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11600000011

第11章 宋太宗赵光义

太宗赵光义

拥兄自立代兄称帝

经过多年的闯荡,赵匡胤在后周功业显赫,地位日高。比他小12岁的匡义只是一个供奉官都知,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匡义出身于武将之家,父兄均为大将,所以他也从小学习弓马,并参加过一些战阵之事。据后来太宗自己回忆说,他16岁那年,曾跟随父亲赵弘殷南征,屯驻于扬、泰等州。他多次与敌将交锋,敌将往往被他射落于马下。赵匡胤当时驻兵在六合,听说他的弟弟这么能干,非常高兴。匡义18岁的时候,跟随周世宗和赵匡胤,攻打下瓦桥关和瀛州、莫州。其后,当时22岁的赵匡义为其兄代周自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事人胞弟的赵匡义最适于出面,沟通内外,结交军士,抚定众心。匡义与赵普部署诸将领,列队包围匡胤寝所,“逼”他黄袍加身。由于赵匡义充当了前台主角,才使得蓄谋夺位的赵匡胤可以扮演一个较为超脱的角色。

因此,赵匡胤一当上皇帝,即任命匡义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建隆元年(96O)五月,太祖亲征泽、潞,讨伐李筠,即让匡义临时担任大内都点检,留守汴京。八月,匡义领泰宁军节度使之职。十月,太祖南征据扬州反抗的李重进,匡义为大内都部署,仍留守京师。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任命匡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这时,为了避讳,匡义改名为光义,匡美也改名为光美。

杜太后对次子光义格外疼爱,但是要求也比较严格。光义每次外出,太后总是要他与赵普在一起,并且刻画日影约定归来的时间,光义从来不敢违背母命。杜太后要光义多与赵普接触,一是为了让光义向赵普学习处事之道,二是因为赵普是太祖甚为倚重的国家重臣,结交他可以巩固和提高光义的地位。这些也是杜太后的深远用心。

担任开封府尹,对于赵光义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作为国家首都的行政最高长官,开封府尹对国家军政要务起着上承下达的作用。从建隆元年(96O)到开宝元年(976)光义当了十六年的开封府尹,锻炼了实际处理政务的才能。他利用开封府尹的地位,在开封府中广延豪俊,聚集一批文武皆备的幕僚、军校。通过广置党羽,内外交通,光义在开封府时势力大盛,威望日高,羽翼渐丰,为他日后争夺帝位及治国安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赵匡胤为人较为厚道,他对光义兄弟情义甚重。有一次光义生病,匡胤身为皇帝,仍亲手为他灼艾。光义失声叫痛,匡胤大概是要为其弟分担病痛,也取艾自灸。遇有军国大事,也多与之商议。不过,作为政治家,二人并非亲密无间。他们的矛盾通过一件事即可看出。光义在开封府时,有个青州人到京城来,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子,光义见她秀美出众,想买下,那青州人不答应。光义手下有个叫安习的,自报奋勇愿办成此事,他用手段将青州女子偷偷地买进开封府。后来太祖知道了这事,下令追捕安习,安习只好藏于晋王宫中,直到光义做了皇帝,他才出来。太祖严捕安习,分明是对光义的一种警告。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于是光义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伐汉收功攻辽败绩

不管杜太后遗诏是否真有其事,赵光义以皇弟身份继承皇位在正统的封建世袭制中并非名正言顺。而且在太祖平定诸侯国的统一战争中,他没有任何建树。他感到要想巩固帝位,贴服人心,必须树立自己的威望。太宗即位后,陈洪进亲自到开封朝贡。太宗封陈洪进为检校太师。钱俶于是决意上表,献出所管13州1军,共68县,556OO8户,兵士115OOO余人,削去吴越国号。太宗封钱俶为淮海国王,其子弟多人以官职。吴越旧地反对纳士的官吏,受到太宗的坚决镇压。至此,宋朝完全统一了南方各地,太宗于是把主要兵力转向北方的北汉和辽朝。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下令再次进攻北汉。任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率领勇将崔彦进、李汉琼、刘遇、曹翰、米信、田重进等,四路出兵,分攻太原,把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宋太宗吸取了以往失败的教训,特派刑州判官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阻截辽朝援军。

北汉主刘继元见宋军来攻,急忙遣使向契丹求救。开宝八年时,辽朝曾与宋廷订有和约。因为当时宋朝忙于统一南方,故对辽采取和好的态度,以免两面受敌,契丹也忙于内部事务,双方都乐意保持着通好的关系。太宗预料契丹必出兵助汉,故于四月间下诏亲征,率领廷美等到太原督战,在太原城外筑起长围,断绝城内的一切物资供应。双方苦战至五月,北汉指挥使郭万超潜行出城,投奔宋营,刘继元帐下诸卫士也多出降。北汉亡,至此,所谓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全部结束。

