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5800000010

第10章 不要让家长的“差一点”成为孩子的“差很多”

1.望子成龙从培养孩子主动性开始

其实,孩子们有一种天生的主动性,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有干一些事情的欲望,可是生活中太多的父母却都放不开手,担心孩子做不好,会伤害自己,结果他们的“好心”压制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变得懒惰无能,处处依赖父母。

父母们应该知道,孩子们从一降生到这个世上起,就充满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希望能加入到这个社会中,同别人一样能够做许多事,这是孩子寻求自立的重要过程。这种欲望便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我们应不断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我们应当在他们一出生时就开始这样做,并持续到他们成人为止。生育一个孩子是十个月的事,而培养一个孩子将会用一生的精力。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茁壮成长,我们应当用这种态度去解决和处理孩子成长时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我们尽全力帮助他们发展和保持这种勇气。

有一天,妈妈发现两岁的鲁尼正试着把妈妈掉在地板上的长裙塞到整理箱里,于是她开心地把鲁尼抱了起来,并决定让鲁尼做自己的助手。

“宝宝,地上有一张纸,帮妈妈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去。”

“宝宝,妈妈现在很忙,你自己学习把玩具整理好,好不好?”

鲁尼上完小学后,妈妈分配给鲁尼的任务就多了许多,也不再是简单的工作。“鲁尼,你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去超市买两桶油吧!”

鲁尼中学毕业后,到纽约上大学去了,妈妈在电话里问他:“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吗?妈妈可以帮你做什么呢?”

鲁尼在电话中回答:“除了想妈妈之外,没有什么不习惯的,我会照顾好自己!”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内心真是幸福无比。

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说孩子独立能力太差。比如“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就……”言外之意,孩子不仅不如当年的父母,长到这么大还是一个什么都不会,处处需要父母照顾的孩子!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一些孩子。有的孩子上了高中,甚至考入了大学,仍然缺乏应有的独立能力,报纸甚至报道过一个大学生因为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的事。

同样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果敢,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而有的孩子则遇事犹豫不决呢?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关。

教育学家指出,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随着孩子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发育以及能力的增强,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萌芽,这时候孩子非常希望自己尝试和参与成人的活动,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在日常小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自信心,这样在以后遇到更大的挑战的时候不至于不知所措。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交给孩子一些易完成的任务,通过劳动使其懂得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逐渐形成义务感、责任心,并且在独立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有一位妈妈,在带3岁女儿乘车的时候,一定要把买票的钱交给女儿,让女儿帮她买票。这位妈妈的做法相当不错,买票只是很简单的事,但却会提高孩子做事的信心,增强孩子的独立性。

当然,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既需要父母的慈爱之心,也缺少不了严格的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对孩子的培养要从小做起。当然一开始不能对孩子要求太高,但生活的自理能力却是非要独立不可的。这是为孩子制定成长目标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长打算,短安排。孩子被送到幼儿园,半托或全托,孩子可能会哭闹不休,备感委屈,无论怎样,父母都要忍下来,没别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接受锻炼。其次,父母要加强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训练。一两岁的孩子,就可以让他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图书;到三四岁时,就要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系鞋带等。孩子上学后,父母要教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教孩子怎样上闹钟,怎样准备早点,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另外,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能力,从事一些为家庭和班集体服务的劳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强化的过程,要多鼓励孩子,决不要因为出了点问题而中断训练。家长应积极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愿望,不要怕孩子干得慢、效果差,也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剥夺孩子从小动手的机会,为了达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目的,应该让孩子经受一定的挫折体验。总之,孩子的独立能力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2.陪孩子一起学习

一般来说,孩子学习的自觉性是比较差的,比如我们就常听到有家长骂孩子“你竟然不做作业就跑出去玩!”“你现在不学习,长大就得吃苦头!”……其实孩子贪玩是天性,想让孩子努力学习,家长就应该想办法引导。比如通过陪孩子一起读书的方式来感染、教育孩子就是一种不错的教子方法。

有一个妈妈,给她6岁的儿子准备了一本有趣的童话书,让孩子自己读。她的儿子是非常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可是他拿起书翻了不到两分钟就随随便便地把书扔到了地板上。妈妈有点生气了,就问儿子:“你不喜欢故事吗?”“不是啊!”儿子有点委屈地回答,“我不喜欢一个人看书!”妈妈想了想,就坐下来陪儿子一起读书,她给孩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一支铅笔,然后母子二人坐在书桌前,开始读那本有趣的童话书。碰到儿子不认识的字时,妈妈就把那个字写下来,把读音和意思也告诉儿子,然后看完书后再让孩子练习几遍。这位妈妈发现,这样的读书方式儿子是非常喜欢的。一年后,儿子上小学时,已经认识四千多个字,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生活中,一些父母一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可这些孩子的家长却天天晚上围着“麻将桌”,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这样的家庭实在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进步。因此,家长们不妨向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学习,在陪“伴”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教”育孩子。这样做好处有很多,一是榜样作用,孩子通过和家长一起共读,学习摹仿家长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二是起到引导作用,到底如何学?通过家长的指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三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通过家长的伴读,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一个全面的、清楚的了解,便于查漏补缺。通过伴读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为学和做人的启迪。

