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21日,苏联第一型洲际弹道导弹R-7远程发射试验成功,并于1959年入役。紧随其后,美国第一型洲际弹道导弹SM-65在1958年11月28日完成全程试验,同样在1959年入役。60年代我国掌握核武器技术之后,洲际弹道导弹也被提上了日程。1965年3月,负责规划两弹一星的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编号命名为“东风五号”,并下达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要求1971年首飞,1973年定型。根据当时的技术水平背景,东风五号的定位是一种发射井基,二级、液体推进的洲际弹道导弹。
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选用了偏二甲肼作为燃料,四氧化二氮作为氧化剂。发动机的基础是北京万源的YF-20B。导弹第一级发动机称之为YF-21B,又名DaFY6-2发动机,由4台独立工作的YF-20B发动机通过机架并联组成,航向控制采用泵前摇摆方案;第二级采用一台主发动机YF-22B和4台游动发动机YF-23B组成,YF-22B和YF-23B又称DaFY20-1和DaFY21-1发动机。从技术源头而言,YF-22B/DaFY20-1就是YF20B发动机的高空版。为了提高精度,导弹还采用了单组元无水肼弹头姿控发动机。制导系统选用平台-计算机方案,采用三轴稳定平台,静压气浮陀螺,先进弹载计算机。液体推进剂的贮箱采用高强度铝铜合金,减重30%,可以有效提高射程。其他的研发重点还包括碳/石英端头防热材料,高硅氧布斜缠热压成型工艺制造等。
东风五号作为我国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相关数据一直被严格保密,迄今尚未公开。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没有任何分析东风五号性能的依据。长征二号和风暴一号两种火箭与东风五号密切相关,有一定的参数是公开的,因此可以根据常识来借鉴这两种火箭的数据。再就是国内在报道一些与军工相关的科研成果、尤其是树典型表彰的时候,往往会透露一些信息。与洲际弹道导弹相关的话题基本都是以“远程运载火箭”的名义公开出来。有了这样一些公开的信息渠道,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非业内人士也可以通过筛选和分析推知一二。
从西方公布的信息看,所给出的东风五号的性能数据较为统一。典型的例子是The Cox Report、Janes Missiles and Rockets等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官方报告或者资深研究机构材料。
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看到对东风五的如下描述:弹长:32.6米;第一级长20.5米,第二级7.5米,弹头及附件长4.6米;弹径:3.35米;弹重:183吨;载荷:3000-3200千克;弹头当量:400万吨TNT;射程:12000千米;制导: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空间计算机;精度:500-2000米;部署:发射井和发射台;发射准备时间:120分钟,或30-60分钟从后两种信息途径的对照看,国外信息的总体描述应该和实际情况误差不大。
射程方面可以根据载荷进行估算。长征二号和风暴一号的LEO近地轨道载荷分别为1800千克和1500千克。以这个水平而言,如果携带弹头重量为3100千克,则射程很难超过10000公里。考虑到当时苏联的欧洲部分也是核打击能力需要覆盖的范围,并且10000公里已经可以涵盖美国西海岸,这一射程还是勉强堪用的。
在东风五号设计定型后,在1989年秋季的抽检飞行试验中打出了最佳精度。我国的空、海基核力量均无法实现远程打击,投射能力明显弱于先进核大国。作为唯一的洲际打击力量,东风五号在我国的核威慑力量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东风五号的研发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而定型之后亦非一劳永逸。由于我国技术底子薄弱,国外技术发展速度迅速,东风五号的出现仅仅是解决了洲际核打击力量的有无问题而已,在优劣问题上仍然没有提供选择的余地。因而东风五号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更新一代洲际导弹彻底取代它之前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命题。
