短。而印度古代的戏剧典范《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等,也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创作的。

到了现代,电影电视事业发达起来了,民间文学作品又自然而然地走上了银幕和荧屏。翻开一部印度电影史,就会发现,印度最早生产的故事片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罗摩衍那》制作完成并放映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演时万人空巷,直到现在还在反复播出。

还有,前面提到过印度市面上各种民间文学的印刷品,它们会成为能识文断字的老奶奶和母亲们的口头文学,传给下一代。

毫无疑问,这一切都助长了印度民间文学的传播,使它们不断获得新的传播方式。

3.口头性还将继续保持

新的传播媒体虽然强大,覆盖了全印度,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民间文学口头传播的渠道。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至少还有1/4的人口属于文盲,算起来能有二三亿人,比美国的总人口还要多,而且这种状况似乎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这么多的人不识字,给印度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播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印度具有悠久的民间文学传统,两大史诗在这一传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印度拥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今后,印度的民间文学还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同类推荐
  • 心灵甘泉·沙与沫

    心灵甘泉·沙与沫

    沙与沫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爱情、人性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除了哲理以外,诗集还富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生命的爱和真谛,让那些困顿彷徨的人们,都能得到慰藉和鼓舞!诗文超越了时空、国界的限制,字句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满足了不同心灵的不同需求。
  • 佳辞妙对(中华美德)

    佳辞妙对(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五千年,内容博大而精深。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
  •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生命中的每一段光阴都不可磨灭。记忆里的那些片段,如今变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那些拥抱我们的人,给了我们温暖。那些放弃我们的人,教会了我们成长。流浪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份安定。安定之后,我们却又选择了继续颠沛流离。或许,在某一天的清晨,你从床上醒来,想起了一个深藏于心的故事。故事里,有美好,有遗憾,有喜悦,有悲伤。看似纷杂凌乱,但是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当你辗转失眠时,当你需要安慰时,当你等待列车时,当你赖床慵懒时,当你饭后困顿时,应该都能找到一个适合阅读的故事。
  • 永远的情怀:粤海知青散文集

    永远的情怀:粤海知青散文集

    这是一本纯粹的知青文集,她最宝贵的是蕴涵其中的知青精神;这是一本有文学含量的书,她最动人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汩汩真情。文学融入了万千知青四十年绵延不断的梦里,知青和文学若即若离却始终对它有一种热爱与畏。我们在被为知识青年的年代里,拥有的知识实在太少;我们在不再年轻的时候,却珍藏起了一个名字:知识青年!于是我们提笔抒怀,回首百感交集的往事;我们敲击键盘,记录那一段磕磕碰碰走过来的日子。
  • 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

    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

    本书是纪实文学,本书作者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灾难后赴灾区支教的小学老师。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下在两个多月的支教经历中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的可歌可颂的人和事,充分展示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灾区人民坚强不屈,重建家园的精神。
热门推荐
  • 乡村的那些灵异事

    乡村的那些灵异事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让我带大家走进我的灵异故事里。
  • 爸爸妈妈请离婚

    爸爸妈妈请离婚

    相信家庭问题所有家庭都会有本难念的经,但是,我请爸爸妈妈或女儿儿子可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别以为单亲家庭就不好,挺自由的。别那么自私,那自己锁住爸爸妈妈的幸福。也请爸爸妈妈不要对自己的儿女要求太高,他们是突破两亿精子闯出来的优秀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就看有没有一个好的爸妈把潜伏的优秀挖掘出来。
  • 爱情的旅途

    爱情的旅途

    一个人的旅途中,她偶遇不惑之年、自称为“狼”的男人。
  • 神魔法典

    神魔法典

    叶天璇是一位好学生,遵纪守法,腹黑却挺爱国。可这一天,一本魔典从天而降,将其带到了魔法的世界。是毁灭,还是创造?“既来之,则安之!”“什么,这个世界的人想要侵略我的世界,怎么可能!”——叶天璇手握魔杖,头顶符文,俯视着异界的芸芸众生。(第一本小说,大大们好看了多支持一下!)
  • 六道魂殇

    六道魂殇

    六道轮回,万古法则,破法而行,独步天下,六道魂殇,逆天而行。
  • 只影徘徊的小忧伤

    只影徘徊的小忧伤

    郭敬明说,我们生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飞舞的宇宙的尘埃,我们是小小的尘埃。谁都有过忧伤,它们可以是安静的,也可以是暴躁的。它们看似离我们很远,可是又与我们形影不离,似乎它们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空气里,就像是感冒病毒,在我们不小心的时候,悄无声息的攻击着我们。是的,忧伤就像是病毒。快乐有的时候会让我们暂时忘记他们的存在。有的时候,我们败给了自己。如果可以像柯南那样,真相只有一个,或许我们就可以为了凯旋而高歌。可是,芸芸众生里绝大部分的是俗人,那些人依旧在徘徊着,徘徊在自己钩织的忧伤里。如果这个世界少了悲伤,可见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无聊。年少的人总是冲动而且鲁莽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强烈而且粗鲁的。可正是这样,即使错了,最后都会被原谅,谁让我们是不懂世事的年轻人呢?谁让我们拥有令所有的人都羡慕的青春呢?如果错了,请不要阻止我;在离开前,请不要说再见。
  • 最美神恋

    最美神恋

    心中有个故事,想与大家分享。我是新人,但我会用一直默默的更新,哪怕没有人关注。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条不归路。(一个意念,踏上一条不归路,我要踏平这条路,走到最尽头再回首,看走过的年少轻狂。)
  • 第一谋妃

    第一谋妃

    不过是拍张古装写真,竟真穿成古人?虽说兄长宠爱她吧,但姐妹迫害、心狠手辣。她不想卷入争权夺势的漩涡,可他们却不肯放过她,心爱的人在她面前血溅三尺,从此,她爱已灭,恨入骨髓。那些伤害她的人,等着她血的报复吧!
  • 真假小娇妻

    真假小娇妻

    我才是真的莫倾城哼你认为有谁信你?你为什么要冒充我?我跟你无冤无仇!
  • 中医养脾胃速查手册

    中医养脾胃速查手册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气血生成就会不足,身体各个器官就得不到正常的滋养,而出现“枯萎”现象,接着就会百病滋生。《中医养脾胃速查手册》从体质、饮食、经络、运动、日常细节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养脾胃的各种方案,以及常见脾胃病的对症防治与调养方法。三分治,七分养,养好脾胃身体才健康。一书在手,养生保健,健康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