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87500000024

第24章 把握机遇,执掌兵权

一个人如果真的有才干,就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赏识和重用。赵匡胤深深懂事得这一道理,因此,他在投效于看重自己的主帅郭威帐下后,屡立战功,并在郭威建立后周政权中,以及后周的继承者紫荣的对外征伐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之劳。正是因为赵匡胤的优秀表现,所以他一步步从中下级军官上升为高级军官,又从高军官上升为掌管国家要害部队的司令官——殿前都点检。

□郭威兵变,以周代汉

后汉隐帝乾三年(950年)秋,昏庸无才的汉隐帝刘承佑听信谗言,诛杀了朝廷重臣枢密使杨分、侍卫都指挥使吏弘肇、三司使王章,引起了朝野震惊,人心浮动。不久,隐帝刘承佑又降下数道密诏,命澶州节度使李洪义杀掉步军都指挥使王毅,命令护圣左厢指挥使郭祟威和奉国左厢都指挥使曹英暗杀枢密使郭威和宣慰使王峻。这种险恶的阴谋,目的是使拥有兵权的将领们互相残杀,消耗实力,而朝廷坐山观虎斗,当双方头破血流、精疲力竭之时再收拾残局,控制藩将。这实在是一招自掘坟墓自毁长城的损招,也是十分愚蠢的臭棋。

刘承佑自以为得计,以为这样可以防止藩将兵变。王毅、郭威、王峻等在军旅多年,对时局和朝政了如指掌,上述奉旨杀人的将领和郭威等人串通起来,以“清君侧”为名联合举旗进军京城,大军势如破竹,兵临城下,隐帝刘承佑落荒而逃,在郊外被人杀死。

郭威进城后入见太后。此时他已集内外兵权在手,在他的指示下,朝臣与太后决定迎立刘知远之侄刘斌为帝,便于控制。此时传闻辽军进犯,郭威点数万兵马北上征辽。

朔风凛冽,风雪弥漫,行军途中,将士们人心浮动,议论纷纷。突然,有一偏将跳上土岗,大声疾呼:“我们刚废掉一个刘姓皇帝,如今又要立一个刘姓皇帝,将来还有好果子吃吗?我们都已是刘家的仇人,不如立郭大帅为皇帝,大家说好不好?”欢声雷动,群情激昂,有人撕裂一面杏黄旗披在郭威身上,众人立即伏地拜叩,口呼“万岁”。郭威在“无可奈何”之际发号施令,挥戈南返。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郭威废汉称帝。

赵匡胤不仅目睹了这场重演过数十遍的历史闹剧,而且直接参与其中。应该说,郭威不仅给了他立足容身之地,更是他步入政坛策动政变的第一位“良师”。郭威登基后,立即将赵匡胤擢升为禁军东西班行首。由此可以推测: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赵匡胤在这次兵变中不仅积极参与,很可能就是谋划者之一。这次提升,是郭威论功行赏的手段之一,也是他为自己确保帝业,培植亲信党羽的步骤之一,由此更可以揣测出,当年郭威不举荐赵匡胤的深层原因。

郭威给了赵匡胤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儿,而真正让他步入政坛得到兵权的是郭威的接班人——柴荣。

柴荣是郭威的内侄,后被收为养子。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即位,即周世宗。柴荣出身卑微,父亲早亡,多年颠沛流离,被郭威收为养子后,随军东征西讨,屡有战功。经历了艰苦生活和动荡时势,可谓智勇兼备,即位之时年仅34岁,正是奋发有为之年,英雄用武之秋。

赵匡胤比周世宗小7岁,二人共同在郭威军中效力,惺惺相惜,私交甚厚。953年,郭威擢赵匡胤为滑州副指挥使,尚未出发,柴荣升任开封府尹兼职侍中,领掌内外兵马事。柴荣出于对赵匡胤的赏识和友谊,向父皇要下了这员勇将,改任其为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肱股依靠。赵匡胤知道,显露头角的机会来了。

□高平一战,显露头角

柴荣是五代十国数十位帝王中少见的明智有为的君主。他即位后雄心勃勃,讨北汉,征南唐,伐后蜀,志在天下一统,这给了赵匡胤表现非凡才华的机会,也给了他树立个人威信,建立自己人才网络的条件,为他日后登基称帝埋下一块坚实的奠基石。

