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62700000019

第19章 宣宗至懿宗时期

一、宣宗其人其事

(一)宣宗曲折的经历

唐宣宗是宪宗的第十三子,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三月,封光王。其母郑氏,润州人,本姓朱氏。李锜任浙西观察使时,有相面者告诉李锜说:“此女有奇相,当生天子。”李锜遂娶回家中作妾。李锜反叛被处死后,家产被籍没,家属没入掖庭为奴。郑氏入掖庭后,被贵妃郭氏选为侍女,“宪宗皇帝爱而幸之,生宣宗皇帝,为母天下十四年”(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宣宗即位后,遂尊其母为皇太后,安置在大明宫,以便朝夕侍奉。

据载,宣宗幼年不慧,就是有些傻头傻脑,在宫中常为人所戏弄。

唐宣宗像成年后,更加少言寡语,宫中聚会时从未见其说过话。文宗在位时,曾驾临十六宅与诸王饮宴,“好诱其言以为戏笑”。武宗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对这位叔父尤其无礼。从现存的各种记载看,宣宗在即位前经历确实比较曲折,尤其是武宗统治时期更是如此。据尉迟偓《中朝故事》载:敬宗、文宗、武宗相继即位,他们虽然都是宣宗的侄子,但却对他不甚尊重,尤其是武宗对宣宗非常忌惮。武宗即位初期,有一次在禁苑中打马球,武宗命宣宗参加,然后示意宦官仇士良借机除去宣宗。仇士良不愿伤害他,遂跃马上前,告诉他皇帝有旨,要他下马。然后命其他宦官将其抬出,并奏报武宗说:“光王落马,已不可救!”宣宗得以侥幸活命,遂出家当了僧人,游于江表之间。会昌末年,武宗病重,宦官便把他召回京师,并立为皇帝。

韦昭度《续皇王宝运录》载:文宗崩,武宗担心宣宗另有他谋,遂密令四个宦官将宣宗擒下,幽禁数日,沉于宫厕。宦官仇公武怜悯之,向武宗奏曰:“亲王不应久沉厕中,不如诛杀为好。”在征得武宗同意后,仇公武取出了宣宗,载于车中,上覆粪土杂物,送回其家密养起来,然后报告已经处死了。武宗死后,才与百官奉迎于宫中,立为皇帝,仇公武也得以升任观军容使。

令狐澄《贞陵遗事》载:宣宗在藩时,曾跟从武宗外出,返回误坠马,而众人没有觉察。夜里二更时,宣宗苏醒过来。当时天降大雪,四周无人声。宣宗感到非常寒冷,正好有巡警者过来,宣宗说:“我乃光王,不幸落在此处,又冷又渴。”巡警者取水以进,宣宗一饮而尽,身体微暖有力,便步行回到了十六宅。

以上这些记载司马光认为皆“鄙妄无稽”,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不予采纳。其实有关宣宗曲折生活经历的记载并不仅限于以上这些,还有一些史料也有种种不同的记载,现一一叙述如下:

《宋高僧传》卷11《唐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传》载:释齐安,俗姓李氏,乃李唐皇室之后。宣宗当僧人时,齐安识得其真实身份,在举行法会之时,齐安预先告知知事僧曰:“明日有异人到此,望你禁杂言,制止不当行为,不要带累了佛法。”次日果有数位行脚僧前来参礼,齐安一眼就认出了宣宗,遂令其高坐,颇为礼遇。齐安与他交谈后,见其言谈不凡,更加礼敬。请其撰写一份供疏,宣宗操笔一挥而就,齐安览后非常惊异。“知供养僧赍去,所获丰厚殆与常度不同。”齐安还对宣宗说:“时至矣,无滞泥蟠。”言下之意是,您的时运已来,不要再在社会下层混迹了。齐安还希望宣宗一定要振兴佛法。与《续皇王宝运录》记载不同的是,此书说宣宗被宦官仇公武救出后,不是密养于家中,而是纵其周游天下,备尝艰险。后来还担任过江陵少尹。武宗崩,“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迎而立之”。引文中所提到的这位杨公,即宦官杨钦义,其于会昌三年(843)六月接替仇士良任左神策军中尉。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1载:“武宗嗣位,宣宗居皇叔之行,密游外方,或止江南名山,多识高道僧人。”该书卷6又载:“吴湘为江都尉……宣宗初在民间,备知其屈。”

《祖堂集》卷15盐官和尚条载:“师讳齐安……大中皇帝潜龙之日,曾礼为师。甚有对答言论,具彰别录。”此条资料提到宣宗曾拜齐安为师,与《宋高僧传》所载不同,显然不是抄于此书。

《古尊宿语录》卷3《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载:“师在盐官会里,大中帝为沙弥,师于佛殿上礼佛。沙弥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师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常礼如是事。’”大中,乃宣宗年号,故引文所谓“大中帝”,则指唐宣宗。

以上这些记载,如果以历史资料细细考校,则会发现有不少不实之处,并为一些学者所指出;但是也有不少方面的内容与史实相合,尤其反映了宣宗与文宗、武宗等人的关系非常紧张,曾一度被迫流落民间,备尝艰辛,这一点已为古今许多学者所赞同。至于他是否真的出家为僧,虽不好论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他在民间时曾多与僧人往来,因而对佛教有着不同于其他唐代皇帝的密切关系,故其即位之始,马上着手恢复佛教,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复兴佛教

唐宣宗即位之初,马上下令杖杀赵归真等道士数人,又将一些术士流放岭南。与此同时,允许长安在两街各留两寺的基础上各增加八寺,从而使长安的佛寺达到了二十寺。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曾规定僧尼归主客司掌管,至此仍归两街功德使管理,所度僧尼由祠部发给度牒。这一切仅仅是宣宗复兴佛教的开始,大规模的行动还在后面。

宣宗曾对宰相说:“佛者虽异方之教,深助理本,所可存而勿论,不欲过毁,以伤令德。”(孙光宪《北梦琐言》卷1)可见宣宗认为佛教在政治教化方面还是具有较大作用的。正是出于这种看法,于是在大中元年(847)闰三月全面开始恢复佛教的行动,他颁敕说:“会昌季年,并省寺宇。虽云异方之教,无损致理之源。中国之人,久行其道,厘革过当,事体未弘。其灵山胜境、天下州府,应会昌五年四月所废寺宇,有宿旧名僧,复能修创,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旧唐书·宣宗本纪》)在皇帝的鼓励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佛寺的热潮,所到之处斤斧之声不绝,不仅使武宗限制佛教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而且使全国的佛教寺院数量有了进一步的增长。

为了复兴佛教,宣宗还为已经去世的高僧宗密等人恢复法号,邀请大德高僧到京师设法坛,宣讲佛法。他还把僧人从晦数次请入宫中,与其高谈阔论。从晦不但精通佛法,而且善于写诗,其所写应制诗多次得到宣宗的称赞。据说佛教禅宗的发展就与宣宗大有关系。从玄宗、肃宗朝起,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从南禅中发展出来的五家七宗,其主要派别沩仰宗、临济宗以及曹洞宗大体上都是在大中后形成的。据《传灯录》记载,南宗沩仰宗是由百丈怀海弟子灵祐以潭州沩山为据点开始创立的,遭会昌灭佛的澄汰,于大中初得以复兴。灵祐的弟子慧寂在袁州大仰山开拓,遂成此一家。怀海的另一位弟子黄檗希运,居洪州高安黄檗山,门下聚徒常千余人,会昌灭佛时得裴休保护,于大中二年(848)重新聚徒,由他的弟子义玄于大中八年(854)在镇州建临济禅院,形成势力很大的临济宗。此外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开派的一些主要人物的成长,大都活动在大中年代,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禅宗的鼎盛期。与唐宣宗有直接关系的禅宗人物主要有黄檗希运、齐安等人,已见前述。齐安与怀海是同门师兄弟,死后宣宗追谥其为悟空禅师。

