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95400000006

第6章 做生不如做熟

第一章讨论的创业有两个难题,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本章讨论的创业则不同,创业想法是在工作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般会经过下面两个步骤:第一步,常常是从给人打工开始,逐渐对某个行业产生兴趣和好感;第二步,在工作中慢慢形成了做生意的概念,一旦机缘恰合,就自己创业。他们的问题既不是做什么,也不是怎么做,而是想不想干,敢不敢干。

处女创就成功集中体现了这个特征:出手之前做了很多准备。这种准备多半是无意识的,分两种情况:1.做广泛的调查研究,找到合适的利润空间,第一章的创业者就是这样;2.在工作中形成了做生意的概念,然后从工作中直接创业,这是本章的中心所在。

有些创业表现出多样性的选择特征,那给样本分组增加了困难。第一章样本分组很简单,都是先想到创业,然后去找机会,最终落定在了陌生的、不大懂的行业。本章却遇到一点麻烦,从工作中直接创业的,好处理,另有两组样本却做了反复推敲。一组样本是在失业以后,为了生计或不想闲着,才想到自己干,思路与第一章相同,最终我把他们归入本组。因为他们做的老本行,没有满大街去寻找创业机会。另一组样本是,他们先有了创业的想法,也尝试着做过一些业务,都没成功,最终在自己熟知的业务上赚得第一桶金。他们走了冤枉路,回到老本行才成功,我也归入本组。正是他们使本组的失败率增大了,他们的处女创都没有成功,其中2例确然是失败了。

这样,分组标准似乎就落脚在一个点上——在懂行的或熟悉的领域创业,却有12例是在确定创业以后,因为不懂,就通过打工或拜师,专门去学习了6-18个月,然后才开始创业,他们要不要归入本组?这也会影响到本组的失败率,他们没有1例失败。后来决定也归入本组。但保持其独立和完整,供分析比较。在密切相关的上下游行业中找到创业机会的,也归入本组,理由是他们也许不精通,但因为经常接触,肯定有很多了解,算比较熟悉。这也与第三章“意外地获得机会”区别开来。后者是在不懂行不熟悉的领域创业,是意外的发现。

本章的创业者都有行业经验(不是指生意经验),这与第一章明显不同。也正因为此,第一章平均失败率是38.9%,本章却只有10.8%。如果分组再严格些,本章失败率可以更低。也就是说,本章的成功率高达90%,第一章却只有60%,成功率最低的样本组也在第一章,只有42.6%。

本组样本的社会构成比较复杂,有科学家,有农民,有学生,有官员。他们创业的动机主要为:工资太少或找不到工作,迫于生计,只好自己干;得不到老板或上司的赏识,大志难伸,就自己来做;不想给人卖命了;想拥有自己的企业;想实现人生理想。几个动机不是单一的,常常综合作用,促成了创业决心。

他们的教育背景我只分成了两组,大学以上与大学以下,以创业时的学历为准,成功以后再去拿的学历不计入。大学以上的比例是37.8%,大学以下为62.2%。中国的大学教育普及得晚,留在大城市的大学生又比中小城市多,因此这个数据不能反映教育程度与创业之间的关系。一是因为样本选择时的人为误差,受条件限制,我无法使用平均抽样法,只能在接触到的范围内寻找样本。二是因为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本来就多。这里使用的教育背景数据只作为参考。

与原公司的经营项目或手头的工作相同

他们的创业过程表现为,先成为某个企业或某种业务的熟手,然后创业。

故事1

她在农村当知青的时候,有一位老中医擅长治皮肤病,她就跟着学,当了赤脚医生。后来回了城,然后是结婚、生子、过日子。生命是容易流逝的。突然有一天,她看到了额头的皱纹,就慌了,知道自己老了,焦躁不安起来。想起当年学过中医,就去找各种药方子,翻看《本草纲目》、《医药大全》等几十部中医药著作。又去中医学院自费进修,然后自己配药方。她在身上、脸上、胳膊大腿上做试验,还在10岁的儿子身上做试验,气得老公连连骂她“走火入魔了”、“疯了”,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天夜里,她被脸上火烧样的疼痛惊醒了,抓过镜子一看,看到的是满脸血泡,又出现浮肿。只好根据自己的医药经验,胡乱调制解药。“一半靠科学试验,一半靠胡乱尝试”,她居然歪打正着了,脱掉六层皮之后,脸复原了。同事们开始惊讶于走火入魔者的变化,她真的变年轻了,脸上的黑斑褪去了,皮肤恢复了水分与光泽。经过3年胡乱尝试,她找到了抗衰老的良方。那份喜悦是不可名状的。

同事、邻里都来找她,她用业余时间免费给她们美容,效果都还不错。直到那时,她也还没想过要自己创业。如果谁要批评咱中国人缺乏商业头脑,或许她就是一个证据。

下岗的秋风吹过来后,她也待业在家了。姐妹们就鼓励她开美容院,她决定试试,反正也没有别的选择。第一家美容院只有3张床位。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她在5个省会城市有几十家连锁店,还有一个1000平米的培训学校和一家美容保健品工厂,成了远近闻名的女企业家,也是当地的政协委员。

故事2

他来自太行山,高考差了5分,家里想让他复读,他不忍心,而想着去赚钱。他想当作家,知道很多大文豪都没读过大学,所以高考失败他不怎么在乎,潜意识里似乎还欢迎那个结果——高考前的那天晚上他还在读《红楼梦》。他去了省城,但那里不需要写作人才,最终做了一名推销员,填饱肚子再说。那段日子是消极而苦闷的,只有夜晚灯下看书的时候,心灵能找到些安慰。

