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28500000018

第18章 《老子》“音声相和”释义辑述

“音声相和”是《老子·二章》中的语词,对其语义所指,歧解颇多,或从自然、生活现象理解,或从音乐文化事象阐释,也有随意解释、信口而言、不知所云的情况。本文系统梳理了诸家释义,辑述其要,以见其意蕴之丰而释义之难。也为正确、准确地理解和阐释其语义所指提供参考。

一、从自然、生活现象理解“音声相和”

(一)将“音声相和”理解为鸟儿鸣叫,声相应和

《尔雅·释诂一》:“关关、噰噰,音声和也。”郭璞注:“皆鸟鸣相和。”邢昺疏:“关关、噰噰者,皆鸟鸣音声相和也。《周南·关雎》云:‘关关雎鸠。’《邶风·匏有苦叶》云:‘噰噰鸣鴈。’”

(二)将“音声相和”理解为发声必有回音的自然现象

高专诚《御注老子》宋徽宗注:“声举而响应,故曰声音之相和……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应。”译云:“声音与回音互相回应”。

宋·葛长庚《道德宝华》注:“一风所鸣,万籁皆应。”

清·徐大椿《道德经注》云:“凡响皆谓之声,声出而相应者谓之音,有声而后有音。”

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云:“‘音声’,就是音响,响是回声。”

(三)将“音声相和”理解为耳听声而口发音,“口说→耳听→口说→耳听……”的协和

辛战军《老子译注》注:“指发音和听声总是相互应和的,发音则有声,闻声知有音……‘音’指口中发出之声,声’指入耳所听之声。口发音而耳听声,闻其声则必有音,故言‘音声相和’。”

刘兆英《老子新释》注:“发出为音,入耳为声。”译:“音和声出入相应。”

(四)将“音声相和”理解为两人说话、说答应和的言语活动

明·释德清《道德经解》:“故名则有无相生,事则难易相成,物则长短相形,位则高下相倾,言则音声相和,行则前后相随,此乃必然之势。”

陈怡、程钢《〈老子〉、〈论语〉今读》注:“发者为音,受者为声,意为说的人要和听的人互相应和才有效果。”

兰喜井《老子解读》注:“‘音’与‘声’含义基本无别,都指声音。但古字‘音’从‘言’,似乎侧重于声音的发出;‘声’从‘耳’,似乎侧重于声音的接受。和:相应,应和。”

(五)综合理解

马恒君《老子正宗》“讲疏”云:“‘音’是发出的声音,这里指声源。声’指回声,对人来说是指得到的反响,即被感知到的声音。相和’意为相互应和……‘音声相和’的直接意思是发出的声音和应和的声音相一致,用以指声和音的关系,是说没有发出的声音,就不会有被感知到的声音;没有感知到的声音,也就没有发出的声音,两者同样是相互依存、相互应和的。”译为:“发出的声音与被感知到的声音相互应和。”

二、从音乐文化事象理解“音声相和”

(一)从音乐构成中乐音相谐相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1.把“音声相和”理解为“单音”与“和声”相和谐。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音,单音。声,和声。和,和协”。

姚淦铭《老子精华本》注:“音:单音。声:和声。”译:“音和声互相谐和。”

2.把“音声相和”理解为“乐音”与“和声”相对立而和谐

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注:“音:指音调有高低的乐音。声:指音调简单的和声。和:和谐。音和声是相对立的,两者相配合才能形成和谐的音乐,显现出声音的高低。”

3.把“音声相和”理解为“单音”与“乐音”互相对立而和谐

任继愈《老子绎读》注:“音、声,古人用时有区别。简单的发音叫‘声’。声的组合成为音乐节奏的叫‘音’。古人称‘八音协和’,和而不同’都是以音乐为例,表达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存,从而丰富了现实世界的生活。”译:“声音互相对立而谐和”。

张松辉《老子导读》注:“形成音乐节奏的为音,简单的发音为声。”译:“音和声在相互应和中得以区分。”

现代译注本从“单音”与“乐音”相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的比较多,且都是以《礼记·乐记》对声、音、乐的区分、郑玄的注文以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音”的注释等为“音声相和”作注。

4.把“音声相和”理解为“单音”与“音乐(曲)”相和

丁冰《读〈老子〉札记》云:“《乐记·乐本》:‘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郑玄:‘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由是可知:声乃单音,音乃曲调,音声相和,即单音与乐曲相和。”