宣宗复兴佛教的行为也招来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大中五年(851)六月,进士孙樵上言:

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馔,率以十户不能养一僧。武宗愤其然,发十七万僧,是天下一百七十万户始得苏息也。陛下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至今不绝,度僧几复其旧矣。陛下纵不能如武宗除积弊,奈何兴之于已废乎!日者陛下欲修国东门,谏官上言,遽为罢役。今所复之寺,岂若东门之急乎?所役之功,岂若东门之劳乎?愿早降明诏,僧未复者勿复,寺未修者勿修,庶几百姓犹得以息肩也。(《资治通鉴》卷249)

宰相们对大兴佛寺也颇有微词,他们认为大规模地兴修佛寺,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为了筹措修寺经费,不免有滋事扰民的情况发生。度僧不精,应该加以选择。至于乡村佛舍,希望能在战争结束后(当时唐与吐蕃之间有战事)再兴修不迟。后来因为财力实在难以承受,改为大县距州城远者可以兴建一座寺院,乡村不再建寺。在这些压力下,宣宗也只好采取妥协态度,同意了宰相们的主张。

(三)起用旧人

唐宣宗的用人一反武宗时的政策,大凡武宗重用的人物他都弃而不用,首先遭到抛弃的便是武宗时的名臣宰相李德裕。宣宗即位之日,李德裕奉册,站在其身边。隆重的仪式结束后,宣宗对左右说:“刚才站在旁边的是李太尉吗?他看我一次,都使我毛骨悚然。”可见宣宗对李德裕厌恶之深。会昌六年(846)四月二日,即宣宗即位后的第六天,就将李德裕贬为荆南节度使,不久又改任东都留守,此后一路走低,先后贬为太子少保分司、潮州司马、崖州司户,后死在了崖州贬所。与此同时,又把武宗时得到重用的与李德裕关系密切的官员,不问贤愚,大都予以贬黜,如工部尚书、判盐铁转运使薛元赏、京兆少尹、权知府事薛元龟等。

几乎与此同时,宣宗又拜白居易的弟弟白敏中为宰相。白敏中进士出身,先在藩镇幕府任职,后又在洛阳任职,经李德裕的推荐被召入朝中任翰林学士。李德裕失势后,白敏中落井下石,史载:“德裕失势,敏中乘上下之怒,竭力排之,使其党李咸讼德裕罪。”致使李德裕一贬再贬。不仅如此,“凡德裕所薄者”,白敏中“皆不次用之,以卢商为武昌节度使。以刑部尚书、判度支崔元式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韦琮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资治通鉴》卷248)。武宗时贬黜的五位宰相也开始起用,以循州司马牛僧孺为衡州长史,封州流人李宗闵为郴州司马,恩州司马崔珙为安州长史,潮州刺史杨嗣复为江州刺史,昭州刺史李珏为郴州刺史,然后再逐步提升重用。

唐代自宪宗以来,在朝廷中有所谓“牛李党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通常认为唐宣宗支持重用牛党,打击排斥李党,其实并非如此,宣宗并非刻意支持牛党,他打击排斥的只是武宗所重用的人物,对武宗所排斥的人物由于逆反心理作怪,往往也能得到他的重用。

宣宗在用人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用宪宗时的旧臣或者旧臣子弟。如他用令狐绹为宰相,就是出于这种心理。据载,有一次宣宗对白敏中说:“当年朕参加宪宗丧礼,途中遇到风雨,百官及宫人四散避雨,唯有长着长胡须的山陵使攀住灵驾不去,那人是谁?”白敏中告诉他是令狐楚。宣宗问道:“有子乎?”回答说:“长子令狐绪今任随州刺史。”宣宗又问:“堪为相乎?”白敏中说:“此人患风痹病,不如次子令狐绹有才器。”宣宗遂提升令狐绹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后来竟拜为宰相。可见令狐绹的拜相并非因他是牛党中人,而是因其父是宪宗的宰相。

再如刑部员外郎杜胜面见宣宗时,宣宗问其家世,回答说:“臣父杜黄裳,当年首请宪宗监国。”于是马上提拔为给事中。翰林学士裴谂,乃宪宗时宰相裴度之子。宣宗到翰林院,见到裴谂后,遂提拔他为翰林承旨学士。故史书记载说:“上见宪宗朝公卿子孙,多擢用之。”(《资治通鉴》卷248)宣宗读《宪宗实录》,见故江西观察使韦丹政事卓异,问宰相谁是韦丹之子?宰相周墀告诉他河阳观察判官韦宙为其子。宣宗吩咐说:“速与好官。”(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于是升为侍御史,后来做到了岭南节度使。

宣宗用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科举出身的人。李德裕当政时,不许进士在杏园宴集,不准在雁塔题名。宣宗在大中元年(847)颁敕曰:“自今进士放榜后,杏园任依旧宴集,有司不得禁制。”(《旧唐书·宣宗本纪》)同时,他还鼓励公卿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与李德裕对科举的冷漠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卢氏杂说》载:“宣宗酷好进士及第,每对朝臣问及第,苟有科名对者,必大喜,便问所试诗赋题目,拜主司姓名;或有人物稍好者,偶不中第,叹惜移时。尝于(宫)内自题乡贡进士李道龙。”(《太平广记》卷182引)可见其对科举之制已经着迷到何种程度。

二、人称“小太宗”

(一)整顿吏治

唐宣宗未即位时,平日装傻,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他自即位以来,大力排斥武宗所用的大臣,又起用了一批大臣,初步形成了自己能够放心的朝廷班子。为了表示新皇帝即位以来的新气象,大中元年(847),宣宗因天旱的缘故,宣布减膳撤乐,释放宫女五百人,又释放五坊鹰犬,停止营建,并且下诏梳理京师系囚。所有这一切,不过是新皇帝即位后的通常举动,不足为奇。

唐朝中央政府的文武官员人数,元和时为2788员,大中时为2796员。人数微有增加,与元和基本持平。为了掌握官员人数,宣宗命宰相撰《具员御览》,常置于案头,以便随时浏览。此举一为熟悉了解百官情况,二为亲自控制百官人数,不使官员人数有所膨胀。以上所述大中时百官人数的数据,便是宣宗加强控制的结果。

宣宗非常重视吸取历史上兴衰成败的经验,他令人将《贞观政要》一书的主要内容抄在屏风上,在听政之暇伫立屏风前反复阅读。此书记录了唐太宗贞观时期如何治理天下的经验和君臣之间的对话,对唐初统治政策的形成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做了总结。他又阅读了臣下所撰的《帝王政纂》、《统史》等书,这些书都对他治理国家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宣宗还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他规定凡被任命为刺史的官员,赴任前必须入朝接受皇帝的当面考察,只有证明他确有行政能力,可以胜任刺史之职,才会正式任命。令狐绹当宰相时,曾任命了一个友人为刺史,并允许他就近直接上任。宣宗知道此事后马上询问令狐绹是怎么回事。令狐绹回答说:“因为其所居之地距任职之所甚近,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免去迎来送往的费用。”宣宗对他的回答很不满意,甚至说出了宰相权力太大,令人可畏之类的话。当时把令狐绹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连连叩头认错。从此之后,令狐绹做事更加谨慎,对皇帝的决策不敢稍有改变,总是百分之百地执行。令狐绹曾对朋友说:“我当宰相至今已十年,应是皇帝最信任的人,可每逢在延英殿与天子面对面商议国事时,心里总是非常紧张,不敢稍有松懈,每次都是汗湿衣衫。”