同时,陪孩子一起学习,还可以增加家庭和睦、团结的气氛,给孩子以亲切和温暖感,这样的家庭氛围自然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琳琳是个聪明的孩子,就是学习起来心浮气躁,不是想看电视,就是偷听音乐,每天晚上学到九点半钟,可是一本书却翻不了几页。爸爸妈妈说过她几次,可14岁的琳琳脾气特倔,不但不听话,有一次还几乎和妈妈吵翻了。后来琳琳的老师给这对苦恼的父母支了个招儿:陪孩子一起学习。琳琳的父母为此特别制作了一个时间表:每天晚上5:30-6:00吃饭,6:00-7:30全家人看电视,7:30新闻联播一结束,爸爸妈妈就陪女儿一起回房间学习。爸爸妈妈每天都把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带回来做,这让琳琳觉得新鲜极了。她看看妈妈,妈妈正在专心地看报表,而爸爸则在全神贯注地画设计图,再也没有什么事能让琳琳分心了,于是她也开始低下头学习。当遇到不会的问题,她就可以问爸爸、妈妈,三个人热热闹闹地讨论一会儿,气氛特别融洽。这一年期末考试时,琳琳在年级由73名跳到了11名,在班里排在了第2名。为了感谢父母辛苦地陪她,琳琳还用自己的钱给父母每人买了条围巾。

在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时,父母其实就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榜样影响着孩子,对孩子起到了带动作用。比如在这个故事中,琳琳本来是个学习不专心的孩子,但在父母的感染下,她也开始低下头认真学习了。当然,这种“伴教计”还要能够持之以恒地运用下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没有用处的。

另外,在陪孩子一起学习时,家长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家长伴读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因为家长在孩子的面前就像一面镜子。孩子会自然或不自然地摹仿家长的言行。假设家长在陪伴孩子读书时,自己在津津有味地看着黄色书籍或武侠小说,那么自然会对孩子有坏的影响,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2)家长对孩子的伴读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3)自始至终地坚持下去能够帮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家长每晚7:30开始和孩子一道学习,到晚上9点钟结束,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孩子每晚一到7:30,便会自觉地学习。反之,则不利于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家长在伴读过程中,一发现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学习中存在的错误要及时地予以纠正。

(4)家长在伴读过程中针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最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勿打骂,引起孩子的反感。要给孩子以亲和感、温暖感,使孩子感到家长的伴读是一种家庭的温馨。

陪孩子学习时,千万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你只能在孩子出现错误时温和地纠正他,其余时间只要给孩子做出一个读书的榜样就好。

3.别忘了参与孩子所热衷的活动

孩子们通常有自己的社会活动,比如学校组织的风筝大赛、校际篮球比赛、打乒乓球等等。一些家长可能会认为,这只是毛孩子的游戏,关我什么事儿呀!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教育学家建议父母们,要积极参与孩子的这类活动,因为你的参予就是对他们的肯定。

斯科特先生从未忘记参加有孩子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市篮球联赛、运动会、学生音乐会、话剧表演——即使儿子只是演一棵树。斯科特先生是一个牙科医生,对运动一窍不通,对音乐也不大感兴趣,但他还是努力抽出时间去为儿子加油。因为他说,希望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尽量陪着他。最近一段时间,儿子迷上了制作遥控飞行器,为此,他甚至办了寄宿,专心地在学校里研究试验。每天,他都会给斯科特先生打电话,报告自己的新进展:他的飞行器反应更灵活了,飞得更远了……一天,儿子打来电话:“爸爸,明天下午就开始比赛了,来替我加油吧!”爸爸兴高采烈地回答:“太棒了!我明天一定准时去。”第二天,斯科特先生把诊所停业一天,上午跑到书店里找了很多遥控飞行器方面的书,又给儿子买了一组昂贵的飞机模型,下午准时赶到学校。遗憾的是,儿子那天并没有取得好名次,面对专程赶来的爸爸,孩子有点惭愧。斯科特先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礼物——书和模型递给了儿子,然后用玩笑式的威胁口吻说:“小子,看到了吗?这么贵的书和礼物都买了,你要是敢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就放弃,那我绝对饶不了你!”儿子大笑着接过礼物:“什么放弃呀!等着吧,下次第一名就是我!”这时,他已经完全振作起来了。

腾出时间陪孩子一起做孩子所热衷的事情,是无比重要的。如果你希望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品质,掌握其他与工作、生活相关的技能,你就要在参与孩子活动的过程中,用你自己的兴趣、可依赖性及独特的指导,为孩子树立榜样,只有这样才是明智的。

比如,如果你正帮助你的孩子学习表演,你自己首先应该掌握,然后才能教会孩子,进而鼓励他练习表演。如果孩子年龄稍大一些,那么你就应该带他去图书馆,找本关于表演技巧的书,看这方面的电影和录像,或者在网络中找到这方面的内容。

在他厌烦或灰心丧气时,你可以建议他休息一会儿,但其后要立即投入练习。不要因为自己不感兴趣或疲劳就泄孩子的气,要他们“今天就这样吧”,或者让他们干些别的有兴趣的事。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请记住,孩子天性顽强,有弹性,在他们沮丧泄气之时,你不鼓励他们,就等于损害了这些天生的优点。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在定向及参与程度上要稍有变化,尤其在孩子出现注意力不持久、缺乏动力等问题时更应该如此。首先,要确保自己的爱好与孩子的水平相适应。如果太难,会让许多孩子失去兴趣。如果太简单,没有一点挑战性,那么就不可能让孩子长久保持兴趣。

一旦参与了孩子的活动,就要陪孩子一起坚持下去,即使孩子兴趣转移或者某些方面令人灰心丧气,也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要想使某个爱好对培养情商技能产生作用,就必须坚持半年的时间,最好更长些。应花些时间与孩子一起选择某个爱好,最好能找到某个让你们双方都很感兴趣的爱好,这样就能保证你自己也能坚持下去,从而培养孩子坚定不移的精神。鼓励孩子坚持某个爱好只是“伴教计”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要想培养孩子勤奋工作、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颇费时间和精力。

参与孩子的一次活动,做一件你和孩子都想去做的事情,也尽力找到一件需要你们共同努力的工作,譬如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家庭合作计划。

家庭计划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开展家庭读书读报活动、学习写作计划,为报刊撰稿、参观博物馆或定期进行乡土旅游与异地旅游、开展家庭小收藏活动、建一座游戏室或屋外的储藏间等。

有位父亲记得和儿子共同制成一个花架时的那份得意心情。他说:“4个月前我们拿着锯和木板动手开工。完工后我们互相对望,嚷道:‘哇!我们做好了!’”

