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36700000010

第10章 病因与病机

一、病因

病因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原、病邪。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历代医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内经》把病因分为两类,即“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根据多年的医学实践经验,从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将病因传变规律总结为三个方面:“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其充分说明了人体发病的原因,是由内部器官机能的改变、或外邪的入侵、或物理因素等所致,和天命鬼神毫不相关。

知识链接:

女子癔病发病时感情冲动、喜怒无常,“像如神灵所作”,许多人认为是鬼神附体作怪,张仲景在《妇人杂病》部分剖析了这种病,指出这病是由妇女带脉病所致,“非有鬼神”,只要仔细辩证,如采用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之甘麦大枣汤辨证加减,是可以“治危得安”的。

宋代陈无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中医学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六淫、疫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性致病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外伤、药邪等)四类。中医学认识病因的思维方法是审证求因,因此中医病因学的内容,着重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

(一)六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称为“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过剧的暴热、暴冷、酷燥),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便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几个特点。①季节性: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②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生活工作环境有关。如东南沿海地区多见温病、湿病;西北高原地区常见寒病、燥病;久居潮湿地区易患湿病、关节痹痛;长期高温环境作业又常以燥热或火邪为病等。③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外邪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暑湿泄泻、风寒湿痹等。④外感性: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⑤转化性:发病过程中,六淫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致病特点类似,但究其原因,不是感受外邪,而是由内而生,故又称作“内生五邪”。从临床实践看,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1.风风是春季的主气,但当其太过、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其他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故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正如《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风性开泄,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风性轻扬、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以侵犯人体的头面和肌表为多,可使皮毛、汗孔开泄,出现汗出、恶风、发热、头痛、流涕、脉浮等。

(2)风邪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可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块就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快,如风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斜。

(3)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热病中的热盛动风、阴虚动风,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的表现,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4)风为百病之长。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性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常见的风证”

(1)外风证又称“风邪外袭证”。风邪外袭肌肤,以恶风、发热、汗出、头身疼痛,或鼻塞、喷嚏、咳嗽、咽喉痒痛,或皮肤瘙痒、水肿、发疹、舌苔薄白、脉浮缓等为常见症的症候。

(2)内风证一般由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其病机与病证有肝阳化风,如中风、半身不遂、颤震;热盛动风,如高热痉厥;血燥生风,如皮肤病中的干燥、瘙痒、脱屑;阴虚风动,如病毒性脑炎后遗肢体筋挛肉、手足蠕动、瘛纵等。

2.寒寒为冬季的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致病根据所伤部位分为内寒、外寒,临床有伤寒和中寒之别。外寒指外感寒邪而言,伤于肌表者,名“伤寒”;直中脏腑者,名“中寒”。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犯表,卫阳受损,则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寒邪直中,侵袭脾胃,则中阳受损,或伤及肾阳,出现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状。

(2)寒性凝滞、主痛寒使机体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因而疼痛。若上焦阳虚,阴寒阻遏胸阳,可出现胸痹、心痛;中焦脾胃阳虚,可造成胃脘痛、腹痛、泄泻;下焦肾阳不足,出现腰膝冷痛、精寒不育;外感寒邪则周身疼痛;侵犯骨节则骨节疼痛。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拘引之意。寒邪客于肌表,则腠理闭塞,卫阳失宣出现无汗、恶寒、脉紧等症状;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则经脉收引,出现筋肉拘急痉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常见的寒证”

(1)外寒证外寒为由外界寒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症候,可侵袭肌表,也可直中脏腑。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鼻塞、咳嗽、喘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脘腹胀痛、肢冷神靡、呕吐、泄泻等。

(2)内寒证内寒为机体阳虚阴盛所引起的症候。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脘腹等部位冷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或沉细。

3.暑暑为夏季之主气,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暑邪依据感邪程度分伤暑、中暑、暑湿。暑纯外邪,无内暑之说。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暑系夏日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只在盛夏炎热之时发病,比其他季节的火邪程度更深,临床表现主要为炎热的特性,如高热、心烦、口渴、多汗等。

