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和别人争论
这并不是主张绝对不要和别人争论,在有的时候、有些场合,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确信的真理和主张去和反对者争论,辨别是非。这种争论,有时还会发展到很激烈的程度。
但是,在一般交谈的场合,却要极力避免和别人争论,因为交谈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是一种社交性的活动,一争论起来就很容易伤感情,和原来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然而,这也并不是说,在一般谈话的场合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看法,别人说黑,你也跟着说黑,别人说白,你也跟着说白,这样虽然可以避免争论,但你已经变成一个没有确定的主张和见解的应声虫,或者被人家看成不诚恳不老实的大滑头,这也会妨碍你和别人的正常交往。
如果要做到既不必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又避免和别人争论,究竟有没有两全的办法呢?
答案是:“有的”。
1.尽量了解别人的观点。在许多场合,争论的发生多半由于大家只看重自己这方面的理由,而对别人的看法没有好好地去研究,去了解。如果我们能够从对方的立脚点去看事情,尝试着去了解对方的观点,认识到为什么他会这样说,这样想。这样,一方面使我们自己看事情的时候会比较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对方的看法也有他的理由。即使你仍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也不至于完全抹杀他的理由,那么自己的态度就可以比较客观一点,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公允一点,发生争论的可能性就比较地少了。
同时,如果你能把握住对方的观点,并用它来说明你的意见,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得多,而你对其观点的批评也会中肯得多。而且,他一旦知道你肯细心地体会他的真意,他对你的印象就会比较好,他也会尝试着,去了解你的看法。
2.对方的言论,你所同意的部分,尽量先加以肯定,并且向对方明确地表示出来。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分强调双方观点的差异,而忽视了可以相通之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双方为了一个枝节上的小差别争论得非常激烈,好像彼此的主张没有丝毫相同之处似的,这实在是一件不智之举,不但浪费许多不必要的精力与时间,而且使双方的观点更难沟通,更难得到一致的或相近的结论。
解决的办法是,先强调双方观点相同或近似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去求同存异。我们的目的是在交谈中使双方的观点更接近,双方的了解更深。
即使你所同意的仅是对方言论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只要你肯坦诚的指出,也会因此营造比较融洽的气氛交谈,而这种气氛,是能够帮助交谈发展,增进双方的了解的。
3.双方发生意见分歧时,你要尽量保持冷静。通常,争论多半是双方共同引起的,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结果就火气越来越大,情感激动,头脑也不清醒了。如果有一方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那么,就不至于争吵起来。
但也有的时候,你会遇见一些非常喜欢跟别人争论的人,尤其是他们横蛮的态度和无理的言词常常使一个脾气很好的人都会失去忍耐。在这种时候,你仍然能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不气不恼的,将会使你可以能够跟那些最不容易合作的人好好地进行有益的交谈。
4.永远准备承认自己的错误。坚持错误是容易引起争论的原因之一。只要有一方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时,立即加以承认,那么,任何争论都容易解决,而大家在一起互相讨论,也将是一桩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我们不能对别人要求太高,但却不妨以身作则,发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就立刻爽快地加以承认。这种行为,这种风度,不但给予别人很好的印象,而且还会把谈话与讨论带着向前跨进一大步,使双方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之中交换意见与研究问题。
5.不要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老一辈的人常常规劝我们不要指出别人的错误,说这样做会得罪人,是非常不智的。然而,如果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去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岂不是使交谈变成一种虚伪做作的行为了么?那么,意见的讨论,思想的交流,岂不是都成为根本没有必要的行为了么?
然而,指出别人的错误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但会打击他的自尊和自信,而且还会妨碍交谈的进行,影响双方的友情。
那么,究竟有没有两全之道呢?