有位爸爸和儿子想将他们家老而旧的摩托车改头换面,他们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一起工作,预想着有一天儿子能把它作为自己的车去驾驶。

在参与孩子的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如何将某一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循序渐进地完成它,接受指导以及正确衡量、制定并执行资金预算。从而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促进各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等。

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孩子的过程,因此家长要抓住每一次参与孩子活动的机会,教会孩子多种技能和本领,当然还有合作和坚持的精神。

4.教育孩子时态度要一致

一些年轻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最好是一个宽,一个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这样想是大错特错。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还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或干脆抱着侥幸心理钻空子。

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有的时候是由教育理念不一致引起的。比如,妈妈规定在饭前不准喝饮料,而爸爸则觉得喝一点点没有关系。孩子由于食物的引诱,又有了爸爸的意见,所以便不再理会妈妈的规定。当妈妈批评他吃饭前仍喝可乐时,他会大声地反驳说:“爸爸说喝一点饮料没关系。”

把夫妻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往往是在母亲教育或责备时,父亲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父亲责备儿子时,母亲站出来替儿子鸣不平。这样不但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的不听话。因为既然父亲认为母亲责备得不对,或者反过来,母亲认为父亲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时间长了,孩子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夫妻双方的态度应该保持一致,任何一方都不应出面袒护孩子,即或是一方,父亲或母亲责备的不对,另一方也不应在一方正在教育孩子时出来纠正,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夫妻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从而使得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很多父母都希望很好地教育孩子,也着实费了不少的心血和时间去进行,可惜就是因为夫妻间意见不一致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收到相反的效果。

许多父母认为,要管教孩子,必须是一个家长要“严”,另一个要“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以为只有“一严一慈”、“一软一硬”,相互配合,“软硬兼施”,才能教育好孩子。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有一番道理,好像这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搭配和组合。所以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时,都是父亲先打骂,母亲来说好话;有的家庭是父母严格管理,爷爷奶奶阻拦。当然,父亲对儿子比较严厉,母亲对儿子比较溺爱。有的时候可能是母亲对女儿比较严厉,父亲对女儿溺爱,这就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上的教育态度的不一致。

其实,红脸白脸相配合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如果一个家长对孩子较严厉、苛刻,另一个家长过于温和、宽容;或者一个要求特别严格,另一个又特别迁就、姑息、放任,很容易就会出现下列情形:孩子在严厉家长的面前,很老实,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有话也不敢说,有理也不敢申辩,有事也不敢做。而当着温和的家长的面,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行放肆,为所欲为,一点规矩也没有。这样的家庭教育,肯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形成不良性格。比如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作风等。

夫妻态度不一致,还可使机灵的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并且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一些孩子就是在这种搭配组合中钻空子,出了事只告诉护着自已的一方,使家长在教育时采取迁就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在家里找到了保护伞,以致家庭教育对孩子失去了约束力。

另外,这种角色的不一致,也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和彼此间的不信任。

国庆节,一家三口逛商店,孩子看中了一个玩具要买,爸爸不给买,于是孩子哭闹,爸爸讲道理讲不通,孩子就躺在地上哭闹不起来。妈妈要哄,爸爸要打,妈妈心疼,就与爸爸吵起来,结果孩子没管好,夫妻俩倒弄了一肚子气。

因此,夫妻在管教孩子方面,步调不一致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久而久之,还影响夫妻的感情。

再者,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时出现矛盾,母亲这样说,父亲那样说,孩子就无所适从。孩子分不清谁是对的,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谁的也不听,也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

“态度不一致”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为17.3%,所以家长要在子女教育中扮演好角色,父母也好,爷爷奶奶也好,教育态度必须步调一致,互相合作,否则就是无效的。

卡特是一个聪明却又十分好动的孩子。父母都是研究人员,他们对卡特有着很高的期望,但教育方法不同,父亲提倡启发式教育,而母亲打几下教训教训是经常的事情。一个周末,爸爸正在院子里除草,儿子急急忙忙地跑到爸爸身边,叫喊着:“爸爸,妈妈要打我,快帮忙。”“又为什么?”“说我把房间弄乱了。”“不要怕,让我和你妈妈谈谈,有我在,她不敢把你怎么样!”卡特放心了,很得意地跑掉了。

爸爸妈妈对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看法,这一点卡特早已得知,而更让卡特认为有机可乘的是爸爸愿意为自己辩护,这样卡特可以用父亲做挡箭牌,为自己的行为做掩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意见一致,相互配合,是一件憾事,而因此引起争端,使孩子能利用父母的矛盾逃避自己应负的责任,就更是可悲。事实上,大多数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看法有异,并非就一定会有坏的效果,关键在于父母双方怎样处理这种分歧。