宣宗还对朝廷大臣要求很严,希望他们忠于职守,不要辜负皇帝对大家的期望,否则君臣之间就很难相处了。在任命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地方军政大员时,他都要反复考察,慎重对待,不轻易任命任何一位官员。对于新任的地方长官,他也要召见面谈,要他们勤于职守,爱惜民力。他还要求地方长官把他们了解的任职地区的风俗、人情、物产、地理等情况一一告诉自己,要求翰林学士也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编成书籍,供自己浏览阅读。后来翰林学士韦澳撰成了一本名为《处分语》的书面呈皇帝,内容包括全国十道的地理、风俗、物产等情况。

此外,宣宗还经常微服私访,骑一头毛驴,带少数随从,往往是清晨出宫,至黄昏回宫,以至于引起了谏官和左右近臣的劝阻。宣宗却认为要了解民间风俗,体察百姓疾苦,只有亲自出去巡访才可以查知真情,并且表示自己这么做也是学习明皇即位前的做法。从宣宗察访的实际效果看,也的确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宣宗微行访察寺观时,发现有女道士盛服浓妆,大怒,回宫后立即命令两街功德使将这些女道士全部驱逐,另择男道士主持道观。唐后期的社会风尚,士人与僧尼交往自由,或狎妓,京师僧尼宫观常常是藏污纳垢的场所,所以出现上述宣宗所看到的情况就不足为怪了。

宣宗非常重视官员的奏章,阅读十分仔细。即使对各地官员所上的所谓谢表,他也认真地进行阅读。通常来说这些表章的内容都是无关大局的文字,所以宣宗的左右就劝他对这类表章不要太认真了,也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但宣宗却不这样认为,仍然不改这种习惯。宣宗还能虚心纳谏,凡谏官奏论或门下省封驳,只要言之成理,他都会诚心接受。他的这种作风,受到了历代史家的称赞。

宣宗对吏治也进行了整顿,希望能够造就一支忠于职守、勤政爱民的官吏队伍。他强调要加强对官员政绩的考核,规定观察使、刺史在任期满后,如果能够增加一千户的,可以破格予以升迁;如果辖区内户口减少七百户,不但要罢官,而且在三年内不得授予新的官职。他还规定没有任过刺史、县令等地方官职的官员,不能升任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务。还规定地方长官离任时,不得收取资送钱物,也不可向百姓摊派,如果违反,按贪赃论处。对于地方上的一些闲散之职,如州一级的别驾、长史、司马,县一级的丞、主簿等官职,以往都是只拿俸禄不领公事的闲职,规定今后必须参与当地公事的处理,如有违反,致使政事失误者,这些官员要与州县长官一起连坐。

唐后期对官员的考课制度大都流于形式,尤其是地方官员更是如此。宣宗强调必须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按其政绩分三等报告朝廷。第一等交中书门下及吏部优先任用,第二等按规定正常任用,第三等则要给予降职处分。考核要逐级进行,如对县令的考核由刺史、录事参事主持,观察使复核,如发现考核不实,主持考核的各级官员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宣宗还特别注重亲自考察官员,一旦发现优秀官员,马上予以提拔重用。如他在渭水之滨打猎时,路过一寺见百姓祈祷,经询问知道他们在为醴泉县令李君奭祈祷。此人治理有方,百姓安康,即将任满离去,百姓不愿其离去,遂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够实现大家的心愿。不久,醴泉县所在的州刺史出缺,宣宗当即任命李君奭为本州刺史。

宣宗在泾阳狩猎时,遇到了几位樵夫,遂驻马询问当地县令为官如何。樵夫回答说:“县令李行言为官公正,敢作敢为,有一次几个强盗藏匿于禁军士卒家里,李行言知道后,派人前往捉拿,该士卒阻拦,被全部杖死。”宣宗回宫后便把李行言的名字写在殿中的柱子上,后来便升任李行言为海州刺史,并赐紫金鱼袋。

经过宣宗的大力整顿后,唐朝官吏的作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吏治状况比之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是唐朝后期吏风最好的一个时期。

(二)收复河湟

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平定叛乱,从西北地区抽调大批军队到内地参加战争,致使西北空虚,吐蕃乘虚而入,逐渐占据了陇右、河西及广大西域地区,迫使唐朝将防御线设在了陇山以西,都城长安也随时处在吐蕃的威胁之下。

唐德宗统治时期,回鹘势力强大,与吐蕃争夺北庭地区,南诏也不堪忍受吐蕃的压迫,转而与唐朝和好,从而使吐蕃陷入孤立的地位。为了摆脱这种地位,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吐蕃主动向唐朝示好,于是双方签订了“长庆之盟”。此后,虽然吐蕃仍不免有骚扰唐朝边境的事件发生,但激烈程度已远不如前。此后,吐蕃实力逐渐衰弱,已对唐朝构不成大的威胁了。

武宗会昌时期,吐蕃内讧迭起,使其势力更加衰弱。达磨赞普死后,其妃氏立她兄长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乞离胡年仅三岁,权力落到了氏及其同党手中。吐蕃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自称国相,起兵讨伐氏,并且连战连胜,军事实力大增。为了夺取吐蕃王权,论恐热又向吐蕃的另一实力派人物尚婢婢发动攻击,欲在除去他之后再进一步夺取王权。双方经过多次较量,尚婢婢先胜后败,论恐热在胜利之后,骄傲轻敌,虐杀部下将领,致使部众纷纷叛离。由于吐蕃连年内战,实力大损,原州、秦州、安乐三州及石门、驿藏、木峡、制胜、六盘、萧关、石关等七关将吏纷纷向唐朝投降,使唐朝不战而获得了这一广大地区。不久,唐军又收复了维州和抉州,获得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最大胜利,朝野上下一片欢腾景象。论恐热无奈,只好入唐请求支援,唐宣宗虽然接见了论恐热,赏赐财物,但却拒绝了授其为河渭节度使的请求,论恐热怏怏而返。自此,吐蕃各部的实力都走向衰落,对唐朝已无法构成大的威胁。

大中二年(848),沙州人张义潮利用民众不满吐蕃残暴统治的情绪,秘密起事,率领当地汉族民众突然起兵,将吐蕃沙州守将赶走,接管了沙州政权。此后,他领导沙州人民一边坚持生产,一边练兵,反击吐蕃的进攻,并相继攻下了甘、肃等州。大中五年(851)二月,张义潮派来的使者到达长安,带来了归顺朝廷的表章。宣宗下诏任命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十月,张义潮又派其兄张义潭率领使团来到长安,进献了瓜、沙、伊、肃、甘、鄯、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的版籍。宣宗遂改沙州为归义军,任命张义潮为节度使,使这里成为唐朝在河陇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至此,被吐蕃占据了百年之久的河西、陇右大部分地区又重新归于唐朝,在这一地区广大汉族人民的支持下,唐朝的统治得到巩固,吐蕃的势力更加削弱,已经失去了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张义潮又收复了凉州。次年,唐朝在凉州设节度使府,下辖凉、洮、西、鄯、河、临六州。到了咸通中期,吐蕃在河西、陇右地区的势力被全部肃清,唐朝已无西顾之忧。但是由于中原纷扰,唐朝衰弱,已经无暇治理河陇地区,只是保持着名义上的管辖权而已。这些都是后话,就不多说了。