太宗乘灭北汉的余威,率大军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六月进抵易州。辽刺史刘宇本是汉人,献城投归宋营。太宗留兵千人协守易州,又进攻涿州,辽涿州判官刘厚德亦为汉人,复开城纳降。宋太宗见连下二城,旗开得胜,非常高兴,乘胜率兵进抵辽之南京(今北京市)城南,命宋偓、崔彦进、刘遇、孟玄哲四将各率军兵四面攻城。守将耶律学古拼命抵御,太宗亲自督战。然而宋军围伐太原疲敝,今又攻城不下,已经懈怠。这时辽朝已派援军来救。探卒入报,辽将耶律休哥为前锋,已至高梁河。太宗命大军拔营齐起,前往高梁河迎敌。快到河边时,只见辽兵有数万人越河而来,双方摆开阵势,金鼓齐鸣,旌旗飞舞,宋军奋力激战,辽兵伤亡惨重,渐往后退。太宗见辽军将要支持不住,遂命宋军猛攻。正在这时,又有两队辽兵,分左右冲杀而来。左翼为辽将耶律斜轸,右翼为辽将耶律休哥。二人都是辽国良将,善于用兵,宋军抵挡不住,纷纷败退。耶律休哥趁机直取太宗,太宗急命左右护驾,但诸将被辽兵分割散乱难以顾及,太宗仓惶失措,幸亏辅超、呼延赞等人赶到,奋力遮护,保卫太宗南奔至涿州。

雍熙三年(986)正月,太宗诏议亲征,企图扭转高梁河惨败之后频频挨打的被动局面,挽回自己的面子。但是前次亲征的惨败,特别是高梁河之战险被辽军所擒的遭遇,使太宗余悸未消。这时又有参加政事李至乘机上言,说京师是天下之根本,皇上不离辇毂,而命将出征,可以显得从容。太宗顺水推舟,决定不再亲自出马,而出动3O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攻辽。曹彬、米信出雄州,田重进出飞狐,潘美、杨业出雁门。

初期作战宋军进展顺利,接连小胜。但由于宋军指挥不当,各路军缺少合作,纷纷败绩。杨业父子率领残兵在陈家谷奋力死战,不见援兵,命其子杨延昭杀出一条血路,飞马乞援。辽兵漫山遍野而来,杨业部下大部分战死。杨业本人身负几十处创伤,最后为辽军所俘获,不顾辽军的威胁利诱,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失援败死,边境大震。云、应、朔诸州将吏都弃城而逃,三州复为辽军占领。辽军又乘胜进入宋境,深入深(今河北深县)、德(今山东德州)、邢(今河北邢台)等州,抢掠一空,使宋朝边民蒙受重大损失。败报传至宋廷,太宗痛失良将,下诏旌表杨业,赠其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大将军潘美,坐失战将,监军王侁,贻误战机,分别给以降官三级和除名的处分。在战事方面,宋太宗远不及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身历百战,有着丰富的战场实践经验。而赵光义则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重大战役,缺乏这方面的锻炼。但他又自诩高明,刚愎自用,再加上为了控制军将,每次作战前都亲自拟定阵图,结果严重束缚了前线将帅的手脚。

端拱元年(988)秋八月,北部边境接连三次警报,依次是涿州、祈州、新乐失守。太宗满面愁容,对群臣说:“契丹不肯收兵,经常骚扰河朔,看来不得不大举北伐了。”他心里却对出师一点把握都没有,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初北伐时踌躇满志的信心和决心。朝一些大臣开始提出主和与主战两种不同的政见。主和派要求太宗屈己求和。宰相李昉等相率上疏,引证汉唐故事说明对外讲和的重要。但是对于那些明显要求屈辱求和的主张,太宗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他对赵普等人说:“恢复旧疆,不是别人的主张,是朕的一贯志向。伐辽失败只是由于将帅军事指挥上的失误所致”。右正言、户部郎中张洎等主战派则相继上御戎策,建议加强边地武将的兵权,任贤修政,省官畜民,选励将士,再次北上伐辽,收复失地。太宗虽对这些主张加以赞赏,但却不打算实行。

太宗晚年,守内虚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因此,对辽由攻到守,准备和解。而辽朝的箫太后对宋朝多次北伐却耿耿于怀,向宋摆开了进攻的阵势进行威胁,并帮助李继迁继续削弱宋朝的力量。宋太宗为了防守,使宋军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疏浚、开拓边地河道,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沽海口,利用河渠塘泊,筑堤储水,深十余尺,作为屏障,曲曲弯弯,东西九百里。沿塘设置28寨,125军铺,士兵3OOO余人,部署兵船百余艘,往来巡警,以防辽国骑兵的奔突。对于辽军的入侵,“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继不得已出兵,只许披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结果束缚了军队将士的手脚。守边将领们只好得过且过,“始受命则惟以攻坚陷阵为壮图,及遇敌则惟以闭垒塞门为上计”。真正能对辽军作战的将领屈指可数,从此,宋朝军队的作战能力越来越弱了。

借鉴前车以文治国

宋太宗是自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皇帝。他即位之初也重武,是因为当时形势需要他继承太祖的统一大业,既而武运不昌,所以转而重文。太宗在多次伐辽失败后,失去了往日的锐气,文治方面,他的确有很多独到之处。他开创、修补、完善了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使之在自己在位期间基本成为定制,对防止王朝像五代各朝一样短命夭折,奠定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制度的基础。两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而言,其中太祖法度主要在于军事、政治方面,而太宗除了对太祖法度作了进一步完善外,又着重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规范。

