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93000000034

第34章 唐代茶文化

唐代天下人普遍好饮茶,尚茶成风,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饮茶之习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茶叶还通过海陆交通流至国外,香飘万里,充当了中国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使者。作为茶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唐代出现了茶圣陆羽和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著述——《茶经》。《茶经》奠定了茶文化著述的典范,而其中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更是流传海内外,历久而弥醇。

遍植南北,名品益出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事在四五千年以前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茶的记载,遍见于当时史书和文学作品。人们对于茶的称呼也较多,诸如:茗、过罗、皋芦等。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社会生产力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充裕,经济、文化等均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盛况。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饮茶习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逐渐演变为一种人们热衷的文化现象。唐代饮茶风习盛行,茶叶消费量猛增,因此强烈地刺激了茶树园圃业的大发展,茶树种植区域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显著提高。根据陆羽的《茶经》、李肇的《唐国史补》以及《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当时产茶地区主要有“山南、淮南、浙西、浙东、剑南”5大区域,共计42州。这些地方覆盖了相当于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省区,西北到陕西汉中、安康,西南到云贵高原的西双版纳,东南到福建的建瓯、闽溪,南达五岭两广。据记载,蜀地新安茶“自谷雨以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

这时“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出”,出现了许多人们公认的色、香、味俱佳的名茶,诸如剑南的蒙顶石花茶,湖州顾渚紫笋茶,东川的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峡州的碧涧明月、芳蕊,福州方山的露芽茶等,皆为名茶之佼佼者。其中首推蒙顶石花茶品质绝佳;顾诸紫笋茶和常州阳羡茶,被选为贡品,质量可与蒙顶石花茶相媲美。

茶树种植的扩大和制茶业的兴起,使江南广袤的穷乡僻壤得到大力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茶叶通过大运河水系和丝绸之路,舟车相继,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和西域。“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政治失常,民生凋敝,国库空虚,财政困窘,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当时人的说法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德宗时,判度支侍郎赵赞以“常赋不足”为藉口,自建中元年(780)开征茶、漆、竹、木税,税率从价征10%。继而,又征收单一税种的茶税。穆宗时茶税增加50%,对茶农进行横征暴敛。大和九年(835)唐政府进一步实行“榷茶”制,由政府垄断茶叶生产和贸易。政府通过低价向农民收购,高价向商人售出的手法,一买一卖,转手之间,除税额以外,还取得了惊人的差额。

尚茶成风

茶文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精神艺术享受,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盛唐伊始,饮茶风习日益兴盛。饮茶风俗渗透了思想意识形态、典章制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内容,茶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引人酷爱。“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朝野上下,寺观僧道,饮茶成风,盛极一时。饮茶成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僧侣道士等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他们追求闲情逸趣,抒发情怀的手段。

据记载,德宗李适“好煎茶”,煎煮时于茶中加入“苏椒之类”,宰相李泌作诗赞它“旋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宣宗大中三年(849),洛阳有个和尚年龄130岁,宣宗问他吃什么仙丹妙药,和尚回答说:“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过百碗,不以为厌。”皇上又问:“生病否?”和尚回答说:“何需魏帝一丸药,只需卢仝七碗茶。”牛李党争时著名的宰相李德裕,著名诗人卢仝、白居易等,均为饮茶、评茶的魁首。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诗曰:“……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玉川子是卢仝自号。这就是“卢仝七碗茶”的历史典故,卢仝也因此而被称为“茶仙”。白居易也作了许多著名的咏茶诗,如《食后》:“食后一觉睡,起来两瓯茶”,“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文人雅士以馈赠茶叶联络感情,表示友谊。陆赘当凤翔郑县县尉,回江南探亲,路过寿春。寿州刺史张镒也是名士,陆赘前去探访,两人相谈极其融洽。临别时,张镒赠钱百万给陆赘赡养老母,陆赘不受,只收下“新茶一串”,说:“敢不承君厚意。”诗人薛能《谢刘相寄天柱山茶》:“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惜恐被分嫌利市,尽应难觅为供堂。粗官寄与真抛却,赖有诗情合得尝。”诗人赞誉天柱山茶之醇美,连仙桃、灵药在它面前都失去了香味,认为只有诗友之间最真挚、最高雅的友谊才消受得起。不少诗人则沉浸于茶的高洁品性中,以其陶冶情操。皮日休诗云:“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衣香是烟雾。”陆龟蒙则赞誉茶人“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除此以外,民间饮茶风习也非常普及。“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严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师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茶,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饮茶风习还远及边陲,传播范围之广,也属空前。德宗初年,“常鲁使西番,烹茶帐中。蕃使赞普问曰:‘此何物也?’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可见中土名茶远销边陲,名品应有尽有。