你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
首先,你不必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但却要设法使对方发现自己的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交谈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静的情绪,有许多人都有一种感情用事的毛病。即使那些自己很愿意跟别人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人,有时也不免受自己的情绪支配,在自己的思考与推论中,掺进一些不合理的成分。如果你把这些成分直截了当地指出来,往往使对方的思想一时转不过来,或是情绪上受了影响,感到懊恼异常。或者引起他的恶意的反攻,或者使他尽力维护他的弱点,这都是对交谈的进行十分不利的。
但如果在发现对方推论错误的时候,你把你交谈的速度放慢,用一种商讨的温和的语调陈述你自己的看法,使他能够自己发现你的推论更有道理。在这种情形下,他也就比较容易改变他的看法。
很多人都有这种认识:一个人免不了会看错事情,想错事情,假使他们能够自己发觉错误所在,他们就会自动地加以纠正。但是如果被人不客气地当众指出来,他们就要尽力去掩饰,尽力去否认,尽力去争执,因此为了避免使他们情绪激动,我们就不去直接批评他的错误,不必逼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错了,”或者“我全错了”。有的人一看到别人犯了一点错误,就要把它死叮住不放,还加以宣扬,自鸣得意地让对方为难,这是一种幼稚的举动,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不是一种对人友好,与人为善的做法。
6.最后,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和主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不但不要心急地去使别人接受我们意见,反而更要争取长期和别人互相交谈的机会,让我们从心平气和的讨论中,逐渐把正确的真理,传播到朋友们的心中脑中。
怎样委婉地表示谢绝
一,要以非个人的原因作借口
拒绝他人,最困难的就是在不便说出真实的原因时又找不到可信而合理的借口,那么,不妨在别人身上动动脑筋,比如借口你的家人方面的原因。一位生活惬意的家庭主妇自称她的生活之所以能如此安宁,就是因为她能巧妙地拒绝。当一个推销员敲她家门时,她的态度礼貌而坚定:“我丈夫不让我在家门前买任何东西。”你看我买你的商品,不是因为我不愿意掏腰包,而是因为我那个有点古怪的丈夫。这样一来,推销员既不会因为你没买他的东西而怨恨你,同时也感到再说下去也是白费口舌,因为问题不在于你,而在于你那个他并未晤面的丈夫,于是,他只好作罢。
二、明确表示你很愿意满足对方的要求
当有人请求你的帮助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尽量给予帮助。但碰上实在无能为力的事,你无法给予对方帮助时,也不要急于把“不”字说出口,不要使对方感到你丝毫没有帮助他解决困难的诚意,否则,你在别人眼中会是一个自私而缺乏同情心的人。保险公司的小安是处理协调客户赔偿要求的事务的,小安的工作决定他要经常地拒绝客户的要求。然而,他总是对客户的要求表示同情,并解释说,从道义上讲他同意对方的要求,可自己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拒绝得法,小安的工作做得很出色。同样,当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又无能为力时,先不忙拒绝他,而要耐心地倾听他的陈述,对他所处的困境表示同情,甚至可以给他提些建议,最后告诉他,你实在无法帮他,对方绝不会因此而生气,反而会被你的诚意所感动。
三、通过诱导对方来达到拒绝的目的
当别人向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不要简单地拒绝他,而应该让他明白他的要求是多么荒唐,从而自愿放弃它。一位业绩卓著的室内设计师声称,对于用户的不合实际的设想,他从不直截了当地说“不行”,而是竭力引导他们同意他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一位妇女想要用一种不合适的花布料做窗帘,这位设计师提议道:“我们来看看你希望窗帘布置达到什么效果。”接着,他大谈什么样的布料做窗帘才能与现代装饰达成最好的和谐,很快,那位妇女便把自己的花布料忘了。
四、在拒绝的同时说明还应做些什么
这一点对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尤其重要。比如你的属下向你提出的要求得不到你的满意答复,你不妨告诉你的属下的努力方向,使他始终看到希望,与此相比,你的拒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不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也不会伤害你与属下之间的感情了。《成功的人际关系》一书的作者、美国的威廉·雷利博士在谈及怎样处理下属希望晋职而他本身的条件又不够的情况时,曾建议企业主管这样说:“是的,乔治,我理解你希望得到提升的心情。可是,要得到提升,你必须先使自己变得对公司更重要。现在,我们来看看对此还要多做点什么……”
五、用最委婉、和气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意见
一位热情奔放的老妇人决定与年轻的女邻居交朋友,她发出邀请:“欣迪,你明天上午到我家来玩,好吗?”欣迪脸上露出温和宽厚的笑容说:“不行啊!”她的拒绝既友好又温情,但态度又是那么坚决,老妇人只好作罢。所以,当别人的请求你无法满足,而又不能或无须找任何借口时,就用最委婉、最友善、最真诚的语言拒绝他,不留任何回旋的余地。
如何选择不伤和气的拒绝词
为人办事,当然是有求于人,但有时候,对方提出了过分的要求,还是应该加以拒绝。当然,拒绝人家的请求,否定人家的意见,往往需要委婉的表达。这样既能使对方接受你的意见,又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你准备说“不”时,不妨采取下列五种策略和口气来应付:
一、用肯定的口气拒绝