科举制度虽始于隋唐,但真正完善是在北宋。到宋初,门阀制度不复存在,科举向文人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家不尚谱谍,身不重乡贯”,只要文章、诗赋合格,都可录取。宋太宗扩大了取士的规模,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额远远超过唐代及宋太祖时。太宗还促进科举取进士日趋严密、完整。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太宗进一步规定,殿试后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别赐与“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太宗时实行考卷糊名弥封法,有效地防止了考官利用试卷作弊。宋太宗还严格科举考试,亲自复试。

太宗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五代以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在石长庆门东北,仅有小屋数十间,而且“湫隘卑庳,仅庇风雨,周庐徼道,出于其旁,卫士驺卒,嘈杂其旁”,条件很差,三馆每逢受诏撰述,都是移到其它地方。太祖时期,也没有什么变化。太宗即位的第二年,亲到三馆视察,看到这种寒酸状况,对左右侍从慨叹道:“这哪里能够蓄天下图书,待天下贤俊?”当即下令另选左升龙门东北车府地为三馆新址。命中使督促工匠,晨夜兼作。三馆的栋宇殿阁,都是太宗亲自规划的,其精美壮观,可与皇宫的建筑媲美。一年后工程竣工,定名为崇文院。到太宗晚年,崇文院及秘阁的藏书已十分丰富。太宗颇为自负地对大臣们说:“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求,今方乃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

在广泛搜求图书的同时,太宗先后组织一批文人编纂了几部大型类书。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刚刚即位几个月的太宗就命翰林学士李昉、扈蒙等十多人编纂《太平广记》与《太平御览》等书。由于年代久远和朝代的更替,宋太宗时期收集的绝大部分图书,今已佚失,但当时编纂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这三大部书却流传下来,因而许多古代典籍的内容赖以保存。宋太宗主持编纂的这三大部书,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宝贵资料。

宋代的皇帝多注重从历史上汲取统治的经验教训,这可以说是从太宗开始。太平兴国八年(983)十一月,太宗对大臣说:“朕历览前代书籍,发现君臣之际,大抵情通则道合,所以有事皆无隐匿,言论都可采用。朕励精图治,卿等作朕股肱耳目,如果施政有缺失,应当悉心上言说明,朕决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说话。”

太宗执政较为勤谨,为了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他亲自挑选人才,甚至于忘了饥渴。通过召见临问以观其才,优秀者提拔重用。他对近臣说:“朕每看见布衣缙绅中有才志受推戴的,就替他的父母高兴。”太宗每天一早就到长春殿受朝,听完百官的政务汇报,就到崇政殿去处理政事。等到中午,还来不及吃饭。

太宗于书法旧有根底,又经名家指点,勤加练习,故有较深的功力造诣,并非单凭地位高而到处题字。有人荐举赵州隆平主簿王著在书法方面颇有家传,太宗乃召为卫尉寺丞、史馆祗侯,令他详定韵篇,后又迁为著作郎,充翰林诗书。

太宗对宗教的态度基本上是宽容的。北宋开国后,为了争取南方各阶层的支持,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因为佛教在吴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割据小国中非常流行。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因而有意提倡,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处修建寺庙,并在首都开封设译经院释译佛经。从太祖开宝年间开始在益州雕印大藏经,到太宗时雕版完成,印行了我国第一部佛经总集。宋朝建国时,各地僧徒不过六万多人,太宗时增加到24万人。太宗本人态度是重道教,轻佛教。

太宗执政总的方针是宽松敦厚。但是,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太宗在刑狱方面也亲自处理了一些案件。他下令在禁中设立审刑院。各地上奏案件,先由审刑院交付大理寺,刑部断复,再交审刑院详议裁决。并规定,囚犯如因讯问,则应当聚集官属一同参与,不能委托胥吏拷掠。淳化四年(993),东京城郊有一农民到官府击登闻鼓,为的是丢失了一只豭猪。太宗听说,让人赐给那农民钱一千,偿还其猪钱。太宗对宰相说:“如果像这样的小事也费力气去断案,未免太可笑了。但是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

太宗接受唐五代以来宦官专权的教训,对宦官驾驭较严,不许他们干政。宦官王继恩曾作为剑南两川招安使,领兵平定王小波、李顺的起义,中书省建议让王继恩任宣徽使。太宗不许,说:“朕读前代史书,宦官干预政事,乃国之大忌,所以我朝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宣徽使就是参政的开端。只能授以别的职衔。”宰相力言王继恩立有大功,非宣徽使不足以赏酬。太宗动怒,深责宰相,让别议官名,最后创了个宣政使的名目,授于王继恩。

太宗任用的几位宰相也比较正直。寇准生性刚直,有一次对太宗奏事,太宗不高兴,站起身要走,寇准拉住皇帝的衣袖,让他再坐下,等到事情议决以后才罢休。太宗感叹地说:“这人才是真宰相哩!”

