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一死,册立太子一事就成了当时所有人关心的大事。此时的李唐王朝最有权力的人是谁呢?是韦后。早在中宗在世时,韦后就与其一起临朝称制。现在中宗不在了,她自然就成了最有话语权的人。
可是到底该立谁为太子呢?此时,中宗所有活着的儿子只有二子三十一岁的李重福和四子十六岁的李重茂了。李重福和李重茂都是一般官妃所生,出身相同。于是在这两个人之间,韦后开始了一番思索。按照传统,三十一岁的李重福是应该被立为太子,可韦后并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她对这个李重福有很深的怨恨。韦后认为,李重福就是那个杀死自己唯一亲生儿子李重润的罪魁祸首。当年武则天在位时,宠信二张兄弟。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公主以及妹夫武延基一起议论二张兄弟干政,不成想被张易之知道了,张易之又将此事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一怒之下,责令李显逼死了重润兄妹。韦后为何会对李重福有仇呢?因为李重福的妃子是张易之的外甥女,她怀疑是李重福夫妇告的密。
对于这个害死自己亲生儿子的凶手,韦后怎么会放过他呢?于是,她在当上皇后之后,就立即把李重福流放到了湖北均州。
而韦后不选择李重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她自己有野心。前面说过,韦后一直把婆婆武则天当成是自己的榜样,日夜做着当皇帝的美梦。
现在中宗已死,她认为她的机会来了。她先要当一个掌握朝政大权的太后,继而再向皇位发起冲击。那么,李重福和李重茂比起来,哪个会更听话呢?当然是只有十六岁的李重茂了。可是,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是有违常理的,她怎么跟满朝文武大臣交代呢?
思虑再三,韦后打算拟定一个假遗诏,称中宗留有遗言让小儿子李重茂继太子之位,由韦后临朝称制。对于中宗立下的遗诏,谁敢不信呢?可是这个遗诏具体该怎么写呢?想来想去,韦后想到了自己的心腹上官婉儿。
对于上官婉儿来说,这是她一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她日后的命运走向跟这件事密切相关。按常理,此时的上官婉儿是韦后的心腹,对于韦后交代的事,她只要照做就行。可是上官婉儿没有,那么她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按照韦后的授意,这个遗诏必须包括两个内容:第一,让十六岁的李重茂接班当皇帝;第二,让韦后辅政。
在上官婉儿看来,第一点没有任何问题。既然中宗已死,继承人理所应当从这两个儿子中选。此时李重福已被流放外地,身在朝中的就是这个十六岁的李重茂,所以选他为继承人,朝中应该不会有任何争议。
而对于第二点,上官婉儿认为十分不妥。
一向极富政治洞察力的上官婉儿其实也早看出了韦后的野心。可是在她看来,这个韦后根本不能和武则天相比。事实上,韦后的政治影响力远不及女皇武则天。和韦后比起来,女皇有着长达二十三年临朝参政的历史,在这二十三年之中,她做了很多令广大官民拍手叫好的行为,她在民众的心中早已有了崇高的声望。所以,当高宗在遗诏中写下“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时,没有人觉得有何不妥。而韦后呢?她只当了五年的皇后,还没在民众心中树立起牢固的形象。如果在遗诏中也写上“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顺天翊圣皇后进止”的话,广大民众会作何感想呢?
同时,她也看到,此时李唐皇族的势力是十分强大的,他们怎么能允许韦后胡作非为呢?一旦韦后成功称帝,他们就将是第一批被干掉的人。而更重要的是,在李唐皇族之中,安国相王李旦和镇国太平公主的势力不可小觑。
自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之后,太平公主见韦后母女权势太盛,也在暗自发展势力,在朝廷里广结党羽。而相王李旦呢?虽然他本人没什么政治野心,为人低调,但谁能保证他那五个儿子日后不会兴风作浪呢?事实上,这两个人的实力之强,就连那些边远地方的少数民族都有所耳闻的。据说,当时吐蕃派人来唐和亲,吐蕃使者共带了四份厚礼,其中有两份就是送给相王和太平公主的。如此势力强大的两个政治强人怎么会给韦后称帝的机会呢?
