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19500000010

第10章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的比较研讨

开城安西王府遗址考察工作,根据已完成遗址区划分的北家山Ⅰ区、Ⅱ区和长虫梁地点探查情况,初步摸清了王府的建设规模和格局。长虫梁地点王府宫城及其城内建筑基址平面布局和北家山Ⅰ区王府园囿园池的勘定,是元代城池与苑囿规制的又一重要发现,利用与依靠区域地理中的不同地形地势而构筑的王府宫城、王府御苑,为研究元代宫苑建制及其与元上都宫苑建制的比较展示了新的素材。王府宫城和城中建筑基址的形制与分布状况,也为与元大都、元中都部分建筑基址的比较探讨提供了可能。

第一节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城池规制特点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旁临清水河,全城地势相对周围其他地方比较平坦开阔。城池由主城和一瓮城构成,主城南北向长方形,瓮城东西向长方形,城池总平面为南北向的倒“凸”字形,规模小于元代中等城市。城垣采用传统的板筑技术,以夯土筑墙,是单重土城垣,墙体勘探没有发现包砖迹象。主城墙垣东西328~341米,南北454~475米,辟东、西、南三门;瓮城在主城南面,围护主城南门,瓮城墙垣东西长约84米,南北宽37~39米。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主城的东、西二门不对称,东门位置偏在城池东垣南段,西门位置不完全处在城池西垣的正中。这或许与城池外围当时的地形地势有关。主城南门位于城池南垣中间,瓮城门正对主城南门。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城池四角颇具特征。许多古代城池因地制宜,城角多有变化,如有方形折角、方形小抹角、抹斜角、尖角、圆角、弧角等。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城池四个城角内侧可能呈直角,四角外侧的一边都是折拐两次收进与城垣墙体相连,似所谓的两出阙结构。四个城角外侧一边的这类折拐收进表现出一种逆时针转向规律,即东北城角在北侧面、西北城角在西侧面、西南城角在南侧面、东南城角在东侧面分别拐折收进。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内的宫殿建筑均处在城池北半部,建筑基址平面形状有“工”字形、“亚”字形、“土”字形及“凸”字形,城池中央的“工”字形建筑基址做大型高台,高台建筑居高临下,威然壮观。“工”字形平面建筑基址两翼,有“亚”字形和“土”字形平面建筑基址,它们的北面有两处“凸”字形平面的小型建筑基址。城池内的南半部空旷,体现了适应马背上民族之风情要求的内容。

第二节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与元代北方路城、投下城比较

对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行政等级是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规模,一直有不同认识。元代于农业为主和农牧并举地区设置的路、府、州、县,在城垣建筑的规模上,大致有一定之规,上等路城垣面积约4平方公里,下等路和州的面积为1平方公里左右,下等州面积也有0.3平方公里的,下等县的面积仅0.15平方公里。北方人口数量少,人口密度大大低于南方,不需要太大的城池安置常住人口。亦集乃路在元代路制中属下等路,它是在西夏时代黑水城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东西两面城垣设错对而开的城门,城门外拱卫正方形瓮城,瓮城门南向而开;城四角设置向外突出的圆形角楼;城垣外侧设马面。其城垣规模仅0.16平方公里多,略大于下等县。元代重要的路府治所的城池取形主流是方形或长方形、矩形。元集宁路故城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东南25公里的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城址作正方形,分设里、内、外三城,各城布局整齐,里城在内城中部,长宽各60米,南墙中间有门址一处;内城在外城的东北隅,东西约630米,南北约730米,东南西北四面中部各开一门;外城自内城的北、东墙向外增筑而成,呈曲尺形,包在内城的南、西二侧之外,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1100米,东墙、北墙与内城东墙、北墙相合,四周开五门,东二门,东、西、北各一门,东门外有较大的瓮城,东西约75米,南北约65米[图十五(A、B)]。21世纪初集宁路古城三次考古发掘,发现房址112座(组)、道路11条、水井25口、窑址25座、灰坑(包括窖穴)914个及墓葬等,出土大量瓷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铜钱及金银器等其他器物。元全宁路城址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镇西门外,城垣正方形,边长1000米。元净州路的旧址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的城卜子村,城址呈长方形,城垣东西长约920米,南北宽约670米。在城垣构筑方面,除亦集乃路城址与开城安西王府宫城面积相近外,其他路城的规模均远大于开城安西王府宫城。

元代诸王驸马所筑的投下城,以应昌路城和德宁路城为代表。元代一些城池的选址体现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傍水驻营的习惯。哈剌和林城址在鄂尔浑河的东岸,上都城在滦河的上游闪电河的北岸,应昌路城址在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岸边的草原上,德宁路城址位于今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阿伦斯木艾不盖河的北岸。开城安西王府与西安安西王府城池分别濒临清水河和浐河。把城址选择在河流的沿岸或距河流不远,这是城市选址的一条基本规律。

应昌路是元初弘吉剌部鲁王的居住地。初名其城应昌府,后升为应昌路。鲁王管领应昌路和全宁路,一说应昌路为“夏都”,全宁路为“东都”。应昌路故城有外城和内城之分,外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650米,城墙东、南、西三面正中开门,并有瓮城,东、西城门瓮城平面呈马蹄形,瓮城门向南开,南门瓮城平面呈长方形,城门直开。三座城门之间有“丁”字形街道相通,与“丁”字形街道平行,南北、东西又各有两条街道,整个外城形成三纵三横共六条主要大街。内城位于“丁”字形大街北侧、处外城中央地带,平面近方形,南北长240米,东西宽220米,东、西、南三面辟有城门,无瓮城[图十七(A、B)]。内城周长约920米,最初为公主离宫,后为王府所在,内城中部有前后相连的5座高台建筑基址,左右两侧对称分布10座建筑基址。

