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山村原来是独立的行政村,2005年宁海实施撤扩并,许家山与邻近的民户田、亦长坪、许家、小庵等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叫“许民村”。许民村现有农户588户,人口1597人。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民风习俗上,还是在许家山的旅游基本元素石头上,这些村都十分相似,一样都以石头建筑为主,一样都以番薯、土豆作为特产,一样以纯朴、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为务。所以不仅在行政规划上,就是从旅游概念上,许家山是可以把这些村都包含在内的。如果时间允许,在感受许家山的同时,也可以到这些邻近的村转一转,一定会有更为丰厚而特别的收获。如果你细细体验,会发现每个村的独有的韵味。
紧邻许家山村东侧的是民户田自然村。主居叶姓,据该村叶氏宗谱记载,系元至元年间由东仓迁此。这样的话就与许家山的叶姓系为同宗。不过还有另一说。据村中的很多村民说,民户田的很多叶姓原都不姓叶,是为了入“谱籍”或别的原因而改姓过来的。真正与许家山叶姓同一脉系的仅有两户。
据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清光绪《宁海县志》上记载,民户田村原称十五田,当地清乾隆时修《叶氏宗谱》则明户田、民户田并称。清光绪《宁海县志》叙山部分谓当地有十亩田山,民国初年地图上标明为“习武田”。当地及茶院一带也称之为“习武田”。“习武田”可能是“十五田”的谐音,我们更倾向于此。其名称之由来及演变均不可考。
民户田现有住户130多户,400多人。相较于许家山,民户田的房子也大多是石头屋,但不如许家山的完整和有规模,有些毁于火灾。民户田有兴居庙,为何取名“兴居”?或许是期望民户田村人兴景宁、百业兴旺吧!山门两边有对联“万国笙歌拜冕梳,九天日月开阊门”,横批“物华天宝”,拟得颇有气魄。
民户田村最大的亮点在于拥有五六株树龄达到四百年以上的古树,如:枫香,五百年;古樟,四百年;两株糙叶树,六百年;还有一株青冈栎,也达到两百年,可惜已枯死了。其中一棵糙叶树,高约百米,树干上有纹理,一律左拧;树干圆硕,光溜无枝叶,挺拔而上,直冲霄汉,仅在顶端,撑开一蓬如伞的绿色树冠,美极了。
位于许家山西侧的是亦长坪自然村。60多户人家,150多人,主姓王,据说祖上迁自天台。
亦长坪村与许家山村原来大约有土地之争,在亦长坪村村边,紧邻一户王姓人家的后门,便是一座很大的古坟。据说是古代的许家山人为证明此地属许家山,特意建造的。但坟中所厝并非人,而是一块巨大的石头。“文革”时,为破“四旧”,这块青色的巨石被挖出来,现在就安放在古坟的前面。冬天的时候,亦长坪村的老人常倚着古坟晒太阳。
以前,许家山一带普遍种大蒜,烧烤三日三夜,制成一种叫醋大蒜的小吃,挑到茶院、宁海等地卖。现在,大蒜不种了,醋大蒜也不做了,这种手艺自然也式微了。随着许家山的开发,人们要挖掘这种手艺,寻找这种盛装醋大蒜的大蒜桶,但遍寻不着。不想就在亦长坪村,却“得来全不费工夫”,而且不止一只。在王明来家,我们第一次发现通向楼上卧室的楼梯也是铜板石铺的。沿着石楼梯上去,在楼板上,我们发现堆着很多过去山区农民用于生活生产的器具,如大蒜桶、大蒜斗、米箩、脚箩、升、斗等。古代是以撮为最小的量器单位,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我们在这里看见了升和斗,但还有一种圆筒形的量器,当地人称之为“栳”,二斗五为一栳。
许家山的南面则是小庵自然村了。全村50多户,160多人。主姓谢,清乾隆年间(1736—1795)自三门朱岙流寓于此。因该处有小庵,故名小庵村。
