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5000000023

第23章 重农恤民,发展经济

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在封建社会里,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成分,绝大多数百姓是农民。因此,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恢复发展农业是“存百姓”的关键。

唐太宗对这一点认识很深刻,他在反复强调民为国本的同时,也不断把“农为民本”提上日程。他对大臣们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足,则百姓流失。”他在《帝范》一书的《务农》篇中写道:“食物是人们的根本,是政治的根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廉耻。国无九年的储蓄,不足以抵御旱涝;家无一年的衣服,不足御寒暑。规劝人们耕地种田,就能免除饥寒的祸患。”唐太宗把谷粟看得重于珍珠玉璧。他叮嘱地方官员们说:“天下百姓需要粮食;家给人足,全靠务农。纵使珠玉遍地,也不能解除饥寒。”唐太宗本人也表示自己每吃饭就想到耕田的艰难,每穿衣便想到纺织的辛苦。

唐太宗不仅认识到重农恤民的重要性,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这主要表现在禁止王公奢靡、戒兴宫殿诸方面。

太宗即位后,所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建造的,已经破烂不堪。原打算建造一殿,“材木已具”,但一想起秦始皇四处营造宫室导致民反的恶果,便不准备兴建了。当时太宗患有“气疾”,不适应潮湿环境,因而公卿奏请建一所楼阁去居住。太宗说:“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虽然大臣们再三请求,太宗“竞不许”。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他又对大臣们说:“建造装饰高大的宫殿楼宇,游玩观赏池台,帝王是愿意干的,但百姓却不想呀……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贞观前期,太宗基本上没有大兴土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洛阳大水,把百姓的房屋冲毁了,太宗还下令拆掉洛阳的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百姓整修居室。

太宗曾两次释放宫女,一次在即位之初,放还宫女三千余人;一次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又放还宫女数千。释放宫女,一为一“省费”,二为“息人”,因此又立即下令让她们结婚,生男育女,增加人口数目。为了清除,王公的奢侈行为,太宗在贞观元年便下令:“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其标一准与其品秩不相符的,一律禁止。”限制王公贵戚过分奢侈。贞观十一年(公元624年),针对勋戚之家“以侈靡而伤风,以厚葬为奉终”的情况,还特地下发了一道《戒厚葬诏》的命令,违者“随状科罪”。由于太宗的提倡和限制,贞观年间的“风俗简朴,财帛富饶,衣无锦绣,无饥寒之弊”。

认真落实均田制,奖励垦荒是重家恤民政策的重要部分。隋末战乱后,大量无主荒地在一些地区出现。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虽颁布了均田令,力图劝民归田。但此后一段时间皇室内争权激烈,加上时间太短,均田令的贯彻效果不是很好,唐太宗即位后才切实地推行。唐太宗的影响使地方官认真落实均田令,并打击违令占田的恶霸官僚。贞观初,长孙顺德出任泽州刺史,发现前任刺史张长贵、赵士达非法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他上奏并弹劾了这两人的罪状,并按均田令将这些土地全部分给缺少土地的农民。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由于旱灾严重,关内饥荒肆虐,百姓大多卖儿卖女换取食物。为了帮百姓赎回他们的子女,太宗下令动用了皇室府库中的金银钱财,并将赎回的子女送到他们父母那里。并诏令说因为上年连绵大雨,今年又遇了旱灾和蝗灾,因此大赦天下。诏令还说:“假如天下安定、五谷丰登,即使将百姓所受的灾害移到朕身上来也心甘情愿,决不后悔。”此时正好旱区降雨,百姓大为高兴。

夏季,四月初三,太宗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造成饥荒,白骨遍地,使人触目伤悲,命令各地官府将尸骨全部妥善安葬。而六月,关中地区春旱之后又闹蝗灾。唐太宗心如火烧,走出玄武门来到宫城北的禁苑,立即捉了几个蝗虫,向苍天默默祷告后,对蝗虫说:人民靠谷子来维持生命,你将谷苗食掉,百姓还怎么活,与其如此,还不如让我的肺肠被你吃掉。“说罢就要生吞蝗虫。身边的随从连忙谏阻:陛下千万不可,吃这种脏东西可能要生重病。“太宗断然答道:朕要替百姓受灾这有什么可怕的!遂将虫吞下。据记载,这一年关中蝗灾果然不严重。当然,蝗虫没有成大灾和唐太宗生吃蝗虫根本没有必然联系。从表面上看,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做这种事未免过于荒唐,他的真实意图或许是出于收买民心而做的政治表演,但不管怎么说,做为一个皇帝而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这的确是重农恤民了。