另外,上官婉儿自己也对韦后没信心。她对韦后的态度从重俊政变之后,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当初,武三思在世时,婉儿仗着中宗的宠信以及和武三思的亲密关系,权势日盛。为此,她也开始大力提拔自己的亲戚。她把姨妈的儿子王昱提拔为了左拾遗,这个王昱是个头脑清醒之人,他对婉儿的母亲郑夫人说:“则天之后,武家已经被上天所厌弃了,不可能再当皇帝。如今,婉儿姐姐一心依附武三思,总有一天会有灭族之灾,请您好好想想,劝劝她吧!”郑夫人很快就把这话传给了婉儿。起初,婉儿并没当回事,但当太子重俊发动政变时,居然打出了杀死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的旗号,这让婉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聪明的上官婉儿认为,既然武三思作为外戚干政惹人忌恨,那么韦后不也一样吗?自己跟着韦后,万一有一天韦后倒台,自己也将受到连累,那时可就大难临头了。于是,她开始渐渐疏远韦后。
既然不打算做韦后的跟班了,那么她会选择谁做自己的依靠呢?她认为投奔李唐皇室是聪明的选择。考虑到和太平公主之前的交情,婉儿决定亲近太平公主。可是之前她跟韦后走得太近,如何能让太平公主打消对自己的疑虑呢?现在一个大好的机会就摆在面前。
在上官婉儿心里,太平公主既有谋略又有胆略,何不去找她商量一下呢?
于是婉儿很快就找到了太平公主,跟她详细说了事情的经过,两人连夜起草了一份遗诏,内容一共包括三条:第一条,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第二条,韦皇后知政事;第三条,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遗诏的前两条是韦后所设想的,而这第三条就大有学问了。看得出来,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目的就是要让相王李旦代表李唐皇族,与韦后互相制衡。
那么对于一心想独揽大权的韦后来说,她会同意这个方案吗?当然不会。当上官婉儿将这份遗诏公之于众之时,韦后的党羽宰相宗楚客就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了。
宗楚客是武则天堂姐的儿子,此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早年武三思得势时,他依附武三思,武三思死后又转而成了韦后的爪牙。
他很有野心,曾对人说:“开始我当小官的时候,一心想当宰相;现在当了宰相呢,又想当皇帝,哪怕让我过一天的瘾也好呀!”可见在他的内心深处,很想过一把皇帝瘾。可他也很清楚,自己离皇帝这个位置可谓是十万八千里,既然如此,当个皇帝的佐命功臣也不错。
由于此时的韦后称帝一副大势所趋的样子,他觉得跟随韦后日后必然能飞黄腾达。所以当他听到遗诏中的第三条时,随即发现了问题。于是,他拿着遗诏去找宰相韦温商量。韦温是韦后的堂兄,是当时在宰相之中位高权重的一个人物。宗楚客指着遗诏对韦温说:“现在太子年轻,让韦后辅政,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何又让相王参谋政事?这相王和韦后乃是叔嫂的关系,古礼讲究‘叔嫂不通问’,怎么能让他们二人同时辅政呢?这个遗诏不能执行!”
韦温一向站在韦后这边,听宗楚客这么一说,两人便商量一起联名上书要求将这份遗诏废除,直接请韦后临朝称制。随后,他们便找来其他几位宰相签字,由于此时这两人权势甚大,其他宰相慑于他们的威势,都不敢发表异论,便都签了字。联名上书要求改掉遗诏的有关条款,直接让韦后摄政。
当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得知韦温等人重新改立遗诏,废除了第三条方案时,她们顿时感到大事不好了。同时,她们也意识到,倘若这份新遗诏能够通过的话,那么这也就成了她们打击韦后的一个口实。
有了宰相们的大力支持,韦后更加信心十足了。她立即展开行动,开始为自己登基做起了准备。她先是将中宗死亡的消息封锁了起来,然后调集五百精兵前往湖北均州防范李重福反叛,以巩固太子之位。接着,她又派两个心腹宰相裴谈和张锡到东都洛阳,稳定东都形势,以控制事态,防止东都生变。既然她废除了之前的遗诏,因担心李旦闹事,她便将李旦提升为太尉,官居一品。此外,她还将李旦的长子李成器封为宋王。
在安排完李旦之后,她又火速提拔了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当宰相。有这几个铁杆粉丝给自己做后盾,韦后感觉踏实了很多。如此一来,韦后就已经彻底控制了朝廷的权力中枢。
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韦后知道只有掌握了军队,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当时唐朝的军队分为府兵和禁军两个系统,府兵是民兵,是从各地抽调来的,任务是轮流到京城值勤,保卫中央;禁军是职业兵,常驻京城,专门负责保卫皇帝。于是韦后先召集五万府兵到长安集合,将其分成左右两营,由她的两个娘家堂侄掌管。当时禁军系统内部又分成两支力量,一支叫做飞骑,另一支叫做万骑,而这两支队伍又各分左右,等于禁军实际上有四支队伍,韦后便将两个韦家子弟、自己的娘家外甥和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延秀安插了进去。如此一来,她就已经牢牢控制了军队。
待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韦后才昭告天下,宣布中宗已经去世,同时立十六岁的李重茂为太子,接着立即安排他登基当皇帝,改元唐隆。如此一番动作,此时韦后的心理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就在韦后大权独揽、磨刀霍霍,准备向帝位发起冲击时,李唐皇室被彻底激怒了,其中反应最强烈的便是镇国太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