(2)暑热升散升,指暑邪入心经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散,指暑易伤津耗气。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致使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津汗同源,津液亏损,可出现口渴欲饮、口唇干燥、尿少而赤。津为气之载体,津液丢失过多则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虚的表现。暑热入侵影响肝风可兼有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

(3)暑多挟湿暑季气候特点除炎热外,常多雨而潮湿。临床特征除暑热症状外,可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暑湿并存,但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正如《锦囊秘录》指出:“暑必兼湿。”

4.湿湿为长夏的主气。湿气主令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其自然特征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湿与脾土相应,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多因自然环境、地域所致,如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内湿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浊内生。湿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如下:

(1)湿为阴邪,易遏气机,损伤阳气湿类水,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犯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使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可见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之症。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易伤阳气。脾为阴土主运化,对湿邪有易感性,故脾有运湿而恶湿的生理特性。若湿困于脾,则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2)湿性重浊湿邪致病,沉重为其特性,如头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湿邪客于肌表,则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扬;若流注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等。“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湿邪为患,临床中常见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如湿浊在上则面垢;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泻、下痢脓血;湿气下注,则小便浑浊、妇人带下黏稠腥秽;湿邪浸淫肌肤,则疮疡、湿疹、脓水秽浊等。

(3)湿性黏滞“黏”,黏腻;“滞”,停滞。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不畅以及分泌物黏浊和舌苔腻;二是病程的缠绵性,湿邪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如风湿、湿温等病。

(4)湿性趋下湿性如水,水性向下,其质重浊,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带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固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之说。

5.燥燥以干燥、收敛清肃为其自然特性,为秋季主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四个节气,为燥气当令。燥气是秋令燥热之气,又名“秋燥”。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燥涩伤津燥为秋季肃杀之气,其性干涩枯涸,故曰“燥胜则干”之说。燥邪为病,易耗伤人体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干涩皲裂、鼻燥咽干,口唇燥裂、毛发失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肺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犯肺,伤及肺津,肺宣肃失职,临床多见鼻干口燥、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便秘等。

6.火火为热之极,旺于夏季,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个节气为火气主令。火邪有内火、外火之分,外火多感受温热之邪而致,或自风、暑、湿、燥、寒五气转化而来。内火由脏腑功能失调或情志过激而致,如肾水不足,心火上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思虑劳心,引动心火等。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如下: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邪致病具有明显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现于上部。如心火上炎,则舌尖红、口舌糜烂、生疮;胃火上窜,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则见头痛、口苦、目赤、眩晕等。

(2)火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蒸腾于内,迫津外泄,则人体阴津耗伤,可见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证。

(3)火易生风动血火热而致肝风内动可见高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神昏谵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吐血、鼻出血、便血、尿血等。

(4)火热易致肿疡火热挟毒入于血分,腐肉败血,发为肿疡,即“痈疽原是火毒生”,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二)疠气

疠气是指自然界一种毒疠之气,不同于六淫,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邪气,又称瘟疫、疫毒、戾气、异气、乖戾之气等。《温疫论》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如大头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等。

1.疠气致病特点

(1)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2)疠气多具有强烈传染性,其性疾速,而且常挟秽浊之邪侵犯人体,故其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

(3)《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疠气发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临床表现也基本相似。

2.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

(2)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严重污染,或食物污染、不注重饮食卫生等。

(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影响很大。在封建社会里,战祸连绵,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瘟疫广泛流行,人群死亡甚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期,许多疠病仍在不断地发生和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防疫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消灭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其他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三)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正常反应。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和生理调节范围,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才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为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肺“在志为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惊过恐则伤肾。《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说明脏腑病变可出现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反应过度又可损伤与之相关的脏腑。七情生于五脏又伤五脏的理论在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脏腑七情过激影响脏腑运动而产生不同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虽可伤及五脏,但与心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2)影响脏腑气机气贵冲和,运行不息,升降有常而无病。若七情变化,五志过极,则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而逆乱则为病。七情不舒,气机郁结,气滞血瘀,气郁聚湿生痰,化火而伤阴,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变病多端。

