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1200000027

第27章 节日

我国各民族有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一年四季不同的节日又有不同的风俗活动,每个节日各有它的来历以及独特的发展过程。传统的民族节日除个别节日及道教、佛教等宗教节日外,大部分都起源于周秦时代。因而周秦汉唐时代是中国节日风俗活动重要时期。中国传统的节日虽多,但以新年、清明、端午、中秋最具多元性的意义。

一、新年

年节探源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莫过于新年了。追本溯源,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横向影响及祖国四面八方,以至海外华侨和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每逢新年,上自帝王宫廷,下至荒村鄙野,都要进行庆祝,那么,我国最盛大的年节是怎么来的呢?

年节起源与计时单位的年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发达而著称于世界的国度。因此,“年”的时间概念最初就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循环而逐步认识的。在西周初年就出现了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的活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记载了西周时期新旧岁交替时的风俗活动。不过这种年终庆祝农业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动,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节日,它并未固定在某一天进行。但是,它已经有了基本规律,大约一年一度,在新旧两年交替的时候进行。这些庆祝活动正是年节的雏形,后来的年节风俗正是从这里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

当历史进入汉代,由于“休养生息”政策的施行,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日益丰富,于是形成年节的风俗活动的历史条件成熟。

年节形成于汉代,也与历法定型不无关系。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北斗星斗柄旋转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然而“年”的时间概念,却因时代的不同而异。每一次王朝更替,帝王易姓,天子为了表示“受命于天”,就要“改正朔,易服色”,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改。历代改历法后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称“正月”,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变化。汉初,依然沿用秦代颛顼历,以今之九月为一年之终,以十月为一年之始。因而汉初的除夕之夜就是现在的阴历九月二十九日,元旦则是十月一日。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后,因以前的多次改历,均不准确,另作“太初历”,仍以夏代的正月为岁首(所以至今民间把阴历称为“夏历”),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随着年历的确定,每年的年节风俗活动,也就随着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沿袭下来。

秦汉时代,“阴阳五行”“五德终始说”广泛流行,方术之士遍天下,时讲灾异,时讲祥瑞,巫术风行。许多节庆生活本来就源于迷信,而维系新旧两年更替的年节,也必然染上迷信色彩。于是本来在周代就产生的年终庆丰收和祭祀祖宗的习俗,又同驱妖除怪的巫术联系起来,随之而产生了一系列风俗活动。尽管汉代年节处于草创时期,但年节的时间顺序已和现在差不多。

从除夕到元旦,围绕着这两天会有一系列有风趣的活动。

除夕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所以又叫除岁。在年节中,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汉代人很迷信,尤其惧怕疫疠与恶鬼,在年终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年,一面驱疫疠,除恶鬼。所以把这一夜称为除夕。

除夕,首要任务是防鬼进家,削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两人形象,立于门上。这便是中国门神的雏形。

汉代人为什么要树立神荼、郁垒两人的形象呢?据汉人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说,上古之时,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垒,居住于风景秀丽的度朔山下,他们把祸害人间的恶鬼都用苇索捆缚起来,让老虎吃掉。这个传说当时广泛流传于民间。蔡邕《独断》也有类似之说,因此汉代人每到除夕,便削桃木神荼、郁垒二人形象立于门上“以御凶”。同时在门上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张衡在《东京赋》中就写道:“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正是这一风俗的真实写照。到了隋唐时代依然如此。

在汉代举行驱鬼活动仅靠神荼、郁垒两位神仙,只能把厉鬼拒于门外,尚不能把凶鬼疠疫驱除干净。因而,在除夕这夜,还要举行一种击鼓驱鬼除瘟疫的舞蹈仪式——逐傩。“逐傩”亦称“傩”或“大傩”,它起源于原始的巫舞,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民间一直盛行不衰。

