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任何事情,如果只凭冲劲蛮干,
必然难以持久,早早遇到失败。
而学习,是尤其不能蛮干的一件事。
会学习的人,如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不会学习的人,如虎吃刺猬,左右难受。
所以,在学习之前,不妨学点“学习的方法”。
学得活,记得牢
每个人记忆的长处不一样,当别人很快背下来,你却办不到的时候,先别怨自己不聪明,而要好好分析自己,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
年轻学生及他们的家长都非常关心增强记忆的方法。
不知道读者朋友是不是因为听过我背书,再不然就是知道我中学的成绩不怎么样,每次都靠考前拼命,居然都能考上好学校,于是猜我一定记忆力特别强。
其实,你们猜得不对,也对。不对的是,我的记忆力很特殊,常常不是“过目不忘”,而是过目即忘。尤其记不得人名、地名,也不会背英文单词。对的则是,我有一套方法,弥补我的缺点,而且只要背起来,就能记得很牢,甚至半辈子不忘。现在,我就分几次,把我这套方法“野人献曝”,告诉大家。
曾经提到过,有些好老师会教,能让你很容易懂,而且把死的东西说成活的,让你感兴趣。为什么好老师教学的效果能好得多?除了他们会分析解释,还有一点,是他们会教学生怎么记。于是学生平常可能要花半个小时才能记住的东西,经老师一教,五分钟就记牢了。说不定,一般人考完就忘的东西,那老师教的学生却能记半辈子。
各位如果不信,听我举个我初中老师的例子。那老师据说以前在大陆是位医生,大概因为没把文凭带到台湾,只好到初中教“生理卫生”。他教得生动极了,最记得有一次他带了个真的骷髅头,借大家传阅。然后讲解婴儿的囟门,出生的时候,头骨怎么有弹性地通过产道,又说那头盖骨上面的缝合。再告诉大家,要把完整的骷髅头拆开不难,不必用锤子敲,只要在里面装满黄豆,再灌水,黄豆一膨胀,就会把颅骨撑开了。
你说,这老师棒不棒?哪个十三四岁的小鬼,拿着骷髅头,心里不怦怦直跳?再听他那些话,当然印象深刻。就这样,那老师把课本里有关头骨的东西全灌输给了学生。
接着他要大家背十二对脑神经,也就是“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颜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天哪,多难背啊!可是那老师有他的妙招,他像唱儿歌似的教大家跟着他唱,还一边唱一边比画手势:“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车、五三叉、六外展,七颜八听九舌咽,十迷走、十一副、十二舌下。”没两下,大家都会背了。而且像我,五十年都没忘。
还有,刚才说婴儿头顶,有一块头骨还没密合的地方,叫“囟门”,“囟”字很冷僻,经那老师一教也一辈子不会忘。因为他说小娃娃刚生,圆圆的头顶上没什么头发,就一根毛,头骨中间还有裂缝,画起来,不就是“囟”这个字了吗?又说长大了,头发多了,就好像“腦(脑的繁体字)”这个字,外头是肉肉的头皮,所以是“月(肉)”字边,上面长了三根毛,下面还是圆圆的头骨,中间有着头盖骨的缝合线。如果用这方法教小孩写字,不是也容易得多吗?
我这里一开始说这些,是要分析,读书得活学活用,不能死背,活学的东西非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由前面的例子更知道,增强记忆可以用说故事的方法、音韵节奏的方法、手势舞蹈的方法和图画的方法。
这里先介绍故事法。
每个人的智力不同,脑的发育也不一样,有些人能把天外飞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记得牢牢的,有些人则怎么背都记不住。有的人能记脸孔、长相,有些人会记人名。譬如我太太很会记人名,我很不会,所以参加派对,我都得拉着太太,如果看见一个熟人走过来,我忘了名字,就捅我太太,问:“那人叫什么?”“谁啊?”“就是在机场被老婆打耳光的那个。”
各位别笑,这不只是笑话哟!这说明我太太能记人名,我能记故事。各位做师长的人千万要了解这一点,就是有些孩子能死背你写给他的重点,有些孩子却没办法。你必须把课讲得很活,再把重点放进去。各位同学也要知道,每个人记忆的长处不一样,当别人很快背下来,你却办不到的时候,先别怨自己不聪明,而要好好分析自己,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
有个心理学上著名的实验——
准备两个国际象棋棋盘,一个是高手下到一半,还没完的残局,一个是随便乱摆的。但是两个棋盘上的棋子数目一样多,然后请棋坛大师来看,再把大师带到另一个房间,请他回想看到的棋盘。当大师看完高手下一半的棋局,能很容易地回想起来,但是对那随便摆的棋局,就算是大师,也没办法。原因是,前一个棋局有道理,后一个棋局没道理。有道理、有故事的好记,没道理可循的难记。在心理学上管有道理的叫“陈述性记忆”,没道理的是“非陈述性记忆”。
再举个例子,“8879576”可能不好记,但是当你想“爸爸吃酒我吃肉”,就好记了。“5711438”这个号码,你想成“我妻一一是三八”就好记了。正因如此,很多紧急的、重要的电话,都会找“谐音”,像是台湾的自杀救命专线,8859595,“帮帮我救我救我”,你大概也看一眼就记住了,对不对?有些人甚至连初学英文的时候都这么背单词,英文university(大学),是“由你玩四年”;dangerous(危险),是“单脚拉屎”。连记名字都用这方法。Nicole Kidman老记不住,说“那是只值五分钱的小男人,nickel是美金五分钱镍币,kid是小孩,man是男人”,就记住了。
用故事帮助记忆
如果你不爱读死书,而能活学活用,笔试的成绩却总不好,也别自责,说不定你未来进入社会,把各方面的长处加在一起发挥,就比别人棒了。
我在台北参加小学同学会,提到我已经跑遍了中国大陆,长江沿岸的城市,南京、武汉、重庆不用说了,就算镇江、芜湖、安庆、九江、岳阳、长沙、常德、沙市、宜昌、万县,沿路数下来,大概也去过一半以上。当我讲这些地名的时候,同学都瞪大眼睛,讶异我好像如数家珍,怎么记得那么熟。我说,这不是我们以前地理课本上读的吗?大家都笑起来,说五十年前念的,怎么可能不忘?