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都有责任和权利,但并不等于一方可以干预另一方的决定。无论父母哪一方过于严厉或过于放纵,若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暴露出矛盾,都会带来负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也会影响到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夫妻一定要注意维护彼此的威信,绝不能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而故意贬低另一方。即使是一方对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不能自己单方面出面更正,而是应该与对方交换意见,由他自己出面更正。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也有利于维护家长的威信。

有老人的家庭或是老人带孩子的家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老人喜欢袒护孩子,常常阻挠孩子的父母管教孩子,这也许是因为“隔代亲”的缘故,这就造成了两辈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不一致。

实际上,老人惯孩子,父母也是有责任的,这是因为孩子的父母和老人之间缺乏沟通所致。如果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与老人经常探讨教育方法,也不至于使老人一味地娇宠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出现了一些毛病,才发现老人带孩子的方法不当,这就说明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对老人带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够关心的。

发现问题怎么办?要达成一致,要与老人沟通,讲清道理,耐心开导,使老人心悦诚服,同心协力把孩子教育好。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父母在教育理念上有分歧是很自然的事,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但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

5.通过提问让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

提问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很好的点拨方式,因为提问能够引起孩子的思考,让孩子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且,如果提问带有一定导向性的话,就可以使孩子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思考,进而顺利解决问题。

妈妈给兄妹两人买了一块美味的黑巧克力,放在壁橱里,准备让孩子一起吃。五点钟,儿子放学回来了,妈妈去拿巧克力时却发现,巧克力不知道被谁偷吃了一多半,她想了想,就把小女儿叫来厨房。小女儿的表情很不安,妈妈问:“孩子,巧克力不见了一半多,你知道它们哪去了吗?”女儿小声回答:“不知道。”妈妈又问:“那真遗憾!或许你能给妈妈出个主意,这本来是给你和哥哥买的,每人各一半,可现在怎么办呢?”女儿的眼睛含着泪水,低头看着地板。妈妈叹了口气说:“你认为偷吃了一大半巧克力的人,是不是还应该从那块小巧克力上再分吃一半呢?我的宝贝,你认为这公平吗?”小女儿终于抬起了头:“妈妈,对不起,是我偷吃了巧克力!把剩下的那些都给哥哥吧,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这是可耻的,对哥哥不公平。”

妈妈用提问的方式,给小女孩以点拨,使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妈妈保证,不会再做这类的事。如果妈妈用干巴巴的说教能达到这个效果吗?只有运用这种提问式的点拨,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反省自己的错误。

我国著名的儿童素质教育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也曾利用提问式的点拨法打开过孩子心中的死结。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网,而且性格傲慢,和别人交流时总是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他的爸爸想了很多办法,却一直不见成效。

父亲没有气馁。这个孩子爱讲歪理,于是父亲心生一计,问他:“再过两年你多大?”他烦了,大声说:“当然是18岁!你干嘛问这种白痴问题!”爸爸说:“是啊,你是一年一年长大的,你也会成家,当你有了小孩,你也让他每天上网吗?”他马上回答:“当然不行!”爸爸接着说:“那你找个像你一样喜欢上网的女朋友怎么样?”他反应更强烈:“那当然不行了!”爸爸说:“是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女友沉迷网络,但你却这样对待你的父母,这样对吗?”就这样,他终于敞开了心扉。谈到最后,他向爸爸承诺并把电脑封好,再也不上网了。

教育学家早就指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诱导、点拨比强制更有效。因为无论什么事,孩子只有从心底里赞同才能做好,而巧妙运用点拨批评的教育方法,就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比如,通过多种方式和多方位提问,父母不但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还可以使提问的过程同时成为一个点拨式教导的过程,在与孩子的一问一答中,举重若轻、自然而然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儿童心理学家总结了以下几种比较实用的提问方式,家长不妨参考一下:

(1)敲门砖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主要是为了引起孩子的叙述,比如“你的观点是……”然后停下来等孩子说。其特点是,你问孩子一句话,就够他说好长时间了,你需要的信息也就反馈回来了。

像这样的提问还有“那你觉得……”“你感觉……”“你以为……”“你认为……”“后来呢?”“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什么意见?”等等,生活中家长不妨自己开发。

(2)体贴式提问

比如孩子说他很烦,并说了一大堆对朋友和学校不满意的话。那你可以这样问他:“小朋友为什么不理你?”“你学习有什么困难?”“你希望妈妈怎么帮助你?”“你还有什么要求?”

(3)重点式提问

对谈话中的重要部分提出疑问:“你说根本没有希望了是什么意思?”“你真的要放弃比赛了吗?”“你是什么时候发现开始出现这种情况的?”

(4)重复式提问

当孩子对你说了许多事和他的想法之后,你可以说:“你看我理解得对不对?你觉得是不是这么回事?”主要是为了确认,同时传递理解和关怀,理清谈话的内容。

(5)选择式提问

“要独立完成呢,还是让老师再给你找个搭档?”“你看是自己复习呢,还是让表姐帮你复习?”“这件事情你是自己向老师讲呢,还是妈妈去和老师说?”“你是因为他不帮助你而生气,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自责?”这样问话的好处是,你已经把孩子回答的答案圈定了,孩子大多会从中选择一个,不会提出否定的回答。

(6)封闭式提问

为了快速启发孩子,达到教育目的,就要学会提问封闭性的问题。比如问:“这样做行不行?”孩子就会对你提出的建议和看法表示明确的赞成或反对。诸如“可以吗?”“是不是?”“行不行?”这类的问话都属于封闭性的。封闭性问题在有足够说服把握的时候非常有用。谈到一定程度,你觉得孩子会说“是”、“好”、“可以”时,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他的思路就会被引到你的观点上来,并自觉按照你的意愿做。这个时候要注意,如果孩子不是口服心服,结果并不会理想,还会有隐患存在。

