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记忆事物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喜欢通过眼睛的观察来记忆,有的人则喜欢通过耳朵的聆听来记忆等等。如果我们把形形色色的记忆按照一定角度再进行分类的话,就形成了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等。
1.视觉符号记忆
光用眼睛看的默记,是大脑对视觉符号的记忆,称为“视觉符号记忆”。所谓视觉符号记忆,就是主要借助于视觉感官获取信息来记忆事物的方式。在同样视觉中,有的人对形状的印象深,有的人对颜色的印象深。“视觉符号记忆”遗忘速度较快。
有人作过这样一个小实验:在纸上分别画出了圆圆的红苹果和鲜黄的五角星,让几个人一起观察。以此了解每个人记忆信息的不同方法,有的人是借助红或黄的颜色来记忆,有人则通过圆形或星形的形状来记忆。这两种方法都属于视觉型记忆法。
据科学家统计,人的记忆中有70%~80%是通过视觉记忆的。
另外,每个人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成长阶段,视觉记忆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年龄阶段,记忆的方式也不一样。一个人大约在8岁以前以听觉记忆为主,从9岁开始,视觉记忆就会增强。相对而言,在画家、设计师、技术设计人员这类人群中,多以视觉记忆为主。因为他们成天与图、表打交道。
2.听觉记忆
顾名思义,这种类型的人能很好地记住耳朵所听到的内容。有些人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旋律感,对于这些内容很容易记住,这些人就属于这一类型。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年轻人英语很不好,可是附和着爵士音乐的节律的英语歌词却记的很好。
盲人是通过声音接受信息的,所以盲人都是极好的听觉型的人。
电台主持人能分清很多人的声音,工厂的机械工人借助锤子敲打机器的声音,就能知道机器有无故障,这说明听觉型记忆可以通过训练产生。
3.运动记忆
与上述两种记忆类型有较大不同的是,运动记忆是通过动作来记忆事物的。读、写和运动性的记忆,包含着专管运动的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通过小脑记住的运动动作,并不限于躯干、四肢的运动,也包括身体各局部肌肉的细微运动。如小提琴家一连串准确、持久、迅速的动作,能不假思索地再现出来,几乎成为习惯性的动作,还有书法家、画家、雕刻家娴熟、准确的动作,莫不与运动记忆有关。通常这类人的手很灵巧,做各种体育动作都能马上记住。例如艺术及技巧等,是通过所有的运动器官来记忆的。
总的来说,运动型记忆的特点在于:由于它是通过整个身体来记忆的,因此很难忘掉。像游泳、滑雪、骑自行车等动作,一旦记住便终身难忘。
运动记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表现为口腔肌肉运动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当时尽管不懂含义,长大后仍能脱口而出,这是小脑对口腔肌肉一连串动作保持牢固记忆的缘故。学外语尤其应该利用运动记忆这个特点。
4.混合型记忆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是视觉型、听觉型和运动型这三种类型的混合型。但这一类型是不平衡的,大都偏向于某一种类型。因此,即使是视觉型强的人,也还是要用嘴读,用耳听,用手写,以构成立体的记忆。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以前所学过的溜冰、舞蹈、画画之类的与动作相联系的内容最不容易忘记;诗词、歌曲等吟唱的内容次之;光用眼睛看过的书籍、画报等披露的内容最易忘记。学习外语,光看不读、不写的单词,比较容易忘记,既看又读、写、用的单词,不容易忘记。其原因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记忆。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侧重于抽象思维,主管语言、代数、逻辑等;人的右脑侧重于形象思维,主管直观图像、音乐、几何、综合创造等。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小脑中被称为“下橄榄核”的部位对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人脑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各个部位的积极性,协同记忆,对于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原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的实验证明:只听不看的记忆能力是60%,只看不听的记忆能力是70%,既看又听的记忆能力是86%。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通过实验、制作等实际操作,不仅可以增强感性知识,提高记忆效果,而且由于经常活动手指,还可以使大脑沟回增多变深,提高智能,防止或延缓脑衰老。在大脑运动中枢,与一个拇指相对应的大脑皮层面积相当于与一条大腿相对应的大脑皮层面积的10倍。大脑控制整个躯干的脑细胞数量只相当控制双手的脑细胞数量的1/4.特别是左手参与实验、制作等,有利于开发右脑,培养创造力。
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著名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视》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文学家苏东坡,在多年的求知生涯中,养成了抄书的习惯。他的抄书,往往不是为了积累资料,而是为了加强对书的内容的记忆。这两位先贤的做法,都是建立在对协同记忆良好效果有深刻体验上的。
协同记忆,是把视觉、听觉、动作等结合起来,同时用于记忆某些内容。协同记忆法应用于学习实践,主要应体现在把听、说、读、写、思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