说实话,我那时候念的东西,也多半还给老师了,只有这个当年长江沿岸的二等港,我因为用了个“陈述性记忆”的方法,所以能记将近半世纪。我以前说过,我记性不好,但是穷则变、变则通,逼得我不得不另想办法记,譬如我当时把那些港口的名字组合成“政无安九月常常杀一万”,意思是“政治不安定,九月秋决,常常要处决一万人”。然后用每个字去想,不就成镇江、芜湖、安庆、九江、岳阳、长沙、常德、沙市、宜昌、万县了吗?
没错,用陈述性的记忆,你得花时间编。可能有些记性特好的人,你还在编故事呢,他已经背好了。但是对于像我这种不擅长死背的人,死背要花很多时间,搞不好考完就忘了,编故事反而快得多,而且几乎可以保证,死背的人早忘了,我还能记得,算算“成本会计”,当然编故事划算。
举个例子,我问你,能不能说出一九五五年签订《华沙条约》的八个国家?如果不记得,我告诉你,是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
说完了,请问你能记住几个?就算你都能想起来,只怕也很费力吧!而且如果明天我再问,你八成会忘掉一些。但是换个方法:“我有个兄弟的老姐,死抱着菠萝吃。”
再改简单一点:“阿兄的姐,死抱菠萝。”
从这句话,你是不是立刻可以想起——
“阿——阿尔巴尼亚,兄——匈牙利,的——民主德国,姐——捷克,死——苏联,抱——保加利亚,菠——波兰,萝——罗马尼亚。”
再考你一个,你知不知道“十二星座”的名称和次序?
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是前些时看大家都搞星象算命,心想也应该懂,于是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翻到“星座运势”,只花了两三分钟,就把十二个星座全背了下来。你别惊讶,我怎么才花两三分钟就背下十二个星座,而且连次序都记得?那是因为我用了特殊的方法。不信,现在我教你,你也两分钟就记得了,而且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
这里有个故事,并且开始计时——
“从前有一只白羊跟金牛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双子),长得很巨大(巨蟹),像狮子一样强壮,他们同时爱上一个处女,天天(天秤、天蝎)追着处女,成了色魔(射手、摩羯),结果被上帝惩罚,变成关在水瓶里的两条鱼。”
只怕你连两分钟都不到,就记得了,对不对?
