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41200000022

第22章 教育

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它又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推动作用。中国的教育,产生很早,《尚书·尧典》里,就有“作教刑”“敬敷五教”的记载。《尚书·禹贡》里也讲:“三百里揆文教”“朔南暨声教”。正应了《礼记·大传》中:“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话。当然,那时候的教,还只是官师合一,即政教合一的行政教育,主要起教化作用。到了西周,开始有了专门进行文化教育的学校。春秋时代产生的私学,使得教育日趋繁荣。汉代的学校,变成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唐代各级学校健全,以及教学科目的繁多,使得学校教育日臻成熟。

一、周秦时期的教育

周的行政教育西周以至春秋前期,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行政教育,仍是教育的主体。当时,朝廷设有负责教育的官员。首先,是由大宰负责制定“教典”,即教育法典。具体的工作,由地官司徒负责。司徒有大司徒一人和小司徒二人。专门负责教育的属官,主要有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鼓人、舞师、师氏、保氏及遂人、遂大夫等。乡师,是远郊六乡的教育行政长官,“掌其所治六乡教而听之治”,还要负责考绩。乡大夫,“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才,察其道艺”。州长,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间声,教为鼓而辨其声用”。舞师,掌教兵舞、教羽舞(祭山川时用)、教皇舞(求雨时用)、野舞(民间舞)。师氏、保氏,是专职教员(详下学校教育)。遂人、遂大夫教稼穑,等等。可见几乎无所不教。不仅教,而且还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及检查办法。以上行政教育,是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的行政教育,对象是大众百姓。在各诸侯国,也应当有相应的教育。

周的学校教育西周及春秋的学校教育,也由司徒负责。《周礼·地官》中的师氏、保氏,就是专职的学校教员,师氏负责“以三德教国子”。国子,指贵族子弟。所谓三德,“一曰至德,以为道(思想)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还要“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可见师氏所教主要是思想道德及为人处世方面的内容,说明当时对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视。保氏负责“养国子以道”,教之六艺及六仪。所谓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乐、射、驭(驾车),都是实用性的知识。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汉字的形体结构,属于文字学。教之六书,就是教学生如何从根本上去识字,这是文字教育的最好办法。九数,当是九种算术的方法,属专业知识。所谓“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祀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完全是贵族日常生活的容仪。可见教学的内容已相当全面。

关于学校的称名,有小学、大学之分,设在不同的地方,总名辟雍或泮宫。这是天子和诸侯一级的学校。另外地方也有学校。《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这可能是春秋时代的学校。家,指大夫之家。五百家一党,六县为遂。《左传》里记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说明乡里有校。可见当时学校的名称有塾、有庠、有序、有校、有学,而学又有小学大学之分,已经有了比较健全的教育体系。

小学是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入小学的条件,“皆以齿”。就是说凡是贵族的子弟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均可入学受教。大学,除作为小学的继续教育,还用来培训各级官员。而且国王要亲自“视学”,进行检查。

关于大学教育,学制一共九年,分两个阶段,前七年为小成,后二年为大成。九年之中,除第一年主要培养读经书的能力外,以后每两年考核一次,并各有侧重。第三年主要考核敬业,第五年主要考核博习,第七年主要考核论学,第九年主要考核能否知类旁通,每次考核都兼及品行修养。可见重点还是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远者怀之”作为最终目标,说明当时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统治人才。由此可以知道,由保氏教六艺、六仪的学校,是为小学。

周代的私举西周至春秋前期,上自周王室的小学、大学,下至乡校党庠,都属官办,所以称为学在官府,“有官斯有法,有法斯有书,有书斯有学”,“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了春秋中期,随着周天子权力旁落,公室衰败,学在官府已经不能维持,甚至以前深藏在官廷秘室之中的图书典籍,也散落民间,官学崩溃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成为必然趋势。于是乎出现了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大批新兴阶层、商人及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最早兴办私学的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孔丘。章太炎说:“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是正确的。《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可见其规模已相当可观。到战国时代,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田骈在齐,“资养千钟,徒百人”,等等,形成了庞大的学术团体。他们的活动,既扩大了私学的影响,也传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及学术发展。

私学的教学内容,各家有侧重,但总体说来,都包括思想修养、政治学说、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较西周的官学,更为丰富实用。