他的老板很让他羡慕,才30岁。他也想着怎么能跟老板一样出人头地。跟老板谈过一次话之后,他决定把作家梦收藏起来,先努力赚钱。没过多久,公司就陷入经营困境,他只得离开。老板鼓励说:“到别的地方去闯一闯吧。咱都还有时间,肯定能站起来。”

他与同事漂流到了广州。同事很快有了着落,他却没找到工作,有点后悔。在继续找工作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商机:小企业与个体户都不设专职文秘,但总要跟文字打交道,如果开一家写作事务所,专门为他们提供撰稿服务,是不是也能赚钱?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多想,那时的他连做生意的概念都没有。很少有老板会直接告诉你自己干才是最好的赚钱办法。

一家报社招聘记者,他决定去碰碰运气。一看是高中学历,总编就拒绝了。他急中生智,大胆地说:“您就给我一个机会试试。没读过大学并不能说明没有真本事。”总编抬头看了看,迟疑片刻,就答应试用他,但没有工资。他却非常感谢,庆幸自己总算有了机会。当推销员,他“百无一用是书生”,现在笔杆子就派上了用场,他写的财经报道和人物专访,总编颇为欣赏,试用期没结束就正式聘用了他。

毫无疑问,文人倾向影响了他的生活观,既然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就踏踏实实干着,没有更多奢望。

不知不觉离开家乡已经7年。中国文人有一种思乡情节,他无数次想起家乡,想起童年走过的鱼塘、竹林、山脉、小石桥,但他不敢回去。工资不算低,但在广州,那还是很穷,一个月的工资只够买一扇门,想衣锦还乡啊,还遥遥无期。

春天,家里来信,说父亲病重,他没得选择,匆匆赶回了家。父亲的病花光了家里的钱,他带回的几千块还不够填缝。他在屋外彷徨,出去那么些年,对父母没什么孝敬,家乡的人也不认识几个了,想借钱都不知道找谁借。邻里亲友的目光像一把把剑,逼得他既尴尬,又心痛,还无处逃避。他被深深刺痛了。

父亲去世后,他决定还是回广州去,要干出点名堂来,至少让母亲能享一点福。路过省城时,他去看了看原来打工的那家企业。老板比他大5岁,挺过那次困难后,现在做得更好了。他备受鼓舞,创业的火焰就此燃烧起来:他能在这里立足,我为什么就不能?广州是好,但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要过到什么时候?他决定留下来创业,乘着人还年轻,再过几年,就只能跟人家打一辈子工了。老板也给了他很多鼓励,并表示愿意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他先想到食品,因为老板就是做食品的,当推销员那阵子他也有所接触,但他知道那不合适自己,老板也说现在生意不好做。在调查中发现建材生意好赚钱,但需要资金,他哪里好意思张口跟老板要那么多。又听说电脑好赚钱,但他不懂。不断寻找,不断发现,又不断否定。如果他按捺不住,匆匆创业,多半会失败。

突然有一天,灵光乍现,忆起了给小企业撰稿的主意。他激动起来,热血澎湃:在报刊上发表了那么多文章,顾客一看就信服;小企业肯定要跟文字打交道,又不可能雇一个专职文秘,市场需求没有问题;在跟他们业务往来时,还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成稿件给报社,还能赚一笔稿费,那等于双重收入;同样重要的是,几乎不需要什么资金,没有任何风险。哈哈,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就那么决定了,一个字,干!那一夜,他没能睡着觉。

问题在于,怎么让那些需要撰稿服务的企业知道他的存在?一家一家递名片,那显然不是办法。怎么与顾客沟通就成了关键。他有些犹豫,也有一些恐惧,毕竟没有独自面对过经济风险。但他知道眼前只有那条路可走,希望压倒了恐惧。

最后决定在报纸上做广告。第一天就有客人来,请他代写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他带着以前发表过的很多作品去跟他们谈,几句话就搞定,做了3天才写好,净赚500元。现在想想,那是第一次,没有经验,似乎完全可以收他们2000元的。那家企业在山里矿区,他走路去的,山道上风景宜人,麦子也要熟了,麦浪随风起伏,也冲荡着他的创业思绪。偶尔还有山鸟鸣转,让人的心情格外好,所以区区500元他也很满足。

回来后,信心大增,决定买台电脑,打印稿看着有企业形象。他姐夫在省城做生意,找到姐夫,姐夫却说:“想靠写字赚钱?做梦吧你!”真是没来由的讨顿骂,只好去找原来的老板帮忙。业务就那么一天天做起来了。第一年,他赚了10万元。

还应该介绍一个小插曲。他决定在省城创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年做推销员时认识的一个女孩,到广州后两人一直有书信往来,留在省城时就明确了恋爱关系。在创业凯歌中,他们走进了婚礼殿堂。

故事3

最先他在老家盖房子,心灵手巧,手艺很好,就从村里盖到乡里,再盖到县里,最后盖到省城。在县里盖房子算是他创业的起点,是不知不觉悄悄发生的,哪里称得上什么事业,不过是泥瓦匠,帮人盖房子而已。

是什么原因使他到的省城,他含糊其辞。在省城混了几个月,钱就花光了,陷入困境。事情坏到极点,往往就开始好转。恰好在那时,一个中间人给他介绍了一个活。所谓的中间人,其实跟他一样是个民工,比他大,在省城混得久,路子熟而已。

他们到了那家厂子,人家看是两个农民,劈面就问:“两层楼的厂房,盖过没有?”那气势他还没见过,自卑感也让他心虚,就老老实实说:“没……没干过……”气得中间人甩手而去:“我都还没说话呢,你瞎说什么!”他太年轻,也不世故,所以那一刻没意识到,诚实等于是堵死了自己的活路。但他不甘心,天天在厂里办公室门前徘徊,就是不敢进去说。