记住,提问是为了点拨孩子,而不是斥责孩子。因此不要提一些尖锐的、让孩子感到难堪的问题。你的问题应该是温和而又能够引导孩子思考的。

6.在温和的讨论中点拨孩子

其实孩子有了委屈、疑难的问题时,也愿意向家长请教,孩子犯了错误时并不拒绝父母的管教,只是他们无法接受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严厉的斥责只会让孩子感到委屈难过。而家长斥责孩子的话即使再有道理,再有深意,孩子也不会去反省什么,因为他的心已经被愤怒和不平占据了。

要让孩子改正错误,那么一顿严厉的斥责就够了,只不过相同的错误,孩子很可能以后还会再犯;要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培养出良好性格,那么,家长就得运用批评点拨的手段,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点拨孩子呢?教育学家认为父母的态度和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板着脸,不停地向孩子说教,那么即使父母的话字字珠玑,孩子也是听不进去的,更别说自行从中悟出道理了。因为父母的严厉态度让孩子感到害怕,父母的说教让孩子产生厌烦,这样做是根本无法达到教育目的的。

教育学家建议,父母应用温和的态度,在与孩子的探讨中启发孩子、点拨孩子。

军军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后,军军总是不做作业,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为此,父母总是训斥他,有时还打骂他,可他却总也不改这毛病。有时在父母的强迫下,勉强坐下来做作业,可总是不专心,而且做得马马虎虎,错误很多,父母拿他也没办法。

有一天,军军的姑姑到他家来,正好看到军军妈妈因为做作业的事在训斥军军,可军军很倔强,不管妈妈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也不去做作业,气得妈妈要打他。姑姑见此情景,对军军妈妈说:“嫂子,我来和他谈谈。”军军的姑姑是位老师,她把军军带到他的房间里,摸着他的头问:“军军,在外面玩得开心吗?”军军说:“也不是特别开心。”“那妈妈让你做作业,你为什么不做?”“妈妈对我太凶了,总是骂我,我就是不做,故意气她。”“那你觉得完成作业再去玩好,还是玩过再做作业好呢?”军军不说话,姑姑又说:“你是不是也觉得做完作业再去玩,心里没有压力,也不用听父母的责备,会玩得更开心?”军军点点头。“姑姑知道,军军是个懂事的孩子,聪明也爱学习,就是妈妈不催,你也会主动完成作业的,是不是?”军军点点头,走到书桌前,打开书包,开始做作业,而且特别认真。

军军妈妈由此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由于对军军粗暴的态度让孩子反感自己,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从此以后,军军的父母改变了态度,不再严厉地责备他,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待他,军军变得懂事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父母们都应该想到,既然想点拨孩子,就得让孩子先接受自己,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这样孩子才能接受你的想法。另外,点拨就是让孩子自觉产生正确的想法,这是需要父母诱导而不是灌输的。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故事:雷·托利刚上小学一年级,一天他从学校回到家里,心里很不高兴,他来到妈妈身边说:“妈妈,米克今天特别讨厌,我想玩什么他偏不玩什么。”

“这么说,你现在还在生米克的气,对吗?”妈妈问。

“对,我不会再把他当朋友了,我也不会再和他一起玩了。我永远都不想再见到他。”看到妈妈在倾听自己的烦恼,托利觉得不再孤独,因为他有了诉说的对象。

“你不想再见到他,仅仅是因为那件事吗?这样做会不会太冲动了?”妈妈看着儿子说。

“是啊,我现在可能太冲动了。如果我和他断绝关系,那就没有朋友一起玩了。”托利似乎发现自己有些过分,并意识到自己因此也会受到伤害。

“你并不想失去这个朋友,对吗?”妈妈充满希望地看着他,期待他能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是的,我并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但是我很难不恨他。”托利似乎很矛盾。

“过去你也恨他吗?”妈妈问道。

托利若有所思地说:“我过去并不恨他,因为那时他什么事都依着我,但现在却不一样了。”

“哦,你是说,米克有了自己的想法,不会在每件事上都依着你了,对吗?”妈妈从托利的谈话中知道了米克的变化。

“不过,我觉得他现在更有趣了。”托利耷拉着脑袋说。

“看样子你确实更喜欢他这样。”妈妈发现托利并不是完全否定米克的改变。

“对,但是我很难不去指挥他。对此,我已经养成了习惯。如果偶尔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许我们就不会吵这么多架了。现在我觉得他并没有错。或许,妈妈,我以前可能对他太霸道了。”

在这个故事中,妈妈温和地和儿子探讨了与朋友交往的问题,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妈妈为孩子的烦恼做出了提示,而孩子也在妈妈的点拨中,慢慢理清了思路,并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妈妈,托利真应该为有这样了解自己心理的妈妈而欢呼!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高明的教育方法。家长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成功地运用批评点拨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1)以温和的态度让孩子不惧怕交流

父母以温和的态度对孩子,孩子在面对父母时就不会因为害怕父母而紧张、恐惧,也不会因为反感父母的训斥而产生对抗甚至仇视的心理,孩子会用一种平静的心情和父母交流,会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也只有在这种基础上,点拨才能发挥效用。

(2)以温和的态度鼓励孩子说出真正的想法

当父母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时,孩子会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而父母温柔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产生倾诉的欲望,会使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告诉父母。

(3)以温和的态度拉近亲子距离

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与人交流时用什么样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如何,即使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也不可忽视这个问题。温和的态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温柔的眼神、微笑的表情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乐于亲近父母。

