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32100000051

第51章 散文的可能性

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评朱耀伟《“香港散文”与本土认同》讲评

《“香港散文”与本土认同》力图审视香港回归中国前后“香港散文中的本土时空,一方面寻找散文中的香港,另一方面则带出本土当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凭据《香港岁月:百家联写》一书和马国亮的《荃湾的童年》的阅读,认为“‘香港散文’所隐含的本土认同其实并不是稳定单元,重点在于不同读者在文本中游走时所体现的灵活多元、和而不同的本土认同”。

复杂性、不定性和多元性,的确是香港文化的特点。

在殖民地的、边缘的空间谈论香港的“本土性”是一种冒险。港岛在一百多年前是一个小渔村,而香港有“割地”,有“租界”,华洋杂居,语言混杂,是各种文化交汇、多种势力角逐的场所。作为近代一个经典的移民城市,“本土”是什么?无论如何,与全球化相对的“本土”理念,不能不考虑历史、语言、文化传统等因素。香港的“本土”凝聚了哪些基本的质素?倘若不同作者与读者“阅读香港”时莫衷一是,是否恰恰说明香港是一个“全球化”的城市,而非原乡主义的“本土”?

香港20世纪90年代的确有一股怀旧潮,不仅散文,亦每每见之于诗歌、小说、电影和流行歌曲。然而,面临回归大限演绎的种种怀旧本事,究竟与“后现代的消费主义”的关系更为密切,还是主要缘于对未来的焦虑?深入后者,是否更能勘探怀旧潮背后的历史意识形态?

《荃湾的童年》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像是香江渔火中传出的一支哀丽的挽歌。几年前我初读这篇作品,竟想起沈从文的《边城》。当然,它与《边城》的不同,不是边城的传奇,而是个人记忆中的香港沧桑。文中的叙述观点,与其说是怀旧的,不如说是反省的。然而这篇散文反省的重点,正是人与现代“历史大叙述”纠缠迎拒。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社会进步”与“垃圾越来越多”进行后现代式的拼贴,是典型的城市感性戏谑。

谈论文学中的香港,“本土”的内涵与外延过于吊谲。

黄维樑《散文与结构》讲评

《散文与结构》的一个贡献,是澄清了流行甚广的“形散神不散”的理论观点,让它尘埃落定,不再谬种流传。文章认为“‘形散神不散’说乃源自对散文的‘散’字的误解”,并对产生误解的原因做了中西两方面的纵横追溯,广征博引,采撷众长,让人联想到作者写作《中国诗学纵横论》、《中国文学纵横论》的宽阔视野。在此基础上提出散文写作须重视结构的经营,既顺理成章,也激发人更多的思考。

作为一篇解蔽的论文,它是有力的,对于散文理论建构,作者提出散文佳作都讲究结构,所言甚是。不过散文结构在文类理论上有何特质,似可展开更多有意思的话题。

在各文类形式理论的探讨中,散文形式美学的结构探讨最为薄弱,在这方面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其《建设理论集》、《文学论争集》收了那么多诗歌、小说的理论文章,却罕见散文的理论争鸣。而西方的散文理论也似乎不如诗歌、小说的理论发达。然而任何一种文类,倘若没有形式美学上的自觉,创作和批评必然会受到影响。苏东坡在《答谢师民书》提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在《文说》中又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现代散文理论能否找出其“行”、“止”的规律?

散文结构规律的确不容易探讨,这一方面恐怕因为它是包揽种类最多的一个文类,另一方面又是最自由、最个性化的文类,不像诗歌可以从音、意、象方面展开讨论,小说可以从叙事入手展开形式理论的探讨,也无法从散文经典中抽象它的形式美学。我尝试性的建议是:一、如果文学有“造境”与“选境”两种,散文是否更侧重“选境”,因为它主要以真实的个人经验作为描写的基础。二、更多考虑散文运用语言的方式。这方面我们似乎可以从诗歌研究史中得到启示。《诗大序》曾提出:“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但作为诗体分类的“风、雅、颂”后来已不再流行,而作为诗歌修辞学体系的“赋、比、兴”却成了重要的诗学概念,被后人反复探讨。散文由于前面提及的特点,是否可从运用语言的方式上多做探讨?比之诗歌、小说,散文似乎缺少明显的形式美和装饰性,媒介(语言)是透明的,缺乏朦胧的表现力和艺术的纯粹性。拿瓦雷里的话说:“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散文语言更关心所指,注意力在思维的运动,像船在海面航行,不那么重视语言的姿式和能指的意义。但我认为散文是一种文学类型,因为它是自由的、个人的,它在艺术修辞美学方面的一些牺牲,在内容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补偿。