第四天,一个工程队在往厂里拉设备。“糟啦,活儿要丢!”他急了,想都没想,就闯进办公室,跟那些曾让他两腿战战的城里大官们说:“我可以不要钱,干完再说。你们觉得好,就给钱,不好,算我白做,随时可以赶我们走!”那年头施工队也有一些,但没有说不要钱的,也没有说随时可以赶走的,所以他的话让人感到意外。看他老实巴交的样子,厂领导觉得可以把刚开始的土石方活给他做,让他试试看,反正做砸了也没有损失。

那么简单就把活揽到手了,他大欢喜一场,忍饥挨饿、兴冲冲跑回了公社。谁想到,父老乡亲听说要去大城市盖高楼,竟然都不敢去。游说了好几天,他才召集到五六十人。不能再拖了,他决定把队伍拉到省城再说。

他带着一支特殊的施工队入场了:绝大多数人都比他大,自带粮食、蔬菜、被铺,工具也是自带的。他们衣裳破蔽,饮食粗陋,在冬日里照常干活,而且出活很快。8天的土石方工程,他们3天就做完,并在后4天盖好了厂房。房子盖得很结实,完全达标。

他的事业从那一天起,算是正式开始了。经过25年发展,今天已经是包含了房地产、建筑、外贸等二十几个领域的集团性大公司。大学生在羡慕他今天的气派时,为什么就不能像他当年那样,沉下心来从小事做起?

故事4

当年,他带着30元钱,开始了一段三餐茶饭无着落的生活。至于是如何想到要拿30元钱去买农民家自养自吃的鹅(那时农村还没有改革)卖给饭馆赚点小钱,其诸多细节他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反正小本生意就那么一口气做了整整7年。那7年其实很平常,但在中国从此往后要产生优秀企业家的时代里,它又不寻常。

他积累了1000元(大概与今天的15000元相当吧)的资金,要正儿八经开创事业了。他改变了经营思路,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要整合鹅的饲养、加工、销售为一条龙,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当时却很简单,甚至很失败。第一次收了6只鹅,杀了做成卤鹅,1只也不曾卖掉。他不服气,他不相信自己煮熟了的鹅“飞”不出去,“自己尝尝,觉得味道还是蛮不错的嘛,怎么就会卖不动呢”?就一家人出去搞推销。一天,两天……到第10天,他的卤鹅站住了脚跟。

那时他只是个卤鹅加工作坊,到今天的熟鹅产业化,中间的路,他是边学、边看、边想走过来的,可不容易了。看一串数据,年加工鹅300万只,解决700-1000个就业机会,筹建中的鹅工业园占地100亩,种鹅厂、孵化厂、加工厂、羽绒厂集团化发展,鹅肉松、鹅肝酱多销往欧美……你可以想想,他怎么就能够把当年小小的一只鹅,变成今天的产业化?!毛算一下(随便算的,做不得准数),经过深加工,1只鹅赚10块钱,300万只鹅可以赚3000万元。创业者的伟大,对社会的贡献,个人的价值,即在此中藏。

故事5

曾宪梓是先打工后创业的一个典型案例。他的经历,如果你不嫌嗦,就容我娓娓道来。

他出生在福建农村。4岁时他父亲就病逝了,家境贫寒。由于历史的原因,他高中就结了婚,女方是同班同学。1956年夏天,那时他22岁,参加了高考。因为平时成绩很好,志愿只填写了清华与北大,他的理想是工程师和教授。很遗憾,他失败了,就与妻子去广州做了两个月的建筑工。想一想前程,知道那不是办法,就回来准备再考。这一次他审慎地填写了“中山大学”,并如愿以偿。毕业后分配到广州农业科学院的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那年他26岁,二儿子刚刚出生。

那个时候,他们一家人住在一间狭窄、简陋的房子里,上海牌收音机可谓唯一的财富,还没地方放。那样的贫穷境地,怎么也难与今天的“金利来”联系起来。

1963年,意外的事情降临了,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

他哥哥1945年跟他叔叔去泰国闯荡天下,分开18年了,现在突然来信,要他设法由香港转道泰国,去与叔叔争父亲在泰国留下来的财产。早年他们的祖父、父亲和叔叔都在泰国小本谋生,父亲是染病后回到老家去世的,留下了一份财产,兄弟俩都不知道。哥哥无意中从别人嘴里知道了真相,就与叔叔闹翻了。

1960年代,因私出国是件麻烦事。他在香港逗留了3个月,才拿到去泰国的护照和签证。到了泰国,事情原委一个星期就搞清楚了。一个是亲叔叔,一个是亲哥哥,他不知道该说服谁更好,就表态自己不要一分财产。他的叔叔知道他在广州很穷,竟听他说不要一分钱,大感意外,连声说“好侄子好侄子”。哥哥气得把他大骂了一顿。

他就留了下来,帮哥哥采购领带,往返于泰国、香港之间,第一次接触到了陌生的领带行业。

1966年,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泰国,一家人终于团聚。一家4口,要吃饭要穿衣,生活就成了问题。他决心帮哥哥更好地打点生意,多多赚钱。

哥哥家是泰国式三层木楼,第一层做门面,第二层是兄弟俩的家眷居住区,第三层是工厂,用于制作领带。曾宪梓就在第三层管理生产。但是一年后,他不得不带着家人离开了哥哥的木楼。中间有苦衷有是非,分辨它已无意义。曾宪梓是两手空空离开的,觉得愧对妻儿,不仅不能让他们过好日子,现在连寄人篱下的日子也过不了了。