孔子的教育孔子,是早期私学的代表。他创立儒家学派,整理先王旧典《周易》《书》《诗》《礼》《乐》,又作《春秋》,作为教材,传播儒家思想及文化知识,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孔子的教育,首先是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据说他当时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这些人在孔子死后,大多又继承孔子的事业从事教育,如子夏居西河、子张居陈国、澹台灭明居楚国“教授”,等等,最终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次,有明确系统的教育思想。如他主张“有教无类”,所以只要送上拜师礼认他为师,他都愿意教育;主张分科教育,把学生分为德行、言词、政事、文学四科;讲究实事求是,要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认为学习要有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张博学,他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则可以无畔矣。”又主张“多闻阙疑”,不轻易下结论。还讲虚心,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倡“学无常师,不耻下问”。另外,他还讲求学以致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孔子的教学方法,更是灵活多样,主要有:1.因材施教。2.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被欺罔),思而不学则殆”。3.注重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4.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愤(心想明白而未明白)不启(开导),不悱(口想说而说不了)不发(启发)”。5.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6.循序渐进。

稷下学宫稷,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稷下,指稷门外。齐桓公为了招揽天下贤士,勉励他们著书立说讲学论辩,设立了稷下学宫。到了战国,齐威王鼓励学者们大胆进谏,给予赏赐。于是各地学者纷至沓来,最多时达数百千人,成为一时学者荟萃的中心。宣王挑选各派学士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这些学者,除了著书论辩之外,主要是聚徒讲学。所以,稷下学宫成了战国晚期重要的教育基地。郭沫若说:当时稷下学宫“行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以之,闻文则服。温柔教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些不懈,是谓学则。”

秦的教育有关秦的教育的资料很少,因此我们今天我们很难对秦的教育作出系统论述,只能据若干零星材料,略加推测。

据云梦秦简《内史杂》记载,秦有“学室”之设,“非史子眥(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所谓“史子”,秦简整理小组译为“史的儿子”。所谓“学室”,整理小组注谓“一种学校”。据前引《内史杂》律文可知,只有“史子”才能在“学室”学习。大家知道,古代的“史”,一般都指史官而言,正如《说文》所言:“史,记事者也。”不过其职掌,并不仅仅限于编史。盖古代,一切文字工作皆由史官包办,一切官书典志也都出自史官之手;从广义上讲,大凡卜筮、天文、历法、地理、医术等,几乎无不属于史官的业务范围。这样,“史”事实上便成了从事文字工作官吏的统称。由于“史”之所职系起草文书一类机要性工作,因此“史”不仅“父子畴官,世世相传”,而且“史子”从小要接受特定的教育,以便将来更好地继承“史”的职务。秦简中出现的“学室”,正是这样一种培养“史”的专门学校。它构成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学室”内“史子”学习的内容,目前尚找不到直接的文字记载,不过从一些间接材料,似可窥知大概。《说文·自叙》引汉《尉律》称:“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僮,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这就是所谓的汉试学僮之法。有学者研究,指出此汉法系沿袭秦制而来,汉之“学僮”即秦“学室”中学习之“史子”。据此可知,秦“学室”内“史子”所学习的一是识字,即需“讽书九千字以上”;二是学写各式字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等“秦书八体”。将来“史子”经考试后,合格者便被进用为“吏”。

秦统一后,推行绝对主义政策,禁游宦,禁私学,焚书坑儒,朝廷虽设博士,但并不教书,仅备顾问而巳。加之帝国短祚,只有十五年便告灭亡,所以有关这一时期的教育,迄今只能笼统知道所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而无法说出更多的内容。

二、汉代的教育

太学西汉立国之初,百事草创,未遑庠序之事。但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秩序的巩固,教育的问题终于被提到议事日程之上。其由兴办太学开始,逐步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及发达的私学教育。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由中央政府开办,由属九卿之一的太常掌管。武帝时“置五经博士”,“为博士置弟子员”,“兴太学”。“博士”一词,本是取博学多艺、学通行修,晓古文尔雅之士的含义。用这样的人做太学教授,无疑是很适宜的。西汉的博士,主要是通过皇帝直接征召或由官员举荐。东汉的博士,则要通过考核、“策问”等形式而选拔。一般说来,博士除过精通经典以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求为人敦厚、善良、谦逊、节俭,而且身体健康。博士按经设立,—般一经一名,一经有不同传记学派的一派一名,所以人数始终不多。东汉最多时也不过十四五人,只有王莽执政时立古文经博士,每经设过五名。博士的首领,西汉叫仆射,东汉叫祭酒。