林建福《先秦诸子文精读》注:“音声:人和物所发出的一般声音叫‘声’,音乐叫‘音’。相和:相互应和。”

(二)从乐律相互应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明·焦竑《老子翼》卷一:“吕(吉甫)注:黄钟为君,则余律和之;余律为君,则黄锺和之;是之谓声音之相和。”

明·孙瑴编《古微书》卷二十一:“宫唱而商和,是谓善,太平之乐;角从宫,是谓衰世之乐;羽从宫,往而不返,是谓悲,亡国之乐也;应,相生,应即为和;不相生,应则为乱也。”

(三)从“五声”调和“八音”而成和谐之乐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古棣、关桐《老子十讲》:“‘音声相和’,即五声与八音相配合,则构成悦耳的音乐,也就是说没有对立面的依存,单是一种声调也就没有音乐。”

(四)从各类乐器协和演奏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1.同类的不同乐器协和演奏,声相应和

《礼记正义·中庸》:“《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郑康成注:“琴、瑟,声相应和也。”孔颖达疏:“妻子好合,情意相得,如似鼓弹瑟与琴,音声相和也。”

2.不同类的乐器协和演奏,声相应和

牛龙菲《“音声相和”还是“意声相和”》一文说:“就人类音乐艺术的史实而言,特别是就中国音乐艺术的史实而言,某种打击乐噪声和弦管乐乐音的‘音声相和’,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某种“弦乐其中杂以打击乐响的传统,其渊源始自《尚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的形式。经过‘龟兹乐—秦汉伎’的中介,至今这种传统仍保留在‘华剧—碗碗腔中’。”“这种‘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文场、武场弦管乐乐音与打击乐噪声之音声相和的传统,乃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大特色。”

丁冰《读〈老子〉札记》云:“《国语·周语下》:‘革木一声’,韦昭注:‘革,鼗鼓也。木,柷敔也。一声,无清浊之变也。’《乐记·魏文侯》:‘圣人作为鞉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先秦之乐皆是革木所做的,只能发出单音的乐器与其他管弦钟磬合奏,是乃音声相和也。”

(五)从乐器演奏与人声歌唱相协相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张忆《〈老子〉白话今译》云:“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相应和。”刘宏彬《老子》云:“乐器的音响与人声相调和。”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注:“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译:“音和声彼此相应和。”

清宁子《老子道德经通释》注:“‘音’指乐器音响;‘声’指人的声音。两者互相调和。”“意解”:“‘音’和‘声’由互相对应而谐和。”

(六)从歌唱时有唱有和、声音相随相应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河上公注:“上唱下必和也。”

高专诚《御注老子》清世祖注:“此唱而彼和之,彼唱而此又和之。”

(七)把“音声相和”理解为音乐中安乐、悲怨之情的相互对待、相反相成朱谦之《老子校释》云:“盖天下之物,未有无对待者,有矛盾斯有前进……音声,一对待也;安乐悲怨,其出不同,无悲则无以知乐,无乐则无以知悲,此音声之相和也。”

(八)从“美丑”、“善恶”相互依存、转化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册)注:“‘音’指艺术之声,是世俗之美;‘声’指自然之声,是世俗之丑。音声相和’即认为‘音’之美与‘声’之丑既互相依存,又可以互相转化,其美丑是相对的,不可靠的;而对‘道’而言,对无声之至美而言,人为之‘音’就不是美而是丑,所以应该无为,而不追求人为的音乐之美。”译:“音声相反相和。”

许啸天《老子》注:“他拿有,易,长,高,声,前,六种,来比方美和善;拿无,难,短,下,音,后,六种,来比方恶和不善。”

这里,注者将“音声”与“美丑”相对应,虽结论相反,但其致思方式完全相同。蔡先生以“音声相和”为世俗之人的观点,世俗以“艺术之声”的“音”为美、以“自然之声”的“声”为丑;许先生则以“音声相和”为老子的主张,老子崇尚自然,故以自然之“声”为“美和善”,以人为之“音”为“恶和不善”。依许先生的理解,老子推崇自然之“声”。按蔡先生的理解,老子既不推崇“声”,也不推崇“音”,因为“‘音’、‘声’之美丑又可以互相转化,音’、‘声’是互相依存又相互转化”,都是“不可靠”的,故老子否定世俗崇尚的“音声”(音乐)而推崇无声之“大音”。

