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型自主创新模式的构建需要通过自主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实现集群企业持续竞争力提升,全面化自主创新机制选择均是某种程度上资源的整合。全面化自主创新需要的是集群企业全方位、全要素等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因此,资源整合机制是集群企业全面化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资源整合,对全面化自主创新来说是一个先决条件,资源能否有效地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产出,不仅依赖资源本身所包含的知识及特征,而且还要依赖企业的组织能力去配置那些资源。在以企业为主体的集群自主创新体系中,资源整合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这些主体也同时处于集群创新网络体系的各个节点,因此资源整合要在提升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中起实质性作用,就必须使各资源要素与集群创新体系有效地耦合。构建集群企业持续自主创新的资源整合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6.1.1 持续激励机制
持续型自主创新离不开持续的激励动力机制。持续激励机制是构建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资源整合机制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集群企业自主创新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激励行为机理,以及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与各种影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互动关系。持续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长期利益增长的持续驱动
集群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自主创新能够给集群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特别对其长远的持续利益递增有益时,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就可能发生,并且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而促进集群企业持续地进行创新。集群自主创新根本目标是创造更多的利润,以求得集群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提升。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集群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集群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能否转化为持续创新动力主要受到企业的盈利目标是短期目标还是中长期目标的影响。在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情况下,对其他企业盈利能力强的产品直接进行模仿或维持现有生产技术和产品格局,挖掘现有技术、管理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潜力,使用各种促销手段、挖掘现有市场潜力成为企业可能采用的有效手段,企业不可能产生以自主创新来追求利润的要求。而在追求中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企业着眼于未来,将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开发新产品,大力改进生产工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在市场上确立自己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只有在追求中长期利润时,集群企业才会产生自主创新的要求,持续的利益增长才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激励动力。
(2)企业家的持续创新精神
企业家是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者。企业家的创新偏好可以引发并促成创新。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强烈,企业创新过程的启动就会很快,运行速度也较高。当然这种创新精神应该是持续型的理念和意志的坚持,因为创新是一个长期的成本投入过程,风险很大,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成功,没有持续或长久型的创新与冒险精神,就很难使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真正成功。企业家也正是在这种持续创新精神支配或作用下,不断开展创新活动,开辟新的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凡是真正取得成功、卓有成就的企业家,无不具有那种持续型的创新精神并不懈地开展创新活动。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企业家也是与创新息息相关的,但很多企业家有那种创新的冲动而不能真正坚持到底,所以失败和企业的较短生命也正是考验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的内在价值。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真正的企业家必然是勇于不断改革、勇于不断探索和持续创新的人,这种持续创新精神所带来集群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作用,可以看出企业家的持续创新投资活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引发新的产品上市,实现创新利润,或者因其他原因可能产生亏损,但是企业家活动会在创新利润的吸引或者亏损的教训下,持续创新精神引发企业家的持续创新投资的活动。
(3)政府政策的持续激励
政府是创新活动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同时本身又通过组织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实施政府采购等行为成为自主创新活动的参与者。政府对待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的态度及采取的政策措施可以直接影响和激励集群企业自主创新决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原则,强调“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纷纷采取政策措施,将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作为重要目标,这对集群企业开发自主创新起到较好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作用。自主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一般面临着高额的成本支出和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的政策激励是自主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政府要完善市场机制,完善各类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规范金融、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强化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设,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信息、金融、法律等全方位的服务。以上政策将有力地促进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保持各项自主创新政策的稳定性,因为朝令夕改的政策变动往往使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集群企业的自主创新预期,因此政府政策的持续稳定性以及所带来的持续激励作用将成为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机制。
6.1.2 风险规避机制