贬抑祖系确立宗嗣

太宗之得以登上皇位,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他当上皇帝之后,用很大一部分精力来确保皇位,防范变乱。一面防范武将专权,另一面则是他自家人。

在高梁河之战中,太祖之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从征幽州。当宋军溃败之际,太宗与主力部队失散,军将们怀疑皇帝遇难,觉得军国不可无主,商量着立德昭为皇帝。后来知道太宗还活着,这事就作罢了。事情虽未成,但被太宗知道,恰好触犯了忌讳,心里很不高兴。以往作战,回师后都要按功劳大小颁发奖赏。这次太宗还京多日,也不见行太原战斗之赏。军中议论纷纷,诸将不免多怀怨望。德昭心直口快,恐怕军心浮动,乃入见太宗,请给军将叙功行赏。太宗不等他说完,就怒气冲冲地说:“战败回来,还有什么功劳?还行什么赏赐?”德昭分辩道:“征辽虽然失利,但是平定了北汉,再说各军也不可一概而论,陛下应该分别考核,量功行赏。”太宗大怒,吼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赐也不晚!”德昭非常惶恐,低头垂泪,默然出宫。本来他所处的地位就很微妙,现在他的叔父分明是猜疑他有夺位的野心。他回到自己的住处,默念父母早逝,没有依靠,虽有继母宋氏和弟弟德芳,但宋氏被迁往西宫,出入行动都不自由;弟弟年纪尚小,不懂事理,觉得自己满腹幽衷,无可倾诉,顿生短念,问左右侍者:“你们谁带着刀?”左右忙答道,宫中不敢带刀。德昭走出房门四处寻觅,见茶酒阁上有切水果的刀子,他趁人不备,拿了刀关上门,自己往颈上刺去。等别人开门来救,已倒在血泊中气绝身亡。宫中急忙报知太宗,太宗亦觉出乎意料,前往探视,见其惨状,抱尸大哭道:“傻孩子,我不过说你几句,你就这样!”于是命令厚葬,并颁诏追赠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德昭身后留下五个儿子。

太宗初即位时,廷美的儿子也和他两个哥哥的儿子一样称皇子,女儿称公主。太平兴国四年(979)进封廷美为齐王,后封秦王。廷美也和光义当年一样当了开封府尹,并兼中书令,位在宰相上。外界的舆论都说帝位将依次相传。等到德昭自杀,一年后23岁的德芳也不明不白地夭亡,廷美才开始感到不安。

一天,忽有太宗当年为晋王时的旧僚柴禹锡、赵熔、杨守一等进宫,向太宗密奏,说廷美骄恣不法,谋以自立。卢多逊与廷美关系密切,可能有沟通情事。这话正触动太宗的疑忌,于是召赵普密察廷美事。赵普与廷美本无宿怨,不过一来为报复卢多逊,二来为得太宗欢心,只得从廷美下手。不久,察得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上奏。说卢多逊盼望太宗晏驾,廷美即位,廷美并私赠给卢多逊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当即下诏降卢多逊为兵部尚书,下御史狱,捕系参与其事的中书堂吏赵白及秦王府孔目官阎密等,命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讯鞫,卢多逊及赵白等一一伏罪。太宗下令降廷美为涪陵县公,廷美独对孤灯,凄凉难奈,他默颂着曹植的七步诗,他同样想不通:“既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由于气郁成疾,日渐消瘦,不到一年,就病死在房州了。讣音奏达朝廷,太宗呜咽流涕,对宰相说:“廷美自少刚愎,长大后越发凶恶,朕因他是至亲,不忍置之于法,让他暂时徙置房州,闭门思过,方欲推恩恢复其旧位,谁料他这么快就殒逝了,能不痛心?”下诏追封为涪陵王,赐谥曰悼。从此,与太宗争夺皇位的可能性完全被清除了。太宗此时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不惜歪曲事实,硬说廷美与己非出一母。当时太宗兄弟五人已死其四,杜太后亦已不在,太宗之语无人敢驳。

太宗的长子元佐,为李妃所出,自幼聪慧,长得也像太宗,太宗一直很喜欢他。年长后,有武艺,擅骑射,曾跟随太宗北征太原、幽蓟,回京后拜检校太傅,加职太尉,晋封楚王。其叔父廷美触犯了太宗,元佐力为营救,再三请免其罪,屡受太宗的呵斥。后来听说廷美的死讯,悲愤不已,酿成狂疾。左右有小错,也要手操刀剑砍杀;仆吏从庭前经过,往往弯弓射之。太宗亲自严加训诲,依然如故,而且越来越厉害。太宗很是忧愁,请太医延治,稍有好转。太宗听说颇感欣慰,特别大赦天下。