(三)抑制宦官

唐宣宗虽然为宦官所拥立,但他对宦官势力的坐大并非视而不见,而是采取了一种抑制的态度,不使其过分强大,以至于闹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宣宗对于其父宪宗被杀之事,长期以来一直不能释怀,在其即位之前,自然无能为力,即位之后,他便马上着手铲除这些谋逆的宦官。参与谋逆的宦官经过文宗、武宗时期的惩处后,主要凶党已经铲除殆尽了,然其党羽却没有彻底肃清。宣宗即位后,穷治了当年谋逆之党,除宦官之外,还包括了穆宗当太子时的东宫僚属,死者甚多。

对于甘露之变,宣宗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除了郑注、李训之外,其余诸人皆无罪,于是颁诏予以平反昭雪。这一行为实际上是对宦官乱杀朝官的一种不满的表示。有一次,宣宗召见翰林学士韦澳等,为了躲避宦官的耳目,假托论诗,屏退左右向他咨询说:“近日外间对内侍的权势有何议论?”韦澳不知宣宗的本意,遂回答说:“陛下威断,非前朝诸帝可比。”宣宗闭目摇头说:“不对,不对,朕也对其权势有所担心和畏惧。”又说:“卿对此有何良策?”韦澳回答说:“若与朝官讨论此事,恐怕又会导致事变(指甘露之变),不如从宦官中选择那些有才识者与之商议对策。”宣宗说:“此乃末策,朕已试过了,宦官中的无官职及担任中下级职务者皆对朕感恩,可是高级宦官则都是一丘之貉。”可见宣宗对高层宦官是非常失望的。在与翰林学士商议未果的情况下,宣宗又与宰相令狐绹商议这件事情,令狐绹密奏曰:“但有罪勿舍,有阙勿补,自然渐耗,至于尽矣。”(《资治通鉴》卷249)令狐绹提出的这个方略应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虽然耗时较长,但却不至于引起大的动荡,如果持之以恒,宦官专权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可惜的是,宣宗寿命不长,数年后就死去了。

由于宣宗对宦官权势非常担忧,所以对朝官与权阉的交往十分关注,一旦发现则予以坚决打击。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在宣宗即位问题上出了大力,宣宗对他也比较好,宠遇超过了其他宦官,宰相马植遂与其攀为本家。当初马元贽有功,宣宗赐他一条非常珍贵的宝带,马元贽便把此带转赠马植。有一天,马植上朝与皇帝商议政事,宣宗一眼就认出了这条宝带,遂问此带从何而来。马植不敢隐瞒,如实相告。宣宗听后,很是不悦。次日,便将马植贬为天平军节度使。当马植行走到华州时,又将其再贬为常州刺史。原来在马植离开长安赴任时,宣宗就将马植的亲信之吏董侔逮捕下狱,经审问后,“尽闻(马)植交通之状”(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于是才有了再次贬官之举。马植事件在当时影响很大,从此朝官不敢再与宦官交往,对抑制宦官势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于那些跋扈宦官,宣宗也采取了适当的措施进行压制,使其不敢过分张扬。如大中八年(854)九月,有一敕使(宦官)路过硖石驿(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嫌驿中供给的饼黑,一怒之下鞭打了驿吏,以至于打得浑身是血。陕虢观察使高少逸气愤不平,便将这块饼封送到长安,呈给了皇帝。这位敕使回京后,宣宗斥责他说:“山中艰苦,有此食岂是容易?”遂将此人贬到恭陵守陵去了。

内园使李敬实外出,遇到宰相郑朗而不回避,郑朗不平,遂奏报宣宗。宣宗把李敬实召来,当面诘问。李敬实回答说:“供奉官照例不必回避。”宣宗说:“你奉命出使,自可通行无阻,岂能因私外出,遇宰相而不回避?”遂命剥去其袍服,送到南衙充役。

宣宗对外戚要求也较严。即位之初,先后任其母舅郑光为平卢、河中节度使。后来郑光入朝奏事,语多鄙浅,宣宗不悦,遂把他留下来任右羽林统军。郑太后数次对宣宗说其舅家贫,希望到地方任职,宣宗遂厚赐金帛,而不再授其实职,尤其不授亲民之官。在鄠县及云阳县(今陕西泾阳)有郑光庄园各一所,均为宣宗所赐。郑光庄吏倚仗其主是皇帝的亲母舅,拒不交纳租税。京兆尹韦澳刚正不阿,遂将这些人抓了起来。宣宗问他如何处置,韦澳说要依法惩处。宣宗又说如果郑光干预,又该怎么办。韦澳说:“陛下把臣从翰林学士提拔为京兆尹,就是要臣清理京师之弊,如果郑光之吏多年积欠不补而宽贷不治,那就是法律只针对贫户,而不治贵戚,臣不敢奉诏。”宣宗又说:“本应该如此,只是郑光纠缠于我,不如痛杖一顿,不要处以死罪。”韦澳说:“臣将其关押起来,待其补足欠税,然后再释放不迟。”宣宗对自己为郑光求情表示歉意。后来,韦澳将郑光庄吏重杖一顿,责令其补足欠税,然后才交给郑光严加管束。

宣宗对子女的管束也颇为严格。其爱女万寿公主下嫁起居郎郑颢,郑颢之弟郑病危,宣宗遣使探问。使者返回后,宣宗问公主何在,答曰:“在慈恩寺戏场看戏。”宣宗大怒,叹息说:“怪不得士大夫之家不愿与我家联姻,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急召公主入宫,命其立于阶下,不理不睬。公主恐惧,涕泣谢罪。宣宗责备说:“岂有小叔子患病不往探视,而去观戏的道理!”经过这一事件,终宣宗之世,贵戚之家皆谨守礼法,不敢有丝毫越轨的举动。

但是宣宗也不是全然不顾亲情,他的亲妹妹安平公主下嫁驸马都尉刘异,宣宗命宰相授刘异为节度使,初步拟定授其为平卢(即淄青,治所青州,今山东青州)节度使。宣宗对宰相说:“朕只有一妹,时欲相见,淄青去京夐远,卿别思之。”(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宰相遂改授其为邠宁(治所邠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不仅如此,宣宗还允许公主可以使用驿站的交通工具随时入京。

正是由于宣宗的这些作为,后世史家称其为“小太宗”,并称赞他“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资治通鉴》卷249)。

三、太皇太后郭氏死亡之谜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五月,太皇太后郭氏在兴庆宫突然死亡。

关于郭太后的死因,《资治通鉴》卷248主要列举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宣宗怀疑郭太后参与了谋杀宪宗的阴谋;其二,宣宗的母亲郑太后本是郭太后的侍女,两人素有仇怨,因此宣宗即位之后待郭太后礼薄,郭氏因此而郁郁寡欢。有一天,郭氏登上了兴庆宫中的勤政楼,欲跳楼自尽,被左右之人急忙拉住。宣宗得知此事后大怒,“是夕,(郭太后)崩,外人颇有异论”。言下之意是说郭氏的死与宣宗有直接关系。

关于这一事件,唐人裴庭裕所撰的《东观奏记》卷上亦有记载,录之如下:

宪宗皇帝晏驾之夕,上虽幼,颇记其事,追恨光陵商臣之酷。即位后,诛除恶党无漏网者。时郭太后无恙,以上英察孝果,且怀惭惧。时居兴庆宫,一日,与二侍儿同升勤政楼,依衡而望,便欲殒于楼下,欲成上过。左右急持之,即闻于上,上大怒,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

这段记载较之上引《资治通鉴》有两点不同,一是说郭氏跳楼的目的是“欲成上过”,即造成因宣宗所逼而不得不死的事实,使宣宗背上恶名;一是明确记载了郭太后之死是宣宗指使的结果,即所谓“上志也”。可见这件事的发生实际上是宪宗之死的继续发酵,正因为宣宗认定郭氏参与了谋杀宪宗的阴谋,但却没有直接证据,不便明正典刑,只好采取这种隐秘的手段来结束郭氏的生命,为其父复仇。