怒则气上:怒为肝志,暴怒,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鸣等。肝气横逆,犯脾而致腹胀、飧泄;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肝肾同源,暴怒不仅伤肝,且能伤肾,肾伤精亏,则恐惧、健忘、腰酸等症。

喜则气缓:喜为心之志,《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先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说明心情舒畅,营卫通利,气血和缓,就表现为健康的状态。若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故《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悲忧为肺之志,若悲哀太过,则耗伤肺气而涉及心、肝等多脏的病变。如肺气的耗伤,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胸闷气短、精神萎靡不振等。

恐则气下:恐为肾之志,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反应。气下,即精气下陷。长期或突然恐惧心理,致使肾气受损,肾气不固,气陷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

惊则气乱: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气乱是指心气紊乱,心主血,藏神,突然受惊则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精神错乱等症状。

思则气结: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为脾之志,思虑过度,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运化失常,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胀满,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虑太过,暗耗阴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健忘、怔忡、失眠、多梦等。

3.七情与病情变化的关系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情志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病情的变化,使病情减轻、加重,或迅速恶化。若病人情绪乐观,心情舒畅,则气血通调,病情常可减轻;若病人有剧烈的情志异常,常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气上逆,血压迅速升高,则可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有些肿瘤患者,一旦得知病情,就沮丧、悲观,使病情急剧恶化。

(四)饮食劳逸

饮食是健康的最基本条件,是气血阴阳的主要来源之一,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若饮食失宜,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1.饮食失宜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1)饥饱失常即饮食不节。饮食贵在有节,饮食应以适量为宜,定时、定量谓之有节,饮食不节过饥或过饱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饱:明显超过本人适度的饮食量。《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还能改变病情,故有“食复”之说,如在热性病后期,疾病初愈,脾胃虚弱,饮食过量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食滞化热,与热病之余热相合,使热邪久羁而引起疾病的复发或迁延时日。

过饥:明显低于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摄食不足,化源缺乏,精微物质衰少,气血生化乏源,终致气血衰少,机体脏腑组织失养,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病证。

(2)饮食不洁指进食不清洁、不卫生、腐败变质或有毒的食物。进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蛔虫、蛲虫、寸白虫等,临床表现为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

(3)饮食偏嗜饮食结构合理,科学搭配,五味调和,寒热适中,品种多样,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过寒过热,或五味偏嗜,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寒热偏嗜:食物有寒热温凉的区别,饮食宜寒温适中,若偏嗜生冷寒凉之品,可损伤脾胃之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若偏食辛温燥热之品,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痔疮。

五味偏嗜:人体的精神气血都由饮食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与该食物相应的内脏机能偏盛偏衰,久之又可相克而损伤他脏。如过食咸味,则血脉凝滞,面色失去光泽;过食苦味,则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过食酸味,则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过食甘味,则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甚至引发痈疽疮毒。

偏嗜烟酒:长期过量饮酒,易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致使水湿内停,聚湿生痰,日久化热,湿热、痰浊阻滞气血运行,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变生瘕积。烟草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长期过量吸烟或者被动吸烟,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

2.劳逸过度过劳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过度;过逸指长时间不劳动、不运动。

(1)劳力过度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长时间超负荷的过度劳累耗伤正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进而伤及相关内脏如脾、肝、肾等。

(2)劳神过度思虑太过,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心神失养,可见心悸、失眠、多梦或纳呆、腹胀、便溏等脾不健运证。

(3)房劳过度肾藏精,主封藏。若性生活不节制,房事过度、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可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男子则遗精、早泄,甚则阳痿,女子则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病证。

(4)过逸指过度安逸,不运动或不参加劳动。过逸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临床可见食少乏力、筋骨柔脆、形态臃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

(五)痰饮瘀血

1.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湿聚成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指触有形的痰核,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无形之痰是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噎膈等。饮流动性较大,可停留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

(1)痰饮的形成痰饮多为外感六淫、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使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水津停滞而成。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肌肉,形成多种病证,即所谓“百病皆因痰作祟”。

(2)痰饮的致病特点

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随气流行,滞于经络、肌肤、筋骨、脏腑,阻滞气血运行。如痰饮停滞经脉,则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痰饮阻肺,则见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痰饮停胃,则见恶心、呕吐等。

