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尤其是赵国,是燕国的防火墙,没有了这道防火墙,燕国分分钟都会歇菜。
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了,太子丹找来了自己的老师鞠武,想跟他商量一下怎么对付秦国。
鞠武老师看了一下天下的形势,很悲哀地预测道,只要秦国人想下手,天下就没个安稳的地儿。接着又劝太子,为啥因为秦王不待见你,你就要跟他过不去呢?
现在摆在太子丹面前的,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整个燕国还能撑到什么时候,虽然他也知道,搞秦国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但他还是想让老师拿个主意:那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鞠武老师感到很为难:让我再好好想一下。
玩儿把邪的吧
就在鞠武老师思考对策的空当,一个人来到了燕国——得罪了秦王政的秦将樊於期。
樊於期是怎么招惹秦王政的,我没有找到确切的史料记载。不过,看样子是得罪得不轻,秦王政不仅诛灭了樊於期的三族,并且还拿出黄金千斤、食邑万家,来悬赏他的人头。
就这价码,不是血海深仇绝对不值。
有好事者认为,是因为樊於期明了秦王政的身世,所以才遭受到这么残酷的待遇。
这基本上就是扯淡。
一个外姓人都知道了秦王政的血统不纯正,秦国的那些王族成员会干看着?
秦王政就是没啥事儿,下面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那个位子呢,要是冒出一个血统的丑闻来,这些王族成员还不得高兴到天上去,趁机把他拉下来。血统纯正的人才能坐在那个位子上,这是当时的宪法,理儿也全在这些王族成员一边。
也有人说,樊於期就是那个被李牧打败的桓齮。
桓齮因为让李牧修理了,所以享受到秦王政给他的如此残酷的待遇。
这个说法也有问题。
秦国对打了败仗的将领那是相当不客气,但还到不了灭三族的程度,只有打败后投降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这个待遇(参见范雎的未遂下场)。
公元前247年,蒙骜让五国联军追到了函谷关,但是并没有耽误他以后继续统兵作战;后来李信败得更不像话,那也依旧为灭掉燕国和齐国作出了一定贡献。
在我看来,樊於期可能跟秦国发生的一桩谋反血案有牵扯。
始皇帝八年(前239年),秦王政的兄弟长安君成蟜,率军又去找赵国的麻烦。不知道为什么,成蟜突然反戈,结果成蟜本人死在了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
除了成蟜本人,此次出征的所有秦军将士也几乎全部被处死,屯留当地的老百姓也跟着倒了霉,被迫搬家到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
我怀疑,樊於期本人也参与了这次谋反,有可能还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否则,除了谋反,樊於期不会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秦王政也不会开出那么高的价码要他的项上人头。
不过,从屯留谋反到太子丹私自逃回燕国,其间已经过了七八年,这些年来,樊将军又躲在哪里呢?
不好臆测。
樊於期逃到燕国后,见到了太子丹,两个同样被秦王政虐待的人,一见面就是心有戚戚焉,啥也别说了,先安排住处吧。
鞠武老师听说了以后,赶紧前来劝谏:你偷偷跑回来,就够让秦王上火的了,现在怎么敢再收留樊将军呢?你这是“麻烦不找你,你找麻烦”么。
接着,鞠武老师给太子出了一个主意,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去。
太子丹忽然很硬气了:就是死,我也要收留樊将军。
鞠老师很无奈,只好由着太子,毕竟人家是未来的领导(可惜到死都没有上位,只是一个太子)。
接下来,鞠武老师把自己想了很长时间的主意拿出来给了太子。
没啥特别新鲜的,还是老把戏——六国合纵。不过,这一次,鞠武老师给这个老主意增添了一点儿新元素,花钱雇匈奴人当雇佣兵。
鞠老师的主意实在是高。
高者,上不接天,下不着地,没有用也。
即使齐国放弃永久中立的基本国策,东方六国再次合纵,结成反秦联盟,他们愿不愿意让匈奴人也来掺和一把呢?