批评点拨重在提示、引导,而不是灌输,因此父母一定要把握自己的态度和教育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自觉的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7.艺术地批评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批评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批评的方式也有正确错误之分,而方法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因此批评孩子也一定要有艺术技巧。

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性格与不良学习态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正确运用批评的心理学原则与心理艺术,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除了批评不可过度之外,还应该忌讳以下几点:

第一,对小错误揪住不放。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最优秀的,为此,他们不能忍受孩子犯错误,大到考试成绩是否理想,小到扣子是否系好,头发是否梳理成父母喜欢的发式,一切的一切,他们都要插手。

事实上,只要孩子不是犯错过大,对一些不符合父母标准的小错误,父母可以加以提醒,不需要横加指责。过多地指责会使孩子常常处于无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面前斥责孩子,对孩子的打击更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思想,如“我不行”、“我干不了”等,埋下自卑的种子。

对于小错误,父母应当保留孩子的面子,做出适当的提醒。对于大错误,父母同样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批评过度。

第二,不分青红皂白乱批评。

一位工作了一天的母亲下班后,看到孩子看电视,就板着脸对孩子说:“你怎么一放学回家就看电视,你这样能够把作业做好吗?我辛苦供养你,你就是这样回报我的吗?”

孩子马上说:“妈妈,您不了解情况别乱批评,怎么能说我一回家就看电视呢?我回来已经做了一小时的作业了,我刚看了几分钟您就说我老看电视。”

他妈妈说:“你还说没看电视,太不听话了,我看你考试怎么办。考不好再跟你算账。”母子俩为此争吵了起来。母亲批评孩子是为了使孩子专心致志做作业,批评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引得母子俩心里都不愉快,实际上也影响了孩子做作业的情绪。

批评要合理,批评合理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不良行为的事实搞清楚,事实不清,夸大其词会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

第三,批评孩子时翻旧账。

一位初中学生把自行车钥匙丢了,回家后告诉了妈妈,没想到妈妈借题发挥说:“上个月叫你去买菜丢了10块钱,刚买的新圆珠笔没玩多长时间也丢了,半年前买的篮球没用多长时间也找不着了。”本已内疚的孩子更加内疚地低下了头。

一些父母批评孩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翻老账,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两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块算总账。这样就冲淡了要批评过失的主题,孩子也不知道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让他改正什么也不清楚,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有缺点,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以上的批评方法常常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反效果。

正如赞赏孩子是一种艺术一样,批评孩子也可以很艺术,以下是一些较为合理的批评技巧,希望能有助于家长朋友更好地管教自己的孩子。

(1)语气一定要平和

一边是大声哭闹的孩子,一边是严厉训斥孩子的母亲。每遇到这种情景,就让人联想起下面的一项研究。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语言研究小组与美国海军共同合作,试图从心理学角度证明《圣经》中“温和的问答可消除愤怒”这句话的真实性。这项研究最初的目的,是想调查发布命令时最合适的声音高度。他们使用电话和船上的传声筒,用各种高度的声音进行提问,结果显示,发问人的声调越高,答话人的声调就越高,否则,就相反。类似地,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布兰特所进行的研究也表明,温和的讲课方式比辩论式、演说式的讲课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这些研究给教育者一定的启示。即面对大声哭闹的孩子,若母亲也提高声音去责备,孩子的哭声只能越发尖锐。甚至可以说,母亲的高声调才是孩子大声哭叫的原因。事实上,母子间的这种争执会越来越严重,一直持续到有一方精疲力竭为止。相信大家都见过这种情形。

由此我们归纳出结论,即与平时说话相比,批评孩子时更应该压低声音。低沉的声音与高亢的情绪成对比,可令人感到理性。换句话说,压低声音讲话,不仅给对方以理智的感觉,事实上也能使自己变得理智。这样,我们才能不受感情的支配,才能冷静地观察对方,引导哭叫的孩子回到理性的世界。

(2)心平气和地批评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就打游戏机,他妈妈看见后就骂他一顿,结果这孩子还是照样回家之后就先玩游戏,因为他放学比他妈妈先到家,后来他妈妈也觉得总这样训斥他,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妈妈就主动和孩子谈心,并主动承认过去批评他时态度不好,同时又帮他分析玩游戏的害处。母子俩通过谈心有了共识,孩子当场表示,以后要克服回家先玩游戏的习惯。此后,孩子终于改掉了这个习惯,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

批评孩子时,要心平气和、态度和蔼,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接受些。如果粗声粗气,拍桌子瞪眼,气氛紧张,孩子往往会为应付批评,为了避免挨骂挨打而撒谎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这样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3)利用外人来批评孩子

有时父母一百次的责备,莫如别人的一句话有效。

有的母亲说:“我家的孩子太调皮,不能带到别人家去。”的确,有时把孩子带到亲戚家或熟人家去时,孩子举止不礼貌,会令母亲不好意思,很为难。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在别人家不会过分批评自己。并且,往往当母亲一责备孩子时,这家人就会说:“行啦,孩子嘛,何必对他太严苛。”这时,孩子抓住了大人的这种心理,会更加闹得起劲。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与其自己批评,不如试着问主人:“你家能允许孩子这样淘气?”虽然许多人不会说“不允许”,但这时对方的态度也会令孩子懂得自己这样做是不受欢迎的。而且以“做客是不能这样淘气的”这种规矩来要求孩子,反而能很容易地进行礼节教育。因为孩子对他人比对自己的父母更强烈地感受到“社会”。