从《后汉书·仪礼志》记载看,汉宫“大傩”活动规模浩大,盛况空前。这种驱鬼仪式虽为迷信,但它反映了人们征服自然灾害的一种美好愿望。

到了唐代,除夕时的傩舞已发展为傩戏。这是一种“以歌为职,娱神又娱人”的歌舞,为朝野喜闻乐见。唐代驱傩虽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娱乐成分大大加强了。宫廷驱傩由太常寺主持,有音乐伴奏,表演者经过化妆。表演时不仅朝臣们可携眷观赏,寻常百姓也可欣赏。

除夕之夜,最受人们重视的是“守岁”风俗。汉代以后,每逢除夕夜,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隋唐时代,守岁之风尤为盛行。帝王宫廷在除夕守岁,燃檀香篝火,大摆酒宴,极尽豪华奢侈。隋炀帝时,每当除夕夜,就在皇宫用沉香、檀木架篝火,常常一夜烧木料二百多车,火焰冲天,高达十余丈,香闻数十里。唐代亦如此。

唐代宫中守岁摆宴,侍臣还需应制作诗。此时正是御用文人在皇帝面前显示才华的佳机。唐代除夕守岁的应制诗连篇累牍,大部分文辞华丽而内容空泛无物。但是有些守岁应制诗,也反映出唐代宫廷除夕守岁活动的盛况来。像著名宫廷词臣沈亻全期的《守岁应制》诗写道:“南渡轻水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献寿用明朝。殿上灯光争烈火,宫中亻辰子乱驱妖。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诗中所写的辉煌明烛、宫灯烈火、驱傩除妖、王臣御筵、管弦歌舞、除岁饮酒等,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宫廷除夕风俗画图。

但是,当走出那巍峨宫阙,离开豪华奢侈的长安京城,守岁的风光就大不相同了。中唐诗人贾岛每年除夕守岁时,必取一年所作之诗,置于几案上,以酒肉为祭,焚香再拜。贾岛祭诗是珍惜自己心血换来的诗作,对一年得失的总结,寄希望于来年。那些戍守边关的将士,谪贬蛮荒僻地的官吏,潦倒旅途馆驿的游客,此时此刻,望月月未圆,望家家不见,孑然一身,孤灯相伴,岂不凄凉伤感。白居易也曾在旅途中过年,一首《客中守岁诗》道出了催人泪下的节日思亲之情:“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旅途风尘,孤灯寒舍,白居易思乡又思亲,无酒只有愁,九曲回肠,遥系千里。

元旦除夕夜尽,一声金鸡长鸣迎来的就是元旦。在汉代人眼里,新年伊始,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佳节良辰。新年的主要活动是行朝贺礼、祭祖、拜年等活动。

朝贺礼始于西汉。自从叔孙通制定礼仪之后,无论是皇帝,还是有识之士,无不重视朝贺礼,尤其是元旦的朝贺礼。东汉时,每逢元旦佳节,京城更是车水马龙,如同闹市。元旦黎明时,夜漏未到七刻,各级官吏,上自诸侯、三公九卿,下至四百石的小吏,都要来给皇帝行贺年之礼。一个个华衣鲜服,高冠博带,聚在宫前。皇帝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德阳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这次朝贺因为是在正月正日,所以也叫“正朝”。汉代制度,群臣入宫拜年时,公侯要奉送玉璧,俸禄二千石的官员送羔,千石、六百石的官吏送雁,四百石以下的小官送雉,以作拜年之礼。皇帝也要设宴款待群臣,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可以上殿,在御前举觞敬酒呼万岁。在锣鼓弦乐声中,君臣饮宴欢度佳节。在元旦君臣宴乐之时,皇帝借机考查臣僚学问,《后汉书·戴凭传》记载,大经学家戴凭为侍中时,正旦朝贺,皇帝为百官赐宴,并令通经史者互相考辩诘难,如有解释经义不通者,夺席而起,让座给通者。戴凭以他渊博的经学知识连连获胜,连坐五十余席,以致当时京师中传为佳话“解经不穷戴侍中”。