关于郭氏的死因问题,还可以通过其死后在葬仪方面的争执见其一端。《新唐书·后妃列传》载:郭太后崩,“有司上尊谥,葬景陵外园。太常官王皞请后合葬景陵,以主祔宪宗室,帝不悦,令宰相白敏中让之”。景陵是唐宪宗的陵墓。宰相白敏中召王皞斥之,王皞不服,义正词严地指出:“郭太后是宪宗春宫时元妃,汾阳王孙,迨事顺宗为新妇。宪宗厌代之夜,事出暗昧,母天下历五朝,不可以暗昧之事黜合配之礼!”(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从王皞的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当时人均把郭氏不能与宪宗合葬的原因与宪宗之死联系了起来。所谓“厌代”,即死亡的委婉说法;所谓“母天下历五朝”,是指郭氏作为国母,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朝。从古代礼法的角度看,郭氏是宪宗为广陵王时的王妃,也就是宪宗的元配,其死后自然应该与宪宗合葬,并且配享宪宗庙室。宣宗之所以宁愿违背礼法而不愿让郭氏与其父合葬,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愿让一个谋杀其父的女人享受这样的待遇。

王皞此举为自己招来了祸患,很快他就被贬为润州句容县县令。直到宣宗死后,唐懿宗即位,王皞才被召回朝中。他又旧事重提,这才将郭氏神位移至宪宗庙内配享。

四、宣宗死因辨析

大中十三年(859)八月七日,唐宣宗驾崩,终年五十岁。关于宣宗的死因,新旧《唐书·宣宗本纪》均未记载。另据《资治通鉴》卷249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八月条载:“上饵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药,疽发于背。”则宣宗亦死于服食丹药。

然而从现存史籍所记载的种种情况看,宣宗似乎也是属于非正常死亡,而且谋害宣宗的凶手很可能就是部分宦官。据《新唐书·宦者列传》载:严遵美之父严季实,大中时任掖庭局博士。有一天夜里,严季实在咸宁门值宿,忽闻“有宫人谋弑宣宗”,严季实闻变,“入射杀之”。明日,宣宗召见严季实,劳之曰:“非尔,吾危不免。”当场提拔其为宣徽北院副使,后升任枢密使。这次未遂的谋杀行动只是宣宗最终被谋害的一次预演,这次行动的失败并不等于阴谋者会就此罢手,只会促使他们采取更加隐秘的手段对付宣宗。

当时有一个叫轩辕集的人,他是广东罗浮山的道士,武宗时被召入长安。武宗死后,他被宣宗流放到岭南。宣宗晚年,迷信长生之术,遂将其又召到长安。据苏鹗《杜阳杂编》卷下载:“(上)又问曰:‘朕得几年天子?’(轩辕集)即把笔书曰‘四十年’,但‘十’字挑脚。上笑曰:‘朕安敢望四十年乎!’及晏驾,乃十四年也。”关于此事,《旧唐书·宣宗本纪》载:“季年风毒,召罗浮山人轩辕集,访以治国治身之要,其伎术诡异之道,未尝措言。集亦有道之士也。十三年春,坚求还山。上曰:‘先生少留一年,候于罗浮山别创一道馆。’集无留意,上曰:‘先生舍我亟去,国有灾乎?朕有天下,竟得几年?’集取笔写‘四十’字,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可见宣宗与轩辕集的往来是确有其事。众所周知,生死寿夭,非人所能预知,为什么轩辕集却能预知宣宗的死期呢?这本身就很值得怀疑。

轩辕集曾受宠于武宗,被宣宗所流放,应该说他与宣宗是有仇怨的。据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下载,他又是宦官吴德鄘推荐给宣宗的,这仅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就很值得玩味了。宣宗既然酷好仙道,召轩辕集到长安自然免不了要为皇帝配制药石,会不会在药中做了手脚,这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从轩辕集在大中十三年春坚决要求归山的举动看,他似乎已经预感到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其归后数月宣宗便一命呜呼了,说明他的预见是非常准确的。宣宗从会昌六年(846)即位到大中十三年(859)死去,正好在位十四年时间,而轩辕集事先就预计他只能当十四年的皇帝。其坚决要求归山,显然是为了避免因皇帝的突然死去而受到牵连,这一举动只能说明轩辕集很可能参与了对宣宗的谋杀,或者其已经洞察到有人对皇帝将要下手了。关于轩辕集坚决要求归去的原因,胡三省分析说:“惩会昌末年之事也。”(《资治通鉴》卷249胡三省注)可见是为了躲避杀身之祸。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宣宗死后,懿宗即位,参与给皇帝配制丹药的其他道士均未逃脱杀身之祸,而轩辕集却躲过了这一劫。

宦官们之所以要谋害宣宗,与他对宦官采取的政策有关,从而引起了部分宦官的恐慌。实际上宣宗在位的大中时期,距宪宗之死已经过去三十多年,参与此事的宦官已经死亡殆尽,宣宗所铲除的对象大多为这些宦官的养子和穆宗的亲信,甚至包括对穆宗的清算。大中八年(854)正月,宣宗颁诏说:“长庆之初,乱臣贼子,顷搜擿余党,流窜已尽,其余族从疏远者,一切不问。”这里所谓的“乱臣贼子”,指哪些人呢?关于这一点司马光说:是指宦官、外戚及穆宗当太子时的东宫官属。此文中所说的“族从”,胡三省解释说:“从,一从、再从、三从兄之亲。族,袒免以外之亲也。”可见牵连之广。关于宣宗之所以颁此诏的原因,司马光说:“虑人情不安。”(《资治通鉴》卷249及胡三省注)说明宣宗关于“乱党”的追查已经危及政局与社会的稳定。然而实际情况是,宣宗并没有放弃对这些人的清算,直到大中十二年(858)时,他还下令罢去公卿朝拜穆宗光陵及忌日行香,又把为光陵守陵及负责洒扫的宫人全部移到其他诸帝陵。说明宣宗并没有放弃对所谓“乱党”的追究,大中八年的那纸诏书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正因为宣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所谓元和逆党的追究和查处,使得宫廷内外为数不少的一些人惴惴不安,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不得不铤而走险。

五、懿宗的荒淫生活

(一)懿宗是如何即位的

唐宣宗生前迟迟不立太子,大中十二年(858)二月,宰相崔慎由劝其早日册立太子,宣宗不悦,不满十日,就将其罢去了相位。那么,宣宗为什么不愿早日册立太子,并且对臣僚的劝谏如此敏感呢?史载:“初,上长子郓王温,无宠,居十六宅,余子皆居禁中。夔王滋,第三子也,上爱之,欲以为嗣,为其非次,故久不建东宫。”(《资治通鉴》卷249)崔慎由劝宣宗早立太子,无非是属意于皇长子李温,故引起了宣宗的极大不满。宣宗将其罢相,无非是为将来立夔王时可以减少一些阻力,然而使他没有料到的是,还未及等到这一天,自己就已经先死去了。

宣宗不愿立长子郓王李温为太子,显然是他已经觉察到此子生性荒唐,不足以继承大位,故坚决不愿立其为太子。然而这样的人却正是宦官们所愿意拥立的对象,因为只有生活荒淫、不关心政事的皇帝,他们才有专擅权力的可能。