该小庵叫积善庵,在许家山甚至茶院一带都十分著名,原因在于传说该庵中供奉的菩萨十分灵验,求子得子,治病祛病,因此庵堂中摆满了“有求必应”等匾额。与一般庵庙不同,积善庵中供奉的是珈蓝菩萨,又称珈蓝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珈蓝神是保护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珈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统称“十八珈蓝神”。近世以来,中国佛教界常以关帝(关羽)为珈蓝神。相传隋代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有一次曾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于定中听见空中传来“还我头来!还我头来!”的惨叫声,原来是关羽的头被敌人砍下来,其愤恨不平,到处寻找自己的头。智者大师反问:“您过去砍去他人的头无数,您今日怎么不去还别人的头?”并为其讲说佛法。关羽当下心生惭愧,而向智者大师求授三皈五戒,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以后,关羽这位千余年来极受国人敬重的英雄人物,就与韦陀菩萨并称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
积善庵的创建时间与小庵村谢姓居民迁住时间相同,也是清乾隆年间。多少年来,四邻八乡的居民来此问病求医、祛邪祈吉,积善庵香火鼎盛,佛光普照。积善庵山门的一副对联颇有意味:“自在自观观自在,如来如见见如来。”信与不信、灵与不灵,全看你的心了。
许家自然村在许家山的东侧。据说原来的居民确实姓许,不然,哪来的许家呢?只是后来,许姓渐渐衰落,以致今天,许家徒有其名,竟没有一户姓许的人家了。有的说其中一人做了大官,把许姓宗族的人都迁出此山坑窟窿了;有的说,遭遇无妄之灾,许姓人家灭绝了。不一而足。真实情况如何,今无考;现住户主姓胡,清乾隆年间自茶院坑口迁此。其他还有徐、张、俞等姓。全村60多户,160多人。
许家的历史应早于许家山,因许家山所在的山地,旧时属许家管辖,故没有一户许姓人家的村名也叫许家山。至于这许家的山何以让许家山人居住,是租赁还是出卖,或许家山人的祖上曾是许家的看山人,不得而知。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许家的祖上曾经煊赫一时,山林广袤,富甲一方。
许家村有关帝庙,位于村口。始建于清康熙年间,2002年冬重修。庙门口有对联,写的是关帝爷:“赤面铁心骑赤兔追风,青巾青袍拿青龙偃月。”我怀疑上联的铁心应该是赤心,传抄有误,不然无法与下联对仗。
庙内有古樟,树龄达九百年,庶几可与竹林的浙江省樟树王媲美了。不过许家的樟树历经九百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毫无龙钟之态,仿佛正值中年。从这棵树,也可见许家历史的悠久了。奇特的是,古樟上还长有一枚硕大的灵芝,肉质肥厚,如花盛开。
许家还有两个景点可以证明许家的祖上曾经显赫一时。一是许家的小份道地内,有一块活石。相传此石能动。每当皇帝或大官前来要上轿下轿时,此石会升高,让皇帝或大官踩踏;皇帝或大官走了,此石便下伏,与道地齐平。某天大约许姓祖上得罪了皇帝,那皇帝在临走上轿时,狠狠地踩了活石一脚,活石从此“死”了,不再自动升降,许家也从此衰落。我们在小份道地里看到,道地用鹅卵石镶嵌成铜钱等图形,“活石”就在道地的东侧,是一块略突出于地面的铜板石,呈圆形,青色,石面光洁。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此小份道地也确实不是一个普通的道地,至少大不同于许家的其他道地。此道地后被胡姓人家居住,地灵人杰,子孙后代大都聪慧灵秀,事业有成。
另一个景点是许家村前面的一座馒头山。据村民说,这座山只长草,不长灌木,更谈不上乔木,就是精心栽种,也难以成活,成为千古之谜。有人则说,这不是山,而是一圹大坟,安葬的是许家做大官的祖上。那山确实圆如馒头,轮廓优美,植被覆盖均匀,没有一点瑕疵,周围众山环抱,风水卓佳。但是真的大坟吗?不妨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