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公元1332~1385年),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攻城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追封中山王。
参加义军,崭露头角
徐达是朱元璋的同乡。他出生在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比朱元璋小4岁,小时候曾和朱元璋在一起放牛。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农民领袖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发动农民起义,组织红巾军,反抗元朝的黑暗统治。元惠宗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参加了郭子兴队伍并已担任亲兵九夫长的朱元璋,回到家乡募兵,徐达听到消息,立即前往投奔。他同朱元璋的出身、境遇和志向大体相同,两人一见面就谈得十分投契,朱元璋决定把他留在身边,做自己的助手。
不久,朱元璋带领24名贴心的将士南略定远,徐达随同前往。他们在定远收编几支地方武装,依靠这些力量,迅速攻占了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徐达在这些战役中,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对朱元璋提供了不少很好的计策,开始崭露他出色的军事才能。
朱元璋为他向郭子兴请功,徐达被任命为镇抚。后来,郭子兴同另一起义首领孙德崖在和州发生冲突,郭子兴在城里拘捕孙德崖,孙德崖的部众也在城外捉住朱元璋。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徐达挺身而出,到孙德崖的军中去做人质,换回朱元璋。朱元璋感激不尽,对徐达也就更加信任和器重了。
攻下集庆城,改为应天府
元惠宗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朱元璋接替病逝的郭子兴执掌起义军的领导权,决定渡江夺取集庆(今江苏南京)。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前锋部队,乘风举帆,冒着敌人雨点般的利箭,强登牛渚矶,使后续部队得以顺利渡过长江,攻占采石和太平(今安徽当涂)。元朝军队不甘心太平之失,妄图重新夺回太平。元将蛮子海牙和阿鲁灰等用巨舟横截采石江面,封锁姑孰口,地方武装首领陈埜(yě)先及其部将康茂才又从水陆两路,分兵进逼太平城下。朱元璋在城中督兵防守,徐达则与邓愈以奇兵绕到敌后,在襄阳桥埋伏起来。陈埜先率众来攻,中伏被擒。蛮子海牙见陈埜先被俘,不敢恋战,忙从采石撤兵,退守裕溪口,太平终于转危为安。接着,徐达独自率领数千精锐,往东攻占溧水、溧阳,从南面包抄集庆,切断集庆守敌与南面敌军的联系。然后会同诸路水陆大军,在次年三月攻占了集庆。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着手建设和发展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
三强鼎立,堵张士诚
当时的应天,除了南面有几股零星的元军和地方武装,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西面是徐寿辉、陈友谅,东面是张士诚,正好构成三面屏障,把元军挡在外面。根据这一形势,朱元璋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夺取东南一线的元军据点,并抓紧时机,积粮训兵,发展和巩固他的根据地。但是,此时朱元璋地狭粮少,东面的张士诚自恃地富粮足,西面的陈友谅又仗着兵强地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时刻都想兼并他的地盘。
不久,徐达率军占领应天,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带兵浮江东下,攻占东面的军事要地镇江,然后分兵略取金坛、丹阳等县,被晋升为淮兴府统军元帅。当时,张士诚已据有常州,朱元璋派遣使者与之通好,希望双方能“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张士诚断然拒绝他的要求,扣留他的使者,并出兵攻夺镇江。徐达马上出兵还击,打败张士诚的水军,乘胜进围常州。徐达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用计智取。他先在距城18里埋下一支伏兵,再派赵均用率领精锐骑兵横冲敌阵。敌军阵势大乱,慌忙撤退,结果中了埋伏,折损了两员战将。张士诚派人求和。朱元璋要他归还使者,并每年交纳50万石粮食。张士诚没有答应,朱元璋下令继续进攻。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徐达攻克常州,又晋升为枢密院佥事,其他将领也先后攻拔长兴、江阴等地。接着,徐达与常遇春在朱元璋的亲自指挥下,攻占宁国,又回顾攻占常熟,一举活捉了善战有谋的张士德,使张士诚受到沉重打击。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十月,徐达与邵荣又联兵攻夺宜兴,但因城防坚固,不易攻克。徐达派兵封锁太湖口,切断城内守军的粮食供应,再指挥将士并力急攻,终于破城而入。至此,太湖以西的地区已尽入朱元璋掌控,张士诚西犯的门路也就被堵死了。