最后,由梁实秋等人的见解出发,作者倡导散文结构的“有机统一体”,援引的也是权威的观点。但这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比喻,在理论上难以成立。文字究竟是一种人工制造品,不仅是人为的,而且也是有赖读者参与才能产生意义的活动。文学和一切论述最大的不同,或许就在它有“题旨”之外的丰富性,因此巴赫金能从中发现其嘉年华品格,而李欧塔则看见了“大叙事”中“小故事”的意义。小说尚且如此,散文没有闲笔趣笔,就不是散文了。

龚鹏程《吃喝拉撒睡:散文的后现代性》讲评

《吃喝拉撒睡:散文的后现代性》从骈与散、文与笔、古文与“今文”的辨析入手,高屋建瓴、纵横捭阖,而后将散文之所指归结为“其实是具有世相化(写日常琐事,世俗社会生活)、技艺化(义归乎翰藻,讲究文采)、俳谐化(文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不那么正经。有一点趣味、一点情致、一些滑稽幽默、一些戏笔,庄谐并作,鱼龙曼延)的那些文章”。这样阐述散文的基本品格,颇能让人认同。散文,与其他文类一样,其实是很难与时代(语境)脱节的。刘勰在《文心雕龙》说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随着人类生活的现代化,散文早从中国文学的主流(“正宗”)走向边缘,具有“后现代性”了。

然而从“吃喝拉撒睡”谈散文的“后现代性”,似乎“后现代”得不够。一是“吃喝拉撒睡”为人之本能,“古已有之”;二为现代散文提倡个性与自由,强调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引车卖浆,皆视为可作为散文的题材;三为“后现代性”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美学风格,已熏染各种文类,诗歌、小说、戏剧中比比皆是,不唯散文独领风骚。论文最后所举的洛奇的《小世界》,就是篇有名的后现代小说。

无论散文作为一个“文类”多么纷繁吊谲,从古代的粗分也罢,现代细分也罢,它在文学中的存在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无以名状是一回事,它已经存在并将不断有人写它、玩味它又是另一回事。我的意思是说,散文作为“文类”是否成立,绝不是我们坐在这里开会的几个人说了算的,甚至也不完全由写散文的人说了算,它须由作者与读者(学者和批评家也是读者)共同来决定,而作者与读者也不仅是现在的作者与读者,也包括历史的作者与读者。再者,即使人们无法为散文确定范畴,划出边界,提供明晰的理论概念,也丝毫不会降低散文的存在意义。或许散文之妙、之自由就在于理论上难以界定,因而可以游弋于种种文类的边缘,以“小说”质询“大说”的虚妄。

我愿以散文的“边缘性”,呼应龚教授的“后现代性”。

霍秀全《论朱自清的小品散文理论》讲评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文学史已有公认,他散文理论上的贡献却罕见有专文论述。《论朱自清的小品散文理论》深入朱自清数量众多、文类各异的写作,参照具体的历史语境,比较同时代的散文理论,辨析他散文理论的意义,做了非常认真扎实的研究。我认为这篇论文,无论对朱自清研究,还是对现代散文理论的研究,都不可忽视。

论文提出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朱自清在现代散文源流问题上不同意周作人的观点。这个问题很重要,我想做些补充、引申和对话。

朱自清不同意周作人现代散文的源头在明末公安、竟陵的观点,一是认为渊源更为久远,二是觉得现代散文主要受外国的影响。这表面上看是很有道理的,前者可以从鲁迅身上明显感到魏晋的风度,后者更是一种时代流行的见解。但可以提出的问题是,受外国的影响,诗歌、小说更为突出,何以“五四”初期,散文、小品的成就反在它们之上?我认为这里可以提出的一个讨论性的观点,就是“五四”散文更多提取和利用了本国文学的传统资源。因为不用一切都推倒重来,能够“内应外合”,上路便自然快些。