相应于饮茶风俗的大发展,饮茶器具也全面地发展起来。以金银、陶瓷等材料制作的茶笼子、茶碾、茶钵、茶罗、风炉等制茶工具及注子、扁提(即茶壶)、茶盏、茶托等饮用器皿,使烹茶、饮茶更加精进完善,更加富有情趣,使大发展中的茶文化锦上添花,越发多姿多彩。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秘色瓷、金银平脱瓷、玻璃茶具,基本完整地展现了唐代后期制茶、烹茶、饮茶的“庐山真面目”。

精工细作

唐代人们制茶叶的方法约有4种: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粗茶、散茶两种,分别是将采收的茶叶,用刀切碎,置于釜中煮饮;或将新采茶芽,直接放进釜中煎煮,取汁饮用。这是汉魏以来传统饮茶方法的继承发展,沿用至今,北方人俗称“罐罐茶”。末茶与饼茶是唐代制茶工艺技术与饮用艺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又是技术与艺术有机的结合。末茶是将采摘的茶叶经焙烘,碾研成末,煎煮饮用。饼茶则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制茶、烹茶、饮茶方法,它是将采摘的茶叶经“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等工序,加工制作,再供饮用。所谓“蒸之”,是将新茶放进釜甑中加热蒸焙;“捣之”是搓捻、捣碎;“拍之”是将茶末用模具拍压成饼,饼有圆形、方形,还有美观的花形、鸟形,仿玉器的圭、璧等形状;“焙之”是进一步焙烘,使茶饼脱水干燥;“穿之”与“封之”便是最后整形、穿缀贯联以及包装贮藏了。有的包装是十分讲究的,用丝织品包裹或用玉盒盛装。诗人皮日休在《茶舍》诗中指出:“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茶香满山月”是对这一过程的生动描述。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其中的“蒸之”工艺,以热蒸杀青,抑制茶芽中酸素的作用,可以及时地破坏酶的活性,控制发酵,提高茶的浓绿色泽,保持茶叶的鲜嫩品质,有效地溢发鲜香美味。由蒸青法制成的饼茶,使唐代饮茶及茶文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世界制茶技术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具有代表性的饮茶方法是“煎茶”。煎茶所用的茶料,是精工细作的饼茶。煎茶前,先将茶饼炙烤,再用茶碾或研钵粉碎,细罗筛选,茶末的色泽与细度犹如“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再将茶末放进沸水中煎煮,方可饮用。同时,人们对煎茶的水质、汤水煮沸温度、茶末与水的比例、煎茶工具、饮茶器皿、煎茶操作技艺等等,均提出了细致入微的要求,进行了认真详尽的科学总结。这些经验在“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均有详细记载。