西线防御,破陈友谅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陈友谅与徐寿辉部将赵普胜联兵袭破安庆,接着赵普胜又顺长江而下,在枞阳建立水寨,进占池州。池州是长江南岸的军事要地,上可进窥安庆,下可进窥太平,直捣应天。为了确保应天的安全,第二年四月,徐达会同俞通海等出兵迎击,大败赵普胜,缴获敌船数百艘,克复池州,被提拔为奉国上将军。八月,徐达又自无为登陆,攻克潜山,从西北方向迂回围攻安庆。赵普胜骁勇善战,拼死抵抗,安庆一时未能攻克。朱元璋使用反间计,以重金收买赵普胜的幕僚,派他到陈友谅处去说赵普胜的坏话,陈友谅一生气,把赵普胜杀掉了。赵普胜死后,枞阳水寨不攻自破,在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被徐达占领。枞阳水寨一破,安庆就很难守住,陈友谅只好亲率大军驰援。徐达与常遇春在池州南面的九华山设伏以待,一举击败了陈友谅,歼敌万余人,生俘000人。陈友谅对西线的进攻被粉碎了。
徐达东征西讨,与其他将领互相配合,巩固了东、西两道防线,确保了应天的安全,并为朱元璋积粮训兵,出击东南,发展和巩固江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力量迅速壮大,兵强粮足,已经可以同其他几支势力相匹敌了。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陈友谅出兵攻占太平,杀徐寿辉,自称皇帝,引兵东下,进犯应天,并派人约张士诚出兵,准备东西夹击,共同瓜分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决定实行战略转移,把主力从东南调回,与陈友谅、张士诚决一雌雄。他命令诸将各自领兵埋伏在应天内外各险要地点,然后派人诈降,把陈友谅引到埋伏圈里来打。徐达带领一支精兵埋伏在南门外,等陈友谅来到江边的渡口龙湾,即冲杀出来,会同诸路伏兵,内外夹击,一举击溃陈友谅,歼灭了大批敌军,生俘000余人,还缴获几百艘战船。陈友谅乘船逃跑,徐达紧追不舍,收复了太平,攻占了安庆。张士诚见陈友谅吃了败仗,未敢轻举妄动。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称王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徐达随朱元璋带兵渡江北上安丰(今安徽寿县),驰援遭到张士诚进攻的韩林儿、刘福通,陈友谅乘机对朱元璋发动大规模进攻,进围洪都(今江西南昌)。七月,朱元璋亲自带兵迎击,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激战。战斗开始,陈友谅在兵力和财力上占着明显的优势,他拥有兵力60万,巨舰数十艘,朱元璋只有20万人,用的都是小船。第一天交战,徐达身先诸将,指挥将士勇敢拼杀,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500人,缴获巨舰一艘,使军威大振,陈友谅的军队拼死抵抗,徐达的战船着火焚烧起来,他奋不顾身地扑灭了熊熊大火,继续坚持战斗。后来,朱元璋派船救援,徐达顽强冲杀,终于击退敌军,从险境之中摆脱了出来。经过这一天的战斗,朱元璋看到自己的部队上下一心,士气高涨,完全有打败陈友谅的把握,但担心张士诚乘机偷袭他的后方,于是便命令徐达还守应天。徐达回到应天后,戒示士卒,严加防守,使张士诚不敢妄动,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对付陈友谅,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部歼灭陈友谅的60万大军。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在战胜陈友谅的凯歌声中,朱元璋在应天称吴王,置发官,战功卓绝的徐达被任命为左相国,成为朱元璋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在北伐军迭克山东诸地的捷报声中,朱元璋登上皇帝位,建立明朝,以应天(今南京)为京师,任命徐达为右丞相。
“点评”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绩及筑边功勋永远彪炳史册。他统率部将镇守北方时,修缮城防,操练军马,设备屯田,严为守备,使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骚扰,对稳定北方的形势起了重大的作用,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徐达自担任将帅以来,统率百万大军,南征北战,几乎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从而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和信任,被誉为“开国功臣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