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约与孔子同时。字长卿,齐国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军事世家。后去齐归吴,淡泊功名,专事兵法研究。后被举荐,曾以《兵法》13篇见吴王阖庐,被任以为将,曾与伍子胥一道助吴攻楚,创造了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使吴国名显诸侯。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兵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专著;对中国、对世界的军事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早在汉代,《孙子兵法》即已成为兵学之冠,司马迁曾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13篇。”第一个注释和阐发《孙子兵法》的大军事家曹操,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他要求军事家们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真谛。明代中期名将戚继光则认为《孙子兵法》是“纲领精微”的“上乘之教”。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认为,自从有了《孙子兵法》“便成立了中国的军事哲学”。《孙子兵法》早已漂洋过海,被传到许多国家,受到了相当广泛的赞誉,认为它的内容“闳廓深远”,“诡谲奥深”,是“最早最优秀的著作”,称道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及其军事科学著作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春秋时的孙武,原是齐国田氏家族的后裔。齐国的田氏是闻名天下的望族,世代均出过有德有能的人物,在齐国位居卿、大夫等高官者不乏其人。孙武的祖父最初是一名大夫,在出兵征讨莒国(今山东莒梁一带)时立了大功,乃由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山东丘县之北),并赐孙姓,从此与田氏分开,成为独立的一家。田氏家族与陈氏、鲍氏家族因争权夺势而发生武斗,虽然田氏家族获得了胜利,但孙武对本家的做法很不满意,同时对这种不光彩的“胜利”感到很惭愧,因而离开自己的祖国而来到了吴国。
当时的吴国在今江苏北部到浙江南部一带,虽被称为蛮夷之邦,然而物宝天华,生活富足。孙武率领众多的族人和奴婢来到吴国,向官方申请开垦荒地,结果在吴都以西、罗浮山以东一大片荒芜潮湿之地安家立业。孙武在山麓上兴建村落,开凿圳渠,彻底改善排水系统,几年之间便使荒芜之地变成了渠水纵横的肥沃良田,村落也就成了颇有名气的孙家村。
吴国人对齐国的田氏之乱也有所闻,他们认为孙武所采取的态度大有贤者风范,且为名门之后,便向吴王余祭推荐,余祭也觉得不能将能人弃之于草莽,便想委以高官。孙武被召入宫后,一听说要他做官,便坚决不接受。他说:“孙某不才,学识浅陋,而且体弱多病,如果出来做官,肯定会使大王失望、有负国家重托的。我只想归隐于田野之中乐享天年,此外别无他念,请大王怜恤亡命之民,请让我做一名普通百姓吧。”
吴王余祭见孙武果然消瘦无力,性情似乎有些懦弱,而且谈吐并没有什么宏言高论,也就没有再勉强他。
于是孙武仍然归隐田园,放情于山水,悠哉游哉。
孙武本人是讨厌战争的,对于战场上刀剑飞舞、喊声喧天的惨烈情景始终难以忍受。然而他却喜欢研究战史。早在少年时代,每当遇见老一辈的人,总是要打听昔日的战争情形;如果遇到曾经实地参加过战斗的人,一定请他讲一些实战的经验。久而久之,他渐渐知道了打胜仗有打胜仗的理由,失败也有失败的原因。
孙武常常把研究的心得写在笔记簿上。此时距离纸张的发明尚有六百多年。所谓笔记簿就是在竹片或木片上以小刀刻字或者用漆书写,然后再连在一起。至于交战地图,他则绘在大张的帛布上,注明军队或军船的配置及移动情况,标出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有时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语。他想,如果能将胜败的原因和理由探究明白,增加己方取胜的条件,促成敌人落入失败的情况,那么,百战百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潜心研究的结果,渐渐形成他的独特的军事思想。
经过长时间的搜集资料,脑子里有了初步概念之后,他又前往战场实地进行勘察和研究。这项工作在交通条件相当落后的当时,是极为辛苦而麻烦的。然而他却乐此不疲,前后竟持续了20年之久。例如他为了考察吴楚天门之战的情形,便不顾旅途的劳累,跋涉数百里,来到位于今南京上游40公里左右的天门,在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夹峙的汪洋人河里乘着一叶小舟,细心地观察、研究,时而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簿上写写划划。然后又把小舟划向岸边,拨开水面上丛生的芦苇,冒着熏人的青草热气,爬上堤岸,不胜感慨地四处张望,然后又取出本子振笔疾书。
孙武研究战争、战略和战术,并非要借此去游说诸侯从而获取高官厚禄。他没有名利之欲,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安分、平凡而恬静地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