一位长期从事军事工作的部门领导说,他最喜欢的语句是:“这个提议非常好,但目前我们还不宜采用”,“好主意,不过我恐怕一时还不能实行”。用肯定的态度表示拒绝,可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而用“目前”、“一时间”等字眼,则表示还未完全拒绝。
二、用恭维的口气拒绝
一位资深的摄影家,拒绝的做法是先恭维对方。有一次,有人邀请她加入某委员会,她婉转地说:“承蒙邀请,我很高兴。我对贵机构真的十分钦敬,可惜我工作实在太忙,无法分身,你的美意我只能心领了。”
三、用商量的口气拒绝
如果有人邀请你参加某集会,而你偏偏有事缠身无法接受邀请,你可以这样说:“太对不起了,我今天的确太忙了,下个星期天行吗?”这句话要比直接拒绝好得多。
四、用同情的口气拒绝
最难拒绝的是那些只向你暗示和唉声叹气的人。例如一位外地朋友对你说:“老李要出差到你们那边。要不是住旅馆费那么贵,我也会跟他一起去。”
这时你应该采取的策略,是以同情的口吻说:“啊,对你的问题,我爱莫能助。”另一对策是打开窗户说亮话:“如果你是在问能不能来我家里住,恐怕这个周末不行了。”
五、用委婉的口气拒绝
试比较一下:“我认为你这种说法不对”与“我不认为你这种说法是对的”“你觉得这样不好”与“我不觉得这样好”这两种表达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前后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后者更为委婉,较易为人接受,不像前者那样有咄咄逼人之势。
委婉地拒绝
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常常遇到如下的情况:当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出于各种原因却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愿直接顶撞对方;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情,又不愿意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为了很好地应答上述种种情况,就要在社交活动中学会巧妙地拒绝,根据不同的情境善于说“不”。这种拒绝的艺术可采取如下的一些方式方法。
(1)假托直言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但是,有时直言可能逆耳,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时,可采取假托由于非个人的原因作为借口从而加以拒绝,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
例如,某报社的推销员登门要求你订阅他们发行的报纸,可你不想订阅。你可以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经订阅了其他几家报社的报纸了,请谅解。”
(2)反复申说
当别人侵犯了你的权利时,你要维护你的权利,一面坚持说你所需要的东西而不生气,也不急躁或高声喊叫,在一种冲突的情境中有效地表达你的意见。这种方法也叫“破唱片法”,即反复申说。
例如,你到商店去买东西,由于购物的人多,售货员少找给你伍元钱。你向售货员提出,售货员因记不清而引起了纠纷。这时你要以一种平静而重复的声音诉说是如何少找还你钱的,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下面是店员和买主的一段对话:
买主:小姐,你少找给我伍元钱。
店员:不会吧,我们总是一手交钱,一手付货
买主:我相信你们总是这样做的,可是你确实少找给我伍元钱。
店员:你有发货票吗?
买主:有(拿出发货票),你看,就是差了伍元钱。
店员:(看发货票)。你在这里买的是两双儿童的靴子。
买主:不错,你再算算,就是差伍元钱。
店员:你看过你的衣袋没有?你是不是掉在哪儿了?
买主:不会的,我没动地方。我衣袋里再没有钱了。
店员:现在没法结算,快闭店时我们结账,你来一趟好吗?
买主:我是相信贵店的,一定会找到。
(3)模糊应对
在交往中,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或不便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对方,这时就可以用模糊语言来应对。
例如,在医院里,一位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问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还有康复的希望吗?”医生回答:“你的病确实不轻,但是经过治疗,安心养病,慢慢会好的。”这里的“慢慢会好”是模糊语言。这“慢慢”是多久,是说不清的,但给病人以希望,对病人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4)可行性妥协应对
这种方法是明确表示你希望满足对方的要求,并表示同情,可是实际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请对方谅解,而不直接拒绝。这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客户要求电信局安装市内住宅电话,由于供不应求,无法一一满足,但又不能拒绝客户的要求。回答时,应表示同情,并热情地说:“满足客户的要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可是由于目前线路短缺,还不能全都解决,我们正在创造条件,请你耐心等待。”
(5)选择应答
选择应答是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回答,而不直接否定对方提出不合己意的问题。
例如,你的同学问你:“某某小说写得很不错,你认为怎样?”
你可以这样回答:
“还可以,不过我更喜欢某作家的某一本小说。”
再如,星期天你的妻子说:“今天我们去看话剧好吗?”而你不愿去,却说:“去看电影怎么样?”这样回答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可能会同意你的意见。
(6)巧避分歧
对某一人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而你又一时说不出谁是谁非,这时就要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用巧妙的辞令含蓄地加以回避。
例如,有人问文艺理论家:“你对当前争论最大的演员×××是怎样看的?”