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是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如痰饮阻肺,肺宣降失职则水液不布;痰饮停滞下焦,肾、膀胱的蒸化功能失常,以至水液停蓄。

易扰乱心神:心主神明,心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若痰饮为病,扰乱心神,蒙蔽清窍,使心神活动失常,临床常见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若与风、火相合扰乱心神则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饮一旦产生,能流窜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表现复杂,可郁而化火、挟风、挟热、化燥伤阴等。如痰饮留聚肠间,则肠鸣辘辘,甚至便溏腹泻;停留在肺,则喘咳、胸闷、咯痰;饮停胸胁,可见胸胁胀满、咳嗽引痛等。

2.瘀血又称恶血、蓄血、败血、污血等,是指全身血脉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未能消散等病理状况。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中医文献中“瘀血”与“血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而瘀血是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

(1)瘀血的形成

气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行无力,血易停滞,从而产生瘀血。

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正如《血证论·吐血》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血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感受寒邪或阴寒内盛,则血脉挛缩,凝涩不畅,瘀积不散,形成瘀血。

血热:感火热邪或体内阳盛化火,热入营血,血热搏结,以致血液壅滞于体内某些部位而不散,变成瘀血。

外伤:跌打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等损伤经络,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成为离经之瘀血。

(2)瘀血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疼痛: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尤甚。

肿块:瘀在肌肤,见局部青紫,肿胀隆起,谓血肿;瘀在体腔内则扪之质硬,坚固难移,谓积。

出血:瘀血性出血量少而不畅,色多紫暗,或夹有血块。

色紫暗:肌肤甲错、皮下瘀斑、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

脉象:沉、细、涩或结代。

(六)外伤、虫兽伤

外伤指机械暴力等外力所致伤损,如金刃伤、枪弹伤、挤轧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伤、烧烫伤、冻伤等。重者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而致神志不清,甚至死亡。虫兽伤主要指毒蛇、猛兽、疯狗或蝎、蜂、蚂蚁等虫兽咬伤或螫伤。轻则局部肿痛、出血等;重则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而死亡。

二、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对疾病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尽管疾病种类繁多,病变机理各异,但最基本的病机不外乎邪正盛衰和阴阳失调。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盛衰变化。一方面表现在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损害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正气对邪气的防御、驱除作用及正气的康复机能。邪正双方斗争的结果,不仅影响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决定病证的虚实变化。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的病机主要是由于邪气亢盛,正气尚未虚衰,邪正之间剧烈抗争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状态。临床上出现一系列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病理性症候,称为实证。如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痰涎壅盛、二便不通等。实性病机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饮、瘀血、结石等滞留于体内所引起的疾病。“虚”的病机,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理反映。机体抗御致病邪气的能力低下,所以邪正之间剧烈抗争的现象不明显,而导致一系列以正气虚衰的病理变化。临床以虚弱、衰退和不足的症候,称为虚证。如神疲乏力、动则气喘、自汗出、畏寒肢冷、面容憔悴、身体消瘦等。虚性病机多见于疾病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之中。

(2)虚实变化邪正的消长变化,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会出现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虚实夹杂是疾病虚实转化中形成的虚实错杂。因实致虚的虚实错杂,其邪实是本、是因,正虚是标、是果,如邪热炽盛,消灼津液而致实热伤津,出现以高热,烦渴,尿少,齿舌干燥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属此类;虚实转化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气伤正或正气虚,病性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如湿邪日久耗伤脾胃阳气,转化为以阳气不足、运化无力、清气不升而见以眩晕、不思饮食、泄泻等为主要表现;虚实真假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相符的假象,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之分,如由于邪气深结不散,气血郁积于内,经络阻滞,气血不能通达于外,本质为实性的病变出现四肢逆冷、面色不华等似虚的假象,即为“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因此分析病机的虚实变化,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虚实性质,全面了解疾病过程中的邪正盛衰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机体正气充盛,抗御病邪能力较强或因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逐渐得到恢复,疾病因而痊愈,是许多疾病最常见的结局。