(九)从人为之音与自然之声相和而成乐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李明《试释〈声无哀乐论〉之“声”》云:“音,人为者;声,自然之声。音与声相和乃自然永恒之道也。”

李先耕《老子今析》注:“音、声义近……音的本义是言之声,也就是‘成文’之声,人化之声。声从耳,为所有之声,一切声源所发出的声响。和,和谐,调和。相和,互相和谐。音声相和,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张刚《老子音乐思想探密》认为,“老子主张‘音声相和’与他的‘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是一致的。人为的‘声’必须依法于自然之‘音’才可能达到‘相和’的境界。”“人为之‘声’必须依顺于天籁之音才能产生和谐的音乐。好的乐曲都是人为之‘声’和自然之音互相和谐而产生的。”“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良宵》《夜深沉》《梅花三弄》《百鸟朝凤》……哪一支不是顺应自然的天籁之音谱成的!再看那些久为传唱的民歌、民谣,哪一支不是产生自人们劳动、生活的自然之音而形成的!”

(十)将“音声相和”理解为寂静与音响相对而羼和(和谐)

杨润根《发现老子》注“音”云:“许多版本都为‘音’,但按照这个字所处的语言系统(情景)的自然逻辑和人们日常的常识来推论,音’应是‘喑’字之误,其意思是哑或静默、寂静、无声。音声相和’意思也就是‘喑声相和’,即沉静与喧声相混合,难解难分。在自然界中,只有有些物体在发音,有些物体在不发音(在音域之外),这样我们才能听见声音,而当我们听见声音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听见了静默,因为声音正是在静默的背景中呈现出来的。没有广阔背景上的静默,人们的耳膜就无法正常地感受声音。在音乐艺术中,演奏的音乐作品,除了需要广阔背景上的静默为条件之外,仅仅就它本身也是由声音与静默构成的。当音乐家演奏1、2、3时,那么4、5、6、7也就处于静默之中。就某一个声音来说,只有声音,没有静默,声音就成了连续不断的噪声。只有声音,没有静默也就构成不了音乐作品所最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节奏。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声音与静默的巧妙的协调一致有机整体。单纯的声音并不能构成音乐,只有声音与静默才能构成音乐,尽管在音乐乃至自然界之中,往往表现为多种声音的混合。但这种混合并不反映音乐或声音的本质。”“相和:对立双方相互羼和,难解难分。”

孙雍长《老子注译》注:“音,当为‘喑’之初文,与声相对,指寂静无声。和,和谐。单有死一般的寂静和一味声响无休止都不能构成谐和的境界。”译:“寂静与音响相对而和谐。”作者又在《〈老子〉解诂二则》一文中作了进一步论证。

谭步云、郭加健编注《老庄精萃》注:“音,根据文义应读为‘喑(yin)’,无声。马王堆帛书甲本作‘意’,从心从音,表明那是用心去倾听的声音。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参证。”译为:“无声和有声互相协和。”

(十一)从音乐生成、呈现过程中主观、内在的“意”与客观、外显的“声”相反相成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宋·李昉《太平御览·天部一·太极》:“《乐动声仪》曰:神守於心,游於目,穷於耳,往乎万里而至疾,故不得而不速。从胸臆之中而彻太极,援引无题,人神皆感,神明之应,音声相和。”

这里,将“音声相和”理解为人的内在的精神、意志、情感与天地宇宙、冥冥神灵的交感、应和、显发。

李曙明《〈老子〉与〈声无哀乐论〉音乐观新探》一文,依据帛甲本“意〈音〉声之相和也”的文字,认为《老子》“音声相和”,本应为“意声相和”。文章认为,《老子》这一章讲“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对立统一的成对范畴,充分体现了‘道者反之动’的根本规律”,但是“音声相和”之“音归根结底属于声的范畴。声与音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非通常意义下的对立统一关系。仔细推敲,颇感将‘音声相和’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相反相成之命题并列一起,有些不大协调。”而“‘意声相和’命题具有显而易见的主客观、主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涵义。”所谓“意者,志也,意识、意念、意境等心态也。意’字暗示了精神与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就音乐艺术说,意’是音乐艺术审美主体精神运动的概称。声者,振动着的空气层也。它是与主体相对应的音乐艺术审美客体的乐音运动之概称。审美主体之精神运动,总须借助自身外化的物质手段,才能现实的完成。这手段就是有审美功能之‘声’。意声相和’,从宏观角度概括、规定了音乐艺术的审美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动态系统存在方式。其主体的‘意’的运动,是音乐艺术的内容,其客体的‘声’的运动,是音乐艺术的形式。意声相和’即审美主客体在自然历史时空中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和律’运动势态,即《老子》的与‘道’同一的音乐世界。意声相和’堪称《老子》音乐观的核心命题。”