德宁路是元朝阴山(今大青山)汪古部部长赵王的居住地,汪古部长世为驸马,赵王管理德宁路、净州路、集宁路和砂井府。德宁路故城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950~960米,南北宽560~580米,城四角有角楼;四面城垣各开一门,外加筑瓮城[图十八(A、B)]。城内街道布局整齐,初步确定的街道有三纵二横。城内中部偏东靠近南墙处有一大院落,院内有一组高约3米的建筑基址,应为赵王府所在。

应昌路、德宁路城内置有衙署、作坊和寺院等,王府居全城的中心;工匠和百姓聚居在外城南门外的关厢地带。蒙古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无论佛教、道教还是伊斯兰教、景教(也里可温教)、犹太教都十分盛行。《马可波罗行纪》中记,元世祖忽必烈曾说:“全世界所崇奉之预言人有四,基督教徒谓其天主是耶稣基督,回教徒谓是摩诃末,犹太教徒谓是摩西(Mo·se),偶像教徒谓其第一神是释迦牟尼(Cakya-Mouni),我对于兹四人,皆致敬礼,由是其中在天居高位而最真实者受我崇奉,求其默佑。”各种宗教建筑在元代城市中广为兴建,成了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都皇城内有华严寺、乾元寺及开元寺的遗迹。亦集乃路遗址内,已经查明宗教寺庙遗址有佛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鲁王家族信佛,应昌路城中有佛教寺院遗址,佛寺占据城北乾坤之位;赵王家族信仰景教,并曾一度信仰罗马天主教,德宁路城内东北隅的高台建筑被认为是景教教堂遗址。

开城安西王府城池是单重城垣,城池面积远不及有双重城垣的应昌路、德宁路故城的外城规模,但比起鲁王府、赵王府所在的内城或叫做“大院落”的规模要超出许多。开城安西王府城内没有发现像应昌路、德宁路城内那样布局规整的街道。安西王一系的宗教信仰涉及伊斯兰教、佛教及全真道教,开城安西王府城内中北部以中央大殿基址为中心的五处建筑基址布局对称,在城内没有发现寺院形迹。寺院宗教遗迹在王府宫城之外的其他地方,以后寻求关注的重点应放在遗址区中的瓦碴梁地点。开城安西王府城池外的东南侧可能有居民聚居区。

瓮城之建制是中国特有的。瓮城或羊马城进入唐宋以来广泛流行,降及元代城址普遍加筑瓮城。以元上都为首,包括应昌路、德宁路、集宁路、大宁路、亦集乃路、砂井总管府、丰州、云内州、宣宁县等一批城址,均有呈方形或马蹄形平面的瓮城城门。城门外再建瓮城,主要是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卫性。瓮城之城门与主体城池之城门一般不是相对、直通的,即进入瓮城城门后,调转方向,从瓮城门左侧或右侧再进入主体城池的城门,进出两个城门都是折拐而入、折拐而出的。元亦集乃路故城东、西二门外的瓮城和集宁路故城东城门外之瓮城以及应昌路故城东、西两面城门外的瓮城之城门与主城门之间都是一种折拐对应关系。开城安西王府宫城的主城南门与其外的瓮城门相对直通,这种情况有别于元代路城瓮城门与主城门位置关系的通例,且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之主城南门外的瓮城规模亦显宽大。从元大都和元上都的情况看,大都外郭城各城门外均有瓮城,瓮城平面多呈(半)圆形,也有方形;上都外郭城与皇城的各城门外也设瓮城,瓮城平面亦呈圆形或方形。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唯在主城南门外置一瓮城,瓮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其与大都、上都城池的瓮城平面形制明显不同。倘若以“元代的统治者在营建元大都城垣时,起初并不设瓮城,直到元末才在城门外加筑瓮城”为由,从而认为“元代是中国古代城垣发展的低谷时期”的说法是比较片面的。元代初年和末年都奉行修城政策。元朝在西北和岭北长期驻有重兵,这些广大地区残留着许多元代修筑的城市遗址,有些城墙至今还相当坚固,如应昌路城、德宁路城、亦集乃路城等。

第三节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与西安安西王府宫城比较

京兆府即今西安市,元代为陕西行中书省的省会。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立秦蜀行中书省于京兆;中统三年(1262)立陕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二年(1265),移行省治于兴元(今陕西汉中);至元五年(1268)复还京兆;至元八年(1271)京兆等路直隶尚书省;至元九年(1272)京兆复立行省,同年,皇子忙哥剌封为安西王,以京兆为封地,领陕西、四川等地,置王相府;至元十六年(1279)改京兆为安西路总管府;次年六月,安西王相府罢,复立陕西四川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京兆四川分置行省于河西;至元二十年(1283)又罢京兆行省;至元二十二年(1286)置陕西四川行省;次年川陕分立行省,本省遂只称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为奉元路。陕西立省纷更复杂,元人许有壬说:“中统三年始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朝议分省四川,咨答转滞,改陕西行省,而四川自为省矣。中更宣慰司者一,尚书省者二,寻复其旧”,大致概括了设省过程。此外,史文中多次出现陕西行省的异称,如京兆行省、陕蜀行省、川陕行省、安西行省等,皆以治所为代称。

安西王府城位于京兆府城(奉元路长安城)东北约3公里[图十九(A、B)]。1275年到忽必烈汗廷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过西安时描述京兆安西王府城:“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军队驻扎宫之四围,游猎为乐”;姚燧《延釐寺碑》中说京兆安西王府城:“营于素浐之西,毳殿中峙,卫士环列,车间容车,帐间容帐,包原络野,周四十里(案:可能为四里之误),中为牙门,讥其入出。故老望之,眙目怵心,赍咨啧啧,以为有国。”