宣宗本来就打算立夔王李滋为太子,当他因服食丹药病重之时,便秘密召见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人,吩咐他们一旦自己不测,便拥戴李滋为皇帝。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因病重一个多月不见朝臣,连宰相也无法与其见面。王归长等三人与右神策中尉王茂玄都是宣宗平时信任之人,只有左神策中尉王宗实与他们素有矛盾,于是他们商定以宣宗的名义任命王宗实为淮南监军。王宗实不知宣宗是否已死,不敢轻举妄动,在宣化门接受敕命后,准备从银台门而出。就在这时,遇到了左神策军副使亓元实,亓元实告诉他这道敕命有可能是假的,劝他入宫察看虚实。“(王)宗实感寤,复入,诸门已踵故事增人守捉矣。亓元实翼导宗实直至寝殿,上已崩,东首环泣矣。宗实叱归长等,责以矫诏;皆捧足乞命。”(《资治通鉴》卷249)对于这一记载,有很大的疑问存在,试想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等既然受命于宣宗,并且已颁敕贬逐了王宗实,难道不事先做好应变准备?而且王宗实仅在亓元实的导引下便可顺利地进入戒备森严的宫门,也是很难想象的。尤其当他们见到赤手空拳的王宗实后,竟然“皆捧足乞命”,更是难以使人相信。可以断定,王宗实一定是率领禁军强行闯入宫中的,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王归长一方才会捧足乞命,承认失败。导致王归长等人失败的还有一个原因,即此时掌握着右神策军兵权的王茂玄并不在宫中,失去了军事力量的支持,王归长等人还有什么力量能与王宗实抗衡呢?

在王宗实一派宦官控制了以王归长为首的另一派宦官后,马上派遣宣徽北院使齐元简迎接郓王李温入宫。随后又颁布王宗实等炮制的遗诏,立郓王为太子,权勾当军国政事,并改名李漼。与此同时,将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等人收捕下狱,随即处死。八月十三日,郓王正式即皇帝位,史称唐懿宗,时年二十七岁。

懿宗即位后,马上加封王宗实为骠骑上将军,将为宣宗炼制丹药的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全部处死。

懿宗借助王宗实等宦官的势力登上了皇帝宝座,这完全是宦官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但是在旧史家的笔下却写成了天命所归,早有定数在先。如《旧唐书·懿宗本纪》就写道:懿宗气度不凡,姿貌雄杰,异于常人。有一次大病之中,其妃郭氏给他端茶送水,就看见有一条黄龙出入于他的卧室。病愈之后,郭氏告诉他所看到的一切,李温还一再告诫她不要对外人泄露,以免招来杀身之祸,并表示将来一旦大富大贵,一定会与之共享富贵的。甚至还记载说,有一次天降大雪,四处雪深数尺,唯有李温所居之室无雪。还说宣宗所撰写的《泰边陲乐曲词》中有“海岳晏咸通”之句,正好与懿宗即位后改年号为“咸通”相合。又记载说在大中末年,长安儿童中流行玩一种名叫“拔晕”的游戏,“晕”字与“郓”字谐音,预示着郓王将要做天子。所有这一切皆荒诞不经,不足为信。

(二)懿宗的荒淫生活

唐懿宗是唐代晚期诸帝中比较荒淫的一个,与其父宣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即位之后的一个时期内,虽然唐朝在政治上没有发生大的变故,但是却从宣宗时期的清明政治迅速地滑向了腐败。

与其父不同,懿宗是一个喜好乐舞和热闹的皇帝,在皇宫里专门为他服务的乐工经常保持在五百人左右,甚至夜以继日地观赏乐舞和滑稽表演而毫无困倦之意。他出手大方,对乐工与优伶的赏赐从来都不吝惜钱财,动辄达千贯以上。乐工李可及为了讨懿宗的欢心,经常谱一些新曲献给皇帝,诱使懿宗醉心于享乐生活,而置国家政事于不顾,成为皇帝最宠爱的近臣之一,除了赏赐给大量财宝外,甚至还任命他为左威卫将军。

这些乐工们不仅有正常的薪俸收入,还可以时常得到皇帝的赏赐,因而在生活上养尊处优。他们还倚仗皇帝的恩宠,与朝臣、宦官们交结,横行不法,干预政事,从而加速了唐朝政治的腐败。宣宗皇帝十分珍惜官爵名位,从不轻易授人,而懿宗却恰恰相反,毫不珍惜官爵,尤其对优人的授官已经达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授了多少官职给乐工优人。

懿宗的另一个爱好便是无节制地举办各类宴会。每月在宫中举办的大型宴会不下十余次,或与百官宴饮,或与诸王、嫔妃聚餐。食不厌精,水陆珍奇,山珍海味,无所不备,每次宴会的花费都十分巨大。咸通前期全国许多地方水、旱、蝗灾不断,唐朝又在安南、西川、浙东等地打仗,所需军费不计其数,百姓负担空前沉重,而懿宗的大肆挥霍,对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懿宗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巡游。足迹遍及长安周围的风景名胜如曲江池、昆明池、兴庆宫、灞水与浐水风景区,稍远一些的有昭应的华清宫、咸阳的望贤楼等,至于位于宫城以北的禁苑更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懿宗还是一个性急的人,他每次出游,一旦决定,马上成行,不容丝毫耽搁,经常使宫中侍应机构的官员无所措手足。因为要随时保证皇帝出游的需要,官员们索性把乐工、优伶以及乐器、道具、饮食、帐幕等物事先准备好,以便随时支应皇帝所需,甚至从行的诸王也都时刻处于待命状态,立马恭候,以备皇帝随时召唤。

懿宗的游幸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小行从,指到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以及禁苑内的游幸;另一类称大行从,指到华清宫、昆明池等稍远一些地方的游幸。每次游幸的场面都很宏大,随行的有大量的乐工、优伶、军队、车舆等,通常乐工、优人约有五百人,军士三千人,各类车舆一百辆,此外还有装满金帛的大车五辆,用于赏赐从行人员。每次大行从花费约十万钱,规模最大的游幸出动的各类人员竟达十万人之多,这十万钱肯定是不够用的了。

由于懿宗用于游幸的费用开支浩大,且漫无节制,引起朝廷内外许多人士的担忧。一些官员上书劝谏,希望能有所节制,但他都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到了后来,人们也就不再为此多费口舌了。

懿宗还是一个佞佛的典型,他花费在这方面的钱财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最为典型的便是赴法门寺迎奉佛骨。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懿宗决定遣使赴法门寺迎取佛骨,群臣纷纷劝谏,懿宗不听,并表示“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资治通鉴》卷252)他下令广征民间工匠,赶造了许多浮图、宝帐、香舆、幡花、幢盖等,皆以金玉、锦绣、

荐福寺塔(小雁塔)珠翠装饰。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大小佛塔,大者高数丈,小者丈余,顶部用金银制成,檐柱以名贵的檀木制成,周身涂以金泥,又用珠玉、孔雀羽毛装饰帐幕,每一佛塔由数百人举在头顶随香车前进。从凤翔法门寺到长安的三百里官道上,车马、人流络绎不绝,昼夜不息,浩浩荡荡。四月,到达长安后,懿宗出动了禁军兵仗以及公私音乐,绵亘数十里,前来迎接佛骨。长安各寺院的僧尼、诸司官员皆奉命夹道迎于城外,许多富室、大户纷纷出资在道路两旁搭盖彩楼,举行无遮大会。他们竞相攀比,或以水银为池,或以金银为树,至于锦车绣舆更是不计其数。场面之宏大,花费之多,远远超过了宪宗时迎奉佛骨的活动。