三、从声音的大小、长短、强弱、高低、清浊的对立应和理解“音声相和”

这是将“音声”作为一个词语,从声音(包括自然之声、言语之声、音乐之声)的大小、长短、强弱、高低、清浊的对立应和的角度理解“音声相和”。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云:“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相和’,谓一倡一和……五者皆言其偶,独‘音声’不言者,盖止曰辟翕、清浊,则人不知其为言音声也。言‘音声’,则其有辟翕、清浊之相偶自可知。故但指言其实,而不言其偶也。”

高专诚《御注老子》明太祖注:“言既有即生无,既难即生易,既有长即生短,既有高而必生下,既有音声,谐和内音,必高低者相挟。”“简读”云:“有了声音,才能分出高音和低音。”

高亨《老子正诂》:“《吕氏春秋·适音》:‘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太小则志嫌,太清则志危,太浊则志下。’音声相和,谓音声之矩小、清浊相和也。”高亨著、华钟彦校《老子注译》注:“音声的大与小、长与短、强与弱、清与浊,都是彼此对立相应和,无此则无彼,无彼则无此。另一说,音与声有别,始发声谓之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与声对立,而又统一。”译:“音声的大小、长短、高低、清浊是对立相配和的。”

四、随意注解、不知所云的情况

另外,有些注本和论著,在注解和阐释时,信口而言,不知所释。如:刘权《老子道德经新探》注:“音声相和:同一目标,希望。”译:“音声同一目的。”东北《紫气东来》(上)云:“音声相和是指音乐与歌声要相和,这样就会悦耳,否则就会难听,难听就已不是歌声了……老子是在告诫修行者,在自己的修行之歌中要音声相和,不要音声相违,自相矛盾,那样就不是修行之歌而是噪音了。”陈俊才《道德经全集》等书译为“音节与旋律”相互和谐(配合、应和)。周卫《道德经新译新评》译:“声和音,和差以配。”卫广来《老子》注:“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译:“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马德五《老子道德经·汉英对照》译:“‘响音’和‘弱声’也是相互和调的。”李红《老子本义》译:“音和声相比较而应和。”南怀瑾《老子他说》云:“音与声相和,才构成自然界和谐的音律。因此,又有‘禽无声,兽无音’的说法。《礼记》中《乐经》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等,虽属个别情况,但若以讹传讹,也将贻误读者。

五、简要评述

对“音声相和”的语义所指,古代学者主要从声相应和的自然、生活现象理解,故而对“音声相和”未作注释或注释很简略,如王弼《老子注》、苏辙《老子解》、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等注本都无注文。现代学者多从音乐文化事象理解“音声相和”,将其作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对其语义所指作了多层面、多向度的阐释,歧解异释,也丰富了“音声相和”的所指。

对“音声”的理解,绝大多数学者都将其作为两个相对、相反的概念,译作“音和声”,但都未能以先秦文献用例为证,而是引证《礼记·乐记》对声、音、乐的区分、郑玄的注文以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音”下条注“单出曰声,襍比曰音”为“音声相和”作注,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第一,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约前176或前170—前130)等人的《乐记》,在论“乐”之构成(“声→音→乐”)时,对声、音、乐的概念的区分:“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声成文,谓之音”,郑玄注:“宫、商、角、徵、羽单出曰声,杂比曰音。”又:“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这,只是《乐记》作者的理论区分,并非先秦两汉时期声、音、乐的概念和词语在文献中的用例情况如此。战国后期集先秦学术之大成的荀子,在《乐论》中,就没有对声、音、乐的概念进行区分和解释。王晔《浅释“音”、“声”》一文指出:“《乐记》曾将‘声’、‘音’、‘乐’的概念作出明确划分,但是这一概念在当时及以后均未获得认同,几乎所有的文献仍旧混用‘音’‘声’,甚至《乐记》本身也是如此。”所以,若用《乐记》对声、音、乐概念的区分来解释《老子》“音声相和”的涵义,不论从《老子》和《乐记》出现的时间顺序,还是音、声在先秦两汉文献中的实际用例情况看,都是不合适的。第二,即使以“声成文,谓之音”、“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来解释“音声相和”,认为“简单的发音叫‘声’。声的组合成为音乐节奏的叫‘音’”,那也如李曙明先生所说:“音归根结底属于声的范畴。声与音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非通常意义下的对立统一关系。”故此,高亨先生坚持将“音声”作为一个词语解释,特别值得注意。