至于周作人的现代散文源头之说,情形可能比一般人引述的要复杂得多。周作人在谈及新文学的历史关联时,每每不忘明末的公安、竟陵,与他重视人的自由,倡导“性灵”,反对文学“载道”,主张“言志”有关。周作人从来就是一个文学的“言志”论者,他对明末散文的推崇,也是放在“言志”传统的框架中的。因此他谈新文学的“内应”,明指“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在这个意义上,周作人说公安、竟陵是现代散文的源头,是指其直接的(或最近的)源头。这一点,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阐述得非常清楚,他甚至认为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就是“言志派”与“载道派”循环交替的历史:从晚周开始,言志派崛起,到汉代,载道派取而代之;魏晋南北朝时,言志派死灰复燃,及至唐,载道派又起来压制,这种规律演进到明末,言志派又有了出头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朱自清与周作人在明末散文上的歧见,还反映出他们现代散文的不同理念。朱自清看中国古代的散文传统,角度与胡适相近,偏重言与文的对立,而它的散文,也越来越趋向谈话风。周作人却不那么单纯,他主张散文要“简单味”与“涩味”并重。他推举明末散文,但对公安、竟陵两派又还有区分。他认为公安派以简洁流利著称,而竟陵派则以奇僻生辣闻世。公安派的文学运动,正如胡适倡导的“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必然导致竟陵派的反驳。

周作人散文理论有很复杂深刻的一面,可以成为胡适进化论文学史观的一个参照,由此似乎也可照见朱自清散文理论的某些不足,因为他的“历史的背景”论,实际上是时代背景论,而文学的兴衰沉浮,与“现代化”并无契约关系。

余丽文《书写旅行与城市形象》讲评

原也以为旅行是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感受到现代旅行方式、目标的变化,但《书写旅行和城市形象》一文,超越一般的经验与视野,带给人们许多新的展望:譬如旅行与消费、娱乐、移情、对“他者”的阅读、理想寻求和对自己文化的反观,等等,总之如文章“总结”所言,旅行已经“不是旅行”。在“旅行就是一种Shopping(购物)”的定义中,你当然也不会期待徐霞客或欧文式的游记了。

这篇论文对旅行及其旅行书写的展列十分丰富驳杂,它的好处是能容纳各种话题和材料,但往往也干扰了基本问题的深入探讨。譬如旅行经验与对旅行的书写,导游指南与游记散文,分属不同范畴,尽管交叉重叠之处甚多,但仍然需要用不同方法进行探讨。

文章主要探讨现代人在现代城市中的旅行书写,或者说现代人对异己城市的经验和想象,它如何拓展了新的空间,为游记写作铸造了什么新质,这些问题很值得深入讨论。

论文提到现代旅行也是一种文化旅行,并认为黄威融的文本把本雅明提出的“游荡者”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城市的旅行者(主要是中产阶级)与本雅明说的生活在城市又疏离城市的“游荡者”,在精神文化上恐怕难以等同:在本雅明的理念中,特别是在他的《波特莱尔与十九世纪的巴黎》中,“游荡者”这个名词是与他使用的“文人”一词互为换喻的。本雅明笔下的“游荡者”是出入于群众之中、混迹于社会边缘的“文人”,他们与社会秩序格格不入,以写作谋生却不“职业性地”读书作文。他们不是专业的“知识分子”,而是孤独自由的“闲人”;写作不是他们的“工作”,相反,他们“不工作”,因为“在街头展示其闲暇懒散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同时,这个“游荡者”又是在城市“东张西望”的人(可又不是旅游者的好奇),他们与“人群中的人”不一样,他们没有具体的目标,他们也不用相机把目见影像化,他们沉思默想,“有一个回身的余地”,然而正由于这个“余地”,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培养,进入了一个充溢灵魂和想象的天地。本雅明认为,大城市其实不是由建造它的那些人书写的,而是被这些穿过城市、沉思默想的人揭示出来的。

浮光掠影的城市旅行者,有几人是波特莱尔式的“游荡者”?