西安京兆安西王府城址曾于1956年冬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调查,1957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复查、勘测。为便于直观反映西安安西王府与开城安西王府两处宫城的基本情况,兹以表格形式将这两地宫城遗址作一对比:

从上面表格中的对比内容可看出,两地安西王府宫城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

a。城池择地选址靠近河流水源。

b。城池为单重城,坐北朝南,应是效仿自古宫门朝南开的惯常做法。

c。城垣平面形制的主体呈长方形,南北长于东西。

d。城垣东、西、南三面辟门,南门开在南垣中间。

e。城垣黄土夯筑,没发现砖包遗迹;城池四角可能建角楼。

f。城池内中央都有大型夯土台基,台基东西宽与南北长大体皆为1与2之比;在中央夯土台基东西两侧及其北面均有建筑基址,此外多是空地。

g。就城池围墙北面不开门这一点来推论,两处宫城内的中央夯土台基上的主殿均亦应坐北朝南,很可能是前后三进:前为朝会的正殿,中为柱廊或中殿,后为寝殿,成“工”字形。

h。宫殿台基沿用的都是中原传统的筑基形式。《营造法式》卷三,“筑基之制:每方一尺,用土二檐;隔层用碎砖瓦及石札等,亦二檐……每布土厚五寸,筑实厚三寸。每布碎砖瓦及石札等厚三寸,筑实厚一寸五分。凡开基址,须相视地脉虚实。其深不过一丈,浅止于五尺或四尺,并用碎砖瓦、石札等,每土三分内添碎砖瓦等一分”。1959年发掘的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永乐宫四座元代建筑就是用碎砖瓦、石札和黄土分层夯筑基础。《法式》规定的黄土层厚度9.3厘米,碎砖瓦、石札层厚度4.7厘米。西安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宫殿台基的夯土层厚8~10厘米,瓦砾层厚2~3厘米;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宫殿台基的夯土层厚8~12厘米,夯土层间的细砂粒层厚3~5厘米。夯土层厚度基本处在《法式》规定的尺寸左右;瓦砾层厚度与《法式》规定有一定差距;而细砂粒层厚度与《法式》规定的石札层厚度则比较接近。通过深孔钻探,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宫殿夯土基址夯筑前在当时活动面以下挖有基槽,基槽深约2米,其内以细黄土和细沙砾隔层夯筑,夯土结构致密坚硬,夯土层厚8~12厘米,沙砾层厚2~3厘米。这也与《法式》中所言“凡开基址,须相视地脉虚实……”等制基本相符。

两地安西王府宫城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城池所在的地形地势不同。西安安西王府宫城处于低海拔的山前平原区;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处在高海拔的崇山峻岭区。

b。城池规模有大小之别。西安安西王府宫城规模较大,其城垣周长2.28公里;开城安西王府宫城规制相对较小,其城垣周长约1.6公里,且在主城南门外还套有一小瓮城,城池总平面轮廓为“凸”字形。

c。城池东、西二门具体位置有异。西安安西王府宫城的东门和西门大致处在东垣和西垣的中部,二门基本对称,门道宽度相同;而开城安西王府宫城的东门和西门不对称,且二门的门道宽度不相一致。

d。城池四隅之角台形制明显不同。西安安西王府宫城四角向外突出的平面近半圆形,这种圆形角台的形式可能影响到奉远城;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四角外侧面向外突出的平面呈“二出阙”结构,这类出阙的角台形制在发掘过的元中都宫城的西南角台表现非常典型。

e。城池内中央大型宫殿基址的具体方位略有差别。西安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正处在城内中间地带;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处于城内北半部,从而使城内南半部更显空旷。

f。城池内中央大型宫殿基址的东西宽与南北长虽然均为1与2之比,但它们的规模、形制有所差异。西安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的规模大于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前者依勘测平面图,其基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后者勘探的基址平面呈“工”字形。

g。地质条件的差别致使两地宫城宫殿台基的夯筑结构稍有不同。西安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以黄土和瓦砾相间夯筑;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探查有基槽,基槽内以细黄土和细砂相间夯筑。

第四节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与元大都大明殿基址比较

元至元四年(1267)始建大都城,八年(1271)始建大都的宫城和宫室。至元十一年(1274)春正月“宫阙告成”。大都皇城内宫阙园囿布局,以原金太宁宫湖泊即元太液池为中心建有三处宫室,主宫称大内,在太液池东面、太液池之西有隆福、兴盛二宫。这三处宫室的建筑布局在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大内外环绕宫城,“大内南临丽正门,正衙曰大明殿,曰延春阁。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高三十五尺,砖甃”。宫城墙用砖包砌,南面开一正门二翼门,东、西、北三面各一门,四角各建一座角楼。复原后的宫城四至,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740米,与《辍耕录》所记步数,经过折算,基本相符。在大内宫城中轴线上,自南而北分别建有以大明殿和延春阁为主殿的两组最主要的建筑群。元人王士点《禁扁》中称大明殿一组为“大内前位”,称延春阁一组为“大内后位”。南部大明殿一组宫院为元帝主宫,其后延春阁一组宫院为元后主宫。