关于“和”,古代学者多取“应和”之义,现代学者则多取“和谐”之义,其次是“应和”,也有取“调和”、“谐调”、“配合”、“附和”、“羼和”之义的。许多学者在注释和翻译中前后取义不同,显得混乱。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注为“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译为“音和声彼此相应和”,可见用现代汉语的话语体系转译和阐释《老子》的话语和思想是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对“音声相和”诸家释义的梳理,我们发现,如此之多的歧解异释,反映出现代学术研究中的某些局限和误区。首先,现代学术研究过分追求“创新”的学术风气,使学者们在多层面、多向度的阐释“音声相和”的丰富意蕴的同时,也忽略了前人的、已有的正确观点。如对“音声”的理解,吴澄的注解是深思熟虑、很有见的的,但现代学者几乎无人予以重视和阐述。追奇求新,以至于随意注解、信口而言、不知所释,或人云亦云、转抄因袭、讹误衍传,是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两大弊症,这在对“音声相和”的释义中也有表现。对一个概念、词语、命题的理解和阐释,看似微不足道,但其中也显现出一个学者的学术识断、学术品格,譬如高亨先生在译注“音声”时的学术坚持,显示出他的学术素养,值得我们珍视。其次,现代学术研究运用“科学化”思维,力求条分缕析的“精确”,但是,用“注释 翻译”的方法,力图“精确”地转译和阐释古典文献的语义所指,反而会造成理解、阐释的不正确、不准确,如将“音声相和”翻译成“音和声相对立(比较……)而和谐(应和、调和……)”,令人费解,而古人的“关关、噰噰,音声和也”、“言则音声相和”的“模糊”注释,反倒让人觉得正确、准确、清晰、明了。因为,“音声相和”是古人对自然、生活和音乐文化活动中音声相互应和的直觉体验性描述,具有综合性、模糊性、歧义性特征,而现代学术研究要用“科学化”思维,“精确”分析其语义所指,这就出现了“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现象。古人重直觉体验,今人重科学分析,如何用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转译和阐释古代文献的语义所指,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同类推荐
  • 孺子文集(上)

    孺子文集(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由教育界转入社科界,开始了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二个职业。因工作的关系,我开始接触区域历史文化。涉猎和研习炎帝、姜炎文化。我原是学文的。虽“文”“史”有联系,但毕竟是属于两个学科。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屈原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屈原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2011年度诗歌排行榜

    2011年度诗歌排行榜

    滚石填塞去路。深深地下降然后以臂力攀升,如蚂蚁的影子在垂直天梯上匍匐、蜿蜒。野花如雾,涌上我的热泪。赤日蒸晒,峥嵘人间。有纵横之健翮坠亡,顷刻间被虫蚁食尽。石头扑向心,气息崚嶒而凌厉。
  •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

    《红叶漂旅诗集》共二百首诗词,包括国内篇和异域篇两个部分,真实而又浪漫地描绘出在中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风雨人生,自然与世态的种种感悟和漂旅行程。国内篇涵盖国内的峥嵘岁月、坎坷生涯、世间百态、社会缩影、美好河山……
  • 把时光揭开

    把时光揭开

    这是作家罗伟章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这本随笔集堪称“智者的思考”。作者在一篇篇优美又不失深度的散文中,与大自然的花草对话,与动物交流,与世界知名作家、画家、音乐家探讨生活的智慧,还不乏对被社会忽略的底层人群、偏僻县城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的冲击的关注。这些文字集结起来,成为这本非常有营养的散文集。作者沉静又充满爱意的文字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从这种不经意的享受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热门推荐
  • 弑天狂妃:鬼王的第一宠妃