不妨利用孩子不得不听别人的话的心理,将其带到别人家拜访,趁机积极灵活地利用别人家作为让孩子学习礼节的场所。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事先与对方家里协调好。例如,让对方家的主人按照自己家的规矩要求孩子,这样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4)对孩子要责罚有度

不要孩子每做错一件事就责罚他一次。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一天大概会被责罚上百次。吹毛求疵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不好的,可能会滋长孩子的对立情绪,以致形成逆反性格。因而,父母要懂得可以不挑剔的时候就不要挑剔。

父母要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时,会有些什么样的行为。了解以后,就不会对孩子的某些举动过于忧虑或生气了。惩罚一定要合情合理,假如孩子偷拿了小朋友的玩具,教导孩子把东西还回去并且向小朋友道歉;假如孩子在家中乱丢东西,那么,整理东西的工作就要让孩子来做;要是孩子耍脾气,又踢又叫又捶,就要让他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直到恢复平静为止。

责罚孩子的时候不要过于严苛,责罚一定不要变成虐待或是伤害,责罚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更不要用嘲笑辱骂的方式来责罚孩子,嘲笑辱骂的字眼会长久地烙在孩子的心中,使孩子变得孤僻、易怒、彷徨和多疑。

不良性格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孩子有不良行为发生时,就要及时制止批评,也只有及时合理的批评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8.慎始才能善终

为什么专家一再强调挖掘孩子的潜能要从小从点滴抓起呢?就因为习惯的养成往往是从第一次开始的,而一旦养成了某种习惯,它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性格。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注意“第一次”这个教育时机。

颜颜是一个可爱的8岁小女孩,她的父母非常注意对她的性格培养。自从她会爬开始,每次摔跤,父母都不主动抱她,而是鼓励她:“自己爬起来,你真棒!”

有了第一次,不管摔得多厉害,颜颜都能自己爬起来,还会拍拍小手和衣服上的灰尘。妈妈说:她以后会遇到比摔跤更需要自己应付的事情,我希望她永远记住“我能!我会!我很棒!”颜颜一天天长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日益强烈,吃饭、穿袜子、戴帽子……什么事情她都要自己试一试。尽管几乎每次父母都要“返工”,花的时间比直接代办多得多,但如果第一次不给她自己试的机会,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权利。

有一次,妈妈带她去修鞋。鞋匠给顾客准备了一张小凳子,颜颜坐在凳子边儿上,拍拍空出的一大半地儿:“妈妈坐这儿!”妈妈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修鞋的老师傅夸道:“嗬,这么小就知道心疼人了,真不错!”颜颜一听,又得意又害羞,小脸都红了。这是颜颜第一次会心疼妈妈,也是第一次听到“心疼人,不错!”这个评价,以后再要她为别人做什么,一提“心疼人”她就很乐意。

颜颜个子高,所以每次出去玩儿,父母都鼓励她不要大人抱,自己走。一次去动物园前,爸爸先和颜颜讲好条件让她自己走,可一下车,颜颜习惯性地说:“爸爸……爸爸要……”颜颜的父亲蹲下来,故意问她:“你要干什么啊?”颜颜涨红了脸,仿佛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十分不情愿地说:“爸爸……牵着!”

面对孩子的童稚,颜颜的父亲立刻意识到她第一次表现出控制意志的能力,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于是颜颜走得更来劲儿了。

孩子刚上小学时,第一次放学回来,父母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她,放学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写作业,学习完后才能玩。所以孩子从上学到现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学习完再玩”已经成了孩子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

学习完后,将桌椅、书包整理好,睡觉前看几页课外书等习惯,也已经成了颜颜生活的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音符。这一切都源于做父母的“第一次”的指导,所以,只有不轻易放弃第一次,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而对孩子第一次的坏习惯,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一天,颜颜的奶奶买西瓜回来复秤,生气地说:“这个混蛋,少了2两!”在旁边玩的颜颜听到了,不一会儿就用上了:“西瓜是混蛋!”大家都觉得好玩,哈哈大笑,颜颜就把大人的笑当成了夸奖,后来这个词就怎么也改不了了。看,第一次的坏影响多可怕!

从颜颜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几个第一次,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以后是否会依赖这个行为模式一直走下去,关键就在于他第一次得到的外界回应如何。因此,父母们在培养孩子好性格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第一次。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试想,如果绳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缠好,即使你再缠上100道绳索,也只能越缠越歪。因此,要先打好基础,注重第一次或前几次良好行为出现后的鼓励和强化,以及不良行为出现后的教育与矫正。这样,在每天缠上新的“绳索”的时候,习惯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方说,小孩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看大人的反应,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别笑,如果你笑,还夸他“孩子真聪明,嘴巴真巧”,这孩子第二次还骂,而且会骂得更厉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所以对孩子的第一次骂人,最好的反应就是不理他,没有一个人理他,冷淡他,让孩子自讨没趣,他就会明白:“这不是好事情,别人都不喜欢。”以后也就不会故意去强化这种行为了。

教育家陈鹤琴对此曾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和不良的性格,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把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好。所以,对于第一次的动作,做父母和教师的要格外留意指导,以免错误。”

“第一次”是养成良好习惯、良好性格的开端,“第一次”也是形成不良习惯的开始,因此父母们必须把握好第一次的教育,只有慎始才能善终。

同类推荐
  • 注意力,决定孩子的一生

    注意力,决定孩子的一生

    本书内容分重视孩子的注意力和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两篇。上篇包括五章:了解注意力、学习中注意力缺失的表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危害、注意力方面的病症、注意力缺失的原因下篇包括五章: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师长作用不可小觑、青少年自主提升注意力、寻医问药、适当引导注意力。
  •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子要读心理学: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利用大量生动有趣且具有哲理的小故事将你带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成长礼物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成长礼物