叶瑞莲《大叙事与建国散文(1949-1956)》讲评

在大陆文学研究界,对当代中国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已有不少深入的研究,运用欧美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等新进理论重读当代文学,也不算新鲜。但以李欧塔对于后现代的论述,专论散文文本与新国家神话的营建,《大叙事与建国散文(1949-1956)》可说是找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入点。同时,本篇论文的写作参考了诸多的论文,广征博引(一万多字的论文,有一百二十个注释),仅就提出的参考文献,也足以使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大叙事与建国散文”真是一个好题目,它的妙处不是“大叙事”这个名词能赶后现代的时髦,而在它与散文之间的矛盾张力。现代散文的理念,从内在精神上说,是自由思想着的人格、情趣的表现,从形态上看,是“散”(按龚鹏程教授主题演讲字疏义释得出的结论,“只不过散人杂语”而已)、杂(杂文、杂感)、小(小品、“小摆设”)、随(随笔),鲁迅说:“我看散文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要紧。”它不是很容易跟文治武功的建国大业“接轨”的。然而,当代中国散文(不仅在1949-1956年,至少到1978年)又的确是新社会历史“大叙事”的体现者,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人断言:“今天我们文学的价值,是看它是否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我们国家的时代面影,是否完美地、出色地表现了我们国家中新生的人、最可爱的人为祖国所作的伟大事业。”(丁玲:《读魏巍的朝鲜通讯》)

深入“小叙述”文类与“大叙事”论述,正可以解读“建国散文”中的意识形态,让李欧塔、福柯等人的理论得到有力发挥;而如果在材料的选择和文本的透析上更上一层楼,则会更具问题论述的针对性。

论文的征引虽然广博,但他人论说的引述,似不能替代有关论述对象之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尤其是一些基本的、重要的文本。具体作家的著作且不说,谈论1949-1956年的散文,至少要注意《散文特写选(1953年9月-1955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散文小品选(1956年)》(作家出版社,1957年)、《特写选(1956年)》(作家出版社,1957年)这些选本即使在编选原则上也呈现出某些值得注意的动向,如散文、特写(通讯、报告文学)并提、并重,反映出社会化的叙事形态。实际上,20世纪50年代初“大叙事”散文的突出面貌,不仅表现在取材上、描写方式上,也在形式上有突出表现。

至于论述的完成,散文所叙内容的直接举证固然为一种论述手段,但终归表面,人们也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早有警惕,例证的平行展列是对批判性分析、思辨的逃避。而就“建国散文”而言,“大叙事”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运作比它伸长脖子直通通地高唱“颂歌”、“凯歌”、“战歌”、“高歌”要复杂得多,往往“内化”成了某种僵硬的风格,形成了一套结构模式和“升华”机制。当代散文“大叙事”现象的研究,能否深入到它的“内部”层面?解构主义批评阅读文本中的矛盾,驱使其自我解构,新历史主义经由表层文本发掘“潜文本”,这些批评和研究方法是否值得参考?我在香港的朋友、浸会大学的黄子平,运用这些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的“革命历史小说”,就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我基本的意思是,既然我们在谈论某个事物,就要尽一切可能,进入该事物的内在理路;而如果是谈论文学中的国家意识形态,较为理想的状态,也要经由文学的“中介”状况,勘探意识形态在文学中是如何运作的。

2000年11月

同类推荐
  • 我笔下的七宗罪

    我笔下的七宗罪

    《便衣警察》《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海岩为大众所熟知,这得归功于他笔下的这些剧。海岩是个奇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写小说改剧本,屡屡创造收视高峰,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企业家。本书主要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解读海岩;第二与名记者对话;第三海岩杂烩;第四网络海岩,是一部海岩的传记文集。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朱自清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朱自清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日本战犯的再生之地: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

    日本战犯的再生之地: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

    “二战”胜利后,部分日本战犯从苏联引渡到中国关押,接受中国政府的审判。在辽宁抚顺城郊的东北战犯管理所,共有982名日本战犯度过了他们一生中一段不平常的岁月。在这里,中国人民用理性、热心使这些昔日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恢复了人性,由“魔鬼”变成了人。本画册记录了这段不寻常的故事,文图互动,有极强的资料性。
  • 岁月印痕

    岁月印痕

    本书是作者的文集,书中体裁多样,包括教育及学术研究论文、学习心得琐忆、生活随笔札记等。作者早年参军,曾参加中国志愿军入朝参战,后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象山中学、丹城中学校长。本书分灿烂事业、追忆往昔、心得琐记、付梓成果、快乐夕阳五辑,有对教育事业的思考,有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和对现今生活的赞颂,写作时间跨度较长,内容丰富。
  • 倒着写的故事