大明殿一组宫院南面开三门,北面开二门,东西面各开一门,四角有角楼,其间连以120间廊庑,围合成纵长矩形宫院,正门大明门7间重檐,其余各门皆3间单檐。殿庭正中为前殿大明殿,面阔11间,其后有12间柱廊通至面阔5间、左右各有3间夹室的寝殿,构成“工字殿”。寝殿中部向后突出三间,称香阁,是皇帝的寝所。与前代宫殿不同处是在寝殿东、西侧还并列两座面阔3间、前后出抱厦的独立殿宇,东名文思殿,西名紫檀殿,也是寝殿,它们共建在三层台基上。在大明殿宫院东侧建有“庖人之室”和“酒人之室”;西侧有内藏库二十所(仓库区)。

马可·波罗在描述“大汗之宫廷”一节中说:“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应知其顶坚固,可以久存不坏”。冯承钧先生对此段文句注释说:“马可·波罗所言之大宫,即《元史》之大明殿,殿基高出平地三公尺,约略可当今之太和殿”。《南村辍耕录》述大明殿制云:“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也。十一间……柱廊七间……寝室五间,东西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青石花础,白玉石圆磶,文石甃地,上藉重裀,丹楹金饰,龙绕其上。四面朱琐窗,藻井间金绘,饰燕石,重陛朱阑,涂金铜飞雕冒……”《故宫遗录》说大明殿:“殿基高可十一作五尺,前为殿陛,纳为三级,绕置龙凤白石阑。阑下一作外每楯一作柱压以鳌头,虚出阑外,四绕于殿。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饰以起花金龙云。楹下皆白石龙云花顶,高可四一作三尺,楹上分间仰为鹿顶斗栱,攒顶中盘黄金双龙。四面皆缘金红琐窗,间贴金铺……”综合《辍耕录》《故宫遗录》的记载,大明殿下有三重白石台基,用石勾阑,挑出螭首。殿身台阶四周装金红漆的木勾阑,上加饰有飞雕的金铜望柱头。殿下檐用雕云龙的方形石柱,贴金,上覆重檐庑殿顶,用琉璃瓦饰屋脊和檐口,是一座非常庄严壮丽的重檐庑殿顶建筑[图二十一(A、B)]。有研究者认为大都“大明殿实为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结合的产物”。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宫室的修筑时间不甚明确,但西安安西王府宫城宫室的修治,夏鼐先生认为创建年代为至元十年(1273),是年安西王忙哥剌加封秦王,“开府于秦”,诏命京兆尹赵炳“治宫室,悉听炳裁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京兆安西王府的宫室很是赞美。夏鼐先生曾将京兆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夯土台基与大明殿的殿基作过比较,他说:“大都宫阙的主殿是大明殿,据元人陶宗仪《辍耕录》宫阙制度条(卷之二十一)和明初萧洵《故宫遗录》(《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二)所载,殿基高可十尺,正殿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殿后为柱廊七间,深二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后连后宫,为寝室五间,东西夹室六间,后连香阁三间,东西一百四十尺(一作五十步,即一百五十尺),深五十尺。殿基绕以石阑,宫殿檐脊饰琉璃瓦。可见这大明殿的殿基上的建筑物,东西最广处为200尺,南北三个建筑物合共410尺,约为1与2之比。这次探勘出来的安西王宫的台基,广90米,深185米,也是1与2之比,比例相同。台基高3米,即元尺10尺左右,和大明殿的殿基‘高可十尺’,完全相同。大明殿的200×410尺,合今62×127米,较安西王宫的台基为小,但建筑物之外,殿基上可能在宫殿外周至阶沿还留有空地,而安西王宫的台基可能在废弃后四周的夯土向外崩圮,复压的面积较原来的增大(探勘出来的平面图作椭圆形,也由于这缘故)。就围墙北面不开门这一点来推论,这主殿坐北朝南。台基上的布局:前为朝会的正殿,中为柱廊或中殿,后为寝殿,略成‘工’字形”。归纳起来它们之间有这样几点一致:a。大明殿殿基上的建筑物东西最宽与南北总长约为1与2之比,京兆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台基的广与深也是1与2之比,比例相同。

b。京兆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台基和大明殿的殿基高度完全相同。

c。京兆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台基规模与大明殿殿基范围可能也相同。

d。京兆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台基上的建筑布局可能是大明殿“工字殿”的形式,即前为朝会的正殿,中为柱廊或中殿,后为寝殿。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宫室的修筑亦应在至元十年(1273)开始或稍后,这一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赐金印,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成,皆听为宫邸”。安西、开成两处王府同时设置,“皆听为宫邸”,似表明两地王府宫城也是同时修治。若此,它们与大都宫阙的主殿大明殿都是同时期建筑。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夯土台基平面呈工字形,形制明确,与大都大明殿工字殿更具可比性。以《南村辍耕录》及《故宫遗录》所记有关大明殿建筑尺度,按1元尺=31.62厘米换算,将大明殿各建筑与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夯土台基的相对应部分列表作一比较:

大明殿的三级基址规模不明,从表中数据反映的情况看,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台基的规模还略小于大明殿殿基之上的建筑物,而其台基的高度略超出大明殿的殿基高度,这其中的缘故可能在于开城安西王府地处阴湿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所以台基在当时地面下还挖有深2~3米的基槽,基槽内以细黄土与细砂石隔层夯筑,以保障殿基基础坚实、稳固。