唐太宗重农恤民的重要表现是轻徭薄赋。轻徭薄赋,为的是“使民衣食有余”。太宗继位后切实地推行和落实了已经颁布的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贞观初,长孙顺德拜泽州刺史,发现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霸占境内肥沃的土地几十顷,长孙顺德将他们二人弹劾,并将追回的土地分给贫困的农民。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河南暴雨成涝,太宗下诏“废明德宫及飞山宫之玄圃院,分给遭水之家”。就整个贞观年间看,推行和落实均田令的重点在宽乡,在奖励垦荒。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朝廷下令,凡是住户拥挤的地方,都得将部分农户迁徙到宽松的地方。同时,考课地方官,也以“安置客口”、“善相劝勉”者为最。直至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在灵口太宗见丁男受田三十亩,仍没达到田令规定的一百亩,“夜里睡觉都不安稳,只怕农民没有土地”,下诏州府“录尤少田者,给复移之宽乡”。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在轻徭而不在薄赋,这主要是汲取隋炀帝徭役时不时征发,战事经常的教训而确定的。除去前面所说为的去奢省费,在限制役使民力方面,太宗还制定了法律。《唐律》中明确规定:“修城郭、筑堤防、兴起人功,有所营造,依《营缮令》,计人功多少,申尚书省,听报如合役功。或不言上及不待报,各计所役人庸,坐赃论减一等。”

一面促进生产,一面去奢省费,使民衣食有余。其核心是与民休息,不违农时,这体现的正是用稳定环境而求得统治的施政总方针。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年底,与民休息被太宗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他还用养病来作生动的比喻,说:“治国如治病,病虽然好了,也还需好好护理,倘遽自放纵,疾病复发,就无药可救了。”经历了隋末丧乱而创建的政权,犹如久病初愈,只有全心全意地护养才能康复强盛起来。

唐初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也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隋代极盛时,全国户数近九百万,贞观初期突然下降到不到三百万。为了尽快使农业劳动力有所增加,唐太宗千方百计增加人口。首先,他招、赎隋末战乱时流落到边境的汉人。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突厥颉利汗送给刚即位的唐太宗羊万头、马三千匹,可他拒绝接受羊、马,想要回被他们掠去的汉族户口。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据户部统计,从塞外回归以及突厥前后内附等的汉人达一百二十万余口。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颉利汗降唐,次年,唐太宗从突厥那里用金帛赎回汉人男女八万口,全部归还了他们家人。直到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还派使者用财物去赎被外族掠去边地的汉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原地区劳动力缺乏问题。

唐太宗还大力奖励男女及时嫁娶,对于鳏寡婚配大力提倡,以达到人口增值的目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所颁布的《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中规定:“法定的婚龄是男年二十岁,女十五岁,应及时嫁娶;鳏夫、寡妇守丧期已过的,也要婚配。”为了及时保证男女嫁娶,诏令还责成乡里富有之家要对因贫困而不能嫁娶的用金钱来资助。还把婚姻及时与户口增加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依据。刺史、县令以下官员,若能使民按时婚配,减少鳏寡,增多户口,考绩等级就可以提高;如劝导乖方,不能及时配偶,户口减少,降低考绩等级。这对于提高地方官执行诏书中各项政策的积极性当然有一定作用。唐太宗还特别以物质鼓励生育男口,如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下诏说:“妇人在正月里生男孩的,赐粟一石。”