九月九日重阳节,太宗兴致很好,赐近臣到李昉家中宴饮,并召请诸王宴射苑中。因为元佐病还没全好,就没让他参加。到了晚上,诸王宴罢归去,路过元佐府前,恰好元佐在门外,知道这事,大为恼怒,索性在院内放起火来,殿阁亭台,漫延烧去,一时间烟雾滚滚,火光冲天,等到众人去救,已烧了大半。直烧到天明,还没救灭。太宗听说楚王宫中失火,猜想可能是元佐所纵,命押赴中书,派御史按问,元佐具实以对。太宗怒不可遏,派王仁睿传话说:“你身为亲王,富贵已极,为何如此凶悖?国家典宪,不可私违,父子之情,从此断绝。”元佐的弟弟陈王元佑以及宰相近臣,都前往号泣营救,太宗挥泪道:“朕每读书,见前代帝王子孙不遵家教者,未尝不扼腕愤恨,没想到我家也有这种事!”命将元佐削去封号,废为庶人,安置前往均州。宋琪等率百官伏阙拜表,请太宗恕他病狂,仍留京师。太宗余怒未消,不许。宋琪等再三奏请,方下诏召还。当时元佐已行至黄山,召还汴京后置于南宫,使人监护,不通外事。楚王府中官僚都上表请罪,太宗说:“朕教训他都不从,岂是你们所能教导的?”

至道元年(995),开宝皇后即太祖之妻宋氏病死,太宗不成服,连群臣亦不命临丧。立元侃为太子。诏命颁下,太子行告庙礼,还宫路上,京师士民争相观看,齐声欢呼“少年天子”。太宗听说,心里很不高兴,召寇准入见,对他说:“人心都归太子,把我放在什么地位上?”寇准拜贺道:“陛下选定可以托付神器者,今太子果然得到民心拥戴,这正是社稷之福啊!”太宗这才转忧为喜。入宫,后嫔六宫都来庆贺,太宗颇觉兴奋,破例召寇准一起饮酒,直喝得大醉方罢。

至此,自太宗继位以来的皇位继承问题才算最终得到解决。元侃即后来的真宗。自真宗至南宋高宗,六代八个皇帝都是太宗一系子孙。直到高宗赵构,因无子,过继太祖七世孙,即秦王赵德芳的六世孙立为太子,即孝宗,以后的八个皇帝又转入太祖一系。北宋南宋各九个皇帝,匡胤光义兄弟并称“祖宗”,他们的后代各有八个做了皇帝。兄弟二人轮流当皇帝,其后代也轮流往复,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并且北宋亡在太宗一系手里,南宋亡在太祖一系手里,真可谓平分秋色了。

太宗于至道三年(997)三月去世,终年59岁。

宋太宗代兄称帝之谜

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是开国皇帝宋太祖的弟弟。为什么宋太祖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他没有儿子呢?不是。宋太祖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以下依次为德昭、德林、德芳。老大和老三死得早,宋太祖去世时,还有两个儿子呢!皇位不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这是出于杜太后的安排。

杜太后是个很有本事的女人,宋太祖即位之后,她经常参与决定国家大事。宋太祖很尊重太后,对她也很孝顺。建隆二年(961年)夏天,杜太后生了病,宋太祖亲自侍奉汤药,不离左右。太医们更是穿梭般进出宫内,号脉开方。但是,太后的病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日趋沉重。老太后知道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这天,杜太后把赵普召进宫中,要当着他和宋太祖的面,安排后事。“你知道自己是怎么得天下的吗?”杜太后问宋太祖道。

宋太祖看到太后病势垂危,只顾得抽泣抹泪,竟然无法回答太后的问题。杜太后用带点生气的口吻说:“我正要给你说大事,为什么只是哭哭啼啼呢?”接着杜太后又问了一句:“你知道自己是怎么得天下的吗?”这时候宋太祖才止住抽泣,回答道:“儿所以能够得天下,都是祖宗、父亲和太后积了德,好处传给了我。”

“不对!”太后说:“你能够得天下,只是由于周世宗把皇位传给了一个小孩子,闹得人心不归附。假设周氏立一个年长的皇帝,天下岂能到你手中?你和弟弟光义,都是我生的,你百岁之后,应当传位给弟弟。四海至广,百姓至众,能立年长的君主,才是社稷的福气!”

宋太祖本来就很听太后的话,何况这是太后死前的遗嘱。他赶快叩头,边哭边说:“我一定记住您的话,照您说的办!”

听了宋太祖的回答以后,太后把脸转向赵普,对他说:“你也要记住我的话,千万不能违背。”接着又让赵普就在床边把自己的遗嘱写成文字。为了表示郑重,赵普写好以后,还在末尾写上“臣赵普记”。然后,把这个遗嘱收藏在国家存放机密之文书的地方,由谨慎可靠的宫人掌管。这之后不久,杜太后就与世长辞了。

宋太祖对光义也非常器重,太后去世之后,让他作开封尹,是都城最高的行政长官;又封他为晋王,朝会排班,他的位子排在宰相的上首,以表示地位的崇高。太祖对这个弟弟的恩礼特别厚,多次到他府上叙兄弟友情。光义的府第由于地势高,池子里常缺水,宋太祖亲自督促工役千方百计解决水源问题。有一次光义病了,不省人事。宋太祖一听着急了,赶快前去探视,还亲自点燃艾草,给光义热灸。光义醒了,感到灸得头痛。太祖就用艾灸自己,试验怎么灸才有效而不疼。整整大半天,太祖都呆在光义府中,直到弟弟发透了汗,完全苏醒过来,才回宫去。一天光义在宫中赴宴,喝醉了酒,太祖亲自送他出宫,下殿阶时还搀扶着这位弟弟。普通人这么做算不了什么,皇帝这种举动,可就是表示对光义的特别恩宠。宋太祖曾经对身边的人说:“晋王龙行虎步,一定是个太平天子,我的福德赶不上他!”可见宋太祖是很愿意把皇位传给这位弟弟的。