    西点军校是美国著名将领、商界奇才、企业领导、国家领袖等各界精英的摇篮,因而西点军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豪言:“美国的大部分历史是由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创造的。”炫目的荣誉和辉煌印证了西点军校是培养精英的殿堂,是锻炼男子汉的熔炉。西点军校的准则和学员的成才故事是送给男孩成长的最好礼物,是男孩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 这样教孩子才会棒

    这样教孩子才会棒

    著名教育家阿博特唯一一部论述家教的经典名著,在西方被誉为家庭教育的必读书,曾再版无数次,至今仍经久不衰。书中的案例虽已久远,但道理和方法却并不过时,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难觅瑰宝。
  • 中国顶尖学生的5种能力

    中国顶尖学生的5种能力

    本书列举了中学生铸造辉煌人生所需要的五种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生想成就大事必须有成熟者的思维和心态,去做成熟的事情。当然,这对于中学生来讲是非常难的,甚至对于一个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难的。在这里,中学生就必须要注意,这五种能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不可能在朝夕之间拥有。力戒浮躁,认真踏实,就能获得你想要的一切。本书告诉中学生要铸造辉煌人生所需要的五种能力,包括:培养良好心态的能力、积累丰富的学习能力、追求卓越的创新能力、增强高超的记忆能力、提高缜密的思考能力。这五种能力就是中学生成就大事的五把利剑。
热门推荐
  • 大道有我

    大道有我

    一步,两步,当他回首之时,已然站在大道之上。
  • 君意离别辞

    君意离别辞

    【如是当年梦一起,今朝是否会不同。】祁无依一生从未后悔,若是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那年屋顶,那年山脚,那一柄银刀。若是可以死在东荒原就好了……最好是当年,哪怕此刻也好……
  • 微博改变一切

    微博改变一切

    李开复与你分享他的一切微博经验。生活因微博而完整,因为有微博,网络传播的社会化时代已经到来!因为有微博,每个人都有可能,也都应当参与进来,让自己成为新媒体的创建者!微博是一种态度,意味着走向更开放、更有想象力的人生!
  • 一眸倾城

    一眸倾城

    一块青石,一座孤桥见证的却是千年的情缘忘川河畔一眸的回首仿佛穿越的时空,只因一句承诺一个花一样的女子,有着花一样的笑容,更有着花一样的魅力只是曾迷失的时间里,灿烂是为谁而开如果这天下容不下我们,我就反了这天下谁敢阻止我们在一起,是神,我杀神,是佛,我杀佛看见眼前的这片土地了吗,以后这块大地就是你的了待我成皇时,你亦成妃我相信你
  • TFBOYS之永远相伴你

    TFBOYS之永远相伴你

    本文章只是想像的,请大家不用生气,你们可以把女主角或男主角当做是你们自己的,请大家不用嫌弃芷菲哦
  • 重生情缘,恶魔嫡小姐

    重生情缘,恶魔嫡小姐

    21世纪的恶魔,因被佣兵无数次追杀,在生日当天完成了第99个任务,便与追杀她的佣兵同归于尽。再睁眼,异世大陆的她成为了一代霸主,在此之前她还是一个废物小姐,靠自己曾经的格斗技巧在水深火热的地方活了半个月,直到遇上了一个神秘的人,在刚见到她时,与她在她的闺房打起来,毁了一间房子...“小姐,来了!”一名白衣丫鬟说到“我们走!”她说道。“去哪啊?”他说,“就呆着里挺好的。”“滚!”“马上‘滚’!”说着抱起她朝床上走去。“你个混蛋!”“那我干些混蛋该干的事”白衣丫鬟无奈的摇了摇头“明明都成亲了,小姐还跟防贼一样!有意思吗!”丫鬟说着走出了房间
  • 我的近卫军兵团

    我的近卫军兵团

    近卫军国家特殊事件处理部队,一群特殊的恶魔。不一样的爱国情怀!
  • 贵族校草乖巧未婚妻

    贵族校草乖巧未婚妻

    只因年少时的一眼,他便注定为她沉沦。“言染哥哥,长大以后我想成为电视里那么漂亮的明星。”这是她八岁时的愿望。“好。”所以他在十六岁那年斥巨资打造了一个明月娱乐,只为了让他能够更好的完成她的愿望。“言染哥哥,那些女明星都说她们的合约都是要她们陪酒陪笑不然要付违约金的,言染哥哥你不会也要我这样吧?”她担忧的看着他,生怕自己和那些女明星一样。“当然不会。”所以,合约上只有三条,一:不得做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决定。二:当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挑选喜欢的角色。三:如果因为公司决定导致当事人要毁约,公司要付全责还要给予当事人精神损失费。她咂舌“我这不就是去当小公主的吗?”他笑“你就是我的小公主。”
  • 冷妻价到,总裁请认输

    冷妻价到,总裁请认输

    他是这座城市举足轻重的慕氏继承人,而她,不过是一个家庭破碎内心受创的人。六年的离开,原来是为了更好地重逢。只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整整分开六年?又是什么让他们重逢以后却又爱恨纠缠?苏末兮,我可以爱你,也可以恨你,但就是不能离开你——慕少峰。
  • 玄天道心

    玄天道心

    一个门派的延续,究竟要动用多少阴谋?六道轮回究竟代表着什么?道的传承是对是错?守护还是毁灭?一切的一切,都只能用心去了解,用一颗永恒不变的道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