太学生的人数,西汉武帝时博士弟子只有五十人,昭帝时增至一百人,宣帝时又增至二百人。元帝时不限名额。后因用度不足,定为一千人。成帝时,又增至三千人。东汉博士弟子称“诸生”。桓帝时有诸生三万人。公元2世纪的高等教育达到如此规模,这在世界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太学生的来源,西汉博士弟子一是由太常在京畿地区直接选拔,一是由郡国县邑从各辖地选拔推荐。凡年满十八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均可入选,不论贫富,贫者由政府发给上京入学的经费。另外公卿大夫的子弟可以破格录取,直接入选。东汉诸生由于名额多,所以没有考上明经的人及公卿子弟,都可以入太学补诸生。另外汉代太学还设童子科,即从十二岁至十六岁少年中挑选能通经的保送太学学习。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保送生制度。

汉代太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一般是每个博士专讲一经,各以家法教授。学生专选一经,学完一经可另修他经。另外还有《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教学方法,除讲授、自学以外,还注重师生共同讨论与辩难。

汉代太学没有肄业时间的规定,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西汉太学一年一考,及格的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官职。东汉太学两年一考,通两经者授文学掌故,通三经者授太子舍人,通五经者为郎中,不及格者可留校学习。

地方学校汉代的地方学校,最早由蜀郡(四川)兴起。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太守,他看到蜀地文化落后,“有蛮夷之风”,于是选“开敏有材”的郡县少吏十余人送太学进修。几年后学成归蜀。文翁在成都办起了学官,由这些人负责教学,招收郡县的学生,免除他们的徭役,学习好的授郡县官吏。为了提高文化人的社会地位,文翁每次出行,都让学官的高材生陪同,使蜀地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后来武帝听到此事,“诏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从此汉代地方学校普遍设立起来。到平帝时,王莽请立学校之制,凡郡国的学校叫学,县道邑的学校叫校。学、校设经师一人。乡里的学校叫庠,聚(村落)的学校叫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学、校相当于中等学校,庠、序相当于初等学校。东汉一代,由于朝廷的重视,地方官也往往注重学校的设立与教学。各地普遍都有学校,以至“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盛况空前。

私学汉代的私学,可分为初等的书馆和高等的“精舍”“精庐”两种。书馆,由书师自办,主要教识字,读《孝经》、《论语》。西汉初用的识字课本,是秦代传下来的《苍颉篇》,由李斯作的《苍颉》、赵高作的《爰历》、胡毋敬作的《博学》合编而成,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三千三百字。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了《凡将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又仿《凡将篇》作了《急就篇》。成帝时,李长又作了《元尚篇》。平帝时,扬雄续《苍颉》作《训纂篇》,凡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东汉和帝时,贾鲂又续《训纂》作《谤熹篇》。后人将《苍颉》《训纂》《谤熹》合编,称为《三苍》。这类字书,都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用字归类排列。每句三字或七字,而且押韵,所以易读易记,而且实用。学完字书,就转而读《孝经》《论语》。读完《孝经》《论语》经过考试,就可以就业当小吏。

精庐、精舍,是经师大儒自己开设的学堂。汉代经师大儒满天下,这些人大都聚徒教授,而且人数众多。直接听讲的称“及门弟子”,另外还有所谓“著录弟子”,即是在经师门下挂个名不必到堂听讲的弟子。如此众多的学生,不可能由经师一人亲自授课,所以往往还有经师的高弟“以次相传”。如马融门徒四余百人,“升堂进者”即直接入堂听讲的,只有五十余人。连郑玄在门下,也“三年不得见,乃使事业弟子传授于玄”。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才被“召见于楼上,因从质诸疑义”。这类私学的教育,不仅学生众多,而且有的已相当正规。如马融的讲堂,四周“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可能是在课间演奏乐舞。至今陕西扶风县有绛帐镇,据说就是马融当年讲学的地方。