茶香飘万里

茶文化的勃兴,有力地推动了茶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外茶叶贸易欣欣向荣。北方地区的今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虽不产茶叶,但“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也直接促进了中国茶叶贸易和南方特别是太湖地区茶叶生产的发展。据《新唐书》记载,裴休到江南采购茶叶,通过长江、大运河贩运至北方,并在途中转运处设置货栈,可见经营贩运之盛况。茶叶的产、销已形成较固定的营运渠道和稳定的交易市场,蜀地新安的茶叶“散落东下”,“南走百粤,北临五湖”。江西浮梁(今景德镇)茶,运销“关西、山东”一带。湖北蕲州、鄂州所产茶叶,运销“陈、蔡以北,幽、并以南”,即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地。湖南衡山茶,则“自潇湘达于五岭”、“交(今越南)之人,亦常食之”。安徽婺州、祁门、婺源等地所产茶叶,也为“梁、宁、幽、并间人”所酷好。

中国西北、西南、北方等地区少数民族,历来嗜茶,亦成风习,茶叶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须品。藏族俗语说:“三日可无奶,一日不可无茶。”江南茶叶运销边陲,用来交换突厥、回纥、吐蕃的马、骡、骆驼等牲畜,历史上称为“茶马互市”。据《册府元龟》记载,唐代多次以茶、丝万计易马万匹,可见交易规模之宏大。《新唐书·陆羽传》说:“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回纥入朝,始驱骡马市茶。”

茶叶伴随着丝绸、陶瓷等大宗商品,远销西域及欧洲,东至朝鲜、日本,西南至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公元8世纪,唐代茶叶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所著《印度中国航海记》说,宣宗大中五年(851),“(中国)有一种冲入热水以为饮品的植物……中国各都邑皆有贩卖……,此植物有苦味”。日本遣唐使和入唐学问僧带回了中国的茶叶以及种茶、制茶技术,他们将茶树栽植在比睿山的坂本地区,同时学习蒸青法、釜蒸法,制成了多种精美的绿茶。前苏联引进中国蒸青法,制成绿茶,产生了当地的“玉绿茶”。

茶圣陆羽与《茶经》

陆羽(?~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生下不久,就被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从河边捡到,把他收养在寺中,后来成为智积的弟子。陆羽自此生活在龙盖寺,稍长便开始读书作文,研习佛法,学做佛事,包括煮茶等,后隐居于苕溪(今浙江湖州附近)。

《茶经》是陆羽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茶叶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茶事在中国已成为一门科学。《茶经》分为上、中、下3卷10个类目,内容涉及茶的起源、种类、产地、特性、茶叶的采制、加工焙制方法以及饮茶习俗和饮茶方式等。其观点和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具有科学意义的。比如:他认为种茶要选择好土壤,掌握好栽培技术,否则茶树会长不好。他在《茶经》“一之源”中指出:“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这一段论述,对于推广种茶技术,指导人们择地栽培,具有重要意义。再如,他认为茶叶的采摘要及时,造制要精细,否则饮了会生病。茶叶固然“可与醍醐、甘露抗衡”,但如果“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正确的采制方法是“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此外,所用茶器具既要美观,又要实用,不能过于侈丽。《茶经》“二之具”和“四之器”,分别讲了采茶、制茶的工具和煮茶、饮茶的器具,共有38种之多,对其形状、性能、质地、用法等详加论述。煮茶时要掌握火候,用水要注意清洁。《茶经》“五之煮”就主要讲如何煮茶。陆羽认为煮茶最好用木炭,其次是火力旺的柴料,不要用腐朽有污染的木器,因为有怪味,会影响茶质。煮茶煮到一沸、二沸、三沸,不能再煮了,再煮水老,就不宜饮用,也就是“千滚水不能喝”。陆羽对用水非常讲究,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最重要的是,陆羽把饮茶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提高了饮茶的文化品味。他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六之饮”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所谓“荡昏寐”,不仅仅是荡涤昏昏欲睡,还有振奋精神的含义。陆羽把饮茶赋予精神文明的内涵,饮茶既是人们的物质享受,又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茶经》一经问世,即为历代同好者所喜爱,后人的百余种茶书皆源于此。宋人陈师道在《茶经序》中称:“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北宋另一诗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及其《茶经》,起着承前启后,继承创新的作用,而以其“精行俭德”的精神,贯穿始终。