好在4年业务锻炼了人,不愁找不到一口饭吃。就是在那几天,苦闷中想到了自己创业:“跟哥哥嫂嫂分开也不见得是坏事。……干脆不要跟任何人打工,自己来做,就做领带。现在从采购到制作到销售,我都会做了,还怕什么!……一边做一边卖,只要能糊口,再苦也不怕。”

但他还得去找哥哥,因为他一无所有,又不懂泰国话。

“那我给你多少薪水呢?”听了弟弟的要求,哥哥问道。

“哥哥,你看着给吧。你看我值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哥哥考虑了片刻,说:“我看你还是不要做的好。你跟嫂嫂合不来,你来做,大家都不开心。”

曾宪梓无可奈何到了极处,问:“可不可以借我一点钱,家里要吃饭啊。过一段时间还你。”

哥哥看了看身边的老婆,狠狠心说:“你自己想办法吧,我帮不了你。”

那时候曾宪梓的心情有多么凄凉!他当掉手表和相机,解决了家里的吃饭问题。再去跟客家人借了一台缝纫机,自己动手做一切,开始了独立的领带生涯。那段日子,他的领带生意只够他维持家人的最低水平的生活。除了吃饱饭,他没有空闲去考虑别的问题。

气候湿热,又不懂泰国话,思考再三,他决定带家人回香港。那期间,叔叔几次提出要帮助他,他都拒绝了。回到香港后,叔叔汇过来10000港元,说是给他老婆孩子安家用的。这回他收下了,4000元安家,剩下的6000元他准备用来创业。

那个时期,香港本地领带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制作,属于地摊货,卖不起价,2元一条,进不了大商场。他了解了行情之后,相信“养活一家人是没有问题的”,就开始制作领带了,生产他从泰国带过来的金狮牌领带。

他对生意的要求是根据生活水平来计算的。一家人所有的开支,每天是50元,1打领带他能赚10元,所以每天必须卖掉5打—60条领带,完成了生活任务,他才能回家。所以那些日子,他的生存哲学就是:“卖不完5打领带,誓不回家!”

晚上和上午在家制作领带,午饭后出门去推销。路上全部是手提肩扛,赶公交车。其中的甘苦自不必说。半年下来,他卖出了整整10000条领带。那是1968年,他34岁。叔叔给他寄了几次钱,算是解决了资金难题。

尽管如此,一年下来,除了维持家人的生活,手头仍然没有余钱。他不甘心,带着这个困惑,四处寻找出路。

那时香港的高档领带是洋货天下,本地领带不受重视。他看准了这个机会,摸索本地化高档领带路子。经历一年摸索,经过艰苦的劳动,他把本地产领带成功地打入高档商场,开始了“金利来”时期,创业期宣告结束,进入成长期。因为本书重在创业期,他的成长期与发展期就略过不提。但有一件事,有必要在此讲一讲。一次,他背着大包领带去商场推销,正好老板在给顾客介绍产品。他瞅准空当,把样品递了过去,谁知道老板大为发火,立刻把他赶了出去。事后他才明白,他是供货商,不能当着顾客的面跟商店谈生意。为此,他专门去找老板道歉。开始老板不搭理,一次,两次,三次,精诚所至,最后成了好朋友。

上下游密切相关的行业机会

他们也是在工作中产生了创业想法,与所从事的工作有所不同,但关系密切,属于在工作中发现的、与本身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行业。

故事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长起来一家叫重庆食品公司的企业。创建者生于1918年,家里穷,十余岁就在食品业内做推销员,19岁就成为职业推销高手。21岁时,他想自己创业了,认为大蒜生意有前景,就一头扎了进去。可是,他错了,两年下来,一无所获,还赔了几年的积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为腿有小疾,他躲过了兵役。战争期间,食品供应非常紧张,运输也陷于停顿,新鲜蔬菜更难买到,他仍然执迷不悟于大蒜。一次去明纳波利斯弄货源,他发现了稀奇的东西。

在那里,他看到东方侨民在自家花园里,用一种古老的方法生产东方特有的蔬菜——豆芽菜。仔细观察了生豆芽的全过程,他惊叹起来:多么简单的方法,多么了不起的生财之道!他连夜赶回了基地。

这一次,直觉没有欺骗他,他看到了豆芽的战略前景:战时缺少新鲜蔬菜,豆芽正好可以弥补。朋友先是反对,理由有三:豆芽菜是小生意,赚不了大钱;东方型食品很难在美国打开销路;他精通销售,搞生产却不在行。他发挥了他当推销员的口才天赋,不仅说服了反对者,而且还让反对者成了投资人和合作伙伴。豆芽菜公司就此诞生。

豆芽菜紧俏之后,出现了新的问题:豆芽菜是装罐销售的,需要大量锡罐;战争期间锡罐属于军需品,受到严格控制,几乎不可能大量搞到。商量了好些天,没有结果。他脑子里钻出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找国防部去!”合作者惊叫起来了:“疯啦!国防部会给你做豆芽?!”