理论家回答:“过去我与×××素不相识,直到前不久开会时听了她的发言才算认识了她。关于×××的争论我不了解,无从谈起。只觉得对于像她这样的优秀演员,我们一定要珍惜,不应过多的苛求。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人文环境不好,文化的营养很不足,在这种条件下,能够达到这样的表演艺术水平,太不容易了。我们应充分敬重她,不要苛求我们的演员。苛求,是一种罪恶。”这是巧妙地避开争论的问题又说出了一般人对×××持有的看法,可谓巧避分歧。
灵活处理不同意见和见解
处理不同意见和见解异议有以下四种基本方式:
一、不处理
我知道这种建议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但是我觉得有时候某些异议可以置之不理。比如,你在介绍计划时有人会说“听起来实施这个计划会很复杂”。对此,你的反应可以仅仅是一个会意的微笑,然后继续讲下去,不再理会。
在促销会上,有人可能会说“听起来会很花钱的”,对此你可以说“对”,然后继续解释你的计划,介绍从中得到的好处如何会大大地超出所需的投资。
我们在采取不理会的方法时应非常谨慎。这些异议如果对提问人来说真是问题的话,那么他会始终记着的,等你讲完后他还会提出来,这期间你说的什么他几乎都听不进去。
二、一段时间后再处理
我们可以这样说:
“巴里,提得好,一会儿我会讲到这个问题。”或者“我准备在讲投资部分时谈谈这个问题。我把它留到那时讲,好吗?”
另外,还必须注意巴里的身体语言和表情,确信他暂时已不会再纠缠这个问题,而且明白你会在后面讲解的。决不能让他有这样的感觉,认为你说后面再讲仅仅是希望大家会忘记这个问题。
三、立刻处理
通常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立刻就处理异议,当然这样做会打断你的发言或思路。你可以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很高兴你能把它提出来。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
“约翰,你说这个计划可能难以落实,能否再详细说说你的观点,让我能完全明白你的意思?”
你从这个问题的答复中能更好地理解约翰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等他答复后你可以说:
“要是我理解得对的话……”针对他提出的异议,你重新措词解释来肯定你的计划。
四、提出之前就处理
对付潜在问题,这是最有力的方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第一,这表明你为会议做了很好的准备,对提出的计划,你一定考虑了他人会怎么说。第二,你能把解答问题与你的发言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妥善处理各种异议。第三,你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问题,而不用被动地等待他人的提问。第四,你显然是一点儿也不担心会有异议,否则,你是不会自己提出来的。
你会这样说:
“现在有些人会说这个计划可能难以落实,他们说的也许有点道理,但是……”接着解释计划将会如何容易地被落实完成。
“有些人会认为太贵了,但是我已经核查了所有必需的支出,平均下来每月只需一千八百英镑。而这项投资每月能产生六千七百英镑的收益。这是一项不错的投资,你们不会不同意吧?”
问题在提出前就解决了,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该委婉和含糊时,就不要直白
一、学会委婉
委婉法是运用迂回曲折的含蓄语言表达本意的方法。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辞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委婉法是办事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例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具体地说,委婉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讳饰式委婉法。
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妇女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2)借用式委婉法。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例子,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3)曲语式委婉法。
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作讲演时,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委婉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委婉用语,真是利舌胜利剑。
二、要学会含糊
含糊法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办事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必须至少在办事说话时放弃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
(1)宽泛式含糊法。
宽泛式含糊法,是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传递主要信息的方法。例如: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来,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钱老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只好放弃了采访打算。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是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道德与大家风范。
(2)回避式含糊法。
回避式含糊法,是根据某种场合的需要,巧妙地避开确指性内容的方法。
在涉外接待活动时,每当与外宾交谈会话中,遇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例如:
一个美国客人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之后,中午在一家个体饭店吃饭,老板娘的一手正宗的湘菜,使这位美国客人吃得非常满意。他在付钱时,看到老板娘家境富裕,他突然提出如下问题:
“老板娘,如果你的老同乡毛泽东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
这是明知故问,其中含意不言自明。这时,老板娘略一寻思,就作出回答:
“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早就饿死了,还能开什么店啊!”然后她接着说:“如今,邓小平接了班,党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过越美好!”
显然,美国客人意在用老板娘的回答,来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乃因其中隐含一个必然的判断:毛泽东决不会允许你开店,那么你也富不了,因而,毛泽东应该是被否定的。而老板娘的答话,以回避正题的模糊法,反而作出令人折服的回答,既不轻慢美国客人,又维护了毛主席的威望,赞扬了如今的富民政策。由此,反映了韶山人民的心声:“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
三、妙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