资源整合需要规避集群企业创新风险。自主创新风险是指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因素估计不足或无法适应,或对技术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造成技术创新活动失败或风险企业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全面化自主创新过程中与风险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技术、管理、市场、资金、信息、政策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自主创新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地位具有重大影响。从集群企业本身来看,其自主创新活动涉及的风险种类大致包括技术风险、决策风险、财政风险、制度性风险、市场性风险等。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并取得预期效果,应该建立和完善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规避机制。
(1)技术风险及其规避
技术风险是指集群企业原先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对关键技术选择的失误,技术信息相对闭塞而给自主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创新技术能否成功是不确定的。一项技术能否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其应达到的功能在研制之前和研制过程中难以确定。其次,技术前景不确定。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对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否较快得到推广与运用均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再次,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产品开发出来后,如果由于配套材料和生产工艺的限制而不能成功地生产出产品并推向市场,创新活动还是会归于失败。此外,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由于技术进步迅速,使创新产品极易被更新的技术产品替代;如果更新的技术比预期提前出现,原有技术将蒙受提前被替代甚至被淘汰的风险。
自主创新技术风险的规避主要在于不断提高集群企业的技术能力。集群企业可以通过引进人才、购买专利、技术合作甚至兼并、联合有价值的企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提升集群企业自己的持续竞争力。
第一,重视技术引进或开发。重视技术应用的决策是规避动态管理风险的首要措施。具体技术创新应用决策的风险可从两个方面来规避:一是组织专家对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二是对以收益为目标的多种方案进行科学预测、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第二,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从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政府的这些优惠政策规避技术创新风险。
第三,搞好技术活动的组织工作。在技术创新的每一项技术活动组合过程中,要做好调整及控制工作,确保技术创新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2)决策风险及其规避
决策风险主要表现为:
第一,决策观念保守。许多集群企业的领头人技术上很强,管理上很弱;但他们尚未认识到专业化分工的优势,认识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常常只把眼光局限于产品项目创新,而忽视全要素和全员创新,造成企业创新战略单一,加大创新风险。
第二,决策失误。由于创新技术具有投资大,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征,使得对于技术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发生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决策结构不合理。技术具有收益大、见效快的特点,成长速度超乎寻常,往往产生企业规模高速膨胀与决策组织结构相对落后的矛盾,最终导致企业创新决策的失败。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决策风险的规避主要在于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
第一,企业自主创新决策集团成员之间要广泛沟通,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客观估价企业自身实力,认真做好可行性论证。
第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
第三,加强对技术创新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减少技术开发与技术选择的盲目性。此外,还要优化决策组织结构,变纵向的金字塔式决策结构变为灵活的扁平式决策结构,实现决策结构的扁平化,提升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持续竞争力。
(3)财务风险及其规避
集群企业自主创新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两个特点,在创新活动的回报常常是非线性的而且是极不确定的,企业家可能比潜在的投资者掌握更多关于其产品和工艺性质及特点的信息、创新活动常常是无形的。因此在创新企业的种子期和发展早期,由于企业货币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极高,故而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以美国为例,尽管其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但在这种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背后,市场的逐利行为必然会导致部分区间的资本市场空白。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自主创业阶段便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死亡峡谷”。自主创新通常投资巨大,前期资金周转太慢,而创新企业缺乏持续投资能力。自主创新的资金需求是极不确定的,实际的资金需求常常要超过预期的资金需求。我国金融体制尚未理顺,金融市场对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及企业市场融资的方便程度尚嫌不足。自主创新的融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资金供给不足,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自主创新停滞或失败;二是资金供给不及时,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导致错失良机;三是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不甚合理,突出体现在基础研究、科技基础条件、公益科技投入等基础性科技投入不足,支持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相关公共设施的资金缺乏,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创业投资和产业开发基金发育严重不足。
规避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财务风险,需要认真确认各种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通过归类整理,分析各种财务风险产生的各种可能因素。主要包括:一是要考虑风险分割所付出的代价一定要小于分割的财务风险损失;二是要考虑被分割单位的偿付能力,特别是保险公司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的能力;三是要考虑风险损失转移到被分割单位后可以被对方收益所弥补或抵消;四是要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积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支持一些产学研联合的开发体;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力度,设立国家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即“母基金”,改进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
(4)制度性风险及其规避
