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集中反映了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立足实际,把握规律,科学谋划,积极探索,扎实有效地推进。
一、必须深刻认识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必然性和长期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既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贯战略思想,也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要求。
从全国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趋向。”并进而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这“两个趋势”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规律性东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近两年来,为适应WTO规则,切实保护农业、支持农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通过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推广良种和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对贫困地区家庭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这些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中央经济工作的扶持重心由工业和城市逐步转向了“三农”,标志着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已经逐步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充分说明,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我们国家已经完全有能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更加成熟。在这种情势下,中央审时度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期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也是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来看,农村经济底子薄,自我发展能力弱,加之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很有限,因此,必须科学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核和本质特征:一是系统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20个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贯,相辅相成,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考虑,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既要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又要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又要塑造科学文明民主新风尚;既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又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既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又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既要立足于促进农业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又要促进以工支农、以城带乡;既要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又要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谋划长远、建立长效机制。这几个方面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
二是长期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尤其对欠发达地区来讲,农业人口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2005年武威市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2.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1%,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15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低19.6和13.4个百分点,与经济发达地区比差距更大。建设新农村必须从长计议,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坚决克服短期行为和急于求成心理,既要坚定信心、积极进取,又要科学务实、持之以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三是艰巨性。由于经济总体水平低,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极其有限,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很大;农业人口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任务相当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十分有限;社会化服务体系十分薄弱,调整农业结构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十分艰巨;部分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封闭落后,脱贫难度很大。这就决定了建设新农村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于人的努力。
四是阶段性。由于区域差异,县区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基础等方面都参差不齐,建设新农村并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县乡村实际出发,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针对不同地方、不同条件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阶段组织实施。既要统一部署、又要分类指导,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阶段性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五是创新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阶段、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贯穿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要正确把握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确定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使新农村规划建设体现系统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基本特征,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注意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从各个乡村的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决不能“一刀切”或强求一律。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城郊地区、集镇、交通沿线和水川灌区应先行一步,率先建设新农村,在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村庄、树立新风尚等方面走在前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经济条件一般的地方,着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创造条件建设新农村。对贫困乡村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增收门路,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