在中原诸侯看来,秦国虽然不是个东西,但他好歹还是周天子分封的,匈奴呢,跟中原诸侯一点儿共同语言都没有,是正经的外族。也就是说,六国跟秦国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算是兄弟萧墙,让匈奴人掺和进来,那就变味儿了。
再假设六国都同意匈奴掺和进来,还有一个问题。
十支筷子绑到一块儿,的确是很难被折断。但是,人不是筷子,国家更不是筷子。
东方六国加上异族的匈奴,捆到一块儿,并不能马上做到军民团结如一人,还得要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才能整合出战斗力。
这需要时间。
显然,那个瞎了眼的时间老人,并没有站在他们这一边。
太子丹也认为,老师的这个点子太消耗时间,他实在等不起。
正途是没什么指望了,那就玩儿把邪的。
鞠老师毕竟是太子的老师,只会正招,不会玩儿邪的,但是他隆重向太子丹推荐了一个人——善用邪招的田光。
听说燕国有这样的人才,太子丹相当高兴,希望老师能够给自己搭个桥,见识一下田先生。
看着自己这个心急火燎的学生,鞠老师还能说什么呢。
照办吧。
鞠老师找到了田光先生,向他通报了一个情况,太子殿下打算跟他商量一下国家大事。
田光先生也是痛快人,没有磨叽什么,一口就应承了下来,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动身前去拜访太子。
太子殿下相当懂礼数,并没有摆未来领导人的架子,不但亲自出来迎接,而且还倒退着为田先生在前面引路。双方落座后,太子也不敢摆主人的谱,而是避席。
避席是怎么回事,参见易中天先生的汉代风云人物窦婴篇。
把无关人员都清理出去后,太子丹很虔诚地向田先生请教该如何对付秦国。
田光先生推说自己年纪大了,已经不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没法完成接下来的任务。不过,田先生也没有让太子殿下绝望,而是向他推荐了一个能够完成任务的年轻人——荆卿。
太子丹总算保住了心头的一丝希望,他希望田先生出面,帮自己联系一下荆卿。
田先生答应得依旧很痛快。
正事谈完了,田光先生告辞。
太子殿下依旧那么懂礼貌,亲自把田先生送到大门外。
然而,临别之际,太子丹的一番话,暴露了自己内心的小家子气:咱们商量的都是些国家大事,千万不要走漏风声啊!
你叫人来商量国家大事,又怕别人走漏风声,什么意思啊?!
就太子丹这个德性,他的器局一望可知。
听了太子的这番告诫,田老先生笑得岔儿气,一个劲儿说:知道,知道。
田光提到的荆卿,就是荆轲。
荆轲,卫国人,跟前面的吴起、商鞅两位牛人是老乡,祖上是齐国的庆氏。
荆轲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杀手,他也是个读书人,捎带着练习了一下剑术。荆轲学习的专业,是战国末期的热门专业——法家学说,精研法家三派中的“术”。
学成后,荆轲也曾经游说过本国的领导人卫元君,可惜,卫元君并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离开卫国后,荆轲开始周游列国。
从此,荆轲放弃了自己所学的第一专业,开始钻研自己的第二专业——剑术。
来到燕国后,荆轲感觉当地那些杀狗的很对自己的脾胃,也就在这里停下了流浪的脚步。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也许荆轲就不该读那么多书。
除了这些屠狗辈,荆轲还结识了一个音乐家:善于击筑的高渐离。
天生好酒的荆轲,每天就跟这些屠狗辈打成一片。酒酣耳热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情到深处,或放声大笑,或痛哭流涕,权当周围的人就是空气。
看到荆轲这么一个大知识分子跟自己主动搅和在一块儿,这些狗屠辈很是感动,不称呼他的名姓,而是尊称他为荆卿。
都城蓟来了这么一个人物,当然瞒不过时刻关注各种形势的田光。
田光先生虽然是地头蛇,但是并没有欺生,反而是对荆轲相当友好,他知道这个人是个不一般的人。
接受了太子安排给自己联系荆轲的任务后,身躯已经佝偻的田光马上找到了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