殿基规制二者差异较大的方面有: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夯土台基相当于大明殿的正殿部分的南北长度,是大明殿正殿(南北)深度的近两倍;相当于大明殿的柱廊部分的南北长度却仅占大明殿柱廊深度的近五分之一,而其东西宽度又是大明殿柱廊(东西)广度的近两倍;相当于大明殿的寝殿部分的南北长度是大明殿寝殿深度的两倍余,这部分台基东、西、北三面向外折拐凸出,似又有大明殿寝殿“东西夹室”“后连香阁”的态势。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此处所说的差异,是以大明殿建筑殿宇的尺寸与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夯土基址相对应部分的比较而得出的,换言之,大明殿的基址规模要远大于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台基;而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台基上的建筑殿宇在开间、进深等方面的情况目前还不了解。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台基上的建筑相较于大明殿,可能无柱廊部分,其中央台基的中段即“束腰”部位上可能为“中殿”。可以肯定的,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台基上的建筑物与大明殿同为“工”字形规制。“工”字形平面的建筑是唐宋以来十分流行的平面布置形式。唐代已有“工字殿”;宋代宫殿、祠庙、衙署、住宅和园林各种类型建筑中常见“工字殿”形式;金代承袭北宋宫室制度,宫殿主殿是“工字殿”;元代“工字殿”仍然盛行。“工字殿”建筑普遍用在很多大型建筑中并且有一定的等级意义。

大明殿在主殿后寝殿之左右侧另建二寝殿(文思殿、紫檀殿),为历朝宫殿所无,应是元宫首创的。对于此制,有人推测可能和蒙古牙帐左右附设小帐的习俗有关。《元史·祭祀志六·国俗旧礼条》载元代帝后有不死于正寝的习俗,“凡帝后有疾危殆,度不可愈,亦移居外毡帐房”,从忽必烈死于紫檀殿的记载分析,这类寝殿左右侧的小寝殿可能相当于“外毡帐房”之属,是蒙元的民族习俗。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在寝殿部位的东、西两侧,也各有一独立的夯土基址,东侧基址平面大体呈“土”字形,西侧基址平面呈“亚”字形。

明叶子奇撰《草木子》中说:“元世祖皇帝思太祖创业艰难,俾取所居之地青草一株,置于大内丹墀之前,谓之誓俭草。盖欲使后世子孙知勤俭之节。至正间,大司农达不花公作宫词十数首,其一云:墨一作黑河万里金沙漠,世祖深思创业难。却望一作数尺阑干护青草,丹墀留与子孙看。”世祖建大内,移沙漠莎草植于丹墀,示子孙无忘草地,可知在大明殿前有一部分地面是植草的。殿庭植草是元宫首创,是为了不忘其塞北草原牧区的发祥地而专设的。六盘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内的北部相对集中分布五处建筑基址,基址周围探查有踩踏活动面,而在建筑基址的南部则没有发现大面积活动面,这一空旷区域原有可能也是植草的。开城安西王府宫城融入及兼备蒙古草原习俗与元代宫廷建筑特征。

中国历代宫城中主体建筑(或大朝正殿)的位置,往往居宫城中央或偏北,又有向偏南发展;宫城布局的另一特点是外朝居南,内廷位北,正殿居南,后宫位北。西安(京兆)、开城(六盘)两府宫城主体宫殿基址分别位居宫城中央和偏北;宫城北面不开门,正殿居南。大都对西安、开城两府宫城的影响还体现于在城内将中央台基作为全城中心点的确立方面。首创建立中心台作为全城中心点的标记,出自于大都的设计规划且践行在大都城市布局中。选定中心台位置,不仅可以由此确定全城中轴线的方向和位置,而且可以由此确定对称的东西南北四面城墙的方位,还可以确定东西两面城墙正中城门的位置。受这种规划理念的影响,西安安西王府宫城中央的大殿基址中心正是处在其城内的南北向与东西向中轴线交叉点上;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的正殿(前殿)正位宫城的几何中心,凸显了宫城以宫殿为中心的格局,这同大都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处。两处王府宫城南门正处在城池南北轴线的南端,其中的京兆安西王府宫城东西二面城门在城池东西轴线两端(略偏北)而相互对称。

第五节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与元上都比较

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都城,原名开平,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中统元年(1260)春忽必烈于此正式即位,为开平府。中统四年(1263)五月,开平府经增修扩建后升为都城,五年加号上都。至元元年(1264)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改名为中都,至元九年(1272)二月改中都名为大都。每年四月,迨北草青,驾幸上都避暑;八月草将枯,则驾回大都。两都巡幸制正式确立后,上都遂成为与大都长期并存的两大都城之一。开城安西王府所在地,“元初仍为原州。至元十年(1273),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开成府,仍视上都,号为上路。”开成府建制的政治地位曾与上都相当,二者性质功用同是避暑或巡幸的地方。地理环境均水绕山环,山川秀丽,可供游乐。王恽《开平纪行》说上都“龙冈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开城安西王府北有解放山,西靠香炉峰,南临泾河水系与清水河分水岭,东为贺家湾和墩墩峁山梁,清水河与沙沟堰将王府夹裹其间,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既可远眺西山云气,也可俯瞰流水潺潺。

上都有外郭城、皇城和宫城及四关与近郊建筑等,其随地势而建,总平面不对称布局。上都城的总体布局表明,它具有处理政务和供帝王避暑游乐两种功能。皇城方形,处外郭城东南角,从皇城中井然有序的街区、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的建筑物看,它明显继承了唐宋都城的传统风格。宫城略呈长方形,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有东、西、南三门。宫城夯土墙外表包砖,城内建筑围绕湖泊自由布置,未形成明显的轴线或对称关系,与正式宫殿的布置有很大差异。建筑遗址多为用墙围成的大小不等的矩形院落,有一进、多进和并列等多种组合形式,其主体建筑多为一正两厢,个别为“工字殿”。将宫城建成园林式的离宫别墅,将外城北部辟为御苑,利用河边洼地改建池沼,并在池旁兴筑堂榭园林,这种全新的布局设计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京兆安西王府宫城的东、西墙(均长603米)及北墙(长534米)、南墙(长542米)长度与上都宫城的东、西墙(均长605米)及北墙、南墙(均长542米)长度近乎接近;同样是南辟一门,东西各一门。且有可能京兆安西王府宫城就是仿效上都宫城的规模。上都城门外筑方形或马蹄形瓮城,皇城与宫城四角建角楼,而开城六盘安西王府宫城南门外也有瓮城,六盘、京兆两处安西王府宫城四角都向外凸出,亦应有角楼一类设施。这些显现出上都对安西王府宫城构筑的影响。