    弑天狂妃:鬼王的第一宠妃

    如果在大街上,一个美艳女子找你一醉方休,请拒绝。因为她已是一个妖孽的老婆,一个小腹黑的老妈了。“我一没姿色,二没胆色,还有个小白脸在客栈养着,你放了我吧?”在大街上某女易容后当着朴实百姓的面掩面假哭。“姿色、胆色我都有,小白脸我也养一个,咱俩配一对,让小白脸玩去!”如果你看见一美艳女子带着儿子在青楼里,不管大妈大婶、少女稚童,请避开。因为她是躲了老公,骗了儿子,来找媳妇的。“和我儿子搭讪一次,空间戒指一枚,还有奖品,见上古神尊尊容一次,还可随意蹂躏。”上古神尊:我同意你卖我了吗?
  • 星际三国群英传..more

    星际三国群英传..more

    一个强悍到变态的人从公元10000年来到公元6000。带来了超级科技,舰队。一个被人称为疯博士的人,将三国人物的基因弄进了各个国家元首的脑袋里。美利坚过的总统变成了曹操,华夏主席变成了刘备。这一切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那尽在本书之中
  • 有女为夏:混迹仙园

    有女为夏:混迹仙园

    一觉醒来,啊!!!什么鬼,穿越????好吧,女猪脚脑袋短路,进入了一个异界空间,一个人间仙境绽放眼前,不敢去刻意追求什么,只是希望所有美好的开端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一如这春夜长长远远。。。
  • 逃跑王妃太难追

    逃跑王妃太难追

    凤倾歌被迫许给嗜血王爷,而想不开自尽。因此导致21世纪的凤晓晓灵魂穿越而来。不就是一个王爷么,我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还怕他么。“话说王爷你不要在缠着我了,不然休怪我对你不客气”凤晓晓一脸气恼道。某王爷贼兮兮的看着凤晓晓“爱妃,不用客气,真的不用对我客气,只要你跟本王回去,你想怎么样都行”凤晓晓一脸黑线的看着某人......
  • The Depot Master

    The Depot Mast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世医神:腹黑公主不好惹

    绝世医神:腹黑公主不好惹

    她,天才之名却是庶出之身,背叛惨死却一朝穿越!一针在手,活死人,肉白骨,丹药?垃圾而已!强者为尊,她势必做那个强者!只是什么时候惹上了一个更强悍的妖孽霸道男人?“主子,夫人说要梧桐枝!”“给她,等等顺便把凤凰羽也给她!”“主子,夫人说要去东大陆看看!”“让她去,给那三人传信,不要让夫人受委屈!”主子,你确定是夫人受委屈而不是其他人遭罪?“主子……夫人说你太闷骚,她要追寻爱情!”某男疑惑不解的问道,“爱情是什么?”“你宠夫人这就是爱情!”“所以……”某男怒火中烧,“她要找其他男人宠她?”总之,这是一个霸道腹黑强悍却又小白的男主!宠却又不爱,但却更胜爱!
  • 古仙绝

    古仙绝

    今生的真爱化为泡沫,死而不朽。。。来世的尘缘将为神话,永不凋零。。。生死之间的徘徊,绝世力量的化身,使他走向不灭。。。
  • 血染夕阳图

    血染夕阳图

    是生是死,是浩气长存,还是邪气附体,一幅血染夕阳图有何奇怪之处,为何被分为四幅,逍遥如何能执掌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2016另一部修仙传奇福音与你们一同书写出来。
  • 把你护在手心里

    把你护在手心里

    她是普通家庭的女孩,经过努力考上警校当上警察,却因为男朋友的关系使她家遭受变故。他们的相遇本来是个错误,但是此人却在她走投无路时给了她实质上的帮助,他也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由一名女警变成一名合格的女特种兵,当然过程之艰辛非轻易能体会。他本意是看中她的才华,培养她打入敌人内部,但当他真的培养成功时他却不舍的她铤而走险。
  • 穿越聊斋

    穿越聊斋

    一个聊斋路人甲把穿越者干掉继承他记忆的故事。一个把倩女幽魂中的“姥姥”变成女朋友的故事。一个怯懦的路人甲奋发图强势必要逍遥天地间的故事。一个聊斋故事,一介布衣书生,一身浩然正气,敢藐天地正乾坤!————————————————————————————三观满满,软妹不缺,且看正文分解。【签约作品,百章细纲,全职写作,放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