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6200000020

第20章 北宋东南漕运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北宋时期,漕运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运输规模还是运输范围,都远过于前代。其中东南地区的漕运,在唐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增长,成为北宋王朝立国的重要基石和生命线。为了确保东南漕运的畅通,宋政府实行了许多制度和措施。其中,以宋初至崇宁时的“转般法”和崇宁以后的“直达法”最为关键。其发展变化直接关系着东南漕运的盛衰。

一 转般法的渊源

北宋在东南实行的漕运转般法,从形式上讲,是指东南六路(江南东、西路,淮南,两浙和荆湖南、北路)漕物运至淮南,再由汴河漕船转运京师,即转递运输,故名“转般”。其实,这种运输形式前代已经出现。

自隋代运河建成后,东南物资就已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漕运北方。但由于航线过长,所经河道差异较大,出现了许多影响行船的问题,使漕运受到阻滞。唐玄宗时,裴耀卿针对以上问题,吸取了隋代沿黄河一线设仓,“转相灌注”的经验,建议变更长运,于河口、洛口置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加上洛阳至长安诸仓,“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矣”。裴氏之议适应不同水路状况,以分段转运的办法解决阻滞现象,较为便利可行,因而被唐政府采用。

到刘晏主持漕运时,进而规定了“江淮之道,各自置船,淮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制度,以便使“水之曲折,各自便习,其操舟者所以无倾覆之患”。可见转般运输法,是从解决运河各段载航差异的矛盾中产生的。为了保证漕运量的稳定,刘晏又在淮南诸道列置巡院,及时掌握各地收成和物价情况,于丰稔地区增籴,在歉收之地少征,又具有一定平衡物价的作用。总之,唐人成功的措施和经验,对北宋转般法有直接的影响。

二 北宋转般法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宋人的记载,北宋的转般法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比唐代复杂而健全。1.东南六路上供物资经淮南转般仓中转,由汴河漕船运达汴京。即“东南诸路斛斗自江湖起纲至于淮甸,以及真扬楚泗建置转船仓七所,聚畜粮储,复自楚泗置汴纲般运上京”。2.主管东南漕运的发运司,在江淮等地籴米储积,当某路无法按时完成上供额时,以储米代为上供。“州县告歉,则折纳上等优劣[价钱],谓之‘额斛’,计本年最岁额以仓储代输京师,谓之‘代发’”。3.六路漕船从淮南载盐归本路,卖盐息钱充本路经费,使各路漕运得以补贴。即回舟“复以通泰载为诸路漕司经费”。这是北宋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宋初,疏通了汴河与淮南的联系,淮南之物得以北运。淮南运河堰埭颇多,漕舟至此,乃分段转般递运,将货物集中到楚州和泗州,再从这两地转入汴河。楚、泗二州位于淮南运河与淮、汴河的交接点上,因而成为漕运的集散地和转般场所,估计宋初已在此设立转般仓。由于当时漕运的规模较小,路途又近,所以,转般法还仅停留在分段转运的形式上,还不够系统和完备。据陈傅良所记,此时汴河年漕运量只有数十万石。

北宋统一南方后,漕运量便迅速上升。太平兴国六年

(981),汴河仅漕粮一项就达四百万石,超过前代最高记录。但由于相应的制度还不健全,对各路缺乏统一组织和管理,又无定额标准,所以漕运量很不稳定,从而制约了漕运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尽可能地满足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宋政府于淳化年间,派杨允恭等赴淮南主持漕运,加强对各路漕运的组织工作。杨允恭在统一管理的同时,明确规定了漕运路线:“江浙所运,止于淮泗,由淮泗输京师”。不久,荆湖地区也被纳入。于是,六路漕运在淮南转般的形式完全确立,“凡水运自江淮南剑两浙荆湖南北路运,每岁租籴至真、扬、楚、泗州,置转般仓受纳,分调舟船计纲溯流入汴至京师”。真、扬二州位于长江与淮南运河的交汇处,与楚、泗州地位相同,因而也置转般仓。四州共有转般仓七所,三处在真、泗,其余在楚扬。转般仓受纳粮物浩瀚,因此规模都很大。元丰时,发运副使沈希颜称:“淮南转般仓泗州最为近便,虽有南北两仓,才可贮谷一百五万余石,扬州废仓三百余间,约贮谷百万石……”云云。

真扬楚泗四州转般仓受纳各路漕粮的情况,根据政和二年(1112)淮南转运判官向子?的上奏可知,真州接收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上供粮物,扬州接收两浙地区,泗州接收淮西地区。虽未提到楚州,但根据楚州位于泗州以东推测,估计主要接收淮东之物。