    倒着写的故事

    本书是陈祖芬的中国故事中的《倒着写的故事》分册。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热门推荐
  • 神女至尊腹黑王爷的逆天妻

    神女至尊腹黑王爷的逆天妻

    那日,回头涯旁,她,被自己信任的人所杀,心寒到了极点。一声爆炸,她冥冥之中来到了这个以武为尊的异世。通过记忆,她不屑的说:想要借刀杀人,也得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想要契约凤凰,对不起,本姑娘要了。不服?那本姑娘就打到你服。在我这,拳头硬才是道理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爷,她是夏家废材大小姐。初见,他冷酷,她狂妄。两位强者相碰,且看他们如何擦出爱的火花吧。
  • 命运天路

    命运天路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宝藏,当遇到合适钥匙的时候,进化的大门就会开启。天赋、异能、魔法便会纷纷现世。飞天遁地、破碎山河也不再是梦。当别人累死累活、艰难修炼的时候,农村小伙赵云在果林下摇着蒲扇,感叹房价好贵、车子也买不起、什么时候才能娶媳妇......
  • 超级动物变身系统

    超级动物变身系统

    收到错误的星际快递?错,这个超级大变身系统明明就是给我的!方烨如是说道。它能做什么?变身禽兽啊!我靠,有人举报?想歪的都去面壁去呀,你们这些不纯洁的孩纸!我说的真是变身禽兽,禽兽啊,禽类和兽类啊!我这么纯洁,怎么会误导你们…………想什么呢,怎么可能只是简单地变成小鸟什么的,明明是大雕…………好了不扯了,系统功能一:变身禽兽,恩,相信你们知道什么意思。系统功能二:获得变身动物一项技能,例如狗的超级嗅觉啦,蝙蝠的回声定位啦,泰迪的日天,狮子的一日十三次,咳咳,我在说些什么?总之,以上就是不靠谱的简介了,其实我是很纯洁的,对吧。
  • 一品女神:魔尊贱笑

    一品女神:魔尊贱笑

    朱红起,紫衣魅,纤指弹奏流光琴,笑语银铃,足尖轻点,微波灵动。他抱着她,目光柔和的不像话,还染着点点笑意,“璃儿,她想杀你?咋们杀回去!”千璃媣脖子一缩,精致的小脸上写满了不情愿,“不要!她是女主!有女主光环!”“千璃媣!给本尊滚去杀她!”千璃媣满心眼的委屈,说好的唯美风格呢?全部都是假的!假的!!千不该万不该惹上他这么一只等了她十世的男神……经!吼吼——行!她、要、做、女、主!PS:本书乃是冰玄和九月两人和写的第一本小说,文笔避免有些不同,请见谅!
  • 全名游戏

    全名游戏

    一款百年时间著作的游戏,在高科技的时代游戏里才有神。
  • 阴人勿扰

    阴人勿扰

    有人挖了我们家祖坟,把他家刚死的新媳妇放进去了,我大伯让我半夜去把她给背出来……
  • 千年荒野

    千年荒野

    五个性格各异的女子被命运丢弃在一片荒凉、蛮荒为开的荒野中,她们以及她们的后人将有怎样的磨难,又将演绎出怎样精彩悲壮的故事……
  • 魔界传说

    魔界传说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前往魔界的一次征途,请不要抱有太大的期待。
  • 蓝色的草原

    蓝色的草原

    这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曾被成吉思汗统一起来的蒙古人又重新四分五裂。南方的大明帝国正处于暮年,而新生的后金也产生着极大的野心。所谓乱世出英雄,谁为英雄?没有人知道,在这个时代,谁都可以是英雄,谁都可以创造传说。但如今,这里的人们依稀只听到那大漠深处传来的悲壮一声:我永远也不会放弃我深爱的这片土地,因为这里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 四季养生药膳

    四季养生药膳

    24个节气中,每个节气都包含了食疗特点、进补食谱、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养生宜忌提示。从而使药膳养生更细微,更具有针对性。所以,言简意赅、针对性强、查找方便是本书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