懿宗亲自驾临安福门迎候,佛骨到后,顶礼膜拜,泣涕不止。他还厚赐诸僧及元和时见到过宪宗迎佛骨场面的长安耆老。宰相以下官员为了取悦皇帝,也纷纷拿出金钱和绢帛向寺院施舍,以表示对佛祖的恭敬和尊崇。懿宗把佛骨迎入宫中,供奉三日后,出置于安国崇化寺,供人们膜拜。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他还特意下诏赦免全国囚犯。

懿宗的佞佛并不仅仅表现在迎奉佛骨这件事上,他即位后不久就继承了宣宗复兴佛教的政策,广造寺院、道场,普度僧尼。早在咸通三年(862)四月,懿宗命长安城内的慈恩、荐福、西明、庄严四寺各置戒坛,度人为僧尼。又在宫内咸泰殿筑坛,为宫人出家者就地受戒剃度为尼。当时还把左右街的僧尼全部请入宫中,参加剃度宫人的仪式,一时间钟鼓齐鸣,香烟缭绕,把一座庄严肃穆的皇宫搞得乌烟瘴气。

懿宗还在宫中设置道场,请高僧诵念经文,有时皇帝本人也亲自登坛讲经说法,并亲手抄写经文。至于长安城中诸寺,更是懿宗经常临幸的地方,所到之处随手布施,所用财物不计其数。有一次,他到安国寺,赏赐给讲经僧重谦和澈沈檀香木制成的宝座各一把,宝座高二丈,雕刻有龙凤瑞兽和奇花异草,用黄金扣边,涂漆,座的四周各立有数尺高的瑞鸟神人,制造精细,价值不菲。懿宗还多次举行斋会,规模很大,最多时一次斋僧尼上万人,称之为“万人斋”。至于平时给寺院僧尼的施舍,所用财物更是难以计数。

唐懿宗的这种大肆挥霍民脂民膏的行径,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财,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加速了唐朝政治的进一步腐败,严重动摇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基础。

(三)奢华的公主婚礼

同昌公主是唐懿宗与郭淑妃所生的女儿。郭淑妃是懿宗最宠爱的妃子,此人自幼入宫,陪侍在时为郓王的懿宗身边。当时,郓王虽然贵为皇长子,但由于失去了宣宗的宠爱,其诸弟皆住在宫中,只有他一人居住在十六宅中,孤苦伶仃,身边只有郭妃相陪,两人相依为命,感情自然非同一般。懿宗即位后,郭氏进位美人,不久又封为淑妃。本来郭氏是可以立为皇后的,但由于非名门贵族出身,懿宗担心立其为皇后会遭到群臣的反对,所以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郭妃与懿宗所生的这个女儿,长到数岁还不会说话,忽然有一天她开口说话了,第一句话就是:“这回可活了!”使其父母感到非常惊异。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对此女非常宠爱,懿宗即位后遂封为同昌公主。

同昌公主长到十几岁时,到了该嫁人的年龄了,懿宗遂在青年贵族中为其物色驸马,最后选定了京兆人韦保衡。韦保衡当时任右拾遗之职,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京兆韦氏的后裔,门第高贵,他本人又是进士及第出身,是所谓年轻才俊之士,才有幸被懿宗选为乘龙快婿。懿宗马上升任他为起居郎、驸马都尉,于咸通十年(869)正月,将公主嫁给了他。

懿宗本是一个讲排场的皇帝,加之同昌公主又是其最宠爱的女儿,自幼娇生惯养,养成了一掷千金的奢豪习气,为其举行婚礼自然就不能简慢了。懿宗首先命令在长安广化里为其修建了一座豪华气派的府邸,从福建、云贵等地深山中运来了上好的木材,打造了精美的家具,“窗户皆饰以杂宝,井栏、药臼、槽匮亦以金银为之,编金缕以为箕筐”(《资治通鉴》卷251)。帐幕是穿珍珠而成,其中却寒帘的制造材料据说是用一种却寒鸟的骨骼制成的,看起来类似玳瑁,表面有紫色的斑纹,是外国进贡给皇帝的宝物。其他许多器皿都以五色玉石制成,显得十分豪华精美。公主卧室中有鹧鸪枕,用七种宝玉制成,其表面有鹧鸪羽毛的斑纹,故此得名。此外,还有飞禽羽毛装饰的翡翠匣,绣有三千只鸳鸯和缀有小珍珠的神丝绣被,长百尺、宽三丈的碧绿色瑟瑟幕,据说这种帐幕轻薄无比,举之若无,即使大雨滂沱,帐幕上也滴水不沾。其他珍异物品还有洁白如雪的纹布巾,据说其蓬松柔软,拭水不湿,使用一年也不会脏;火蚕绵,也是外国进贡的珍异物品,用它来制棉衣,最多只需要一两,如果用多了则穿在身上热不可耐。

据史书记载,懿宗倾宫中珍玩赏赐给公主作为陪嫁。仅公主随身佩带的就有不少罕见的宝物,如蠲忿犀,是一种圆如弹丸的佩饰物,据说佩带此物可以使人解除愤怨,平心静气;九玉钗,上面刻有九只鸾,各为九色,工艺精湛,巧夺天工,据说是南齐潘淑妃之遗物;如意玉,形如桃核,凿有七孔,象征聪明精思之意。懿宗还不满意,又赐给公主“金麦”、“银米”数斛,现钱五百万贯。朝廷中的许多大臣也都向公主大献殷勤,纷纷拿出巨额钱财或珍异宝物,作为公主结婚的献礼送到了广化里府中。

韦保衡由于当上了懿宗的乘龙快婿,不仅使他一举成为当时的巨富,在物质上享尽了富贵荣华,而且也使其政治地位迅速提高,与同昌公主成婚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被任命为宰相。婚后不久,由于公主患病,夫妻生活变得有名无实,这使他不免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在这一时期,郭妃虽然宠冠后宫,但皇帝毕竟嫔妃众多,对郭氏难免时有冷落,遂使这位女人难以忍受。在这种情况下,不甘寂寞的郭妃与韦保衡在交往中萌生了奸情。他们二人一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一个则是认定了郭妃在懿宗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为了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不惜以人格与乱伦为代价。为了方便与韦保衡厮混,郭氏经常打着看望女儿的旗号来到广化里公主府中,流连欢娱,数日不归。有时也把韦保衡接入宫中,数日不返。二人之间的这种行径虽然是在极为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长安城中便有一股风言风语在流传,只是瞒住了懿宗与同昌公主而已。

同昌公主虽然富贵已极,但却极为薄命,出嫁还不满两年,就于咸通十一年(870)八月病故了。公主的病故使懿宗极为痛心,他把一腔愤怒之情全部发泄到为公主治病的医官身上,下令处死了医官二十余人,将其家属三百多人全部抓捕投入狱中。此事震动了朝野,宰相刘瞻动员谏官上表进谏,谏官们没有人敢出面,刘瞻只好亲自出面,劝懿宗释放被抓人员。懿宗正在气头上,一怒之下将刘瞻贬为荆南节度使。韦保衡先前因与刘瞻议事不合,为泄私愤,乘机与人编造了刘瞻与医官合谋投药毒死同昌公主的罪名,将刘瞻连续贬为康州刺史、州司户参军。受牵连被贬的还有朝官高湘、杨知至、魏筜、孙湟、郑畋、尹温璋等一批人,其中尹温璋被贬后自杀而亡。