为什么原本要花很多时间还不一定背得下来,就算背下来也可能搞错次序的,你现在不过两分钟就记得了?因为那些星座的名称是独立的,绝大多数人记故事的能力要比记“字”和“词”的能力强。编成活生生的故事当然比死背来得快。
相信大家一定在电影里,尤其是美国的西部片里看过,印第安人能贴在地面听,看地上的脚印、树枝的方向,甚至加上嗅觉,来判断敌人或野兽的行踪。这一点,城市的人做得到吗?不是城市的孩子天生没这本事,而是因为没有训练。生活在山野的人,可能整天都光着脚,在泥土地、沙地、树林和朽叶、沼泽和湿地间行走,他脚上的感觉当然比总穿着鞋子,待在屋子里的城市人棒。各位再想一想,我们的学习只需要眼睛和耳朵吗?当然把嗅觉、触觉和皮肤冷暖、脚下软硬的感觉都带进来,记忆会更深刻。
说得再深入一点吧!据心理学家调查发现,落后地区的孩子,书读得少,不太适应死记书本上的文字,所以读书能力可能比城市孩子差,但是当你说故事给他听,或带他走一条陌生的路,他们却可能记得比城市孩子牢。这是因为城市里的孩子,一天到晚待在教室、书房、图书馆,面对的是课本、计算机,他们总是用眼睛和耳朵,如果是读死书的人,恐怕一整天都跟人交谈不上几句,变成除了用眼睛看,用大脑想,其他的感觉都被荒废了,这种人听故事的想象力和对环境的观察力,当然不如生活在乡野的孩子。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爱读死书,而能活学活用,笔试的成绩却总不好,也别自责,说不定你未来进入社会,把各方面的长处加在一起发挥,就比别人棒了。
只要格物,就能致知
很多年轻朋友说他们没有灵感,碰上作文题目,不知怎么下手。其实只要懂得“格物致知”,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能悟出一番道理,引申出文章。
有一天我要写一篇有关咖啡的文章,上网查资料,结果我要的材料没找到,却发现好多有意思的事。譬如网上说土耳其人很爱喝咖啡,甚至能用杯里剩的咖啡渣为喝的人算命。
何止用咖啡渣能算命,古人说“见微知著”,从许多小的征象都能看出大的情势。譬如有一派理论说手相会因为使用工具不同而改变,常拿毛笔的人,智慧线自然比较长,总拿锄头、锤子的人,感情线又会比较直,有些能发展成“断掌”。看手相的人只是从那纹的情况来推想罢了。又有一派说法是,任何一样东西,都经过千年万载演化至今,所以在每样东西的上面,都能见到天地间的“理”。即使由溪谷里随便捡起一块小石头,也能推想它过去的遭遇。
上面这许多“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东西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年轻朋友说他们没有灵感,碰上作文题目,不知怎么下手。其实只要懂得“格物致知”,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能悟出一番道理,引申出文章。
举几个例子——
现在我正伏案写稿,眼前看到一把美工刀,我可以用“格物致知”方法写:
“其实美工刀里只装了一个刀片,但是聪明的发明家在刀片上做了许多刻痕,所以当前一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至于旧式的刀片,则是平平一大片,常常只因为最尖端不够锐利,就被抛弃。同样的道理,许多人用时间没有计划,虽然时间不少,却只利用了极少的一段,其他大部分被浪费。还不如事先做规划,分阶段办事,来得有效率。”
这不是由小见大,从一把美工刀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吗?
好,接着我看见桌上的订书机,也可以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想:
“订书机真是简单又神奇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那短短细细,看来一点也不坚硬的订书钉,居然能一下子穿透上百张纸。我看了许久,终于想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力量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这世上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具,却能有成就,都是因为他能像订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彷徨、不犹疑,奋斗到底。”
这样不是也从订书机引申出人生的道理吗?
接着,我又看到桌上的剪刀,还是可以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写:
“剪刀看来很锋利,其实不见得。许多非常好用的剪刀,它的两刃都平平的,完全不像刀,也不容易割伤人。但是当那两片金属结合的时候,就成为可以剪纸、剪布甚至剪金属片的工具了。如果人能像剪刀该多好!两个平凡人,只要密切合作,就能把驽钝变得锋利,做出一番了不得的事业。”
读了我写的这一段,如果你不信,可以拿剪刀看看,它们的两个刃确实常常并不锋利,有些小孩用的安全剪刀,非但两刃极钝,而且是用塑料制的,居然也能很轻松地剪纸,不正因为我上面说的道理吗?我甚至在没有剪刀的情况下,曾经用两把直尺,合在一起当剪刀呢!
提到尺,让我想起“圆规”,你也可以用圆规来“格物致知”,譬如我写:
“小时候,每次走过电影院前的广告牌,上面有圆形的图案,父亲都会指着说:‘你信不信,在每个圆的中间,都能找到一个小小的洞眼,那是圆心,是画广告的人为了画圆,必须先固定的。有时候他们的圆规不够大,就先在圆心钉一颗钉子,再拴上线,线的一端绑支笔,拉着绕一圈,就能画出漂亮的圆。’
“听父亲说这话到今天,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每次我经过那样的广告牌都会想到他的话,还有他说的:‘一个人做事要有计划、要有心,想画个人生的圆吗?先定下你的心!’”
你说,这不是一篇既感性又寓理的短文吗?所以写文章一点也不难,只要你如我最近文章中所说的,多读书,而且从“人、地、事、时、物”的方向想,加上“格物致知”的功夫,一定能左右逢源。
最后,让我举个自己的处女作《萤窗小语》中的两篇文章做例子。第一篇是我学生时代从标点符号里领悟的:
生命就像一篇文章,在文章结尾有些人用的是“句点”,有些人用的是“叹号”,更有些人以“问号”来结束。孔子、孟子是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用的是句点;岳飞、王勃,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是叹号;至于不知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又懵懵懂懂过一辈子的人,只好以问号来结束了。
接下来第二篇,是我从门上格物致知的:
假使心有扉,那心扉必定是随着年龄而更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