不管三七二十一,他真的去了华盛顿的国防部生产委员会。他以美国公民的热忱,大谈爱国精神和美国在战争中的光明前景,官员们觉得新鲜。然后他讲起战时生活的不便,以及老百姓怎样想办法克服困境,发明了一种叫豆芽菜的东西。他随口胡说,大谈豆芽菜的营养,吹嘘豆芽菜是战时最佳的营养替代品,甚至编造了一个“战时豆芽生产协会”。

不管怎么样,官员们喜欢上了豆芽,几天后,他们把500万个有瑕疵的锡罐批给了仅有两名成员的“战时豆芽生产协会”。从那一刻起,他的事业突飞猛进。

故事7

理查德是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现在每年有70万美元的纯利润。他是大学毕业生,在找到创业灵感之前,东游西荡了8年,只为他人打工,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在给怀特汽车制造与销售公司工作的第五年里,一系列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他的老板要他把一辆已经报废的汽车卖掉,卖给收旧货的人,售价500美元。两周以后,老板要买一个旧引擎,又找到那个旧货商。旧货商开价500美元,并带走了替换下来的引擎。理查德有了惊人的发现:旧货商卖给老板的旧引擎,就是那辆报废汽车的引擎。理查德明白了:那辆汽车还有其他许多部件,都有价值。看着那家伙开出的发票,理查德喃喃自语:“这家伙白赚了变速器、后部、轮胎、车轮、车门、水箱,还有一个替换走的引擎。卖给他一个整车才500美元,现在一个旧引擎就值500美元。究竟谁赚了大钱,是公司还是旧货佬?”

理查德立即意识到,巨大的商机就在那旧车生意里。那一刻,他就处在人们常说的直觉状态中。事实上,当时理查德还不知道,售价500美元的那辆报废汽车,拆开了卖,可以卖得5000-10000美元。

不久,他开始了自己的旧车部件生意,第一辆报废汽车也是500美元,拆成部件以后,卖得了4000美元。他也从旧车部件里赚了大钱。18年里,他把旧车部件生意做成了一项高度专业化的生意:买进报废的大型货车,拆开卖零部件。许多人想像他的生意不过是一个旧货摊,但是,他的生意不仅简单,利润高,而且没有竞争者。想想看吧,帮他打点旧货摊的总技师,一年的收入就有13万美元,相当于美国一个医学博士的平均年收入。在美国,医生是收入很高的职业,在美国百万富翁群体里,医生占9%。

这是他对自己生活的评价:“我没有财力上的担忧。我不像有些家伙,住着昂贵的房子,开着漂亮的车子,但银行里没有存款,还有大量的贷款要还……他们总有财力上的担忧。”后来,他也常常跟别人说,他是“偶然碰到了一个大机会”。

他是偶然碰到的机会,但想想看,如果他在避孕套工厂上班,或者为网络公司编写搞笑短信,旧车生意还可能吗?

故事8

20岁时,他背着一台缝纫机,从江苏去了上海。无意中结识了一个东北人。东北人说,你干吗不去东北发展哪?上海,缝纫高手多如牛毛;东北,你这点手艺也可算高手了。那是一个春天,他就背上缝纫机,揣着36块钱,在春寒料峭里,踏上了东北的列车。

他在一个小胡同里落脚,但接不到活,发愁。散步的时候,发现附近有一所医院,不少商贩就靠医院活着。他有了灵感,决定也从医生身上打开缺口。他擅长做西装和旗袍,就主动帮医生护士做,收的钱很少,仅够糊嘴。但他凭直觉相信,他的“上海二流,长春一流”的西装旗袍手艺,一定会名出小胡同的。果然,医院的医生护士给他带来了顾客,逐渐需要排队等候了。他不糊弄顾客,所以名声有,手艺也没得说,但精工细作,提不高效率,因此3年多时间只攒下2万元,平均每年只有7000元,比拿工资强点。那不能算生意,也谈不上什么创业。

然后在秋天,一个江苏老乡找到他,让他帮着推销汽车内饰件。他倒认识一个做汽车内饰的老板,就卖给了他。那次转手他赚了300块。他的心沉甸甸起来。300块是他半个月的收成,现在一下子就得到了,裁缝还有什么做头?他发现了一个大机会,决定转型,他的创业才算是开始了。

他并不莽撞,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所以转型的第一个选择是跟他的裁缝术紧密相关的,一个好裁缝要给汽车坐垫剪裁衣服,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他从常州买回9捆布料,加工成汽车坐垫套,赚了不少钱(数字他没说)。同时卖点其他内饰品。然后在街面租个铺子,把生意开始扩大,也卖防盗锁、汽车香水等。

8年后,他已攒下15万元的流动资金了,开始为高档豪华轿车生产真皮坐椅。提供了7个就业机会。又给高档车装配音响。

要注意他的生意的变化。音响开始后,他进入品牌代理阶段,也是他的财富开始飞跃的起步。前面赚的都是辛苦钱。他拿到两个世界著名的音响品牌的东北区销售代理,然后拿到固特异轮胎的销售代理。他从靠手工技术吃饭,转变成为纯粹的贸易作业。

他没有停止财富进取心,决定做汽车销售代理。尽管不陌生,毕竟前面有很多大哥,怎么与他们竞争并比他们做得更好?他从低价位的解放牌卡车开始,彻底熟知行情之后,逐渐代理其他小车。他与银行合作,用6个亿买得奥迪2001.8T的全国销售权。售价五六十万元的车,他卖一台只能得8000元,利润率是很低的。但是,在5个月的时间里,他卖出2400辆。2400,好像也不多嘛;但是,算一算就眼红死人了,8000×2400≈2000万元!

