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洋务运动在李鸿章等人的领导下进行得如火如荼,甚至很多企业都做出了明显的成绩,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抵制外国贸易入侵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最终还是面临着失败。为何会失败?是因为一次的重大打击,还是因为平时悄然滋长的恶性种子突然开花结果,具体原因笔者会在下文为您介绍。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引发这次战争,目的是侵占朝鲜和中国,由于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个完完全全的岛国,和中国之间隔海相望,这次战争拼的就是海洋舰队的实力,最终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趋势。分析战败原因,首先一点是舰队技术和日本尚有差距,其次是清军一方准备不足,战略上也没调整好,结局不但给国家政治、经济上带来了直接的损失,而且导致洋务派斥巨资组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很多优秀将领也在这次海战中殉职。
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心头肉,它的毁灭对洋务派的大官们是个沉重的打击,虽然其他企业也在运行,但洋务运动因此受到了重创,彻底伤到了筋骨,不久便宣告失败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北洋舰队的覆灭和一个人离不开关系,他就是李鸿章的死对头,翁同龢。
正是这个被称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户部尚书,惦记私仇,怨恨李鸿章写下《参翁同书片》弹劾他的哥哥,在战前极力鼓吹开战,于中日交战之际,不顾国家安危,在后台挟嫌报复,以私害公。当时正值慈禧老佛爷修建颐和园,需要大量资金,清朝泱泱大国,财力之强大不是随便就能动摇的,修建个颐和园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是翁同龢在朝堂上大肆主张开战,暗地里却满口谗言,出主意从军费中挪出一部分建园子,最终导致北洋水师严重缺乏经费,设备上出现漏洞,战力大大削弱,可以说翁同龢的处处为难,加速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进而对洋务运动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很多人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就是北洋水师的覆灭,可真正原因真的是这样吗?难道清朝历经数十年,投资几十亿白银开展的洋务运动就在一瞬间毁于一旦了吗?事实不是这样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仅仅是一个导火索罢了,洋务运动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在于清朝制度的腐朽和官场的黑暗。
根本原因都是潜移默化的,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洋务运动的本质,由优质到劣质,表面上一时的风光或许会让洋务大臣们手舞足蹈,但内部的悄然恶化却是他们察觉不到的,等察觉到的时候就是洋务运动彻底失败的时刻,这就好比一个定时炸弹,无法确定它的位置,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会爆炸。
洋务派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意味着只改变清朝的经济制度,维护其封建的政治制度,只改革其外貌,却忽略了对其本质内心的改造,这便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首先,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也决定了在改造的同时也在破坏这些成果,他们只注重利益的追求,一味地建造军用民用企业,忘记了稳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只是学个皮毛,无法真正借鉴领悟其真正的运作原理。
其次,洋务运动过程中,不少差事都成了大肥肉,“油水”很足,很多人争相抢夺,想从中谋取利益,小官小贪,大官大贪,大小贪官如同破坏庄稼的菜虫子,不停地蚕食着这些大型企业,很多企业都时常出现经费不足、亏本负债的现象,这也对洋务运动造成不小的阻碍。
李鸿章虽然是近代化第一人,但他生不逢时,偏偏生在这个保守的社会中,他领导洋务运动尽心尽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或许他也是当局者迷,身陷局中无法看清本质,或许他已经意识到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却无力改变,不管怎样,他对洋务运动的贡献永远被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