高平之战对赵匡胤日后的发迹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转机之机。这一战对于6年后陈桥兵变的发动乃至成功,都具有直接和关键的意义。

北汉对后周原有弑君之仇。北汉新主刘崇原是汉室宗室,郭威发动兵变,废汉立周,刘崇便在太原建立政权,与之分庭抗礼,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惟一的北方小国。此时,正值后周全国举丧,柴荣新立,便纠集数万兵马,联合强悍的北方契丹贵族兴兵进犯后周边境。

血气方刚的周世宗柴荣毫不畏惧,他正要寻找机会来重振军威,再扬国威。敌军来势汹汹,更激发了他的雄心与斗志,柴荣决定亲征讨逆。大军鼓角震天,旌旗蔽日,迎着北汉兵马前进,连克泽州潞州之后来到高平。赵匡胤此时正在张永德统帅的禁军中任职。

双方在高平(山西晋城东北)城外列阵相对。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竟占了上风。右路军樊爱能、何徽畏敌如虎,临阵逃脱,后周阵脚大乱,情势十分危急。赵匡胤审时度势,冷静地向张永德建议:将禁军分为两部,一部分由张永德指挥,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以密集的箭矢压住敌人的进攻。另一部分由赵匡胤率领,以左翼直扑敌阵,他指挥两千精锐骑兵冲入敌阵。赵匡胤纵马跃上一个高坡,向士兵高喊:“陛下处于危难之中,现在是我们拼尽全力效忠皇上,为国立功的时候,打败敌人之后,皇帝一定会厚赏大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群情振奋英勇杀敌,北汉军队很快溃不成军。刘崇连忙鸣金收兵,退回高平城内固守。

柴荣指挥三军乘胜追杀,契丹兵马见后周势猛,不仅未能相助北汉,反而引军退逃。赵匡胤领兵攻城,刘祟急令弓箭手连续不停地密集射杀,赵匡胤左臂中箭血流如注,仍指挥将士奋力猛攻。柴荣见状,为保存实力下令撤兵。

次日周军再次攻城,又是赵匡胤一马当先,北汉将士知其勇武,纷纷来降。刘崇见高平难保,乔装遁逃于荒郊。周军大获全胜,所获辎重、兵器、马匹、骆驼不可胜数。柴荣首战告捷心花怒放,决定论功行赏,赵匡胤当推首位。

□智勇双全,屡建战功

柴荣即位后为一统天下,先后发动了对南对北五次大规模战役,赵匡胤在战场上智勇双全,尽显风流。

第一次是显德二年(955年)西征后蜀。柴荣此役志在夺回原属北方后晋的秦、风、成、阶四州。不料由于军粮供应不上,出师不利,伤亡颇多。柴荣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而此间朝野主张罢兵之议汹汹,他决定派赵匡胤赴前线视察军情。赵匡胤深知主上的战略决心,也清楚自己的使命,他旋风般地去而复回。朝廷上他有理有据慷慨陈词,陈述了令人折服的见解。他的结论是:战可胜,退无益。半年后,周军大胜,四州尽归后周版图。

柴荣第二次征战,矛头直指南唐。他亲帅三军,挥师南下,赵匡胤为先锋随驾。赵先锋在涂山智赚南唐敌营数十座,缴获战舰50艘。继而在滁州勇胜南唐精锐劲旅皇甫晖,打开金陵门户,南唐全国惊恐。此役赵匡胤不仅再度显示实力与才干,更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历史上大名鼎鼎,后来辅佐他创立大宋王朝基业的智囊赵普。

滁州大捷后,周军势如破竹,以风卷残云之势下扬州,取泰州,南唐“淮南之地半为国有”。显德三年(956),柴荣以赵匡胤战功卓著,升其为殿前都指挥使,授定国军节度使。赵匡胤此时正好30岁,而立之年,他完成了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次关键性的转折和腾跃。唐末五代以来,飞黄腾达拥兵自立乃至弑君称帝者都是执掌内外兵权的藩镇节度使或殿前、将领。在浮沉乱世中成长的赵匡胤更能深刻地理解这个位置。