他发现汽车内饰品机会,起因于老乡,纯粹是个意外,但他确定转型做汽车坐垫套时,是以裁缝技术为基础,所以把他归入本组。如果他上来就做防盗锁、汽车香水、音响,胜负如何?不好下结论吧?至少不那么顺利。

5个月赚2000万元,那好运是奋斗了18年的奖励。你要想得到那好运,现在就开始努力,18年后不会差得太远,相信我对你的鼓励,一年净赚几百万,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专门去学习:失败率为零的样本组

由于87.3%的人创业与“迫于生计”有关,所以调查样本显示,有了创业想法并确定了做什么以后,主动去学习的人并不多,只有12例。他们属于自觉运用创业规律的人,尽管只有12例,但应该非常重视他们。因为他们的失败率为0,是唯一一组成功率100%的样本。他们的创业动机有的仍然是为生活所迫,有的则是为了个人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先从学习磨香油说起,我当初为真正掌握磨香油的诀窍,曾义务给师傅打了半年工,是我的真诚感动了师傅,他把全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

他是留学归国人士,博士,在日本留学期间确定了创业想法,考虑到中国汽车业的前景,就决定先去三菱商社海外部工作,专门学习日本的海外汽车贸易。回国后就选定了汽车贸易创业,一举成功。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数下面这位创业者。

故事9

她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当老师,是份好工作。那年,学校接受了国务院的一个课题“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她主动要求去沿海做调研。于是,她带着十几个大学生去了福建沿海,走访了很多服装企业和制鞋厂,前后一个多月。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她发现,那些指挥着几百万几千万财富的创造者们,好多人都不怎么识字,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而且还那么年轻!她受到强烈震撼,回校写完调研报告就辞职了。

学校领导不明所以,父亲在电话那头流着老泪劝她,她没有回头。

她身上的某些东西对大学生来说,带有普遍性。她是从农村考入北京的,是当地乃至全省最优秀的学生,父老乡亲以她为荣。可是,现在,她要放弃体面的工作,去当一名售货员,去西单站服装柜台。那年她23岁。

她想创业的愿望其实很早就有了。考入北京的那年冬天,她和同学们去看长城。青龙桥车站下车后,不舍得花钱,就走路去八达岭。正好下雪,跌了好几次。有小轿车从身边驶过,她就想啊,什么时候能开上自己的小车上长城?那是对财富的朦胧愿望。留校当老师了,月工资才300元,能干什么呢?

顶着各种压力,她还是去站柜台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心里坦然,有动力,有热情,有精神,有勇气。如果说她聪明,确实与一般卖服装的小姑娘不同。她在西单转悠,好长一段时间,发现有一家服装卖得特别好,就去跟老板说要帮他卖衣服,实际上是想知道他生意好的原因,学习经营诀窍。老板很奇怪,说你是一个名牌大学生,到我这里来卖服装干什么?会卖吗?男顾客来了,你敢拉敢拽吗?她就说,行不行,试试不就知道了?行,你让我留下,不行,我就走人。老板又问,你凭什么能够卖得好?她说,来的时候我查了很多资料,都是关于纺织面料的,我可以跟顾客谈很多专业知识,她们知道吗?即使知道,有我说得好吗?老板就留用她了。

文化素质高,做事情就是不一样。一个星期下来,她的销售业绩就凸显出来了,就跟老板说,你能不能告诉我服装的底价,我自己来卖,不要工资,多余的钱归我?一个月下来,她赚了一万多块。她是大学生,知道利润的基本道理,哪有经济教科书上一长串数学公式那么复杂。

然后她有了新的主意。她看到杂志上那些外国人穿的西装都是五颜六色的,款式多,色彩艳,就跟老板说,能不能照样生产。老板说他可不敢做。她就说我自己买面料,你帮我加工,收我加工费,我自己来卖。事情就那么成了,她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她以大学老师的身份辞职当售货员,听起来颇有传奇色彩,而创业期却是平淡无奇的,就在卖衣服的过程中干了起来。那些看起来很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都是特例,创业活动本身是平常的,帮自己干与帮别人干有什么不同吗?一样的工作内容,一样的工作方法,大致相同的经营思路……发现机会那一瞬间也许会充满传奇,创业过程就没什么两样。把特例举出来,只是为了更好地讨论某个问题,满足读者好奇心而已。如果你把创业看得神奇而伟大,那并不是坏事情,但在创业过程中,则一定要踏踏实实,以市场为根本,不要一厢情愿。

也不宜认为她的创业就简单无奇。售货员当了半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今天住这个同学家,明天去那个同学家蹭一宿,甚至到火车站过夜,就是为了省下房租钱。

类似的节俭抠门,我在每一个白手创业者身上都看到了。有一个人创业时,为节省5毛钱车费,扛着他的大包裹,走了2公里去北京站,脚上的创口破了,血流了一脚。合伙人的妻子看见了,含着泪,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沉默着,打了一盆热水帮他擦洗,他还觉得不好意思。他们之所以鼓舞人心,就在于他们的心灵本质,他们不是出于吝啬,而是体现了一种创业精神。他们花不起那几块钱吗?为什么要那么艰苦?我们看着艰苦,他们却激情荡漾,满怀喜悦,让人想起1980年代初,那时还相当穷,中国大地却流传着一支歌:“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啊啊……”

半年后,她开始动作了。北京毛纺厂积压了一批格子面料和花呢面料,她全部买了过来。照当时的情形,她冒了很大的风险,中国男人还不习惯那样的色彩。她要的就是色彩亮艳的休闲西装,好与传统的灰、黑、蓝比高低。西装上架之后,前三天无人问津。她把杂志上的外国人穿西装的图片拿到照相馆去放大,挂在商场门口。那时POP(广告宣传)还不流行,所以很多人观看,她就大声说,你们应该像外国人那样穿西装,心情一定不一样,很多人就来试穿。销售势头就起来了,一家商场只给了她一根杆,就一米多长,把西装挂在上头卖,她一天能卖出80件。那年除夕夜,她收摊出来,找不到地方吃饭,只有两块剩下的面包,就当作年夜饭了。