咸通十二年(871)正月,懿宗为同昌公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亲自创作挽歌,令文武百官唱之。入葬当天,懿宗与郭妃亲自坐在延兴门楼上送行,陪葬的衣服、器皿、珍宝无数,殉葬的陶俑等物排列有三十里长,仅给抬灵柩的力夫准备的酒就达一百斛之多,准备的面饼等食品用了四十头骆驼驮运。更为可恶的是,懿宗竟然下令将同昌公主的奶妈殉葬,将中国历史上早就废除不用的人殉制度又重新恢复,充分暴露了懿宗草菅人命的残忍本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韦保衡与郭淑妃二人也没有好下场。唐僖宗即位后,借口韦保衡犯有其他罪行,实际上是因为他与郭淑妃的奸情,将其贬死。至于郭淑妃,后来在黄巢义军攻入长安时,僖宗逃亡西川,跟从不及,实际上是抛弃不顾,竟不知所终了。

同类推荐
  • 假寐未殇

    假寐未殇

    他本是娄氏之后,天之骄子,只可惜命运弄人,一腔热血,最后却落的满门抄斩!卷土归来后,一改往昔风采,独自沉沦在肮脏的朝堂之上,搅动着天下风云......
  • 最真实的汉朝

    最真实的汉朝

    本书共分为十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有个人杰是刘邦、传说有个鸿门宴、楚汉相争那些事儿、刘邦成功了、中国第一个女权政治、历朝盛世的开篇——文景之治等。
  • 大唐王朝3

    大唐王朝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 三国由我做主

    三国由我做主

    一块玉佩,引发了一场命案,为了守护这国宝,青年不禁用生命作为代价。而造化弄人.....玉佩竟让原本死去的青年回到了那个战火纷争的乱世。青年从原来的绝望,开始逐步改变。变成了一个奸雄。从一开始的黄巾之乱到三国一统。历史开始改变...青年不禁感慨:这个三国,由我做主!!
  • 在隋唐的直播间

    在隋唐的直播间

    让我们一起看王凡在隋唐年间用直播间创造奇迹,夜间在地府审鬼,白天在人间打天下,成为五千年的第一圣王。
热门推荐
  • 末世之种田好难

    末世之种田好难

    这是一个科技拯救世界的故事。这是一个不知道男主是拯救世界的过程中顺便拯救了女主,还是拯救女主的过程中顺便拯救了世界的故事。其实,这是一个女主拯救了世界而她一直不知道的故事。
  • 心念道

    心念道

    若我心念我为龙,即可身化天龙,遨游九霄;若我心念我为神,我必是诸天之神王,神威普照,万物遵循我的意志而生;意念起,风云动,山可驱,海可倒,斗转星移,缔造万物。手心握宇宙,心中臧万物,讲述一段盘古念力大世界关于意念修炼成道的故事。
  • 凉空夜雨溪

    凉空夜雨溪

    初次见面,他云淡风轻的对着气喘吁吁的她说“谢谢你帮我训练狗狗,下次有骨头就更好了。”她被气的语结。第二次,她尴尬的被逐出校门,他笑着收留了她。“无言,陪我去玩旋转木马好不好嘛?”“不好…”但是旋转木马上还是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她笑的如同孩子一般,而他只是无奈般的浅笑。阳光下,他看书,她却如同猫儿一样卷曲在沙发上,而他只是浅笑着用书为她遮挡刺眼的阳光…然而在雨夜中,她站在雨中哭泣,不住的道歉,他却站在窗户边上,看着她瘦弱的身体,眼底满是心疼,但是却没有任何的动作。在相遇,她笑着说“你好。”而他像是早已预料一般,勾起熟悉的浅笑。“你好。”雨中的等待,淡漠无言,在相遇,你是?你是?
  • 真仙伐道

    真仙伐道

    “嗯,这是哪儿?我不是被明阳宗,围杀死了吗?”当周凡昏迷一个月醒来后,发现自己竟然苏醒了前世记忆!而前世的自己是一名不死境界大圆满超级修士,问鼎真仙也是指日可待!他会有怎样的传奇?又会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期待!!!!
  • 古城风雷录

    古城风雷录

    本书以武侠的形式,描写了河北正定古城周围的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叙述了一群有着正能量的年轻人排除万难与试图病化中原的西域病魔们的不屈斗争,最后战胜西域病魔们的故事。
  • 万界仙皇

    万界仙皇

    神才辈出,谁是天定?妖孽纵横,谁主沉浮?天道沉寂世界荒芜。群魔乱舞。生死,只在弹指间!陈极身怀无上丹道,以剑血洗天下。纵使满天神魔皆为敌,又如何……吾之剑下,一切皆蝼蚁!
  • 后妃

    后妃

    天,又是紅色的血,為什麽我見到血,會有一種心痛的感覺。望著他陰霾的側臉,我知道我愛上他了。“答應我,停止戰爭,你說過會守護我一生一世的。”我將臉龐貼上他的胸膛,淚落了下來。“夢兒,我答應你,我不會讓戰爭在一次把你帶走,我要你永遠陪在我的身邊,永遠。”他低沈的聲音傳來。我笑了,我知道我的愛不會再飛走了。?
  • 极品弃妃

    极品弃妃

    她欢欢喜喜嫁给自己最爱的男人,却从未想过自己只是一枚利益的棋子。当所谓的目的消失,她竟瞬间卑微的如同一颗尘埃,在他的面前,从此百般痛苦,百受折磨。危难之时,温润如玉的美男慕容修向她伸出援手。殊不知把她搅入另一场争斗之中……当一切真相大白之时,她幡然醒悟,浴火重生,华丽蜕变……
  • 昭昭酌华之狐狸请上道

    昭昭酌华之狐狸请上道

    情深似海,一滴清泪,荡起层层涟漪。漫漫长路,一声愿意,追随天涯海角。是仙劫,亦是情劫,一切终究躲不开缘分。缘起缘灭,天堂还是地狱,问天下难事何事最难解,只道是:情之一字。小剧场一:世人皆知狐狸多修妖,当青丘山上降临了一只千年不遇的九尾狐狸时,妖界振奋了。可那知这只狐狸却反其道而行之,放着坦荡荡的妖界之路不走,偏偏要走那苦逼的修仙之路。都说修仙苦,修仙累,修仙不如混社会。为此,无妖不感到惋惜,有妖问她:“你为何修仙?”只听她淡淡的回到:“不走寻常路,我为自己代言。”众妖绝倒。小剧场二:“世人说,三十三重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五百五十债,情债最难偿。”灵九儿摇晃着洁白如玉的脚丫,口含不老果,望着手里的小说,含糊不清的念着。想来这山下的翠花整天看着这书,如痴如醉的,借来一看的确令人魂不守舍废寝忘食。灵九儿将书一抛,冲着一旁谪仙一般的白衣道人甜甜地一笑,“道道,你说这九重天我也陪你去了,相思病我也帮你治了,至于情债还是你欠我的。这般算来,你该如何偿还与我啊?”白衣道人,眼眸一抬,淡然的开口道:“贫道别的没有,一身修为还是值得一提的。若是你当真要我偿还,唯有给你无边道法。”灵九儿坐直了身子,眨巴着好奇的眸子:“什么道法?”白衣道人眼中滑过一丝狡黠,拂尘一挥,露出一抹摄人心魄的微笑,淡淡的开口道:“人道!”且看一只狐狸与圣洁的道人之间爱你,如何开展一番压倒与反压倒的故事!
  • 史上最牛召唤师

    史上最牛召唤师

    这是一个强者时代,英雄辈出!炫丽多彩的魔法,繁衍到巅峰的斗气,狂傲无敌的诸神血脉!热血激情,永不停歇!底层的卑贱奴隶,偶得逆天系统,迸射出牛逼光芒!【书中召唤出来的英雄,来自英雄联盟,各位坑神们,你们还等什么?让我们撸起来吧!】!!绝对爽文!!新书期间求支持!!收藏推荐!!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