制度性风险指的是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由于政府部门、企业组织机构的缺位或者组织机构的职能发挥不完整、不充分而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受阻的可能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不仅仅是市场自发力量作用的结果,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制度、政策的不完善甚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一,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科技管理行政化问题严重。政府对科技的管理体制基本是采用各种计划,从最上游的基础研究如“973”计划到“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到下游的“星火计划”,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操纵能力空前提高,但管理手段非常传统,计划色彩相当浓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立项—申请—研究—报奖—评奖”过程。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也导致了科技管理过程中的种种腐败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二,财政科技投入缺乏稳定增长机制,投入结构不合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总量有较大的增长,但是统计数据显示,1988~2002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均低于1%,其中1997年仅为0.51%;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4.3%下降到2002年的3.7%。可见,财政科技投入尚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
第三,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制约了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作用的发挥。一是资本市场现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如现行发审制度、发审标准都不利于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二是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环境。2005年十部委出台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对促进和规范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以及证券、保险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等,仍还在研究制定之中。
第四,税收政策存在不利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一般被归属于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制造业。由于企业前期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较大,资本有机构成高,投资资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前期的研究开发成本又不能计入当期成本,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不像外资企业一样可以全额税前列支,而只能列支960元,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负较高。这种税收政策实际上起不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各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作用,无法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制度风险的规避措施主要有:
首先,进一步建设好体制性安排及法律法规制度化。在体制性安排方面,在制度化法律法规建设方面,首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加强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其次,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以及证券、保险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等,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再次,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支持体系。应尽快调整和改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积极推动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允许研发人员的工资可以全额税前列支、对投资者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税收优惠,制定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最后,拓展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功能。政府可以制订政策,规定凡是涉及高新技术类产品的采购,一律优先优惠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规定政府采购的某些产品技术含量中的自主创新成分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与联系,对于那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采购;政府逐步改革传统的课题基金预付制,实行创新成果政府采购制度。
(5)市场性风险及其规避
市场性风险是指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所面临的亏损的可能性和盈利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接受能力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产品在推出后,顾客往往持怀疑态度甚至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对市场能否接受及能接受多少难以作出准确估计。
第二,市场接受时间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出时间与诱导出有效需求的时间存在时滞,如这一时滞过长将导致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资金难以收回。
第三,竞争激烈程度的不确定性。如果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预期利润则很难达到。自主创新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创新成果商业化,而自主创新成果商业化是充满变数的一个过程,是自主创新惊险的一跳,很容易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动而失败。
创新产品市场性风险的规避机制主要有:
第一,新产品营销风险调查、预测是认识风险、加强营销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营销风险的调查可采用内部调查法,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的产品制造风险、产品运输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也可采用直接调查法,及时掌握新产品价值增减的趋势。新产品营销风险的预测可采用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预测新产品营销风险产生的因素和发生的时间、频率、范围。
第二,新产品营销,事先都应拟定计划,制定制度,分派任务。但管理重点要放在过程管理,即加强对实施计划过程中的动态管理,注重对整个营销过程的规划、指导、调控和平衡。
6.1.3 全要素整合机制
资源整合需要对集群企业各要素创新资源的整合。根据前文对全面化自主创新中全要素创新的分析,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等层面。因此构建全面化自主创新的资源整合机制,需要加强这些要素的创新整合。
(1)市场需求与技术要素的整合
市场需求及其机构很大程度影响自主创新者的所得,通过市场竞争和产品需求所形成的创新需求,迫使集群企业必须及时响应并进行持续创新。市场需求促进了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要素整合。这是因为:
第一,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受消费者偏好和市场交换规则的约束,可采用的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有限的。因此,针对市场而言,参与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第二,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创新的规模与需求规模成正比,需求拉动创新;创新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从而拉动新一轮创新,循环往复,使得需求拉动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和持续动力。市场需求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根据市场需求去寻找可行的技术和工艺,创新是市场需求引发的结果。
第三,市场可以减少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创新的内在属性,也是制约创新的一大因素。在市场经济下,多个企业为某新产品进行竞争性研究开发,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创新环境,有助于尽快找到创新捷径,提高创新的效率。
第四,市场通过竞争,会给企业带来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创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自主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持续型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态势越来越明显,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节奏越来越快,推动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技术进步推动创新主要体现在,新的技术思路往往会诱发企业家去组织研究开发活动,并将研究开发成果投入商业化应用;当创新者预期到某项技术尚未进入衰退期,其应用有可能带来经济效益时,就会将这一技术投入商业化过程。技术要素整合的创新效应主要取决于特定技术本身的进展程度,大的技术进展,有可能推动突进式技术创新;小的技术进展,则只能推进渐进的技术创新。
(2)管理要素的整合
第一,建立集群企业创新合作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全面化自主创新不仅应通过自身的信息系统获取外部信息,而且应以与大学、研究机构以及集群外企业等建立信息渠道。在集群内,政府则应出面建立行业协会,召开洽谈会,设立常设机构等实现信息的内部扩散。政府应促进集群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
第二,对创新人才的管理整合。企业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优秀人才培养、选拔、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创新型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协同发展的科技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奖,进一步加大对关键、重大成果的奖励力度。依托重大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培训、引进、交流力度,建设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此外,还要建立人才自由流动机制。联手制定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的政策,以全方位地保障科技人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充分自由地流动。
第三,加强对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整合。共享各类数据库;相互开放科技资源;联合共建科技教育信息网、大型公共仪器设备服务网、高技术信息库。开展校区、校企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需要建立中介机构。各种技术中介机构是产学研政府之间的重要节点,实行规范化运作,相比通过偶然性的信息沟通,这类由校区合作中介组织具有效率上和成本上的优势。中小中介机构在申请专利、进行许可证贸易、制定商业规划、引进资金等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帮助,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中发挥组织作用,为企业寻找思想库、技术源,为合作项目通过金融保险服务。
(3)制度要素的整合
企业制度创新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财产关系、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新变化;是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和产权关系的变化等。对于全面化自主创新的制度创新要素整合,主要在于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和保障自主创新的根本制度,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专利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将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计划、科技奖励评审等的认定的重要条件。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注重专利的申请和知识产权的获得,学会运用知识产权这个战略武器增强竞争力。同时,建立以成果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产权的目标、信息跟踪、评价、统计等管理,使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科技项目的立项、执行、验收等全过程,为形成知识产权的创造机制奠定基础。
(4)组织要素的整合
强化资源整合的组织创新,是全面化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知识经济时代,集群企业将依赖于创新知识获得持久竞争优势,获取与利用知识的速度将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难以适应这些变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和知识化等诸多新的管理概念的出现,为企业组织创新带来了契机。借助信息化系统可以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信息网络已成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多对多”代替了“逐级传递”或“一对一传递”的传统模式而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流模式。
集群企业的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硬件支持,组织创新是企业保持活力的根本。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自己,以适应发展的需求。科技发展、企业壮大和战略调整,将使原有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这就要求组织结构必须相应地变革与创新。
第二,组织创新是集群企业外界压力共同作用的要求。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认真研究外部因素的作用,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重构组织结构,以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
第三,组织创新是集群企业持续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只有适应性强的组织结构,企业才能保持持续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集群企业组织创新是外界环境因素和组织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组织随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适应性协调进化。组织要素的整合,需要由传统的金字塔组织转变为现代的顾客导向组织;层级制组织结构模式的扁平化改造;需要构建企业组织的虚拟化机制,是指用技术把人、资金、知识或构想网罗在一个无形的组织内,以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