三、唐代的教育

学校设置唐代的教育,较前代有较大的发展。突出的表现,一是学校增加,二是科目增多,三是教育制度完善。

隋代以前,一直到汉代,国家教育都是由太常兼管。周人的司徒,也只是兼管教育。隋文帝设“国子监”,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设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的首领称“祭酒”,是专职的中央教育行政官员。唐代沿袭了这一制度,中央也设国子监,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但学校设置则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代中央一级属国子监直接领导的学校,有六学一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书学、算学。

国子学,也称国学,是专为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开设的学校,学生名额三百人。太学,限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名额五百人。四门学,是招收勋官官员的子弟及平民的俊异子弟的学校,名额一千三百人。广文馆,相当于进士进修班,名额七十人。律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及平民的子弟。书学、算学:招收有专长的学生。六学一馆,均属高等教育性质。

中央一级不属国子监直接领导的学校有两馆三学。两馆指弘文馆和崇文馆,是皇室贵族高等学校,专门招收皇帝的近亲、皇太后近亲及宰相大臣散官一品、京官三品以上官员的儿子入学。崇文馆归东宫掌管,弘文馆由门下省管理。“三学”指“崇玄学”“医学”及“小学”。崇玄学,属道教学校,归礼部领导。“医学”,由太医署领导。“小学”,属初等教育的贵胄学校,由秘书省领导。

另外中央政府的业务部门也兴办专业学校。如司天台,培养天文、历算人才;太仆寺,培养兽医人才;太卜署,培养卜筮人才;东观校书郎,培养古籍整理人才等。这些相当于高等专门教育,是业务部门附设学校的开端。

地方学校中归国子监直接领导的有各府的府学、各州的州学、各县的县学,相当于中等教育。乡、市有小学。不属国子监领导的学校有各府州的医学、崇玄学,相当于中等专业学校,也归中央的太医署和礼部领导。

府、州、县学由当地长史管理,长史直属国子监管理。府州县学的学生,都有定额。设在京都的府学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的府学及上州的州学六十人,京县的县学五十人,上县的县学四十人,中县的县学三十五人,下县的县学二十人。当时全国共三百二十八个府州,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以平均数计算,当时全国地方中等学校的学生当有八九万名。

学校的教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仍是学习儒家经典,但经典较前代增多,并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尚书》《周易》《公羊传》《?梁传》为小经。大经、中经为分科必修,小经为选修。另外还有《孝经》《论语》。国子学设博士五人,分经教授,各领学生六十人。又有助教五人,帮助教授分经教授;直讲四人,类似辅导员。太学设博士助教各六人。四门学博士、助教各六人,直讲四人。

律学,主要学习法律、法令,兼学格式、法例等。书学,主要学习文字、书法,内容包括《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及篆、隶、草三体书法,兼学时务策及《国语》。算学,主要学习数学,包括《五曹》《九章》《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缀术》《缉古》《记遗三等数》等古医学,分医学、针灸、按摩、咒禁四门。医学门又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五科,都以《本草》和《甲乙脉经》为必修科目。针灸门学习人体经脉孔穴之道及针术。按摩门学习按摩技术。咒禁门学习用咒禁之法驱除邪恶鬼魅。

弘文馆,设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主要学书法。崇文馆也设学士,掌经籍图书,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考试标准较低,“以其资阴全高,试取粗通文义”。

崇玄学自玄宗注老子《道德经》以后创办,两京各置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后改称学士,教授《道德经》、《庄子》、《列子》、《文子》等道家经典。

府、州、县学主要学儒家经典,学生六十名以上设博士一人,助教二人;五十名以下设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能通一经者可升入“四门学”,称“俊士”。

司天台的学校,设天文博士二人,教授天文观生九十人,天文生五十人;设历(历法)博士一人,教授历生五十五人。太仆寺的学校,设兽医博士四人,教授学生一百人。太卜署的学校,设卜正博士二人,卜筮助教二人,教卜筮生四十五人。门下省的校书郎,有令史、典书、拓书手、笔匠、楷书等,招收学生三十人,学习校理典籍,勘正错误及其他书籍技术。

学校的管理首先,唐代学校对学生入学的资格,有明确规定;人学年龄,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如太学一级,限制在十四岁到十九岁之间。学习的年限,国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医学都是九年,律学六年。地方学校没有年限,只要能通一经以上便可毕业。毕业以后,或者升人四门学当俊士,或者等候大比之年参加科举考试,个别也可以由州县长官委派适当的官职。