我们看起来艰苦,其实是创业者的快乐。所有创业者都把当年的艰苦视为人生永远的幸福,并引以为自豪。或许你会说,那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才那么说。是的,你说得很对。如果你因此而受到鼓舞,那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按道理说,她应该归入“意外地获得创业机会”样本组,因为她主动去打工学习,所以归入本组。如果不是因为她帮别人卖了半年服装,她敢把全部积蓄去买那些积压的面料吗?即使敢买下来,结果会怎样呢?我判断是败多成少。水到渠成,那是有水有渠之后的事呵,莫要只看成果不考虑付出。即使我的分组并不合理,那也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大家能领悟到白手创业如何更容易成功。

故事10

这两口子办了一个养鸡场。最初,两口子看厂子不景气,决定自谋生路。妻子领到50元生活费以后,就坐大巴去了邻省。两口子事先已经商量好了,她已经下岗,有的是时间,就去跟邻省的“鹌鹑大王”学习养鹌鹑。鹌鹑大王待人很热情,一个月里不仅将养殖技术倾囊相授,临别了还赊给她200只种蛋。那是能生钱的蛋,她当初生的婴儿一般抱回了家。

尽管已经学了一个月,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注定了还要为学习付出代价。孵化第二批鹌鹑时,因为有了经验,就放松了警惕,结果睡过了头,种蛋烤成了熟蛋,只好摆上餐桌,损失了500元。区区500元,似乎算不了什么,按比例算可是大数目:他们的创业资金损失了50%。

边学边做,摸索着,10个月一晃就过去了,他们决定改为养鸡。有了养鹌鹑的经验,养鸡就顺利多了。下蛋的鸡由300只开始,慢慢发展到500只、1000只、2000只。当他们为10万元存款兴奋不已时,创业已经走过4年。他们很幸运,没有遇到鸡瘟这个大麻烦。

实话说,在我的样本中,他们赚钱是极慢的,在队伍的尾巴上。工资稍微高一点,打4年工,也可以有10万存款,还不操那么多心,担惊受怕。但是,你若真那么看问题,可就是鼠目寸光了。

有4年经验垫底,两口子雄心勃勃了:“要养上10000只鸡,让全县150万人每一个人都能吃一个这里的蛋!”第一个问题是资金,征地、基建、养殖等预算为30万元。他们想尽办法,只贷到5万,就东拼西凑,大幅度削减预算,能自己动手的就自己动手,让人想起希望集团刘氏兄弟建第一个良种场的情景,砖头是四处捡来的,笼子是自己动手用竹篾编的。万鸡饲养场建立起来后,又从北京、西安、深圳买了若干良种蛋鸡,当年就赚了6万元。

创业8年,他们投资几十万元,建成了标准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养鸡场,还建了配套饲料厂,能增加10个就业机会。他们在县里,所以100万元就跨入百万富翁行列。荣誉也跟随而来,“省先进个体工商户”、“养鸡状元”,县妇联也没有闲着,给了妻子“十大状元”的称号。中国的事情换个角度看,确实有趣。

下面这一个养鸡案例,不是专门去学习的,放在这里是与故事10相比较,他们都是养鸡大户。

他家穷,有10个孩子,穷得没有底!他只有初中文化,以工代干,当了畜牧助理,帮公社的乡亲养鸡养猪。他们公社有2万人口,国家的派购任务是鸡蛋12000斤,他要忙到11月中旬才算完。那是一项政治任务,提前完成的就要扎一个彩花,到区政府报成绩去。那个年代的日子特有意思吧?今天,他的鸡场5分钟就完成那个量。放到那时,他的业绩怕是要上报中央了。他成为了畜牧业的小专家,对养鸡养猪很在行。就在那时,他看到一份材料,说发达国家连鸡生蛋也是他管的农户的好几倍。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过来,他想起了那份材料,决定自己出来养鸡。偏僻山村的农民家庭,有一个孩子在公社吃机关粮,也是件荣耀的事,因此他的“有病”遭到整个家族的反对,只有妻子支持他。他犹豫了,就此收手吧,又哽得慌。思前想后,他铁了心肠,决定回家当农民。

他和妻子买回50只蛋鸡,开始了创业。今天,集团的女工人如此描述他和妻子:“他们跟我们一样,也干活,什么都干。特别是她,最累了。”他妻子则说:“当时嘛,信心也有,但也担心,好多东西都不清楚。”几年下来,50只鸡增加到了8000只。他准备向农行贷款,15万元。那是1984年,15万元是多大一笔钱啊,整个中国也没有几个农民敢想。也就在那时,他遇到了大麻烦。鸡瘟袭击了他的鸡场,大批大批的鸡,蹦一蹦、跳一跳就不动了。死了的鸡,多得没有地方埋。两口子只能眼睁睁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

两人就商量,决定让妻子去北京学习,一定要治好鸡病。她从北京回来以后,两口子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天都把死了的鸡进行解剖,看是营养代谢问题、病毒,还是病菌?是大肠杆菌还是沙门氏菌?解剖得多了,就成了良医。没有几个兽医能像他们那样获得大量的死鸡样本,而且是在辛勤饲养之后才得到的。

他们就那样练出了一套本领,听声音就知道鸡有没有病,鸡场安全不安全。他常去一些鸡场走,常常是边走边笑。他问:“怎么样,挺好的吧?”“好,很好,它们都好着呢。”然而他知道,那个鸡叫声已经不对了,“咕咕嗒嗒、咕咕嗒嗒”,那鸡群有问题了,健康的鸡叫声是“咕咕咕咕咕咕咕咕”。他从环境与生态链中寻找彻底避开鸡瘟的办法,把鸡场移到山头上去,远远地离开人群。

他不仅是养鸡大王,也可以说是兽医专家。不如此,不懂行,怎么能够把养鸡发展成为好几亿的事业?

