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山村位于宁海县茶院乡,宁海县城的东部,距宁海城区16.6公里,距茶院乡政府所在地3.1公里。
许家山270余户,720余人,分为张、叶、胡、王四姓,却没有一户姓许的人家。
许家山许家山,应该是许家人或以许姓人为主的村庄啊,怎么会没有一户姓许的人家呢?
原来许家山的附近有一个村叫许家,其先祖也确实姓许(现以胡姓为主)。许家山所在的山地原为许家人所管,故名“许家山”。
许家山作为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最早卜居许家山的倒不是叶姓,而是张姓。说张姓首先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迁走了,于是叶姓先祖入住;一见叶姓先祖入住,原先搬走的张姓先祖又搬了回来。当然,这只是许家山人口头流传下来的,并不见文字记载。
现在有文字记载的许家山的最早先祖是叶姓。但关于叶姓的入住历史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1988年2月编印的《宁海地名志》为主的说法,说是“南宋末年,叶大卿父子自东仓避乱至此定居”;第二种说法是据《叶氏宗谱》记载,“始祖大卿公本东仓人,当元末避乱许家山,诛茅剪棘,筑室垦田,方之于古與,去邠迁岐,爰立家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一个南宋末年,一个元朝末年,这样就存在两个时间。虽然是两个朝代,但因元朝短命,仅存九十七年,所以南宋末年至元朝末年相距也不足百年。但人都是同一个,即叶大卿;始迁地也是同一个,那就是东仓;迁居原因也是同一个,那就是“避乱”。
现在介绍许家山的时候,大都采用南宋说,那么许家山到现在应该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许家山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不超二十八摄氏度,而且没蚊少虫。村里许多老人的孩子都到城里打工了,或在城里成家立业了,让他们住到城里去,他们都不愿去,“石房子冬暖夏凉,夏天又少蚊虫,住起来很舒服”。
许家山主粮以稻谷为主,辅粮有番薯、洋芋、苞米等;经济作物以茶叶为大宗,还有杨梅、油茶、橘子、枇杷、李子、柿子、梨、黄花菜、藠头、大蒜、葛根等。经济林尚有刺槐、香樟、桂花、银杏、杞子花等;花卉有月季花、茉莉花、菊花、美人蕉、鸡冠花、兰草等,植被丰富。有七株枫香树、古沙朴树,树龄在两百至七百年间,均已建档,为省级古树名木,并挂牌保护。
许家山风景优美。季节不同,风景各异。老书记叶新舒还是一位民间诗人呢!说起许家山的美丽,他随口吟来:“桃树开花红粉粉,油菜开花似黄金;寒豆开花九莲灯,百合开花像双铃;蚕豆开花黑良心,梅花开花红点心。”
“许家山”是山,也是村。村在山顶上,山在村脚下。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不到村口不见村。因为许家山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小小盆地之中,道路又都在山脚下,寻常看不见,只有真正到了村口,整个村子才一下子映入眼帘。多年来,这里安定、平静、祥和,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种田割稻,掏番薯,种洋芋,烧番薯烧(当地一种土产白酒),做粗大蒜,吃番薯面汤、山粉糕、洋芋汤腌菜羹、藠头烤洋芋、烤花生、笋烧腌菜、溪坑鱼……村民们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过着自给自足且自得其乐的生活。
许家山村植被保护得很好,草木茂盛。简单的生活方式加上没有污染,这里的空气显得特别纯净,而且噪音极小。因此,这里不但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氧吧,而且是极佳的修身养性之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家山人的这种生活逐渐被打破。人们纷纷走出许家山,走出那块狭小的盆地,或通过考试,或通过参军,或通过打工,到山外去寻找另一个世界。事实证明,他们的努力是成功的。据不完全统计,许家山两百多户人家中,有近一半迁住他处了。这些“他处”,远一点的有宁波、杭州、上海,近一点的到宁海城区,再近一点的就到山下的茶院、力洋,虽然也是乡镇,但无论是交通还是信息,无论是就业的机会还是孩子的就学条件,都比山上多多了,强多了。
尽管,许家山人的脚步走出了大山,但人们的心仍在这里。每到清明,无论多忙,无论多远,他们都要回来,到那个叫大田湾的地方,用最虔诚的礼仪,祭拜他们的先人;每到春节,他们一定要回到自己住过的石头屋中住几天,闻闻从石墙缝中溢出来的炊烟的气味,尝尝番薯烧的清冽;每当儿女婚娶,在豪华的大城市酒店摆上几十桌、召亲唤友彰显荣耀的同时,他们一定要回到这个生他们养他们的小山村,在幽暗潮湿的堂前间摆上三五桌,在粗陋的屋柱上贴上红对联,在悠长的石巷中放上几个冲天炮。过了三五个月,尽管已人去屋空,但那红红的对联,依然完好无损地贴在屋柱上、门框上,在风中轻轻摆动,诉说着曾经有过的红火。他们的血液已渗入石头之中,石头的坚硬也铸成了他们自强不息的骨骼。许家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