陆羽之后,茶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封氏闻见记》就说:“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兴。”从宫廷到寺观,从朝臣到百姓,特别是文人学子、名僧高士,无不以饮茶为乐,以饮茶为雅,以饮茶健身,以饮茶修性。客来敬茶、相互赠茶的风气也更加流行,历经千百年而不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陆羽及其《茶经》。

同类推荐
  • 楮币史说

    楮币史说

    追溯中国纸币发展的历史,详实地记述了从西汉汉武帝白鹿皮币到新中国建立时的第一版人民币,向读者揭示了中国纸币发展漫长曲折的历程及其内在规律。以本馆收藏的纸币实物为基础,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按时代顺序编著。中国纸币历史悠长,浩瀚如海,要翔实描述实属不易,只能择出重点,加以纂述。本人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研究纸币,领略祖国多姿多彩的钱币文化。
  • 故国魂

    故国魂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可是杨铭却做了一条洄游的锦鲤,本想着总算可以享受一世荣华,但是人还在襁褓之中便失去了一切。只想着做一只窸窸窣窣过好自己小日子的小小象鼩,确实在避不开一众虎豹熊狼。你们的大业,请不要伤害到我的温馨好吗?但是躲不过,只好拼死捍卫,这是一个斩尽虎狼,猴子称王的故事。
  • 长恨玉

    长恨玉

    刘义灭晋建宋、与拓跋极建立的魏朝南北对立,史称南北朝!刘义病重、却临时改意、欲废太子刘重而立周王刘隆?为何周王提前知晓太子欲逼宫?刘义还未断气、周王便发动“正安门变”灭了东宫上下一百余三人!顺利登位、隔年又主导“班门叛案”!亲令影林卫诛杀上将军班卫一家四十三口!一时悬案重重如迷雾萦绕整个应天城。然、太子心腹汪伦潜逃,帝设赤幽营极力追杀,已然一十三年!汪伦终于死了、民间却有先太子后人存世之说,建有“旧龙会”。流言四起、刘宋皇帝的即位之谜再次被推倒风口浪尖。几乎同时、大将军王晓突然发难,明乃班卫之子,欲求皇帝平反当年弥天惨案!大宋皇朝、如同春木逢雷,浊烟四起,孰是孰非、谜团不解、何以为存……
  • 转机时刻(1970-1979)

    转机时刻(1970-1979)

    本书详细介绍了从1970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这一时间段内在我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的第五个年头,按毛泽东的估计,通过前几年的大乱应该达到“大治”以“圆满结束”这场革命。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林彪在设国家主席问题上挑起了事端。长达十几年的全国性的学大寨运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反而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本书从史实出发,把中华民族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转机展示在大家面前,让读者能够很好的了解历史,借鉴历史,以历史来规避自己的一言一行。
  • 边戎

    边戎

    杨应麟,因为时空倒错的空难,他穿越来到了北宋政和年间,因为被花石纲逼得家破人亡,他与哥哥杨开远逃难出海,结果被异族俘虏成为了奴隶,因为一场瘟疫,他死里逃生反而获得自由之身。但还是没钱,他与哥哥甚至过上了抢粮的日子,但他并不想一辈子过奴隶的日子,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以现代人的数学计算本领成功做了折彦冲的军师,最后甚至当上了国师,开始了大宋王朝的征战史,改变天下。
热门推荐
  • 盗墓轩辕

    盗墓轩辕

    一个与常人不同的少年,因为有着家族独特的胎记,在一次巧遇中走上了倒墓解谜的道路。
  • 重生之北洋新军阀

    重生之北洋新军阀

    一个现代的普通人回到了二十世纪初那个中国灾难最深重的年代,看看他是怎么由一个普通人蜕变成一个军阀的过程?这是一个中国崛起的大时代,也是一个无数被遗忘的人奋斗的时代。
  • 我在等你长大:萌宝宝与高冷男神