唐太宗还两次释放宫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放宫女三千人。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九月,又派杜正伦、戴胄释放了一部分。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妇女们被幽闭在深宫中,实在是可怜。隋朝末年,不停采选。连根本不去的离宫,也多聚宫人,朕绝不做这种竭人财力的事情。况且宫女除洒扫之外,并没有什么作用。现在放她们出宫,任由她们结婚嫁人,不仅能节省国家财力,而且还能增殖人口。”这番话道出了他如此而行的目的。唐太宗经常派遣使者巡视各地,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劝说重农种桑养蚕。他告诫使者,当“遣官人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为了不误农时,唐太宗还这样在法律中规定,“诸非时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以此防止非时调用民工,对季节性很强的农业生产是很有利的。唐太宗不违农时是因为他重视农业生产。《唐律》中惩办“非法兴造”的条文中既包括“法令无文”,也包括“虽然有理论根据,但不到时令而大规模兴造”。因为农忙动工,非时兴造,耽误农时。更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能严于律己。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发生了皇家举行礼仪恰与农时冲突的巧合事件。当时礼官上奏,二月是皇太子行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的黄道吉日,请征调作仪仗队的府兵。太宗道:“现在正是春天耕种的农忙季节,怕防碍了农忙事情,可改在十月农闲举行。”太子少保萧瑀劝道,根据阴阳理论,还是在二月举行为好。太宗认为,凶与吉是因人而定,并非阴阳拘忌。只要行为合乎正道,自然就会大吉,并断然地说:“农时很重要,千万不可以轻易错过!”皇太子冠礼在当时来说是皇家的一件大事,唐太宗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耽误农时,足见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唐太宗的重农恤民还表现在他不实行过头的储粮于官,而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黄门侍郎王珪批评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错误作法,太宗就说:“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大旱,人多饥乏,仓库中粮食堆积成山,但文帝竟然不许赈济,而令百姓到山东去流浪就食。到文帝晚年,仓库中存储了可供五六十年用的粮食,炀帝恃此富饶,奢侈腐化,遂致灭亡。由此可见,治理国家要藏富于民。古人日:‘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就算仓库中积累了可备多年使用的粮食,多余又有何用!后代若贤明,天下自然不会流失;如果是不肖,仓库多积,只会增加奢侈,反而会导致国家灭亡。”从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到隋炀帝竭泽而渔,横征暴敛,转变为唐太宗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可见吸取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验教训后,唐初赋敛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外,兴修水利,设置“义仓”,救灾备荒,也是唐太宗重农恤民采取的具体措施。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春,尚书左丞戴胄建议参照隋朝的社仓制度,在各地设置“义仓”防备粮荒。唐太宗认为非常必要,下诏规定:自王公以下,每亩征税二升;商贾无田者,户分九等,纳粟分别自五石至五斗不等;义仓粮食,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有灾则可用于赈民。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可随意挪用。唐太宗还声明,义仓虽由官府掌管,但属于为百姓度荒年而作的储备,并非横征赋敛。

唐太宗从各方面推行重农恤民政策,隋末社会各方面凋零的现象不复存在,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首先恢复和发展的是京畿地区。贞观三、四年(公元629、630年),关中丰收,流散人口纷纷回乡。但关东广大地区,还是人烟稀少、不闻鸡犬的凋敝景象。

到贞观六、七年(公元632、633年)雨顺风调,“频致丰稔”,关东普遍恢复和发展起来,昔日凋残破乱的面貌荡然无存:“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经过行客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都是古今未见的。”贞观八年、九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公元634、635、639、640、641、642年),这些年粮食都获丰收。德宗时,宰相杜佑这样总结这段历史:“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图治。至八年、九年(公元634、635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到处都是马牛,户门数月都不用关闭。至十五年(公元641年),米每斗值两钱。”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再有“士农工商”之传统,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农人要低好几个档次。这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在文化方面有空前的发展,自李渊起,就极为重视藏书事业。武德三年(620),收洛阳“观文殿”、“修文殿”等处书籍、文物,有书8万余卷。贞观初,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晚年因连年用兵,营造宫殿,杂税日益苛重。

唐高祖李渊即皇帝位后,于武德元年五月诏令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生,合300余员,郡县学亦各置生员。武德七年,唐高祖诏令州、县、乡皆设置学校,有明一经以上者,咸以名闻。高祖亲自到国子学,释奠先圣、先师,诏令王公子弟各就学校。

