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盐池这个名字,那是上小学时从课文《我跟父亲当红军》中得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吴华夺,他的父亲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在和敌人殊死的战斗中牺牲在“花马池”。语文老师讲,花马池就是今日宁夏的盐池,少年时代的记忆往往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自那时起盐池这个地名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由于业务关系,我认识了盐池县高沙窝供销社的一位主任。1974年秋,受这位朋友相约,我来到盐池高沙窝。这位朋友为人不错,在他处理完公事后,带我走进高沙窝附近的一个农庄,让我跟他到附近农村转转。这时刚进入秋季,翻过一道不高的山梁后,便看见几幢农舍镶嵌在一片玫红和浅绿之中。我从小生在灵武的川区,自从记事起,这是第一次出远门。临出门时,父亲告诉我,盐池的盐很多,这是一个山区县。所以,在我的想象中盐池应到处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和无垠的沙漠。可眼前这奇丽的景色,怎么也跟想象中的情景联不到一起。山地里这种色彩搭配是极为和谐的,红的是荞麦,黄的是糜子,黄绿相间的是向日葵,山坡上几种色彩一览无余地展示着,在阳光下眩美极了。看着这澹远的风景,使人想起了徐悲鸿、吴冠中笔下的精品画作。我的父母是陕北人,关于荞麦、糜子的故事他们不知给我讲过多少,而今天立于荞麦、糜子丛里,一种特殊的情愫不由得从心底涌出,令人感到亲切,有一种到家的感觉,这时方知道父母为什么对荞麦、糜子那样喜爱,那样留恋。进入一户农家,院中长着一棵榆树,由于干旱,树冠不大,但给地上留下一片珍贵的凉阴。主人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人,和我这位朋友很熟。他的爱人大约四十多岁,见到我们,欣喜之情溢于脸上,她搬起一只小木桌,放在坑中间,让我们坐在坑上。窗子上糊着白纸,下方有一块方形玻璃镶在木窗上。玻璃擦得很净,透过它可以望见很远很远的地方。白纸上贴着几张剪纸,虽颜色有些发旧,但仍看出不凡的民间剪纸工艺,尤其是那只鸡剪得特别生动。女主人给我们倒了杯红糖水,端出一大盘炒得很香的葵花子。这种葵花子很大,浇了盐,味道很香。我们嗑着瓜子,闲聊着。大约一个小时后,这位主妇便端出几样小咸菜放在桌上。不一会,几碗香喷喷的荞面饸饹便上桌了。“这是盐池的特产,你尝尝。”主人热情地说着。碗里面漂着红红的油辣子和葱花,香味扑鼻,使人食欲顿生。我吃了两碗后,主人笑着说:“别急,还有摊馍馍呢!”话说完不久,几张很薄、散发着热气的摊馍馍又端上来了。羊肉臊子摊馍馍又是一种盐池的特色小吃。女主人做的羊肉臊子很有特色,臊子大小均匀,都有黄豆那么大小,汤里面是洋芋、粉条一类。这种饭我母亲也会做,小的时候也常吃,但今天在高沙窝的山坳里吃,别有一番风味。吃完饭,我们又聊了一会,便要告辞了。这时主人找出一只小袋,将半簸箕炒葵花子装上,塞到我们手里……那时我才十七八岁,不懂什么人情事故,体会不出淳朴、憨厚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这顿饭也就淡忘了。后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经常在社会上碰撞摔打,便时常想起高沙窝的那一天。那时高沙窝一带经济条件并不好,这一户人家并不富裕,他们能为我们做上那一顿可口的饭菜,并非易事。现在想起来,方体会到那一户人家的善良与淳朴。
20世纪90年代,在盐池解放60周年大庆的日子里,我又走进盐池。那两天我参观了盐池社会成就展,参观了盐池博物馆,观看了盐池的文艺节目演出,观赏了璀璨夺目的焰火,品尝了盐池各种风味小吃。两天里我和很多很多的农民、工人、干部相处,在字里行间,在每张图片前,在每张笑脸里,我感到今天我才读懂了盐池。