显德四年春,柴荣又亲率大军南下,第三次发兵征南唐。赵匡胤身披甲胄,手执长缨在紫金山登陆,他率禁军连踏敌营数十座,斩首3000余,数万唐军将士或被擒或投降。南唐军队沿淮河向东溃退,柴荣与赵匡胤分别率军从南北两路追杀穷寇。一路上君臣配合默契,畅快淋漓,如一首首行云流水般的短歌。大军凯旋之时,赵匡胤又因功改领为义成军节度使,晋封检校太保。

同年十月,柴赵君臣再次共同征伐濠泗,周军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南唐贡献出江北14州之地,李自请去帝号,乞求息兵弥战。赵匡胤又改任忠武军节度使,他前进的脚步不断加快,在朝野的威望不断提高。

他感到振奋和欢愉,他少年时就相信和推崇“乱世用武”,青年时投身军旅,志在刀光剑影和战马嘶鸣之中建功立业。今天,他陶醉了,陶醉在战争的剑与火的交响诗中。他为自己超群脱俗的卓越才能而欣喜若狂,他为自己得到了令人艳羡的功勋与地位而夜不能寐。在志得意满之余,他还有更高的向往和目标,他想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握的显赫人物。此刻,他伫立在开封城头,身披甲胄,威风凛凛,眺望着远处广袤的原野和点缀其间的村庄,俯瞰着黄河岸边阡陌纵横的道路和行色匆匆的各色人等,想起远在家乡的母亲,想起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更想起了他离家远行、漂泊在外遭受白眼和冷遇的日子,也想起了初到郭威营中为了暂时安身立足而忍辱负重的日子……忽然,幼年时代背诵的一首唐诗脱口而出:“昔日龌龊不足谤,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遇明主更担重任

高平之役后尚未还朝,柴荣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半酣,他脸色一沉,喝令刀斧手将临阵逃脱的樊、何二人推出辕门,斩首示众,继而将在战斗中怯懦不前、临阵逃脱的将校70余名全部斩首,以整饬军纪。柴荣心里非常清楚:在武人争雄、王位常易的时代,军队在新旧主人走马灯似的变换中原封不动地屡屡传递,积下了无忠无勇、不信不义的恶习。君主若不明智不果断地采取有力措施,就会使军队将领藐视新君,拥兵自重,居功自傲,骄悍而不听命令。士兵则长期骄纵,不守军纪,强者悍劣,弱者惰漫,无国无君,一旦与敌交战,或逃或叛,高平之役就是明证。柴荣决定:选用效忠于自己的有能力的将领,对禁军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整编。这支军队必须精锐强干,必须完全听命于自己。

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柴荣的好友与爱将赵匡胤肩上,此时他的头衔是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赵匡胤对柴荣的意图心领神会:他要造就一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精锐部队。改革唐末以来皇帝因手中无忠勇的兵将而受挟制于拥兵自恃的藩镇这种不正常的局面。柴荣在召见赵匡胤时,曾忧心忡忡又语重心长地说:

“百户农夫才能养一名兵士啊!而军士又不能为国为君效力。我怎能让这些骄兵惰将,叛主的匹夫恣意横行!如果让我大周的江山社稷断送在这些无忠无信的没用的废物手中就是我的罪过,我的无能!”

柴荣又向赵匡胤交待了整顿的原则:兵不在众而在精锐,将不在广而在忠勇,要点选精锐升在上军,老弱怯懦者尽行淘汰。

赵匡胤非常清楚自己肩头的重任对于巩固新皇基业的重要性,而且在接受了重任的同时他也在筹划自己的棋盘如何运作。

首先他以周世宗名义命令各地选送征募精壮之士送往京师,又张榜发文,在全国各地广泛招募勇武有才艺者。他将这两种渠道考核筛选的忠勇精壮、武艺超群的兵士选送到禁军的殿前诸班。这是他军事实力形成和发展,进而谋取兵权的关键一步。

后周的禁军原有侍卫司和殿前司两大系统:侍卫司是老牌禁军,兵多将众约有10万人;殿前司是郭威创建,约2万余人,兵力虽少而战斗力强。殿前司原来由李重进统领,也是后来赵匡胤的最大政敌。李重进与张永德素来不合,后来,郭威之婿张永德任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改领侍卫司。高平之役后,赵匡胤负责淘汰裁减老弱,调选精壮,组建殿前司诸班的工作。一时间,京师校练场内,彩旗飞舞,鼓乐齐鸣,各门各派、各路豪杰大显身手。刀枪骑射,格斗拳脚,轻功硬力尽显风流。通往京师的通街大道上,骏马奔驰,各地精英云集京师,东京城内好一番热闹景象。