隋唐时代,天下一统,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元旦朝会之俗在帝京自然成了旷代盛举。唐代皇帝元旦不仅要受本朝百官朝贺,而且来自远方的少数民族和附属国的首领及使臣也来奉礼恭贺,以至于驰道冠盖相望,羽旄飞驰;朝堂大殿钟鼓喧天,丝竹震耳。和除夕一样,唐代元旦宫廷礼俗与风俗互相渗透。据《唐诗纪事》景龙四年(710)正月朔,唐睿宗赐群臣柏叶,这是饮椒柏酒的风俗在宫廷礼俗中的反映。

元日,汉代人人虽然无福聆听火药鞭炮,却在堂阶前用火烧烤竹节,使其噼噼叭叭发出巨大的响声。据《神异经》等载,时人放爆竹是为了“避山臊恶鬼”。所以每逢新年来临时都要放爆竹。爆竹声声震耳,响彻四面八方,既能驱鬼,又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放完爆竹,家长率妻子去祭祖,然后一家不分尊卑老幼,团聚一起饮椒柏酒。汉人说,椒是玉衡星的精灵,吃了使人年轻耐老,柏是一种仙药,吃了能免除百病。饮椒柏酒,是预祝在新的一年中,人人身体健康。饮完椒柏酒还要喝桃汤,桃汤是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成,据说可以压邪气,制服百鬼。

隋唐时代,元旦节日风俗比汉代更为隆重。像元日放爆竹、杀羊?鸡、桃符悬苇、都列入礼仪制度。节日辟鬼的迷信,汉代以后也有所发展。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据说,这是沿袭道教陈规。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其实,上元节的起源却在道教之前。

“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把夜称宵,所以“上元节”又叫“元宵节”。其起源于汉武帝祭太一神。汉武帝时,亳人谬忌奏请祀“泰一”神。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蔡忄音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西域记》称印度摩喝?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认为是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从此可以推知,正月十五放灯火之俗始于汉武帝祀太一神,主要在皇宫举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印习俗互相融合,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辉煌,昼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这既有祭太一神的旧说,又含有燃灯礼佛的虔诚,原有的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结合,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流行,并在这一夜取消宵禁制度,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到隋代,开国之君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对元宵节民间大闹灯火禁止颇严。而他儿子隋炀帝却与他相反,在元宵节大肆铺张,大业六年(610)正月,因西域少数民族首领云集洛阳,隋炀帝调集民间艺人进城,于正月十五日在洛阳皇城端门外端门街,表演盛大的百戏。从此一扫汉代敬神礼佛的节日观念,而开元宵行乐之端。精彩的百戏歌舞中既有传统的百兽舞、五禽戏,又有少数民族的艺术表演。“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隋炀帝这位浪荡天子乐陶陶地带着他的成群妃嫔登楼观灯。从此以后,每逢正月十五,就要举行大型的乐舞会演。《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正月三十日)而罢。”

唐代宵禁虽严,但元宵节前后几日内,却特许弛禁,放三夜花灯,称之“放夜”。当此之时,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致车不能掉头,人难以转身。

唐代出现这种灯节盛况,与当时生产力发达、社会富庶是分不开的,加上统治者的提倡,更使元宵节盛况空前。唐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对元宵放灯尚未大力提倡。此后不久,奢侈之风大开。睿宗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安福门外作一巨型灯轮,高达二十丈,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作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同时,让宫女数千人在灯轮下轻歌曼舞。还从长安万年县简选少女妇人千余人,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唐玄宗时,南方工匠毛顺,善于巧思设计,以缯彩结为灯楼,广达二十间,高达一百五十尺,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微风吹来,金玉铮铮作响。灯上又绘龙凤虎豹,作腾跃之状,栩栩如生。除灯楼之外,唐玄宗还在东都“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廷,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既然皇帝提倡,就会上行下效,皇亲国戚也竞相夸富斗奇,灯火设计,各尽巧思。民间花灯也是花样层出不穷,长安城中彻夜辉煌如昼。在唐代,不仅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元宵节十分热闹,全国城乡也都很隆重。羊士谔《上元日观州民燃灯张乐》写道:“山郭通衢隘,瑶坛紫府深。灯花助春意,舞绶识欢心。”看来州县山区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源于祀太一神的元宵节,到了唐代便成了举国欢庆的日子,昔日的宗教色彩淡化了。