盐池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朝就以“畜牧为利,以产盐为资”。这里的人民便充分利用广阔的草原进行放牧,利用丰富的盐产进行贸易。从西魏开始这里置盐川郡,努力发展盐业。到了明朝,食盐生产、运销已形成较大规模,盐业生产极为繁荣。有人曾赋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盐池的情景:“一泓光积雪,千里影追风”,“素影摇银海,塞光炫碧空。”可见当年盐池盐业的兴盛与景气。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三边解放区的前沿,解放军和马鸿逵部队的摩擦交锋不计其数。在纪念馆的大厅里,我看到一系列熠熠闪光令盐池人民自豪的名字。我曾读过丛书《盐池革命回忆录》,在刘北平《血溅盐池城》一文中记载,在1947年3月19日,马鸿逵调集了十几个团的兵力进攻盐池,而盐池解放军守军只有一个团。为了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三边军分区警备八团的六连在极为恶劣的形势下勇敢地进行了反击,自3月23日下午起和多于自己几十倍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战斗。那一天战斗极为残酷,天空中飞沙走石,战场上弹飞如雨,全连战士为掩护百姓和大部队撤退,顽强地和敌人拼死战斗直到深夜,大部分战士英勇捐躯,以身殉国。
如今挺拔的烈士纪念碑就耸立于当年警备八团六连战士浴血奋战的地方。翻开盐池的史册,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篇章何止这些。萌城、甜水堡地区的战斗,毛泽民指示合并聚和兴、万兴和商铺,柴鸿儒师长牺牲于石梁山、回汉支队的组建……巍巍青山融汇了烈士的追求,茫茫草原浸透了烈士的鲜血,蜿蜒的长城延伸着英雄的精神。
呵,这就是盐池,这就是英雄呵护过的土地。有人说,盐池的美是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可真正了解盐池后,你会感到盐池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历史雄浑,在于它的步履沉重,在于它的岁月悲壮。它的悠久岁月永远使人怀念,它的前行永远震撼人、激励人。
半个世纪过去,这里的荞麦花开得艳丽,这里的向日葵长得茂盛,这里的天特别地蓝、云特别地白。正是先驱们的奋斗,才使这里土壤肥沃,苍穹纯净;正是英雄们的牺牲,才换来了谷稼丰收,牛羊满川。然而,牵动我的情怀,令我对盐池留恋的何止这些。盐池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些年由于对文学的爱好,我有幸和盐池文学界、艺术界的高耀山、张锋、李耀强、张卫国、张树林、张志远、王兆贤相聚相处。盐池的羊肉、饸饹、摊馍馍滋润着家乡的儿女,给予他们灵气、才华和创造力。无论走到哪里,一提起惠安堡、麻黄山、高沙窝这些土得掉渣的名字,他们的眸子就会变得湿润起来。难怪文坛巨子巴金说:“为什么我的眸子经常含
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近几年,由于从事党刊发行工作,我又数次走进盐池。楼群、霓虹灯、网吧、广告牌组成了崭新的盐池街容,但是每次踏进这片黄土地,我都要走进烈士陵园,去感受那雪白的碑体、翱翔的鸽群、翠绿的松柏。我在美与情中寻求一种永恒,寻求一种定式。繁荣与瑰丽,来自沉默与坚毅、挺拔与伟岸,蕴蓄着代价与觉醒。这一切是烈士,是英雄,是先驱用信念和鲜血打造的,这一切涵盖了无数口号与诗篇,这一切记录了近一个世纪盐池人跋涉的轨迹。
这就是盐池的大写的历史,这就是盐池纯美和刚毅的缘由。
呵,盐池,忘不了你的艰难岁月,忘不了你的悠悠深情,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岁月如何洗濯我的眸子、皱纹,你永远挺立在我深深的记忆和梦中。
作者简介 段怀颖,祖籍陕西省神木县,1983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宁夏灵武市商业局、回民中学、交通局、市委办公室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党委宣传部宣传处工作。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多年来发表诗歌、小说、评论、散文80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奖。1992年出版诗集《蓦然回首》,2002年出版散文集《季节的帆》,2005年出版散文集《穿越孤独》。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共产党人》杂志社副总编,系自治区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