学校有严格的学业成绩考试制度,废除了以往毕业考试合格就授予官职的办法。学业考试分三科:旬考(或月考)、岁考、毕业考试。旬考每十天考一次,分背诵和讲解两种方式。岁考,即年终考试,口问大义十条,答对八条为上等,答对六条为中等,五条为下等。参加毕业考试,必须是修业年限已满,所学课程考试及格的学生,而且俊士必须通三经,其余学生必须通二经。毕业考试国子监生由博士出题,国子学祭酒监考,考试及格后方可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愿意继续学习的,四门学的毕业生可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可补入国子学。

学校有重读与退学制度,学生岁考不及格者必须重读,参加下一年岁考。岁考连续三次不及格者,可延长至在校学习的最高年限九年。九年仍不及格,令其退学。另外太学还规定,凡学生品行恶劣、不堪教育者和请假逾期不返校者均应退学。

学校每年放长假两次:五月一次,称“田假”;九月一次,称“授衣假”。每次一个月,学生可回家探亲。路途在二百里以外者酌情延长。逾期无故不归者令退学。除过两次长假外,学生一律要求在学校学习。学习期间每十天有短假一天,相当于星期日。

在校期间,太学一级学生的膳食,一律由政府负担,而且也不缴纳学费,但须行“束眧”礼,即向教师送拜师礼,一般是绢三匹。

留学生教育与私学唐代昌盛的学校教育及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吸收来了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当时的新罗、百济、高丽、高昌、吐蕃、日本等,都向唐帝国派遣了留学生。其中尤以日本为最多,仅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5-748),日本就向中国派了五百五十名留学生。这些外国留学生,有的来学中国历史,有的来学儒家经典,有的来学法律,有的来学天文历术,有的来学算学,也有的来学文学诗词,有的甚至能够学到兼通。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大和长冈等,皆其佼佼者。21世纪初,西北大学博物馆征集到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为上述史实提供了有力的考古证据。发达的留学生教育,为传播中国文化及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私学的最大特点,与官学一样,也是科目增加,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的教学。例如江都曹宪,主要用《昭明文选》做教材,属于文学。由于他的影响,同郡的魏模、公孙罗,江夏(今湖北武昌)的李善,句容的许淹等人,也研究《文选》,形成了江南“文选派”。又如绛州(今山西新绛)的尹知章,主要讲授《老子》《庄子》。也有讲史学的,也有讲书学、算学的,等等。这些都与当时的科举、制举相适应。所以,私学实际上是官学的辅助教育。另外,私学也是学术活动的中心,流传至今的唐学术著作,大部分应该说都是私学名家的遗著。

同类推荐
  • 幻想图书馆

    幻想图书馆

    本书是日本知名导演、诗人、作家寺山修司集恶趣味与冷知识于一身的代表作。寺山修司他博览群书,畅谈头发的典故、青蛙的趣闻、后宫的传说、拷问的艺术、狼人的故事……从神话、民俗或广告单、画报中引经据典。像是沿着艾柯的阶梯,进入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实践了本雅明未曾实现的理想——写一本完全由引文组成的书。
  • 文学闲谈——朱湘作品精选

    文学闲谈——朱湘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部队子女情爱纠葛:北京部队大院

    部队子女情爱纠葛:北京部队大院

    北京有多少个部队大院?很少有人能说的清楚,仅在城区一条著名街道的几公里地段内,就有六七个紧挨着的、分别生活着几千上万人的部队大院,一个大院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社会。部队大院戒备森严,在普通老百姓心中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民道、官道,都是学问;家事、国事,皆有文章。作者从军35年,主要任职于解放军总后勤部,常年生活在北京某部队大院。本书就是他品读人生、总结军旅生涯的心灵体悟,第一次原生态地展现北京某部队大院生活的小说集。不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号召,本书着眼于个体生命的细致把握,展现新时期下部队大院人们的生活状态。
  • 笔墨相拥

    笔墨相拥

    本书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抒写成长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既有日记节选,又有大段的心灵独白,既是对成长的守望,又是飞扬青春的宣言。全书以成长时间为脉络,抒写成长中感悟的自然美、人性美、文学美,语言充满灵动美,并提出自己的思想,给人带去感动与共鸣,引发读者对自己青春年华的加快和思考。
  • 冯骥才作品精选