二、清明节

扫墓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按公历来说,它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在农历上则是三月上半月的节气。从节气来讲,清明是我国历法中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注入了其他一系列活动,于是形成了清明节日。

清明节的重要活动是扫墓祭祖。秦汉时代,扫墓风俗注入了礼的内容。《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唐代,拜扫之风在达官显贵和庶民百姓间都已十分盛行,并且将拜扫的日期定为寒食节。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年(732)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自此,寒食扫墓以诏令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索性列入五礼之中。每逢清明节到来,“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扫墓成了最重要的社会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寒食节与清明节本为两个节日,但就扫墓而言,到唐代已合二为一了。

禁火魏晋时,寒食节禁火相沿成俗。到了唐代,寒食、清明合二为一,寒食、禁火成为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据《癸辛杂识》记载,清明节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晋地寒食节禁火尤为严格,升平时要禁火七日,丧乱之世也要禁三日。每年清明节,村社长辈用鸡毛到各家灶灰中去扫掠,如果毛羽稍有焦卷,要罚香纸钱。

由于禁火,火种大都绝灭,到了清明这一天,又要钻木取火,谓之“新火”。据《辇下岁时记》载,唐代宫廷中每至清明节,尚食内园官小儿都于宫殿前钻榆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金碗一口。由于钻木取火较难,所以皇帝每在清明节将钻取的榆柳火赐给近侍大臣,以示宠幸。

当然,在清明节能得到皇帝赐新火恩泽的毕竟是少数达官贵戚,因此,获得皇帝所赐新火的达官显贵就引以为荣,火种既传,将传火的柳条还插于门前,以炫耀于人。后人争相仿效,相沿成俗,所以到了五代,江淮间寒食节家家杨柳插门。

踏青、娱乐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绿,自然界处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人们在扫墓的同时,又举行踏青郊游、荡秋千、击鞠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节日充满了春天的欢乐。

当时,除了踏青郊游外,还有许多体育活动。首先是荡秋千。秋千是一项从春秋以来流传不衰的游戏娱乐活动。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节来临,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长安市民竞相仿效,风靡一时。荡秋千不仅是戏乐,而且还常常互比高低,更有一番动人情景。唐代清明活动的另一项是击鞠。击鞠即马球活动,史书又称为“击鞠”或“打?”。击鞠活动,通常认为起源于波斯,唐代经西域传入我国;亦有人认为起源于我国西藏,经长安传入波斯。其实,马球运动源于我国中原地区,至迟魏晋时代已出现,曹植的《名都赋》中就有“连翩击鞠壤,巧捷唯万端”之句。只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此游戏一度中衰。到了隋唐之际,因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马球运动得到了复苏。不但笔记、野史、小说中有许多击鞠活动的描述,就是正史中也不乏记载。到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上(中宗李显)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驸马武崇训、杨慎交洒油以筑?场。”击球活动盛极一时。后来李隆基即位,击球活动风靡全国,而李隆基的球艺誉满海内。从此后,唐代国君大都爱好打球,穆宗、敬宗以及唐末的昭宗都是球迷,唐僖宗更以球艺自诩:“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当时,无论是宫廷、京城还是军营,大都有许多球场。1956年在西安大明宫遗址中出土了一石碑,上刻“含光殿及球场”“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字样。证明当时修宫殿时已修了球场。1971年陕西章怀太子墓中出土了一幅打马球的壁画,画面上就有击球的生动场面。那奔驰的骏马及手执一头弯曲的球杖的骑手们,在球场上追逐马球的神态栩栩如生,为我们了解这一活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端午节