赵匡胤组建的精兵强将成为殿前司的精髓,加上原有的侍卫马军、侍卫步军,合称“三衙”,成为一支“兵甲之盛,所向无敌”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只听命于皇帝一人,不仅了却了柴荣的心事,而且这三衙禁军驾重驭轻的军事制度,后来完全为宋朝承袭,成为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坚强基石,也是赵匡胤后来能够黄袍加身的先决条件。

在前朝元老、顶头上司张永德的指点下,赵匡胤将原来侍卫司精壮士兵补充到殿前司,新招募的“天下壮士”也挑选到殿前司,从而侍卫司淘汰老弱之后未予补充,兵源大大减少,此后二司实力大致均衡。张永德是郭威之婿,新皇贵戚,其地位与势力均超过侍卫司的统帅李重进,赵匡胤日后的兵变就是依靠他和密友分别掌握的殿前、侍卫二司才成功的。

其二,赵匡胤通过整顿禁军与他的上司张永德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高平之役前,张永德贵为驸马,赵匡胤不过是他手下的一名中级将领。战后,张为殿前司统帅,赵奉柴荣之命负责殿前司的整顿扩充,由于工作关系,更由于赵匡胤善于观察时势风云和上层内幕,善于笼络感情,投其所好,二人日益亲密。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排除异己,树立派系,二人常常“秉烛夜谈,常至夜深”。

其三,通过整顿禁军,赵匡胤建立了自己的亲信体系和势力范围。他以自己的特殊身份通过张永德的权力,结交了一批高中级将领,如石守信、慕容延钊、王审琦、韩重斌、李汉超、刘庆义等,其中有些铁杆中坚结为“义社十兄弟”。石守信、慕容延钊等人是他的少年好友,如何对待这些人也很有讲究。仅靠回忆少年时代的摸鱼掏鸟而没有后来的信任使用乃至诱以官、禄、德,也不会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对于新结交伙伴,既要了解每个人的家世经历,又要了解他们周边显露的与隐蔽的各种社会关系,更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秉性志向,才好与他们融洽关系,增进感情,这是一门“公关”的艺术,赵匡胤凭借他的阅历与才干,掌握和运用得恰到好处,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势力圈”而且做得不显山,不露水,让今天的人都敬佩三分。

按照赵匡胤当时的职务和权力,他只有对中级军官的职位有推荐权,而对校尉之类的“基层干部”则有决定任免的权力。这就使他在殿前司享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他结交了一些有才有志之士,《宋史》中这样记载:

“李怀忠、涿州范阳人。太祖掌禁兵,时隶帐下,为散都头。”

“崔翰,少有大志,风姿秀伟,太祖见而奇之,以隶帐下。”

“田重进……形质奇伟,有武力。周显德中应募为卒,隶太祖帐下。”

这样的记载在各类史料中颇多。赵匡胤利用柴荣给予他的机会和权利,网罗了罗彦环、潘美、张琼、王彦升、田重进等人置于自己麾下,成为自己得力的干将。《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太祖掌军政六年,士卒皆服从恩威……人望固已归之。”此语虽有粉饰之嫌,但亦非无据,它道出了赵匡胤在掌军政六年中,很有些恩威并济、又拉又打的手腕,并很有成效。

六年中,赵匡胤从整顿殿前诸班的禁军开始,调精兵充实自己,选强将笼络左右,取悦于圣上,交好于同僚,在军队系统中,也在朝中文武大臣中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和威信,这也是许多权位高于他的某些官员如张永德、韩通等所不能比拟的,可见他的心计智谋确实高人一筹。这些成果正是他日后终于以殿前都点检的身份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的重要条件之一。正如后人所著《石林燕语》中所一语道破的那样:“太祖实由此受禅。”这话很耐人寻味,也说出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根本依托所在。

