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①,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②,卒于毕郢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④,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①诸冯、负夏、鸣条:古代东方三个地名,确切地点不详。②岐周:岐,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境。周,周统一天下以前,国名为周。③毕郢:地名。④符节:古代表示印信的两种物件,用玉、角、铜、竹等制成,形状与用途各异。同时,发放者和持有者各拿一半,如符、节的两半吻合,就证明无误。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人。周文王出生在岐周,最后死在毕郢,是西方人。他们所处之地相距一千多里,前后相隔一千多年。他们在中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像符节一样惊人地相似,前代的圣君和后代的圣君,他们所奉行的办事标准都是一样的。”
子产①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②济人于溱、洧③。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④成;十二月,舆梁⑤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⑥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①子产:即公孙侨,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②乘舆:所乘的车子。③溱、洧:发源于河南的两条河名。④徒杠:可走人的小桥。⑤舆梁:可容大车通过的桥梁。⑥行辟:意思是外出时鸣锣开道。辟,开道、让行人回避。
子产主持郑国的国政,用所乘的车子帮助他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说:“这只是小恩小惠,而不是懂得政治。如果在十一月修成能走人的桥;在十二月修成能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的事发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他外出时,鸣锣开道都可以,哪里用得着一一把别人都渡过河去呢?搞政治的人,如果要使每个人欢迎他,那时间就太不够用了。”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①服:服丧。
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主若能视臣子为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当腹心来看待;君主把臣子看作是狗马,臣子就会把君主当普通人来看待;君主把臣子视如粪土,臣子就会把君主视为仇敌。”
齐宣王说:“根据礼制规定,已经离了职的臣子还必须为以前侍奉过的君主服孝,君主该怎样做才能让臣子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君主接受臣子的好意见,向天下百姓广施恩惠,为民造福;有事需要离开的,君主能派人引导他们出国境,并且先安排人到他们要去的地方为其安排好相关事宜;离开了三年还没有回来,才收回他们的田地房产。这叫作三有礼。这样做,臣子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当臣子的,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好的建议不被君主采纳,恩惠施不到普通老百姓那里;有事需要离开的,君主就把他们捆绑起来,又在他们要去的地方制造各种障碍让他们穷困;离开当天,就没收他们的田地房产。这叫作仇敌。既然君主将他的臣子视若仇敌,臣子为什么还要为他服孝呢?”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①。”
①徙:搬走、搬家。
孟子说:“士人没有罪而随意将其杀害,那么大夫便可以离去;百姓没有罪而随意将其杀戮,那么士人便可以搬到别处。”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①不才:没有才能的人。②不能以寸:不能用寸来量。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应该去教化那些品德修养差的人,有才能的人应该去教化那些无才无德的人,因此人们都希望自己有贤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道德品质好的人不去影响、培养那些道德品质差的人,有才能的人不去影响那些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人和不肖的人之间的差距将愈来愈小。”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①,而后可以有为。”
①也:用在前半句的句尾,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
孟子说:“一个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①?”
①何:如何、怎么办。
孟子说:“总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一旦因此惹出祸事该如何是好?”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①义所在。”
①惟:只要。
孟子说:“有道德的人,说话不一定守信用,办事不一定完全彻底,只要符合义的标准就行了。”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①者。”
①赤子之心:赤子,婴儿。赤子之心是最纯真的心。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是没有失掉天真纯洁的童心的人。”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①资:积聚财富或精神财富。
孟子说:“君子依靠好的方法才能求得高深的造诣,要想有所得就得靠自觉。自觉才能有所得,才能够牢固地掌握它;能够牢固地掌握它,就能积累深;能积累深,就会运用自如,左右逢源,因此君子要有所得就要先自觉。”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①也。”
①约:简略、约略。
孟子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又能详细地解释它,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简明扼要的地步。”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①者,未之有也。”
①王:动词,做天下的王,指统一天下。
孟子说:“利用自己的长处使人服气,是不能够使人信服的;利用自己的长处来感化教育人,才能使天下的人对你心服口服。不使天下的人信服却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①,不舍昼夜,盈科②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③。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④过情,君子耻之。”
①混混:意指大水奔流不息的样子,读“gǔn”。②盈科:盈,充满、灌满。科,坑、坎。③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尔,而已。意思是,拿这个罢了。④声闻:声誉、名誉。
徐子问:“孔子多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他怎么会认为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回答说:“有源的泉水滚滚往下流,夜以继日,把低洼的地方灌满,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到大海。有源的都是这样,孔子就欣赏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源头,到七八月间雨水多,把大小沟渠都灌满了,但它们很快就会干枯。所以君子认为名实不副是耻辱的事。”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①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①去:舍弃、抛弃。