寻秘溯源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午”与“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重午”

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所以它又称“端阳”“午节”。

一般地讲,关于端午节起源有四说;一是起源于纪念屈原;二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三是起源于恶日;四是源于夏至。从中国节日风俗发展过程来看,以上诸家观点皆有一定道理。

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龙舟竞渡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风尚,附会以纪念屈原逝世而最后形成。

端午节最重要活动是龙舟竞渡,但龙舟竞渡在屈原之前已存在。屈原在《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渡所用的船。这种众桨齐划的轻快小船正是竞渡风俗的一种反映。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划龙形独木船作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竞渡习俗的由来,此说颇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龙舟竞渡作为水上的竞技活动不仅仅是越人的习俗,其他民族也有此俗。1935年在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葬中出土的鉴,1965年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时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都有竞龙舟的图案。

当南方进行龙图腾祭祀之时,北方却把五月五日当作“恶月”“恶日”进行驱邪辟恶之日,从战国到秦汉都如此。《风俗通》载:“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不但此恶月万事不吉利,甚至连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视为不祥之物。

秦汉时代,由于国家统一,南北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使风俗习惯相互渗透,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辟恶求祥、吃粽子等习俗。

辟恶求祥端午节风俗在两汉时代主要是辟恶。其法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据说用它可以驱瘟病、除邪、止恶气。《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五月五日时,“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因此,端午作为恶月恶日,并无节日的情趣,而是以驱邪辟恶为主。用五色缕、五色桃符也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五色丝缕、五色桃印看来虽小,却有驱鬼辟恶的神奇力量。

此外,还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又叫“角黍”,据《风俗通》记载,在节日前一天,用菰芦叶裹黏米,以醇浓灰汁煮熟,于端午节吃。当初,吃粽子并无特殊的纪念意义,只是当作一种时令食品而已。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转入夏季。

龙舟竞渡隋唐时代,端午节在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娱乐活动。昔日的“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诸多端午习俗中,龙舟竞渡尤其值得称道。龙舟竞渡时,箫管奏鸣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乐声、歌声、桨声、水波声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描写唐代龙舟竞渡以张建封《竞渡歌》最为生动:“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抡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案一明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互来往。……”通过这首《竞渡歌》得知,竞渡时两岸仕女如云,罗衣成群,银钗映日,观者如堵。这里绘声绘色描述了双龙竞渡,激烈场面更是惊心动魄。

四、中秋节

探幽溯源月到中秋分外明。在我国传统的节日中,没有一个节日如“中秋节”那么富有诗情画意。中秋节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古代已有秋天祭月的礼仪。到了汉魏以后,由祭月、拜月逐步衍化出赏月、咏月之风。但这些习俗并不局限于某一日,所以未能形成节日。到了唐代,人们中秋赏月已约定成俗。诗人欧阳詹《玩月诗》序中就认为冬天赏月因繁霜大寒,清冷彻骨;而夏天又多雨,云蒸雾蔽,有损月辉;惟有秋天空气清爽,为赏月最佳时令。中秋节也成了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主要活动内容是赏月、拜月,所以又称中秋节为“月节”或“月夕”,唐代还有“端正月”之名。

夜游月宫唐玄宗中秋赏月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夜游月宫的故事。据《龙城录》记载,开元六年(718),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后来,唐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舞,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尽管这些神话是编造出来的,但是反映出唐玄宗时宫廷确实十分崇尚中秋赏月的风俗活动。白居易《长恨歌》中讲:“渔阳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李约《过华清宫》诗更直接写道:“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王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此诗把安史之乱的祸因直接归罪于《霓裳羽衣曲》,未免夸大其词了。但是,唐玄宗晚年好游乐,溺于声色,疏于朝政,确是导致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赏月、拜月中秋月圆照九州,宫中唐玄宗俄而修赏月台,俄而神游月宫,而平民百姓的赏月、拜月活动却更为丰富多彩。有的诗人文友,三五相聚,登楼赏月赋诗抒怀;有的寻找江河湖水,静坐一叶扁舟,以观皎洁月辉,俯视粼粼水波,银光月影,兴味盎然;有的则入寺道院清静之地,或直上高峰赏月,万里寥廓,江天如水,月光似淡淡的水墨画屏,更别有一番情趣。一次,诗人裴夷直同白居易中秋夜荡舟洛阳,载酒玩月,兴酣之际,当即赋诗道:“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成波。”在月光下,江水荡起金黄色波涛,这不正是天地为炉,以金铸波之意吗?