现在正兴旺的连锁加盟应该归入专门去学习这一组吗?从观察来看,连锁加盟中需少量资金就可启动的项目不多,而且其中也隐含中一些不规范或欺诈。如果要选定连锁加盟,除了考虑售后服务质量之外,重要的是考察利润空间与竞争程度,如果不能赚钱,加盟就无意义。但加盟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开阔眼界与思路。也不是所有的加盟都有效。如果想加盟,必须做一件事,按你自己的意愿,去考察至少三家加盟店,仔细调查其经营状况,而不是到总店指派的加盟店去观察,那样不能发现问题。

同类推荐
  • 红星二场志

    红星二场志

    本志上下年限为1949至2001年底,从沿革、建置、自然环境、农场开发等方面记述新疆红星二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创业与发展变化过程。
  • 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非常明确地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而“发展现代农业”自然成为今年农业工作的主题。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决定。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发达的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所必须追求的目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产业基础。
  • 中小企业如何纳税:学会同税务

    中小企业如何纳税:学会同税务

    本书阐述了我国税收各个环节,用大量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剖析解读了税收方方面面的经验教训。
  • 经济法基础与实务

    经济法基础与实务

    本书是职业教育(中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精品教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法基础知识、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工业产权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等。每章后面附有实训活动、思考与练习(包括案例分析)。本书可供中、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营销类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类专业岗位培训教材和相关人员自学用书。
  • 外资企业问题与新闻媒体相关报道研究

    外资企业问题与新闻媒体相关报道研究

    继深圳及沿海经济开发区、上海浦东、西部大开发之后,党的十六大决定,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使之成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为优化东北投资环境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热门推荐
  • 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

    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

    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
  • 非自然事务所

    非自然事务所

    由一宗校园失踪案开始,辛欣失踪,警方以不足24小时不予立案。在同学的苦苦哀求与怀疑辛欣仍在学校的情况下,自诩聪明侠义的夏亦乐着手调查。巧遇苏子月。而后发现辛欣被困密室,密室里散发着一股尸体腐臭的味道。成功救出辛欣,密室却消失了。虽抓不到绑匪,夏亦乐与苏子月却成为学校名人,夏亦乐决心成立FZR事务所即非自然事务所。吸收几名成员。继续着手调查密室的秘密,一卷一个悬疑故事,引出最后的真相。偌大的校园,每一处被变得陌生以及危险。这所大学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而同甘共苦的感情又是否真实?是鬼怪还是人为?究竟,谁才可以相信?当感情遭遇悬疑,理智又要如何压倒情感。
  • 江湖美人劫

    江湖美人劫

    听说混江湖,飞檐走壁很美妙;听说混江湖,仗剑千里可笑傲;听说混江湖,美人总有英雄抱。身为太子妃,顾小郡主和江湖本没有半毛钱关系;直到有一晚她揭开了一个男子的面具。他说:“揭下我面具的人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去死,二是爱上我。”从此,顾小郡主一入江湖,身不由己。那是谁的江湖,谁在争天下?那是谁的江山,谁又得美人?那江湖路一条,总是稀里又糊涂;那江湖梦一场,终是孽缘和情债。##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 守不住最初的年华

    守不住最初的年华

    五年前,他和她,像相遇过的路人,有自己要做的事,所以走的太匆忙,终究还是别离。五年中,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而他或许真的只因那一场意外,使他真的忘记了她。五年后,她像星光下的孤影,可是还是遇见了五年后一样耀眼的他,终究仍旧无法逃避。
  • 西门城主

    西门城主

    月圆之夜,紫京之巅。“此剑乃天外陨铁所铸,剑锋三尺八,净重二百五十斤。西门城主,你可有把握接下我这招天外飞仙?”“我已经准备好了。只不过,本人擅长使枪,一长一短。长枪名为AK47,短枪名为沙漠之鹰。你想选哪个?”
  • 火辣宠妃:拐个王爷么么哒

    火辣宠妃:拐个王爷么么哒

    异世魂穿!她是北域国将军府的痴傻三小姐,却无人知晓她真正的聪慧。他是北域国最有权势和容貌的男人,却无人知晓他最在乎的是谁。初见,他身受重伤,绝色无双。她嘿嘿一笑,趁机敲诈!“想活吗?想活把你身上值钱的东西全给老娘放下!”,再遇,他欺压着她的身!“我把最值钱的给你,你要不要试一试?”
  • TFboys之你是我的明星

    TFboys之你是我的明星

    今日中原总解吹,羁客春来心欲碎。日坠虞渊烛影开,神化难源瑞即开。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雪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雪

    本书生动有趣地介绍了雪的成因,形状,特征以及由雪引发的一系列转化与裂变,同时深入地探讨了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当人们遇到这些自然灾害时应如何处理与预防。
  • 东西大陆:舞动天下

    东西大陆:舞动天下

    母皇不要啊......“她的母皇,通红的双目瞪大。”舞儿快走,记住要为母皇报仇,夺回我凤氏皇朝,否则母皇死不瞑目。“她的命阎王爷终归是没有收走,既然她没有死,那么她作为凤氏皇朝的皇太女”凤舞”一定要把她夺回来。“皇叔凤云娘,呵呵.......”
  • 兽武神皇

    兽武神皇

    霸道女帝,海选男妃。少年王冬,为了自由,杀出一条至尊之路。弱肉强食的世界,谁最强,谁就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