□幼主继位,天赐良机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第五次发兵,挥师北向,攻打契丹,其目的是收回被石敬瑭割献的幽云16州。石敬瑭,沙陀人,后唐李嗣源之婿,曾任河东节度使,因握有重兵便挟制皇帝李从珂,意欲取代。936年,石敬瑭一方面调集各地军队,兵临京师逼宫,一方面向契丹首领耶律德光求援,并以称子称臣,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求契丹发兵灭后唐,保其为皇帝。耶律德光大喜,发动30万人,从雁门关到晋阳,一路攻城掠寨,横扫后唐军队,李从珂自焚于玄武楼。石敬瑭在契丹人帮助之下,做了奴颜婢膝的儿皇帝。其无耻行径引起中原人民无比愤慨,“汉奸”之耻自此与石敬瑭同义。周世宗继位后依据“先南后北”的策略,在南方基本平定无忧之时,发兵征讨契丹。

又是御驾亲征。经过数年战争的考验与磨合调整,柴荣对军队的控制与指挥更加得心应手。大军水陆并进,以其最欣赏的爱将赵匡胤为水军都部署,以其最信任的忠勇爱将韩通为陆军都部署,一路上势如破竹,仅42天就攻占了燕南各州。

柴荣心花怒放,雄心勃勃。五次发兵征战,连战连捷,这位盛年天子似乎看到了他皇权威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曙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柴荣乘胜势而北上,欲取幽州之时,不幸身染重病。

周军回师澶州。在澶州,柴荣本以为偶然风寒,精心医治养息,很快会恢复元气,再征契丹。他没有想到会病入沉疴。当他意识到黄泉路近之时,心中充满了悲凉。

柴荣不愧是一世明君,当他得知自己将要走完生命的历程之时,又明智而果断地决定了两件大事:立长子柴宗训为太子以承大统(柴宗训年仅6岁),以范质、王溥为相,辅佐幼主;免去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之职,以赵匡胤代之。

这是对朝廷社稷尽他最后的责任,这是智者之虑。我们当然不能苛求古人,尽管先哲们曾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训诫。

或许,若没有立幼子,免张永德的遗嘱,赵匡胤不会那么快、那么轻而易举地改朝换代。历史,不存在假设,该发生的总要发生。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后周都城东京的万岁殿内,柴荣静静地躺在御榻之上。他仿佛在尽情地享受一生戎马倥偬中惟一的一次长长休憩之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圣杜甫当年吟咏诸葛亮的诗句竟成为一代英主的墓志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暮时分,周世宗终于撒手人寰,驾鹤西行。京城一片缟素,全国举哀。

在后周全国举丧期间,在开封府禁军殿前司的大帐之内,赵匡胤与他在滁州结识的好友、此时的禁军书记官赵普常常谈得很久很久……

在此后的日子里,赵匡胤常常夜不能寐,在夜深人静之时,他或是秉烛夜读,或是托颐长思,或是帐外踱步,仰望星空……他的家中或幕府,也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赵光义、慕容延钊、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或只身前往,或二三结伴,穿梭般往来其间。围绕在赵匡胤身边这些不同层次的莫逆之交,或策划于密室,或联络于底层;或慷慨激昂纵论古今,或深谋远虑预测未来。所有的言论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时局如彼,人心浮动,我们怎么办?这个智囊群体对柴荣之后的政局做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对于赵氏集团的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做了令人信服的判断,对于高层领导集团中各种人物的政治态度与变化趋势做了种种可信的推测,对他们即将付诸实施的方案反复推敲论证。

经过一番紧张而又兴奋、缜密而又大胆的精心密谋,帷幄运筹之后,赵匡胤集团群智群雄酝酿多时的政变草图终于定稿,即将付诸实施了。

同类推荐
  • 让死人开口说话:名臣问案

    让死人开口说话:名臣问案

    本书主要描写古代冤狱讼案故事,内容包括人命、奸情、抢劫、婚姻、债务、诈伪、雪冤等。案中的人物,既有高官重臣,也有江湖盗贼,书中故事曲折离奇,推理手法睿智而又高明,因而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本身不发达,更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被广泛运用于刑侦之中。古人侦破案件,主要依赖日常经验的总结、观察的敏锐、以及睿智的推理来复原犯罪的现场,并在问案中加以佐证。这是古人刑侦的特有智慧,而这些智慧之光,在今天的刑侦过程中仍有令人惊讶的闪现。
  • 适莽苍