唐代中秋节,除了赏月、拜月、玩月等风俗外,还有吃月饼的习俗。《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上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月饼初见的记载。自唐以降,吃月饼习俗传承不绝。

同类推荐
  • 活在珍贵的人间:励志卷

    活在珍贵的人间:励志卷

    本书作者鲍尔吉·原野是中国作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十几年中作品被收入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课本以及试卷,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本套书分为六卷,均为作者多年写作精华,其中《活在珍贵的人间》为励志卷,由爱与会爱、财富品质、眼睛里探望他的祖国、活在珍贵的人间等等,篇篇角度不同,视觉独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励志的散文选。
  •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乾隆时期的诗学,主要围绕着对明代以来诗学的反思展开,那个时期国力强盛,士人心态比较平和,所以当时的诗学比较注重审美和艺术的方面,到嘉庆、道光时期,清朝走向衰败,士人心态,由平和转向焦躁愤激,许多诗歌反映了现实。本书就是对乾隆时期诗学、乾隆嘉庆之际诗学、嘉庆道光时期诗学的研究。
  • 大山作证:江西省移民扶贫纪实

    大山作证:江西省移民扶贫纪实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全书由一个个有机的真实的故事组成,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也许并不是宏大壮丽却绝对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再现了扶贫干部为广大群众移民搬迁、建设安置点呕心沥血、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描绘醋移民户为了脱贫致富克服种种困难,离开故里的巨大开创精神。
  • 大地行吟

    大地行吟

    本书是马启智同志诗词结集,收录了诗词数十首,分为“海外旅痕”、“行色匆匆”、“大地情愫”三部分。
  • 经典悸动(格致文库)

    经典悸动(格致文库)

    《经典悸动》分为两个部分经典幕后和阅读悸动。第一部分经典幕后,作者邢小群从个案入手,着眼于当代作品的问世、作家成名前后的风风雨雨,探索文学和政治和体制的微妙关系,呈现文学界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第一部分的内容均在《名作欣赏》杂志上发表过。第二部分阅读悸动,主要是作者为曾经打动自己的书籍所写的书评,是作者的真实感悟和思考。
热门推荐
  • 农家调香女

    农家调香女

    OH!MYGOD!她到底是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竟然让老天爷将她带到这个鬼地方来,还是个五岁农家小娃娃!看着眼前这个破败的茅草屋,好似那风一吹就会倒下似的,她真的是没办法不怒了!她决定要改变家里现在的这种困境,跟着爹娘一起发家致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帝国寂寞

    帝国寂寞

    玄武门事变,作为兵家支持的李世民发动事变失败,以往默默无闻的李建成竟是百家之中鬼家的传人,李靖为了消灭李建成牺牲程咬金,秦琼,红拂等旷世奇才,布下血阵,无奈鬼道已成,李靖无力回天。天下权柄落入鬼家手中,从此百家沉寂,消逝于人世。诸子百家虽无力与鬼家抗衡,但小隐于市,传递门人,只图东山再起,李建成死后五百余年,仍积威于世,天下莫感反抗。一日从西方天竺原来一和尚,传言天下诸子,维乱而兴。此时的大唐帝国正处盛世,东抵东瀛,南侵吠陀,北入金帐,西临西域诸国,天下诸国唯唐而首,值此盛世百家却纷纷出世,欲与鬼家争夺天下九鼎。兵家之主秦天膝下有二子,大子秦风,二子秦云。本不欲入此乱世,无奈天道莽莽,非人所能阻挡,虽欲善其身却不能,秦风,秦天是选择保天下盛世之延续,还是继李靖之遗志,灭鬼道而兴百家。在红尘莽莽挣扎之中,总要做出抉择,一切都在帝国寂寞
  • 名门庶女很嚣张