    我在等你长大:萌宝宝与高冷男神

    当高冷男神一般的师傅遇上了呆萌可爱的小宝宝,他把这个粉嫩粉嫩的小宝贝当做心尖宠,“师傅师傅,你会不会嫌弃我”“怎么会呢,喜欢你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嫌弃”“可是他们都说我笨不配当你徒弟”“谁说的,宝宝比他们聪明多了,师傅只喜欢你,别人都没有你可爱呢”次日,“你们谁说我徒弟笨的”巨大的压迫形成,众人都不做声,一记掌风扫过“我的徒弟你们没资格议论”萌宝宝眨巴着乌黑的大眼睛嘟着粉嫩的樱桃小嘴问“那你以后找个师娘会不会不喜欢我”“傻宝宝,有你我为什么要找师娘呢,师傅只要傻宝宝一个人”
  • 深情厚欲

    深情厚欲

    杯中的红酒,摇晃着迷乱的人生。他狼一样的身体和欲望,淹没在灯红酒绿下的女人中。她历经岁月的沧桑和沉淀,淡然的穿行在各色男女中。他眼睛里的绿光,渐渐的,看向了她。她不屑一顾:“兄弟,别拿胎毛诱惑姐,姐不祸害男童”他在女人身上的所向披靡,在她身上,功力尽废。爱情真TMD的混蛋,竟然颠覆了他的人生、人性,他恨恨的,却不能自拔。爱情真TMD的扯蛋,竟然直击她的棺墓、尸身,她迷迷的,从坟墓中走出。
  • 魔法创造奇迹

    魔法创造奇迹

    我们小时候只要相信一句话:只有相信、跟别人要友好相处,就能看见魔法创造奇迹。
  • 冷血总裁的囚禁妻

    冷血总裁的囚禁妻

    母亲抛弃了她和父亲,为了生活她成为陪酒小姐,而却被他看上,继而被他从客人手里带走,把她禁锢在他的私人别墅,当她成功逃跑却又被他捉回来,直到后来才知道,她的父亲在她失踪第二天就自杀身亡,他却不让她知道,还好心的告诉她,会叫人照顾她父亲,一切她都被蒙在鼓里!他每天过着血腥的生活,黑帮的身份让他无时无刻都在与敌人掠杀,他忽视心里的感觉,只想留她在身边,他不顾她的反抗,哭泣,哀求,把她禁锢在他的别墅,当她逃跑回家,他再次找到了她,并瞒着她父亲已去世的消息……
  • 我的极品空姐老婆

    我的极品空姐老婆

    修真界一流宗派‘天心宗’的三流弟子楚云浩因偷取“传承之珠”被追天心雷劈的身形俱灭,元神穿越到了地球,附身在一个倒霉的没落家族的子弟身上。这是一个没有修真者只有武者的世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传承了天心宗一切修炼功法的楚云浩开始了他的彪悍人生。
  • 九彩魔灵珠

    九彩魔灵珠

    李旭,因一颗奇异的珠子,从而拥有了特殊力量的少年,苍茫大陆,一个魔法与斗气的世界,在一次意外中,李旭来到了苍茫大陆,大陆上一切一切的秘密都慢慢的呈现在他眼前。圣级,在原先还犹如神一般的存在却已成蝼蚁,次神级,不在那么高不可攀,看主角如何在机遇中不断强大,成就神皇之路......
  • 解放一江山

    解放一江山

    2005年1月18日,是我军解放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胜利5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个值得祝贺的日子,因为,在50年前的这一天,我军实现了陆、海、空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首次实践。这次战斗,在我军发展史上占有崭新的一页,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 马云精彩语录

    马云精彩语录

    从一个平凡穷小子到世界电子商务巨头,马云无疑是这个时代的草根英雄和创业偶像。而马云艰苦创业积聚的睿智思维和领导魅力,无疑是一笔巨大财富。细品马云精彩语录,你将拥有这个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