    适莽苍

    权谋军略小说,权谋斗智为主,谍探军略为辅,冷兵器时代,言情也有一点,很少,如果喜欢历史小说的人应该会喜欢,倒不是军事小说,因为只写军事没有多少优势,反正如果你喜欢历史小说那个口味,带权谋斗智的,应该会比较喜欢这个。不过如果断断续续看,就容易看不懂,因为智计等等都是前后连贯铺陈的,有的智计比较烧脑,
  • 麻辣近代史:1885-1905

    麻辣近代史:1885-1905

    本书分为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日俄战争、名人列传五章。内容包括:日本这个民族、好人与坏人、义和团真相、两强争霸、慈溪那些事儿等。
  • 重回民国

    重回民国

    讲述是一个现代人穿越时空,来到民国。经过穿越人不断努力,将中华民族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带进新的历史起点。文章内容精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 重生郑成功

    重生郑成功

    崇祯自尽煤山,自成兵败一片石,满清入关,席卷天下,南明风雨飘摇,国将不国,民众水深火热,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郑家有男似黑罴,上马能击虏,下马草军书,看重生的郑成功如何翻云覆雨,重整乾坤
热门推荐
  • 吾亦冰心也亦柔心

    吾亦冰心也亦柔心

    她,外人眼中的冰心女王他,甘愿做她身后的支柱当初,她受尽百般折辱如今,她冷艳回归当若有再次的展现她是否能够应对又是否能够有人相助
  • 念.奴娇

    念.奴娇

    据江湖传闻,潇湘妃子祖上乃是高句丽文史官,后来家中遭难,祖上携家带口,颠沛流离,逃到了辽东。那潇湘妃子不知是那史官几代后人,亦不知受到何人指点,竟练得一身绝世奇功,于是开宗建派,在紫竹林里创下紫竹斋,但是门规却是奇特狠毒:凡男子入得紫竹林,一概杀之。又因江湖上传言,这潇湘妃子容颜绝世,实乃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下第一美人,于是乎引得天下英雄豪杰竞相奔往,一来考量其武功到底如何,二来想一睹其绝代风姿。殊不知,潇湘妃子容颜绝世,但是心肠却是极为狠毒,凡是斗胆到紫竹林的男子,一概按门规处置。
  • 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本书包括:东北亚传统安全形势与合作机制、东北亚非传统安全形势与合作机制,具体有东北亚政治安全形势与结构,东北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意义等内容。
  • 神君饶命啊

    神君饶命啊

    夏妩刚刚飞升成仙便被妖女一击毙命,再度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成了妖女!这也就算了,为什么仙魔两界的人都要杀她?害得她只能每天都过着亡命天涯的日子!这也就算了,为什么那个凤卿神君明明第一次见她就要把她打入天牢?为什么那个树妖朱槿明明救了她却又一树枝把她刺了个透心凉?为什么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离羽每次出现都没什么好事还莫名其妙给她换了脸啊!苍天啊!她生前行善积德,只是为了好好做个小神仙而已!为什么……这么倒霉……
  • 九界之开端

    九界之开端

    源气来袭星球大变地球是座大学城一群由孤儿染黑而组成的团伙,在这个上层考官恩怨纠葛,蓝星资源新生狂涌,各类宗族氏族出没的年代,掀起层层波澜!
  • 神将录之大道无将

    神将录之大道无将

    洪荒还是那个洪荒,大道却不是那个大道。大道有神,众生为将,金书为录,是为神将录!
  • 辽纪

    辽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全书

    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全书

    《糖尿病自我健康管理全书》针对糖尿病这一常见病,从健康教育、饮食调理、适当运动、药物治疗、自我监控五方面出发,结合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起居和日常饮食,注重饮食调理、心理呵护以及并发症的防治,详细地讲解了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药物防控糖尿病的方法和糖尿病病情的监控等方面的知识。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调养方法,能够对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产生较好的指导作用。
  • 暴烈王爷的贱妃

    暴烈王爷的贱妃

    她是大家闺秀,端庄娴静;他是权贵王爷,残忍冷酷。只因她容貌像极他最爱的表妹,便莫名成了他没有名分的妃子,处处受他欺凌,任他摆布!她恨极逃跑却被他捉回,牢牢禁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红尘恋曲

    红尘恋曲

    我穿越红尘,褪去仙衣,只为你一生守候!纵然你已轮回,我仍执念不改。莫说我痴,莫笑我傻……就让我为你最后痴傻一回,痴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