    名门庶女很嚣张

    初见,她是高高在上的云家九小姐,他是灰头土脸的无名乞丐男,她讽他四肢健全却好吃懒做;再见,她还是那个云家九小姐,他却变成了蛊惑众生的月仙国第一美男,她冷嗤:“要勾三搭四到香满楼去,别影响我做生意!”后来,她家族败落,受尽屈辱,而他却摇身一变,变成了权倾一国的摄政王,实力护妻。
  • 等待,迟来的爱

    等待,迟来的爱

    因为一场车祸,她父母双亡,她也差点死在那场车祸上,但是,这却不是一场事故,而是有人故意为之,他,在车祸前,是她的联姻对象,车祸后,她却要找他报仇,一场车祸,让原本和睦的两大跨国企业家族兵刃相向,让原本可以在一起的两个人带着仇恨生活,她失踪了八年,八年后,当她再次回来,当八年前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他们,会不会回到从前呢,他们,等了八年,能不能等来属于他们两个自己的爱呢
  • 半寸相思

    半寸相思

    一些自己的随笔短篇。皆是故事,都有感情。
  • 除了你没有人适合我

    除了你没有人适合我

    女主小千和邱浩谈了一次酸甜苦辣的恋爱,大学毕业,小千的好朋友江蕾自称怀孕,孩子正是邱浩的,让小千无法忍受,可就在。邱浩的好朋友陈小伟在此时爱上了小千,并表明了爱意。之后,冷麟天通过小蕾的指使,接近了小千,没想到,假戏真做,冷麟天真的爱上了小千..
  • 魔狩世界

    魔狩世界

    大地停止咆哮,转而痛苦地呻吟,天空暗淡无光,失去所有的星辉。凄凉的荒原上,他,仍在挣扎!魔狩世界读者群:90880116末世小说作者群:82427804感谢中国作者素材库免费封面支持ZZSCK.COM
  • 贵族学院的腹黑王子VS冷公主

    贵族学院的腹黑王子VS冷公主

    洛奕铭、慕容雪、云紫薇是亚洲十大家族之一,在她们5、6岁时,与她们三大家族和作的千羽家、欧阳家族、宇陌家族一起扼杀了她们的家人,十大家族变成了七大家族,而她们从此变成了孤儿,无家可归,但幸运的是她们被英国女王收养了。在九年之后的某天,女王偷偷给她们私定婚姻,让她们到云易贵族学院上学,可她们都上完博士了,没什么需要学习的了,后来女王就随便找了个借口让她们去上学,她们无奈,只好去了。到学校之后她们遇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可她们却不知道,但她们在这些打打闹闹中爱上了对方,遇到了真爱。
  • 步步陷情:将军请绕行

    步步陷情:将军请绕行

    “你是天女吗?”某女:“我……”“来人,拖出去砍了……”某女:“等一下,我是!”“如何证明?”某女:“好吧,我晕。”某女真的晕了,某奸臣,不错,此女还算机灵,留着;某忠将,此女准和某奸臣是一伙的,必须防。某小只骗子:“你个扫把女,遇到你真倒霉!但……我不后悔。”某女:“遇到你我也很倒霉,但至少比你幸运。”某敌国腹黑:“我死了你会哭吗?”某女:“不会!我的意思是……你不会死。”某女:“你愿意留下吗?”某忠将:“如若国定家安,我定陪你隐居于此。”某女:“好,我等你……”某道士对某女说:“你此生注定一个人。”某女:“姐才不信呢!”
  • 花好月未圆

    花好月未圆

    人生就是一条河流,三月的柳絮飘飞,爱如其的轻柔,也如其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