宋代以降皇家御苑渐失汉唐苑囿的雄大与质朴,采取一种适中尺度的园池规模,风格以人工叠造山水与建筑为主。《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中》引六朝南齐时萧宝融于永明九年(491)所咏《曲水诗序》中关于园林艺术的话:“芳林园者,福地奥区之凑,丹陵若水之旧,殷殷均乎姚泽,膴膴尚于周原,飞观神行,虚簷云搆,离房乍设,层楼间起,负朝阳而抗殿,跨灵沼而浮荣,镜文虹于绮疏,浸兰泉于玉砌,幽幽丛薄,秩秩斯干……”生动描绘了一座由人工凿建的园池景观。其中“福地奥区之凑”恰当地指出了与汉唐大苑囿百里为度、真山真水景象的截然不同。自南北朝时期开始的适中规模的景观式园林创造,在宋元时代已经渐渐趋于成熟。元代大都、上都御苑皆毗邻大内宫殿而建。上都专供皇室成员游赏的御苑主要是指城内池塘湖泊,尤在宫城内宫殿之间分布的不规则池塘较多,宫城的布局是园林式的,并不讲求整齐对称,宫城内各种建筑物不规则地分布,有的临近池沼,有的地处土岗,有的为单一建筑,有的由几座建筑组成一处小院落。殿堂亭榭散点分布,以曲折道径相通。在上都附近的东凉亭、西凉亭、失剌斡耳朵等分散的建筑也应属上都御苑的范畴。开城安西王府的御苑区在王府宫城西南面,主要是指北家山Ⅰ区地点即地方志中所提到的安西王“养鱼池”,“又名莲花池”,此园池应该就是姚燧《延釐寺碑》中提到的安西王六盘“兴隆池园”或“兴庆池园”,若称“兴庆池园”,其取名当来自长安之“兴庆池”。该区域地势为面南的山坡地,是自成一体的封闭式的地理单元,散处的小规模建筑基址以外,其内的主体建筑是三组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品”字形建筑群,它们大致处在一条轴线上,以甬路连贯。三组建筑由北而南随自然地势逐次降低,整体布局高低错落有序、参差疏朗有致,南面最低处有池塘,颇具所谓“离房乍设,层楼间起,负朝阳而抗殿,跨灵沼而浮荣”的意境,追想此地应是以殿阁、楼榭、亭台、幽径、山池等诸多隐幽有趣的“福地奥区”组凑成景观群。

第六节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与元中都比较

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金属抚州,元属隆兴路。大德十一年(1307),也就是开城安西王府被震毁的次年,即位不久的武宗海山“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至大元年(1308)七月,“旺兀察都行宫成。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于是元朝又一座都城产生了。修建中都外郭城工程直到武宗去世也没有结束。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至大四年(1311)春正月“罢城中都”,夏四月“罢中都留守司,复置隆兴路总管府,凡创置司存悉罢之”。仅存在两年零十个月的中都建制至此废除。

20世纪末对中都进行考古勘探及试掘,中都由自外而内的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墙呈“回”字形相套组成。外城东西宽约2900米,南北长约3110米,有残基址;皇城东西约675米,南北约1045米,墙基宽5~7米;宫城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西约560米,南北约620米,周长2360米,城墙夯土筑成,基宽15米,四面各开一城门,四角有角楼,夯土墙用砖包砌,转角处用角石。三套城垣属都城建制,中都与上都、大都一致。但套叠方式,据调查分析,中都内、中、外三重城墙依次套叠无重合,此与大都相同,而有别于上都皇城城垣与外城部分重合的情况。中都宫城辟四门,也与大都宫城四面开门相类而异于上都宫城仅有东、西、南三门的情况。中都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内均发现建筑遗迹。郭城、皇城内建筑稀少,宫城建筑遗迹相对集中。位居宫城的中心大殿台基现存亚腰长圆形台状堆积,台面平坦,南北120米,东西38~59米,高出地表约3.5米,经发掘为“工”字形宫殿基址。中心大殿用混有石块的黄土夯筑地基,基面上又高出两层台基,上层台基比下层台基向内缩进;台基角部三次曲折,台基外侧有包砖;台基面上有方砖铺面及石柱础。在这处中心宫殿台基的北部和左右侧翼各有4座呈东西向排列的建筑基址,呈东西向排列,占据宫城中北部的中央区,构成主体宫殿群。其他建筑基址也按宫城的南北向中轴线基本对称布置。

中都宫城周长(2360米)与京兆安西王府宫城周长(2282米)相差不足百米。中都宫城的中心宫殿台基与开城六盘安西王府宫城的中央夯土台基规模基本一致,同样均为“工”字形宫殿基址。中都宫城中心宫殿台基北部及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的建筑基址,占据宫城中北部的中央区,这种建筑格局也与六盘、京兆安西王府宫城内的建筑布局相一致。中都宫城中心宫殿台基为多转角结构,后殿部位东北角和西北角呈三次曲折形,东南角和西南角经两次内折后与柱廊部位连接。这种转角形式与勘探出的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夯土基址北部的平面形制相雷同。同时,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内探查的“土”字形夯土基址在中都宫城亦有发现。