有一种说法:宋太祖是被他弟弟光义害死的。

这就是“烛影斧声”千古谜了。

宋太宗秘闻

开宝塔寺

宋太宗建造开宝塔寺,用来收藏佛骨。塔高三百六十尺,耗费以亿万计,八年多才修成。知制诰(掌起草诏令的官)田锡曾给太宗上疏,其中有一段话:“众人都说这座塔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我认为上面涂抹的都是民脂民膏民血。”用以讽刺造塔之举,可是皇帝并没有恼怒。

群犬同食

陈兢这个人,是陈朝宜都王陈叔明的后代。他家九代同居,老少一共七百口,没有仆人小妾,上下和睦,各无异言。每当吃饭时,全家都坐在一个大屋子里,没有成年的,另摆一桌。他家有狗一百多条,一起在一个大槽子里吃东西。其中有一条狗没来,群狗也都不吃。唐僖宗及南唐的皇帝都不时表扬他家的门风,南唐开宝初年免除了他家的徭役。到了陈兢这辈,子孙后代愈来愈多,经常苦于没有粮食吃。知州康戬向朝廷上奏此事,太宗皇帝发下旨意,让州里每年给他家发放二十石粮米。以后陈兢死去,他的堂弟陈旭只接受十石粮米,多则不要。当时正赶上歉年,粮食很贵,有人就劝说陈旭把发放的粮食全部接受过来,吃不完卖掉它,也能赚一笔钱。陈旭说:“朝廷体念我家缺吃的,才贷以公粮,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宋太宗听到之后,深加赞叹。

半部《论语》

宰相赵普去世,宋太宗非常震惊和悼念,对身边的大臣说:“赵普一向尽忠报国,真是治理天下的重臣。”没说完就已泪流满目。宋太宗停止上朝五天,追封赵普为真定王。

赵普性格深沉,态度严峻。年轻时学习做小吏一类事情,没有什么学识。等他做了宰相,宋太宗就劝勉他多读点书,于是他在公务之余,专心读书,手不释卷。每天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取书诵读,有时一读就是一天。等到第二天处理政事,非常干脆利落,毫无倦意。他去世以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没有别的书,竟是一部《论语》(二十篇)。

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说过:“我有《论语》一部,用半部帮助太祖打天下,用半部帮助陛下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太宗听了以后颇为赞许。

登楼观灯

宋太宗在元宵节那天晚上亲临斡元门楼观灯赐宴,看到京城的繁华景象,就告诉旁边的大臣:“五代的时候,生灵涂炭,百业凋敝。周太祖从邺南回来,老百姓都遭到烧杀抢掠。地上战火纷纷,天上灾星屡现,见者无不胆战心惊。当时人们认为不会再有太平的时日了。后来,我亲自管理政务,国家各种政事才初步走上轨道。我经常想这是上天之所赐,才达到如此繁荣地步;但是,治理烂摊子还全在于掌权的人。”宰相吕蒙正听完之后,就站起离座,说:“我们到这里都是坐轿子,这么多轿子在这里,老百姓都要跑来看热闹,所以市面才如此繁盛。我曾经看到离京城没几里的地方,有许多受冻挨饿而死去的人。希望陛下要看到近处,还要看到远处,这才是老百姓的幸运!”太宗的脸色顿变,但没有吭气。吕蒙正说完,从容不迫地回到座位。和他一起的大臣,都称道他的刚直不阿。

宋太宗立太子秘闻

三皇子侃被立为太子

太宗即位以后,一直没有立太子。大臣们担心万一太宗突然有个好歹,因为没有合法继承人而发生变乱,认为这是国家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一天,大臣冯拯上疏太宗,提出早立太子,以定国本。无奈太宗对大臣们的苦心却不理解,似乎一说立太子,就意味着自己的宝座不长了。因此,他看到冯拯的奏疏,大为恼火,训斥冯拯多管闲事,下诏把他贬到岭南。从此以后,朝廷内外再也不敢提立太子的事了。

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寇准从青州(今山东益都)调到中央任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谏院的长官,职务是议论朝政得失。他拜见太宗时,再次提出早立太子的问题。也许这时太宗年纪大了,感到这事已非办不可,不仅没有训斥寇准,反而和颜悦色地问寇准道:“在我的几个儿子当中,您看可以把国家托付给哪一个?”寇准答道:“陛下为天下选择国君,不应当和妇人、宫中人商量,也不应当和近臣商量,应当由陛下独断。您看谁能深孚众望,就选择谁。”

太宗低头思考了好大一会儿,又让其他人都退下去,这才对寇准说:“您看襄王可以吗?”寇准答道:“知子莫若父。圣意既然以为可以,我希望就决定下来。”随即,太宗下诏以襄王为开封尹,并且进封寿王。襄王名元侃,是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太宗下诏立寿王元侃为皇太子,并且把他的名字改为赵恒。

