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1993 -1997年宏观经济运行
1992年以前的三年,我国经济处在“治理整顿”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一段时期。其背景是1988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8.8%,全国各地发生商品抢购热潮。中央政府被迫从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政策紧缩投资和货币供应,结果使得物价上涨幅度迅速下降。到199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到3.1%,与严厉的紧缩政策相伴随的是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跌,当年经济增长速度仅为3.8%。
1991年起为了扭转经济下滑局势,中央政府开始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全国出现了新一轮的改革热潮和发展热潮,中国经济也出现了迅猛扩张的势头。随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又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结果199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从1991年的9.2%跃升到14.2%!在这次经济高涨中,各地出现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证券热。此阶段经济扩张的特点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加,政府主导色彩浓厚。据统计,199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61.8%,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郭树清,2005)。
到1993年上半年,我国再次面临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从1993年7月开始,中央政府为了治理经济“过热”,开始采取严厉的紧缩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主要有严格基建项目的审批;提高利率实行保值贴补储蓄;严禁资金流向房地产。由于经济政策效果具有时间滞后的特点,到1994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24.1%,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但此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快速下降,到1997年降到2.8%,紧缩性政策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不断下滑,到1997年降为8.8%,低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增长速度。仅从CPI和GDP增速看,1997年宏观经济调控已经达到了“软着陆”的政策初衷。但由于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惯性很大,加上1997年下半年开始突然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经贸环境造成的严峻挑战,我国宏观经济从1998年开始进入了一个事先没有意料到的不景气阶段。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1993-1997年间我国经济平均保持了11%的增长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消费物价指数CPI在这段时间的平均上涨幅度也超过10%,达到13.4%,更是远远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水平。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来看,这一阶段平均增速高达26.6%,高于1981-2004年间20.2%(国家统计局,2005)的平均增速。当然,由于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政策调控,从199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直线下降,以致到1997年降到8.8%,远远低于1981-2004年间平均增速。
从广义货币M2看,这段时间的年平均增速达到29.2%,这么高的速度即是物价涨幅过大的重要原因,也反映经济增长处于过热的状态。
3.2.2 1993 -1997年样本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分析
首先看看这些样本公司的描述统计。
为了深入分析这个时期宏观经济运行对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我们增加了企业资产负债率与流动性指标的描述统计。在这个阶段,资产负债率的平均水平为45.6%。
从回归结果看,无论是当期的托宾Q还是滞后托宾Q,都没有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产生显著影响。也即企业的投资决策没有将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或评价纳入考虑范围。这段时间也正是中国证券市场逐步建立、发展的阶段,规则不完善,价格信号也很难准确反映企业基本面的信息。
与采用当期托宾Q的回归结果一样,企业投资对于现金存量非常敏感。由于采用SALEK的模型3拟合优度较高,说明销售收入对于企业投资变动的解释能力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