中都宫城拐角部内外侧结构相同,每边都经过三次内折缩进后与夯土城垣相接,这与开城安西王府宫城的城角构筑形式颇为相类。试掘的中都宫城西南角台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内部为夯土方台。地基做法是宽出方台3米挖1.2米深的基槽,用红褐土、小石块、白灰掺和层层夯打至与地面相平,上面再夯打一层作为地面,然后沿方台挖宽1米左右的基槽砌基石后将夯土方面用砖甃面。角台南边长15.75米,向东经三次北折缩进后与夯土城垣连接,每个转角立有角石一块,角台壁面收分大致为高三收一。西边结构与南边相同。角台内侧壁面亦用砖石砌筑,也分别向东、北分三级向夯土城垣缩进后与之连接。此类三出阙角台结构与在西夏陵三号陵园陵城四隅角阙及各门阙所见的弧线性折拐缩进形式在形制方面有显著区别。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四面角的外侧一边均内折两次缩进与城垣墙体相连;东北角台与东南角台的另一外侧边又有折拐凸出墙体的部分。这类直线性折拐缩进形式的出阙结构,较早的实例见于西汉景帝阳陵经过发掘的陵园南门阙。杨鸿勋先生认为:中都宫城角楼,“角楼保持隋唐至宋的传统,为‘三出阙’。这种实例的遗址及复原见隋洛阳宫城则天门,现存完整的建筑实物,见泰山岱庙城垣仿宋的角楼”。元中都宫城城隅西南角楼结构模仿大都。元代三出阙的形制显然是继承了中原的传统制度。

中都宫城与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在城内建筑基址的数量方面差别较大:中都宫城内发现的宫殿建筑遗址共有27处,仅中心宫殿台基的北侧和左右侧就各有4座建筑基址,建筑分布比较密集;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内探明的建筑基址大小一共仅5处,中央夯土台基北部的左右两侧仅各有1座较大的建筑基址,它们的北侧有2座规模很小的建筑基址,其建筑总量显得比较稀少,且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内的北半部,城内南半部空旷,无建筑遗迹布局。这些宫殿建筑群,体现的仍然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之宫殿布局形式。

第七节 小结

元上都、大都、中都毕竟是都城建制,都是外城(郭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相套。中国古代都城,自汉长安起,宫城都要有一面或两面紧靠外城,直至隋唐两京仍是如此,其目的是有战乱时便于外逃。三城层层环套布局成熟于北宋东京汴梁(开封)。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老哈河北岸大明城)修建时仿北宋都城,亦为内、中、外三重城相套。以后的金、元、明三朝的都城也都使宫城处于大城的四面包围之中,这是中国皇权专制政体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在都城建设上的标志之一。大都、中都的格局沿用这个制度,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城垣呈“回”字形依次套叠而无重合;上都修建于忽必烈称帝前,只有宫城和皇城呈“回”字形相套,形成明显中轴线,而外城只是就皇城的东墙、南墙接建而成,呈曲尺形半包围于皇城,极可能是以后增建的,外城与皇城部分城垣重合,可以认为是不典型的三城相套。

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和京兆安西王府宫城是单重城垣,与都城建制不可比拟。单就宫城规模而言,大都宫城周长约3400米,南北长近1000米,东西宽约740米;上都宫城周长约2300米,南北约605米,东西约542米;中都宫城周长约2360米,南北约620米,东西约560米。这三处宫城墙体用砖包砌,四角有角楼。西安安西王府宫城周长约2300米,南北约603米,东西约542米;开城安西王府宫城周长约1600米,南北约475米,东西约341米。王府宫城墙体未发现包砖迹象,但四角也应筑有角楼。西安安西王府宫城与上都宫城、中都宫城规模相当;开城安西王府宫城规模不足大都宫城规模的一半,也远小于上都宫城和中都宫城规模。

宋代的宫室建筑一般建在全城中心。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西安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与大都宫城中央的大明殿、中都宫城中心大殿的基址规模大体相近:大都大明殿基址上的建筑物南北长约130米,东西最宽约63米,其基址范围要远大于基址上的建筑物规模;中都宫城中心大殿基址南北长约120米,东西最宽约59米;开城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南北长约124米,东西最宽约55米;西安安西王府宫城中央大殿基址南北长约185米,东西宽约90米(案:依1957年春的勘测情况,此数值比较偏大,正如前文中引夏鼐先生所言,西安“安西王宫的台基可能在废弃后四周的夯土向外崩圮,复压的面积较原来的增大”,但其基址规模与大明殿基址更具可比性),基址至少高3米余。基址上都是前殿、柱廊、寝宫连在一起的建筑形制。前殿、柱廊、寝宫合为一体,扩大体量,平面呈“工”字形,显现出高大宏伟气魄。

长安和洛阳的古代宫城内,都在宫殿楼台等建筑物群的后方开辟苑园,这是汉代以来的营建规范,到元代仍然照此而行。大都苑囿在金中都皇家园林基础上营建,主要有皇城西部太液池(万寿山即琼华岛为主体)、隆福宫西御苑和宫城(大内)后御苑,宫殿与园囿空间浑然一体;上都顺应蒙古逐水草立帐的习惯,围绕湖泊按汉族形式建具有园林性质的宫室。开城安西王府宫城、苑囿、宗教活动场所分处异区,苑囿独成一院,受山区地形地势所致,其规模适中,院内几组“品”字形建筑依山凭势,因借自然层叠间起,山池、曲径幽奥,景观体现诗画意匠。

同类推荐
  • 魔军神

    魔军神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天下英雄出我辈,风云人物看今朝。这是汉末?这不是汉末?无论是与不是,挽救民族都是我辈之必须。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美唐