太宗为什么不愿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二儿子陈王元佑呢?是不是太宗不喜欢他?不是。元佑姿貌雄毅,沉静寡言。老大元佐得了狂病之后,他被封为开封尹。这是太宗当皇帝之前担任过的官职,可见太宗是很器重他的。他当了五年开封尹,政事没有过失,说明也很有本事。但是,他没有当皇帝的福气。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的一天,元佑早起上朝,刚刚坐下,觉得身体不舒服,赶快退回府中休息。太宗放心不下,亲自到他府中探视,见他病势已十分沉重。太宗急得“元佑!元佑!”连叫几声,起初陈王还能够答应,稍过一会儿,就一命呜呼了!这才轮到老三元侃接班。

从唐末以来,政局多变,争战不休,册立太子的典礼,已经废止将近一百年。这次立赵恒为太子,太宗下诏大赦天下,还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全国都非常高兴。

对于训教太子,太宗十分经心。为了使太子尽快学好安邦治国之道,太宗让李至、李沆作太子宾客(职责是调护、侍从、规劝太子)。太宗明谕太子要以师傅之礼敬事李至、李沆。太子也的确尊崇宾客,见了宾客,一定先施礼,每回迎送宾客,都要到门口。李至、李沆觉得礼数太重,就上表给太宗,说委实不敢当。太宗下诏答复说:“我看古来贤明的君主,都要挑选德才学识兼备的人辅佐太子,使太子得到良好的调护。二位重任在肩,所以朕规定了特殊的礼数。用不着谦谢,希望体谅朕的用心。”

李至、李沆非常感动,晋见太宗,当面感谢。太宗又对他们说:“太子贤明仁孝,国家的根本就牢固了。卿等务必尽心诲导,太子言行合乎礼数,就赞助他;做事欠妥当的,一定要认真规劝。至于古圣先贤的经典,有益于做人处事治国的义理,这都是卿等十分熟悉的,用不着朕一一嘱咐。”李至、李沛不敢辜负太宗的厚望,尽心辅导太子。太子生性聪慧,经籍史书稍加讲解,即可明白,记性也好,很快就能背诵。二李看到心血得到补偿,非常高兴。他们心想,太子日后一定是个贤明的君主。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太宗患病,精神委顿,无力上朝,只能在便殿处理政事。内侍王继恩因为在太宗即位时立有大功,受到信任,很有权势。他看太子赵恒颇为英明,一时登基,自己权势难保,就偷偷和参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龄等,谋划立已经被废的楚王元佐。内侍有机会接触皇后李氏。他就在李皇后面前说太子的坏话,以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天,宰相吕端到宫中看望太宗,见太子不在太宗身边,心中产生了怀疑。吕端心想,圣上病危,太子必须不离左右,以防变故发生不测。他写了“大渐”两字,让亲信送给太子。“大渐”就是皇帝病危的意思,他用这两个字提醒、催促太子,疾速入宫侍奉太宗。

这年三月,太宗驾崩,终年五十九岁。太宗一咽气,王继恩就给李皇后出主意,让她召宰相吕端入宫,想借助吕端,实现他们的预谋。其实,吕端早已怀疑王继恩了。当王继恩去见吕端,传达皇后召见的旨意时,吕端对王继恩说:“请你到书阁里看个东西。”等王继恩一进去,吕端立即把门从外面锁了起来,然后自己火速进宫。

李皇后看到吕端进来,说道:“皇上驾崩,应该立长子为嗣,这样顺理成章,你看应该怎么办?”皇后本来是启发吕端同意立元佐,但是吕端却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的今天。天下都知道寿王是太子,怎么能够再变动呢?”吕端义正辞严,皇后无言以对,只好让太子寿王赵恒即位。

当群臣在殿下朝拜新皇帝时,吕端抬头一看,新皇帝在帘子后面,看不清面目。会不会有变故呢?他大着胆子拾级上殿,请侍臣卷起帘子,看清楚的确是太子,这才下殿引导群臣舞蹈叩头,齐呼“万岁”。这个新皇帝就是宋真宗。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名人传

    中国古代名人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历史每走到关键处,总要凸现出几颗辰星,或明或淡,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中有英雄豪杰,也有跳梁小丑;或流芳千古,或遗臭万年。因为他们的出现,才演绎了中国历史的奇丽壮阔与丰富多变。他们身上浓缩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彰显着中国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 向前进

    向前进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奋斗和成长的故事。“傻根”“阿炳”“许三多”,谁才是真正的王宝强?一个农村孩子八岁时的梦想,在十六年后变成了现实。这不是传奇,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少林寺学艺六年。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北影厂的门口蹲候三年,只为有一个说台词的角色。为了这个梦想,他在工地上搬砖、运沙,挥汗如雨。为了这个梦想,他和所有一样有梦想的年青人一样,离开家乡,走在奋斗、成长的路上。他用十六年,完成了这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他用不抛充不放弃的精神制造了一个喧器时代的梦。每个梦想皆能成真。王宝强独家陈述关于命运,关于机缘,关于成长,关于情感,关于亲情的全方位思考。
  • 董其昌与松江派