孟子说:“人跟禽兽的区别只差一点儿,普通老百姓抛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明白事物的道理,了解人伦事理的常情,是以仁义为出发点行事的,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①。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②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③。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①无方:没有常规,可以破格。②而:如。③不泄迩,不忘远:意思是武王不轻视侮辱在朝的近臣,也不忘记散在四方的远臣。迩,近。
孟子说:“禹讨厌美酒而喜欢听有益的建议。汤坚守正道,推举贤人而不拘泥于常规。周文王看待百姓好像他们受了伤害不忍心侵扰,寻求正道又好像没有见到,孜孜不倦毫不自满。周武王不轻侮身旁的臣子,不遗忘四方的诸侯。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的君主,以实行禹、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四人的事业。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抬着头思考,不分昼夜、绞尽脑汁;幸而想通了,就坐着等待天亮,到天亮时立即实行。”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①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①伤:伤害、有损于。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拿取了将有损于廉洁的美名;可以施与,也可以不施与,施与了人家会说我乱施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死了有损于勇猛的名声。”
逢蒙①学射于羿②,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③而后反。”
①逢蒙:逢,读“páng”,姓。逢蒙,古代善于射箭的人,后羿的学生。②羿:夏代有穷国国君,善射,传说后羿射九日。③乘矢:四支箭。乘,一辆车,古代一辆车由四匹马来拉,所以乘引申为“四”。
从前逢蒙向后羿学射箭,完全学会了后羿的射箭技术,他寻思着天下只有后羿射箭比自己强,就把后羿杀死了。
孟子说:“这里也有后羿的错。”
公明仪说:“后羿似乎没什么错吧!”
孟子说:“只是错不大罢了,怎么能说他一点儿没错呢?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拉不了弓,我的死期到了。’既而问给他驾车的人:‘追我的人是谁啊?’驾车人回答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不会死了。’驾车人问:‘庾公之斯是卫国有名的射手,您认为他不会射中您,这是什么原因啊?’子濯孺子回答说:‘庾公之斯跟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尹公之他是我的学生。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他选择的学生、朋友也一定很正派。’庾公之斯追到跟前,问:‘您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回答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庾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您学习的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巧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的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完全弃之于不顾。’于是抽出了箭,在车轮上敲打,把箭头去掉,放了四支箭就回去了。”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①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②,可坐而致也。”
①凿:穿凿附会。②日至:夏至或冬至,这里指冬至。
孟子说:“天下的人谈论人性,只要能认识其本来的状况就可以了。本来的状况以顺其自然之理为基础。人们厌恶卖弄小聪明,是因为它往往牵强附会。如果聪明人像大禹治水那样,就不会对聪明有所厌恶了。大禹治水,就是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如果聪明人也能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那聪明也就很大了。天那么高,星辰那么遥远,只要能够寻求它本来的状况,那么一千年后的冬至日,都可以坐着推算出来。”
名家赏析
小恩小惠和大恩大德之间有差距,这个我们都了解。政治的事情,总是没有那么简单,子产用自己的车子帮助别人过河,别人可能会认为他很善良,不过孟子则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搞政治就是要从大处着眼,用大的政策来彻底根除可能让百姓感到麻烦的事情,从而赢得人民的信任。
我们总用“言必信,行必果”来说一个人信守承诺,同时办事善始善终。
孟子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人总是要面对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总是不能让我们清晰地预知到未来,因此,如果严格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话,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岂不是最终也会被做出来了?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君子为人处世,要学会坚持原则,同时也要学会变通,该做的时候做,不该做的时候要明白该如何变通。
君子如何提高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难题。在孟子看来,人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光有了外在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有内涵。外在的东西可以学习,而且很快可以悟出其中的真理;可是内在的东西是需要人有意识地培养的,只有人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内涵,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厚重和深刻。当人有了足够的内在涵养之后,便可以将自己内在的东西熟练地应用出来,从而提高自己的境界。
且吟且悟
我们都知道投桃报李的故事,也知道“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成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也都烂熟于心。这些道理说明了什么呢?肯定是关于人心的笼络问题。懂得人心的君主会对贤臣大加信任,视臣下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因此臣子也会感恩,从而加倍报答。到了现代,这就涉及现在的用人之道了,时代在变,道理却没有改变。这件事说到方法论的方面,便是互相理解和尊重,如果做不到理解和尊重,互相仇视和攻击,那必然不能把事情办好。
拓展延伸
周文王(前1152~前1056年),姬姓,名昌,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在位五十年。
仕非为贫也,
而有时乎为贫;
娶妻非为养也,
而有时乎为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