唐太宗即位后,对学校教育更加重视,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备,中央、州、县三级学校均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中央的学校是国子监,亦称国学。唐高祖武德年间,国学已增筑学舍400余间。唐太宗即位后亦多次到国学视察,令国子祭酒、司业、博士讲论,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贞观六年(632),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下属的学校除隋时已设置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之外,又增设律学。上述六种学校的学生人数分别达到300、500、1300、50、30、30人不等。前三种学校分别接纳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学,后三种学校录取八品以下的官吏及一般地主家庭的子弟。据《通典》卷五三记载:

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当时在国学之内,来自四方的儒者数以千计,连同四周各国派来的留学生,“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国学的组织机构是,国子监作为国家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置祭酒一员,总管国家的教育事业,同司业二员一道,是国学最高的正副学官,掌管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国学的六种学校中,还设有博士、助教多人,负责日常的教学工作。例如:经学大师孔颖达于贞观六年召为国子司业,贞观十二年拜为国子祭酒,于国子监任职长达十余年之久。其他如国子博士马嘉运、太学博士王恭、国子助教司马才章等,都是著名的经学家,在孔颖达的主持下参加过《五经正义》的撰写工作。

如果说国学的教师都是当时的经师的话,那么,国学中的主要课程则是经书。除了《论语》、《孝经》等必修课程外,还有大经《礼记》和《左传》),中经(《毛诗》、《周礼》和《仪礼》),小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统称为《九经》。

州、县所设立的官办学校分为三等,上郡学生60员,中下郡各50员;上县学生40员,中县30员,下县20员。在州县学校中成绩优良者,可由地方官保送参加常举考试,考试合格后送中央参加常举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做官的候补资格。贞观六年,唐太宗还诏令“诸州置医学”,设医药博士一人,教授学生,对各地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中央除了国学六种(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的中央官学系统外,贞观元年所设置的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在东宫所设置的崇贤馆,也都教授生徒,从而形成了以“六学二馆”为代表的官学体系。此外,在屯营、飞骑等军事建置中,也设置博士教育学生。当时,高昌、吐藩、高丽、百济、新罗以及日本也派遣子弟前来长安求学,盛况空前。

国子监作为总管国家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它在隋唐时期的出现,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于中央政府中首次设立了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体现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教育事业所处的地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同唐初兴办各级学校以及教育制度、课程设置相联系的,是唐太宗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唐初重视科举的直接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各级政权机关选拔合乎规格的人才,特别是选择那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够在国家政权机关中担任重要职务的英才。

唐初选官途径,除令州县推荐外,科举亦是重要途径之一,隋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创立科举选官制度。唐太宗继承并发展隋朝科举制度,使科举制度日趋健全,终于使科举和恩荫、杂色人流并列为选拔官吏的三种主要途径之一,从而扩大了庶族地主参政的机会,是唐太宗对用人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贞观年间科举考试的常试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其中,秀才科为最高科等,应试者需要熟悉经史,精通治国方略,因而敢于应试秀才科的士子不多。明法、明书、明算三科考试专门学问,及第后从事专门工作,很少有机会进入政界,担任高级官吏,况且录取人数较少,应考的士子也很少。因此,士子大多报考明经和进士两科,特别是进士科尤为热门,因为一旦录取,便取得了候补官员的资格。

明经科考试主要考九部儒家经典(《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的两部。唐初,明经按照经书的章疏试策。进士科在唐初考试时务策五道,当时衡量策文的标准,主要是看文章的词华。明法科考试律、令各一部。所试律令,每部十帖,策试十条。明书科考试《说文》、《字林》,帖式、口试并通,要求通训诂,兼会杂体。明算科考试《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周髀算经》等十部算经,要求明数造术,辨明术理。

唐初应试的士子有生徒和乡贡。生徒是指国子监所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的学生,还有在弘文馆、祟文馆学习的皇亲、贵族子弟。他们学习两部儒家经典,期满考试合格后由馆监举送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乡贡是指不在馆内学习的举子,经县、州逐级考试合格,由州府举送到尚书省参加常科考试。