(2)邪胜正衰机体的正气衰弱,抗邪无力或由于邪气过于强盛,严重损伤人体的正气,以致机体抗邪能力日渐低下,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加重,则病情日趋恶化,甚至死亡的一种转归。

(3)正虚邪恋正气素虚,疾病过程中虽奋起抗邪,但正气力竭而无力驱邪;或因邪气强盛,消耗正气,加之治疗未能彻底,以致正气未复,邪恋不去;或为某些性质缠绵黏着的邪气所伤,病程较长,正气日趋损伤,邪气羁留难去。这种转归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或留下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4)邪去正虚疾病后期,病邪已经驱除,但正气耗伤,有待逐渐恢复的一种转归,多见于急、重病的后期。

(二)阴阳失调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阴阳的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阳偏胜是指因感受阳热邪气或虽外感阴邪,但从阳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痰湿、瘀血、食积等郁久化热所导致,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如壮热、面赤、烦躁、口渴、脉数等。阴偏胜是指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

2.阴阳偏衰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阴偏衰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其滋养、宁静的作用减退;多由于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临床可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

3.阴阳互损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双方之间本来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滋生、互为化源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或促进另一方的化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衰或功能减退。如肝阳上亢其病机本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虚无力制阳的阴虚阳亢,随病情的发展,亦可进一步耗损肝肾阳气,继而出现畏寒肢冷、面白等阳虚症状,病变发展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

4.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盛格阳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阳盛格阴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

5.阴阳亡失亡阳指机体的阳气突然性脱失,导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或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又加疲劳过度等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主症多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亡阴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黏、手足温、喘渴烦躁、昏迷,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

同类推荐
  • 眼科超声

    眼科超声

    本书集编著者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眼科超声医师参考书。作者均来自眼科发展有百余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医院。全书共分为15章,以眼部解剖学特点为基础。从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玻璃体、晶状体、眼眶等部位,叙述正常解剖特点、正常超声表现,再叙述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超声表现、鉴别诊断及诊断特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 本草纲目(家庭健康生活)

    本草纲目(家庭健康生活)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穷毕生之力撰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珍贵的科学遗产。它以精深的学术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医学界和其他学术界的珍视,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对治疗疾病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起到了重大作用。
  • 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本书作者在认真阅读了近百位名老中医的医案类学术著作后,遴选出原著中最精华的医案进行了详细研读并予以画龙点睛的评述,使这些名老中医在医案中蕴涵的理法方药经验得以较好的传承和弘扬,对年轻一代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及中药工作者均颇有参考价值。
  • 现代血液净化护理学

    现代血液净化护理学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以及血液净化领域的拓宽,血液净化技术不仅成为急、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手段,而且在血液病、风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以及在药物或毒物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急重患者的抢救方面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居家养老护理

    居家养老护理

    本教材内容紧扣“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初、中级层次要求,力求突出居家养老护理特点,充分利用社区、家庭资源,以尽可能长地延长老年人的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为目标,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科学的照护。本教材编写力求通俗易懂,与养老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同时注重启发性,注意与家庭实际条件相结合,以促进养老护理人员创造性地开展老年人照护工作。
热门推荐
  •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模范作文(日记篇)

    民国小学生日记PK当代小学生日记。继“开明国语课本”之后,再现民国语文教育风采!101篇民国小学生优秀日记,展示不同的少年中国!给当代语文教育一面镜子!给当代青少年一面镜子!全面展现民国小学生所思、所历、所感、所悟。在民国老课本引起广泛关注,并火热畅销之后。近日,民国小学生作文又被媒体疯狂转载,同时与当代小学生作文进行了比较,引起了热议。民国小学生作文多数语言功底扎实深厚,视角高远,思想深刻,最可贵的是,较少虚假套话。
  • 都市喋血