    董其昌与松江派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与松江派》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改革斗士——商鞅

    改革斗士——商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中国古代三大女王就是这么霸气

    中国古代三大女王就是这么霸气

    王咏星编著的《中国古代三大女王就是这么霸气》讲述了:历来,至高无上的皇位都是男人的专用品。可是,吕雉、武则天、慈禧,这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三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却能把国家大事和男人们控制在股掌之间。她们究竟是怎样的女人?究竟是什么让这三个女人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屹立不倒?接下来,就让《中国古代三大女王就是这么霸气》带着大家一起揭开蒙在这三个神秘女人脸上的面纱!
热门推荐
  • 苍穹天宇

    苍穹天宇

    从天空上往下看,南海美丽异常。但是这也仅仅是南海的冰山一角而已,真正的南海是有着十足的杀机的地方。这一点王震再清楚不过了。这一次他来到南海,就是我为了清除这里的一些敌对的势力,在他看来,这些南海的家伙实在是一群罪大恶极的生物。南海是妖族和魔族的聚居地。
  • 巅峰透视小神农

    巅峰透视小神农

    【免费火爆—轻松种田】青年李闲云,偶得上古神瞳修炼之术,拇指大小的玉石竟能化成灵液,滋养百亩良田!活色生香的生活就此开始!水润灵透的村花脸色红红:“李闲云,今晚小树林不见不散哦……”【ps1:寻简体漫画出版渠道】【ps2:看到就是缘分,你不收藏一下啊】
  • 妖鬼觉醒

    妖鬼觉醒

    左小玄觉醒罕见妖力血脉,发现父亲遗留下的一枚血骨珠,无意间搅动乾坤。妖界,血鬼界,尸鬼界,阴鬼界,夜叉鬼界。。。。。。风云莫测,神秘来袭。自上古大妖湮灭,人类武装兴起之后,危机再临。拼命搏杀,退却强敌,却发现更肆意妄为的妖鬼世界在前方等待。妖鬼临城,平静不再。美女我也就忍了。但。。。。。。能不能别让我吃恶心的虫子,左小玄如是说。———————十年磨一剑,凡铁成灵兵;蜗牛虽小,却也可遨游星空。
  • 不朽真魔

    不朽真魔

    一念便是万年,昔日魔头,后世重生,游走于正道,隐身于黑暗。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大魔头,也是一个执着于大道的逐梦者。
  • 就业与创业指导

    就业与创业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 欺仙骗圣

    欺仙骗圣

    他是在学校厕所抽烟被抓后,全校通告的不良分子。他只是偏科于幻想文学的屌丝一枚,却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学渣。当某个百无聊赖的星期天,他躲在厕所里享受生活时,一个绝美的女人破门而入然后质问他:“你是谁,你怎么在圣墓里?”对,他穿越了,厕所变成了圣墓,而他被怀疑是圣人重生。就这样,他带着寿元系统,揭开修真界惊人之谜。他耍了仙圣,就在他嘶声尖笑时,一只黑手让他陷入一场惊天的阴谋。请看,少年如何欺仙骗圣,享受,一段爆爽之旅……
  • 魔界工会之霸气

    魔界工会之霸气

    尿,这个字很少用了,这里不指(niào),而是(suī)。霉运或不如意的事情。有的地方讲尿人,尿事,代表着倒霉的人,倒霉的事。------------------------吴奈就是尿人,遇到的事情,也是尿事不断。错入魔界,便进入了魔界工会,本以为可以闯荡一番事业,可惜会长是个色胚,成员不过数人。那新型的工会联盟组织,却惹怒了老的顽固派,魔界元老,一场你争我夺,殊死之战无法避免……这里没有输赢,只有生死。-------------------------求推,求收藏,求勉励,THKS
  • 相公个个太腹黑

    相公个个太腹黑

    敢说本姑娘只是棋子?哼哼,我也觉得被这个臭男人的臭手捏过了我这颗棋子,脏死了!呀呵,皇上美人的脸摸着皮肤真不错,什么?怀疑我不是女人?哇啊,美人爹爹,蹭蹭!嗯哼?这个美人胸口怎么是平的呢?莫非是太平公主?
  • 富爱穷追

    富爱穷追

    她善解人意,美丽善良,而且家庭殷实,儿女满堂,却红颜薄命。他温文尔雅,相貌堂堂,而且满腹经纶,事业却不尽人意。是网络把他们牵到了一起,她不舍他的一表人才,他眼红她的万贯家财。双方为得到各自的目的,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暗中运筹,都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却没想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华丽外衣的遮掩下暗藏着弥天玄机。最后的赢家,究竟会是谁?
  • 尸怅

    尸怅

    何为尸,世人皆说是怨气而生,但又有几人懂得其心,无痛无觉是其所愿吗,只有其心在动,爵位栖身养尸,夺运修神无灭。僵尸中不同的道,亦可压制万股诸天。不复被人欺凌之命运,踏上逐鹿天下之洪流中,而不是在黑夜中被人欺凌所在。用执念破苍穹。成就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