    美唐

    美唐,金藏所在!美唐,在美洲的大唐帝国.......
  • 宦医

    宦医

    那一年,魏忠贤身领提督,客巴巴迫害嫔妃,王安青州遇刺,朱由校独居小院,朱由检简居蛰伏,一入皇宫幽深如潭。那一年,努尔哈赤虎视眈眈,蒙古余兵屡次犯境,熊廷弼锒铛入狱,吴三桂雄踞一方,悠悠大明支离破碎。那一年,杨涟午门死谏,孙慎行借刀杀人,叶向高明哲保身,王化贞纸上谈兵,东林书院究竟为谁?那一年,许显纯兼施酷刑,崔呈秀殿后献计,客光先狼子野心,刘若愚螳螂捕蝉,东厂众番心怀鬼胎。那一年,李自成老母病重,朱燮元屡遭陷害,戚作国提笔撰书,卢象升田园作词,天下英豪谁能纳入囊中?那一年,现代小中医意外穿越,居然还跟杨涟有亲戚,到了这个黑暗年代,无奈呜呼,奋斗吧,让我来提笔谱写新的大明。喜欢的朋友请点击“加入书架”和“投推荐票”,小鱼感激不尽!
  • 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本书围绕太平天国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制度、政治观念展开研究;善于从历史的细微处进行深入探讨,对太平天国史上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就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思路进行探索,开拓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领域;新收几篇文章是作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内容充实,文字精当,考证细密,是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经典性著作。
  • 小城大义

    小城大义

    一座小城,几个家族,在历史的进程中似乎微不足道,但这个小城却彰显了历史的进步,这几个家族的代表人物表现出了民族的精神,小城之中展现着国人的深明大义,面对侵略,团结在一起,与日寇斗争。
热门推荐
  • 始灵族

    始灵族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六百年前,始灵族分裂成炼鉽,古藤,沐曈,赤焰,玄石五族,大战经过了六百年,终于,要有结果了。四族之王笭翛终将在爱情,和天下之间抉择……
  • 查理九世之十二星座的秘密

    查理九世之十二星座的秘密

    十二星座分为:水瓶座、双子座、双鱼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狮子座、摩羯座、巨蟹座、白羊座、射手座、金牛座,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 血染蒲公英

    血染蒲公英

    如果第二年的蒲公英飘到你的身旁,请记得那是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 宠婚撩心:老公不准戒掉爱

    宠婚撩心:老公不准戒掉爱

    十二年后,第一次见面,她向他求婚。第二次见面,闪电领证。第三次见面,她不得不住他家。于是,他把她爱进了心坎,宠上了天。然,她觉得她的爱应该是轰轰烈烈的。她对他没有那种心悸的感觉。当另一男人让她心悸时,向他提出了离婚。而他为了让她快乐幸福选择大爱放手。然签离婚书时说了一句,“以后我会努力的戒掉爱你,直至彼此陌路。”之后,她受伤,他视若无睹!她受人欺负,眼神陌生的飘过!为重获他的宠,他的爱,她做他的佣人,下属,想各种办法偷他的种。然,他象铁了心要把她当陌路人一般,无动于衷。最后,她不得不与他哥契约定婚……
  • 乱世舞之贞心公主

    乱世舞之贞心公主

    乱世中,她和母亲从宫廷中来到乡间,过着最凄苦的日子,却无从抱怨,身世之谜,血样仇恨,看一个乡间孤女如何翻云覆雨,一步步登上金銮殿,登上权利巅峰的复仇之旅!!!
  •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本书涵盖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本书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前沿的一流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第一手资料。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目共睹,他的许多观点和预言已被事实所证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极具预见性的理念,相信也会为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面对未来提供重要的参考。
  • 将门妻

    将门妻

    她重生为寄住在夫家的小孤女,不是父母双亡,而是不知所踪。表妹暗恋她夫君已久?郡主上门求亲,要与她做姐妹?皇上有意将公主许配给她的夫君?不许,不许,统统不许,善妒又如何?她坚决执行一夫一妻制。
  • 英雄之法尊天下

    英雄之法尊天下

    《英雄》之中的法尊唐天被人陷害坑杀,好友连续在现实里遭到意外,唐天只身下江南,终结了罪恶之手后跳楼自杀。醒来之后,他却发现是在三年之前。那一年,他十八岁。那一年,《英雄》正式公测。那一年,他得到了大衍双龙之杖。那一年,他和秦欢结怨,不死不休!以前的恩怨已然过去,现在的一切需要用心好好把握!
  • 科普乐园·建筑师的奇思妙想

    科普乐园·建筑师的奇思妙想

    本书是一部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读物。该书由古代建筑常识、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古代民居、陵园建筑和其他代表性建筑等七个部分组成,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基本风格和特征,又分类讲解了古代建筑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以及有代表性的建筑。
  • tfboys寄我一语千年

    tfboys寄我一语千年

    在年少的时候,总是会喜欢上一个人,无论这个人好与坏,无论这个人与你相聚或离散。总会有这样一个人,他印证了你的青春,你一回头,他霸占了你的青春,但却越来越模糊。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发现自己爱上的不是他,而是那永不可再回来的青春。但是一旦喜欢上了那个他,就变不回从前了。就回不到那个曾经不喜欢他的自己了。即使结局已成定数,可是还是难免会不由自主的,就这样追随着他的脚步,看着那岁月变迁。曾以为你是我的美丽传说,而我们已无声退出角色。。。。年少的爱慕是可以寂静的,只是以后,我将永远走在少了你的风景里。致青春,致那个深爱着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