    都市喋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亦在你我间;江湖中的恩怨情仇,时间总会给出份答卷。常言道:天道无常,人道无情。那个少年,目睹了世间黑暗,经历过兄弟背叛。才刚出‘人间地狱’,却得知父亲已被江湖人士暗杀。背负着父亲的血仇,少年如破土重生的种子,柔嫩却顽强不息的奋发向上。踏上浴血纷争的世间路,难言的苦涩时刻伴随着成长,最后的果实显得尤为甘甜。而那份血债,少年怎会不向江湖人讨要?恍惚数年,才明白,信仰缺失的年代,老天终不能眷顾世人;唯有自我救赎,才能度己度他人;他日终为信仰,亦是自己的信徒。都市喋血,述说少年的成长故事!
  • 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为东方智慧,介绍了:天醉人亦醉、孔融论顺势而为等;下篇为西方谋略,介绍了:特洛伊木马计、以少胜多的马拉松等内容。
  • 剑赦苍生

    剑赦苍生

    楚珏只有一个很小的愿望,就是饭饱,衣暖,生活畅。但妖族大军逼近,来自背后的黑手,永无止境的阴谋,最后落得山河破碎的命运。跨越千年的一段情,为何是,一座孤坟,葬两世人。一切的一切,扰得楚珏不得安宁,食不顺,寝不安。我不要,既然这样,那我就成为一个让人不敢打扰我吃饭睡觉的存在好了——楚珏这般想。于是,在楚珏的剑下,一切阴暗都成了纸老虎。
  • 六星社的少年们:寻星记

    六星社的少年们:寻星记

    在泽帛的帮助下摆脱咒语而从数千年睡梦中醒来的古波斯德西元帅,不远万里前往深圳找到泽帛,却因为打抱不平被关入拘留所,并在那里失踪。泽帛一家焦急地打探德西元帅的下落,不料不明身份的黑衣人破门闯入,泽帛逃脱,父母被挟持。泽帛得到启示,想要找到德西元帅,救出父母,他必须完成一场星际之旅,而且这个旅程具有更大的意义:保护人文明和地球秩序。逃跑途中,他遇到一名叫牛皮唐的少年,这位少年曾在拘留所结识了德西元帅并与元帅成为好友。泽帛和牛皮唐最终找到了德西元帅,拯救了父母,获得六星社的宝物“时问之海”,并成为社内成员,即人类的维护者。然而,黑彗星仍蠢蠢欲动,六星社的另外五件宝物仍下落不明。
  • 霸道总裁:丫头,从不从

    霸道总裁:丫头,从不从

    萧墨与王逸雪在一家酒店相遇,唤起了初中时的学生记忆。殊不知怎么,开始喜欢和对方吵架。王逸雪成了萧墨公司的艺人,被萧墨逼为床伴,一场连自己都不知道爱情就这样开始了。可是,王逸雪前男友白易的归来,又会让他们何去何从呢?“萧墨,你混蛋”“我只对你混蛋”“萧墨,你无耻”“我还可以更无耻”“萧墨,你要养我”“当然,我老婆我当然要养了”.........
  • 墨鸣之重生1980

    墨鸣之重生1980

    1980年开始的故事,只为一个爽字。欢迎大家把自己需要的爽点写进书评,我会选择一些大家都认可的,把它们编入书中。新人写作,不图文笔制胜。一心把自己当做一个说故事的人而不是作者或是写手。
  • 逆灵女配

    逆灵女配

    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大道五十,天衍四九,唯有一线生机,看今生女配者如何翻云覆雨。
  • 我在泛世界不正常的生活

    我在泛世界不正常的生活

    在称为“泛世界”的平行世界中“学力”的发现利用衍生出魔法、科技、斗气等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力量。CIT公司发现了它,其能对现实世界的人脑起到了开发的性质,以此创造出了『学力传输跃迁器』随着《泛现实法》的公布让人类探索并开发“泛世界”。
  • 戾帝封爱:痞妃要上天

    戾帝封爱:痞妃要上天

    她,屌丝界资深老司机。声某(什么)?居然有人说她傻蠢痴?!那……好……吧……咱来玩把大的,绑票妃嫔、抓小三斗小四、后宫撕逼大战、妃子xx直播现场,搅得皇家鸡飞狗跳!万年冰山再也不淡定了,三番五次的赐死、摩肩接踵的刁难。于是……腹黑皇上发起总攻,某女开始全面警戒。“你你你……你……离我远一点……”“那么,朕离爱妃的床近一点?”某男邪魅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