考试的主持单位是吏部考功司,主持人是吏部考功员外郎。报名考试日期由每年十一月到次年春三月。为方便考生,除京城长安外,又在东都洛阳设考场,以方便关东举子参加科举,称为“东选”。考试纪律颇严,为防止举子挟带经籍书策入场,进入试场时要进行搜身。考试时间是从清晨日出时起,一直延续到夜间,因而入场时可携带水、炭、餐器以及蜡烛等。考试成绩在尚书省唱第公布,合格者即被录取,称为及第。同时,又张榜公布,第一名(即状元)名列前面,称为榜头。及第的进士要参谒宰相,然后还要举行各种聚会。

明经、进士两科考试及第,只是获得了作官的资格。要获得官职,还要到吏部参加复试,复试内容亦为经史之类。为此,贞观八年颁发了“进士试读一部经史”的诏令。复试通过后,即获得了到吏部参选的资格。

进士科考试录取者百分之一二,明经科考试录取者十分之一二。唐初40年间,科举录取人数只有290人。由于录取人数甚少,因而老年中榜、终生未中、老死科场者大有人在,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同书还引唐代诗人赵嘏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贞观年间录取的进士人数虽然不多,但同九品中正制度相比,它有利于从庶族地主乃至于平民百姓中选拔人才,补充官员,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是有积极作用的。唐太宗健全科举制度,为庶族地主参与国家政权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当时,唐太宗在金殿端门俯视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对及第进士很是关心。贞观二十二年,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主持进士复试,进士张昌龄,王公谨在考试中“文策全下”,因而落第不报。张、王两人由于“并有俊才,声震京邑”,太宗亦有耳闻。金榜公布后,唐太宗见榜上无有昌龄、公谨的名字,感到很奇怪,急忙问王师旦是何缘故。王师旦向太宗答对说:“此辈诚有文章,然其体性轻薄,文章浮艳,必不成令器。臣若擢之,恐后生相效,有变陛下风雅。”在科举制度之下,一大批庶族地主出身的人,如贫士出身的李义府经科举而人仕朝廷,官至宰相。

同类推荐
  • 历史快餐.四世纪:列国争霸

    历史快餐.四世纪:列国争霸

    晋文公即位八年,结束了多年来晋国的党争,择贤而用,晋国群贤满堂,相互礼让。可见人心向善,没人愿意处于争斗之中。晋献公时期的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也没听说哪一次会盟有那些三十八国参加。而是成为晋国固有领土的一部分,这五十多个小国都被晋国给消化了,晋国由当初的百里之国变成辽阔的千里之国。
  • 贴身保镖:我的千金大小姐

    贴身保镖:我的千金大小姐

    他本是三十一世纪的杀手之王,却在完成一次特殊的任务后,穿越到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个落后的时代,他可以随心所欲,不过,为了满足某人的愿望,他转职当起了保镖……有了超级杀手的经验,这世上又还有哪个杀手,能够对他所保护的人下手呢?
  • 血墨汁

    血墨汁

    他究竟是为了青梅竹马的雨馨还是儿时的玩伴方凌,又或者是他心中有着更大的不为人知的抱负才踏上这条不归路?而他的家族又隐藏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前方朋城里等着他的又将会是那些跳战?九白林小海周紫颜这三位主人公是否会形成三角恋?他们是否会因为感情反目成仇?方凌雨馨还活着吗?她们是在朋城,还是昙花一现?答案?疆至河套,云中城生。他将会给这个一盘散沙的世界制定一个新的规则!功成名就之后是选择退隐山林还是和相爱的人相忘于江湖?最后牵手的人是否初心不改?一个站在权利巅峰的人是否能处理好感情问题?这一切尽在《血墨汁》繁华落幕不忘初心,故事未变只是心在变而已!
  • 北宋小吏

    北宋小吏

    【起点一组签约作品】李墨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经历一件不平凡的事。他穿越了,穿越到了古代人气最高的北宋朝,还在开封府包大人手下当上了一个小小的衙役。衙役虽小,权利却很大……且看一个小衙役,如何改国策,泡美女,调教皇帝,带着羸弱的北宋虎视周边群狼。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下)