在新一代导弹全面部署之前,东风五号仍然要支撑起核威慑的重任。为了面向新的要求,东风五号甲改进型洲际弹道导弹应运而生。在目前公开的信息中,东风五号甲的名称已经被提及。可见这一型号并非单纯外界所猜测的名称。相对于东风五号原型,东风五号甲主要改进的是发动机性能和打击精度,弹头也有所改进。
东风五号发动机燃烧室中首次采用了先进的声腔技术,有效地抑制了发动机的不稳定燃烧,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三级末修姿控发动机首次采用了双组元推进剂,在研制过程中,攻克了喷注器、燃烧室抗氧化高温涂层等一系列技术关键,大幅度地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开创了我国双组元末修姿控发动机的研制新领域。一、二级发动机的性能提升明显有助于射程和载荷的提高,而双组元末修主动姿态控制发动机对于弹头精确再入有重要影响。加上推进剂可能同样有所进步,东风五号甲的射程应明显大于12000千米,根据载荷分配的不同,射程在13000-15000千米之间,真正实现了全球覆盖的能力。
在东风五号甲取得明显进步之后,东风五号的发展并没有停止脚步。MIRV分导式多弹头可以显著提升导弹的突防能力,在导弹防御系统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坚固的盾牌需要越来越锐利的长矛予以制衡。由于东风五号甲是国内较为成熟、内部空间最大的洲际导弹,因而选择其为平台发展出携带MIRV的型号应当是明智之举。
按照目前对于洲际弹道导弹的定义,射程要达到8000千米以上,由是可知,苏联、美国和中国各自的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分别是R-7/SS-6、SM-65C宇宙神和东风五号。由于出现年代较R-7/SS-6、SM-65C宇宙神晚了20年左右,东风五号在大部分性能上都明显超过另外两种导弹。R-7/SS-6所采用的是液氧/煤油推进剂,具有较高的比冲。但液氧需在-183℃以下的低温下保存,临近发射才能加注进入箭体贮箱。并且加注过程中需要用氮气吹除冷凝水汽并泄压。这对于需要快速反应的弹道导弹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而东风五号等采用的N2O4/UDMH属于可贮存燃料,常温下就能方便地贮存和运输;并且无需高温点火,燃烧剂与氧化剂接触即自动点火,不会存在中途熄火的问题。因而在反应速度上R-7/SS-6明显落后。这也直接导致其少量服役后不久即被SS-7、SS-11等导弹淘汰。但是N2O4/UDMH也有非常显著的缺点:具有很高的毒性,在贮存、加注和发射过程中容易泄露导致污染和事故;并且贮存在导弹内部时对管路和贮器具有强腐蚀性,影响使用性能。
东风五号甲/乙与原型相比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射程等性能上达到了大力神2和SS-18MOD5的水准;在打击精度方面,三、四十年的积累自然使得东风五甲/乙明显超过大力神2,接近10年前SS-18MOD5的水平;而在载荷/重量比上面,由于作战侧重点的不同和技术上的差异,仍然没有达到大力神2和SS-18MOD5的级别。
对于我国而言,任何时候都是第一步先解决有无问题,然后才讨论好坏问题。东风五号则是扮演了这一角色。尽管比起国外20多年前的同类产品并无优势,但从“零”到“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东风五号赋予我国的远程核打击能力是构建核平衡、提高威慑力的关键筹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东风五号甲/乙则分别实现了全球覆盖和多弹头突防能力,在国内均属首创。作为改进型号,东风五号甲/乙的作战性能有较大的提高,一定条件下可以满足作战需求,未来一段时期还将继续扮演我国核威慑力的重要筹码之一。
同时也要看到东风五号甲/乙在新时期下仍有不足。固体燃料弹道导弹以其易贮藏、体积小、结构简单的特点,获得了生存能力和反应能力方面的极大优势,因而在新一代弹道导弹中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固体燃料导弹的身影。这一点与追求经济性的商业火箭采用高比冲、环保化的改良型液体燃料完全是两个迥异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新一代弹道导弹的“固态化”也是早就被确定为方向。同时,新一代弹道导弹强调高打击精度,星光修正乃至末制导技术都有所应用,大幅提高了精确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另外,在导弹防御系统日益发展的今天,突防能力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快速燃烧缩短助推段、机动弹头、抗激光处理等新技术均已崭露头角。在上述方面,东风五号家族很显然不能充分满足需求,必然需要新型弹道导弹来配合、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