    冯骥才作品精选

    《冯骥才作品》是“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之一,收录了冯骥才创作的散文、小说作品。《冯骥才作品》收录了《珍珠鸟》;《大地震给我留下什么》;《在雅典的戴先生》;《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萨尔茨堡的性格》;《燃烧的石头》;《精神的殿堂》;《古希腊的石头》;《离我太远了,皮兰》;《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大雪入绛州》;《羌去何处》;《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谁能万里一身行》等作品。
热门推荐
  • 3秒钟看透对方心理

    3秒钟看透对方心理

    古人云“事之至大,莫如知人”,也就是说,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认清一个人更重要的了。但是,识人难,知心更难,“人心隔肚皮”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真可谓难上加难。不过,本书可以帮你做到这点,不信试试看。本书从外表特征、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工作习惯、兴趣爱好等几个方面对识别他人,看准对方心理做了详细分析与介绍。
  • 年轻的约定

    年轻的约定

    5.12特大地震发生时,他正读初三。原本能上国家重点高中的他,却因为地震后的泥石流堵塞了道路,不得不在县城一所普通的高中就读。然而在这里,他却遇到了他许下约定的女孩。
  • 晴川记(原名:红颜风尘记)

    晴川记(原名:红颜风尘记)

    本书背景:现代都市现代社会的拼搏闯荡关键词:晴川桃林魔才叛逆复仇人文道德中心思想:传统
  • 木板上的莲花

    木板上的莲花

    紫芳在医院的一次医疗事故中,因为一些无法言说的缘由,委屈地接受了遇难母亲所遗留下来的婴儿进行抚养,这件事情对当时还是姑娘的她来说,无疑于是一场没顶的灾难……
  • 暖爱来袭:独爱小萌妻

    暖爱来袭:独爱小萌妻

    小鱼新书:冤家路窄:扑倒腹黑老公。谢谢大家的支持!欢迎加入冤家路窄读者群,群号码:469162956缘分就是那么奇怪,本就不相干的两人,因为一次意外而结缘。莫琦觉得自己运气真的很好,因得上天眷顾,赐予一个如此好的男人给她。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本就是“幸”。不去想遇到的人或事,不去回忆中间的过程。然,彼此终究坚持了下去,不是吗?
  • 都市超级房东

    都市超级房东

    一代兵王回归花花都市却发现自家的房子被别人霸占,而且里面还住着两位超级大美女。本想平静的生活却无意之中掀起来腥风血雨,称霸都市。本想老婆孩子热炕头简单的生活,却红颜环绕,成就一段段风流韵事。且看一位战场上回归的兵王一段都市传奇经历。
  • 错拥相思

    错拥相思

    [花雨授权]她是安安分分,规规矩矩的上班族,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可否认这个新上司是很不错的,不但有能力有魄力……爱情多磨难,岂料他们的爱情之路坎坎坷坷,三年的分离,三年的守候,他们的爱情能否绽放在晨曦下?
  • 女神属性女配命

    女神属性女配命

    温萦粉丝称她为“女王大人”“恶毒女配”,林叙言粉丝称他为“林美人”温萦:美人,给爷笑一个。林叙言:遵命,我的女王大人。不笑则已,一笑倾城。披着羊皮的狼的影帝美人VS女王气质的恶毒女配的故事。
  • 待彼岸花盛开

    待彼岸花盛开

    或许这一生,注定你是刻骨铭心的回眸。惜多情,但总是相信一句话“不是所有的持子之手都能够与子偕老;也不是所有的相遇,都能够演绎成传奇,遇到了,便珍惜,珍惜了就是永远或许在有一天,所有的刻骨铭心都会在嘴角微微的笑意中全是感动在心的依然是岁月留下的嫣然那些爱希依然会记得时光荏苒,回首间,我还站在原地,他却已身处远方隔着我触摸不到的距离。。。。。。
  • 豪门爱恋宝贝逃不掉

    豪门爱恋宝贝逃不掉

    简介:初见时,她16岁,他23岁。可是大了7岁又怎么样,他们还是相爱了。在她万念俱灰的时候,是他给了她一个留下来的理由,给了她无人能比的宠爱与温暖。天不遂人愿,一场小小的误会与争吵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五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他不再是哪个只会给她宠爱的少年,她也不再是以前那个生性冷淡的少女。世易时移,他们该如何找回年少时的爱恋。本文有甜有虐,有惊有喜,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