    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时间最早、作战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反法西斯侵略与奴役的主战场。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中华民族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担了最大的义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八年抗战,中国战场共消耗日本军事力量达455万人,占日军损失总数的70%。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牵制、打击和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在抗日战争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此,我们应当永志不忘!这部书是经过数年努力而编成的,它是一部集体劳动的成果。
热门推荐
  • 品读南怀瑾的人生智慧

    品读南怀瑾的人生智慧

    人们习惯称他为“居士”,也有人喜欢尊他为“教授”,然而更多的是敬他为“大师”。人们希望通过他的指引,找到阅读传统文化的捷径;希望通过他的指引,找到追求幸福人生的航向。他就是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是“禅宗大师”,是宗教家、哲学家,也是温暖人生的顾问。南怀瑾大师一生经历广厚,其人如历史,其言如溪潺。学儒、论道、参禅,职场名利、家庭琐事、人生困顿,皆在南怀瑾大师的人生践行和讲解中,化为智慧之光,使我们离幸福更近,与成功携手。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南怀瑾大师思想的平台,更为众人找到了一盏人生海洋上的灯塔。有了它,人们就可以辨别方向,驶出迷茫混沌,驶向豁然开朗。
  • 吴起兵书

    吴起兵书

    《吴起兵书》为《中国古代八大兵书》系列之一: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是一部世界的兵学圣典,被誉为"天下奇书",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奇书圣典。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是中国历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兵者,国之大事,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的无上利器,更是流行于商界的商战指南,更是公认的世界上伟大的军事著作。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更是一部军事哲学书,把人类生死场上的智慧较量深刻展示出来,成为中华谋略的集大成者。《尉缭子兵书》为该八大兵书之一。
  • 神法决

    神法决

    糊里糊涂进了医院的魏晓彤,还不知道救了他的是两个特殊的少女,她们的异能让他大开眼界,不得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和这两个有趣的女子相处后,又会遇上怎样有趣的事情呢?
  • 奇妙的鱼类世界

    奇妙的鱼类世界

    鱼类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栖居于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水生环境中。无论是在湖泊、河流这些淡水环境中,还是在大海、大洋这些咸水环境中,都可以看到它们悠游自在的身影。
  • 三消论

    三消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黑猫记

    黑猫记

    徐天是个三流杂志的猎奇版面编辑,进出魏家村已经有三四趟了,这里流传着徐天需要的怪谈传说,也许就是极好的素材.这次进村,徐天如愿看到了那只阴郁的黑猫。。。
  • 听说月光找到了海洋

    听说月光找到了海洋

    在海边长大,美得像海妖一样的姑娘苏眉,从第一眼见到陆海洋,就被他吸引。他家境贫寒却有骨气、他对她冷冰冰却对一只流浪猫倾注所有感情,他的种种让她一往情深。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用尽万般心思。只是她的万般心思在家境贫寒的陆海洋眼里成了挑衅和羞辱,为了自己可怜的自尊,陆海洋制造了一场意外。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意外让两人从此天各一方,甚至让陆海洋换了脸,换了身分?对苏眉来说,如果陆海洋像一阵捕捉不到的风,那么宋文祈就是一棵树。也许青春是一场穿越海洋抵达港湾的旅途。
  • Hello,我的继承者大人

    Hello,我的继承者大人

    她是一场豪门的联姻工具,却对未婚夫暗生情愫。原本以为她的苦心付出终有一天能够换回未婚夫的回首,谁知一场绑架她被迫受孕,原以为守候了多年的人会给她撑起一个家,谁知却在一起亲眼看到未婚夫跟别的女人上床。心慌意乱的她远走国外。六年后……孩子的亲爹死而复生,神秘强大,强取豪夺!久别重逢的未婚夫声称情根深种,联姻继续!多年挚友深情表白,非她不娶!人生的十字路口,她又该如何选择?
  • 穿越之废柴小姐

    穿越之废柴小姐

    一个??穿越到古代,变成一个丑女,废柴会怎样?……
  • 如此京华(叶小凤)

    如此京华(叶小凤)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