这一时期,北宋政府对六路漕粮在京畿地区的储纳地点和数量,也做了明确规定。如淳化四年(993),六路上供漕米共六百二十万石,“内四百八十五万石赴阙,一百三十五万石南京畿送纳。淮南一百五十万石赴阙,二十万石咸平、尉氏,五万石太康;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七十四万五千一百石赴阙,二十四万五千石赴拱州;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一百万八千九百石赴阙,二十万石赴南京;湖南六十五万石尽赴阙;湖北三十五万石尽赴阙;两浙一百五十五万石,八十四万五千石赴阙,四十万三千三百五十二石陈留,二十五万一千六百四十八石雍丘”。由此可见,漕粮的绝大部分是供应京师的,又有一部分供给南京(今河南商丘)地区的驻军。

东南漕运转般制的形式确立后,北宋又针对各路收成和距离不同而影响漕运量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即吸取了刘晏和籴的经验,以籴买积储填补缺额。如范仲淹所说:“江南不稔则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则取之淮南”,大致每年在江浙等地籴米二百万石。这些粮食便用来补充歉收地区上供的缺额,歉收之地则以钱折充所缺,这样既保障了漕运量的稳定,又可调济丰歉。上述工作主要由发运司主持,但发运司从设置之日(至道时)起,就几经废立,直到仁宗时才最终确立。因此,北宋前期,这项调济措施尚处于初创阶段。到许元主持漕运时,这一措施才趋完备,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宋政府还把漕运转般法与东南盐法结合起来,以互相支持。众所周知,北宋在全国各地制定了不同的盐法,其中东南地区实行“官卖盐法”,即六路转运司控制淮南盐的运销。于是,各路漕船至淮南转般仓卸货后,便可利用返航空舟运载本路之盐,散盐于所属诸州,“诸州虽有费,亦有盐以偿之”。北宋地方收入多上交中央,宋政府乃以六路卖盐息钱充本路经费,“岁以所入课利申省,而转运司操其赢,以佐一路之费”。反过来支持漕运和其他上供所需,可谓互利互惠,“故漕不乏,民力亦宽”。其盐运分配如下:

淮南盐置仓以受之,通、楚州各一,泰州三。又置转般仓二,一于真州,以受五仓盐;一于涟水,以受海州、涟水盐,江南荆湖岁漕米至淮南,受盐以归。

可见转般法与东南官卖盐法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这对当时中央与东南地方的财政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以返航空船载盐,省去了专门的运盐费用,对漕船的合理利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而有人指出:“盐法与转般相因以为利”、“转般、盐法为发运司职事之根本”。

北宋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漕运转般法,使其不仅解决了各段运河阻滞漕船的问题,更具有了以积储补不足、及回船运盐等项内容,对东南漕运量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德四年(1007),仅东南漕粮即定额为每年六百万石,并定为永制。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如组织管理不完善、对各地调济的不够等,特别是对某些上供物资规定过死,供需情况不明,对运费和成本很少考虑,以致造成极大浪费。如宋太宗时,上供的许多物品既不适用,又粗糙不堪,得不偿失。

三 庆历以后转般法的充实和改造

宋真宗时期,东南漕运创下了年漕运粮食七百万、八百万的罕见记录。但由于前述诸不利因素的影响,漕运量难以稳定,特别是宋仁宗即位初,问题更为严重,不得不将年额减为五百五十万石。庆历以后,宋政府乃对漕运进行了调整,并委任许元主持此项工作。许元首先加强和籴的调节作用,并建立了完整的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发运司从中央取得一笔钱充籴本,每年定期在东南各路籴米储于转般仓,使“诸仓常有数年之积”,当某地无法完成漕运额时,即以储米代为上供,称“代发”,然后把代发米数折纳为钱,称“额斛”,加上水脚运费,由被代发的地区交纳,即“诸路有岁歉米贵,则令输钱以当年额,而为之就米贱路分籴之,以足年额。诸路年额易办而发运司所收钱米常以有余,或以其余借助诸阙乏”。“岁必六百万,而常余百万,以备非常”。这一固定的代发制度,充分发挥了调济补缺的功能,使漕运量的稳定有了可靠的保证,同时又有“权水旱,制低昂”之效。

当然,还应充分注意到这一措施具有的牟利作用,如苏辙所说:“发运司以所籴米代之,而取直于转运司,几倍本路实价,转运司米虽至而出限一日,辄不得充数。”

其次,许元在加强发运司领导职能的同时,注重六路转运司的配合作用,改善了漕运的组织管理工作。宋初,常以淮南转运司主持漕运转般事务,但该司没有监督、协调各路的职权,结果问题迭出。宝元元年(1038),发运司已成为领导和监督东南各路漕运的最高机构。于是,发运司直接指挥各路州县漕运,集中使用漕船,称之“团纲”,“不复委本路,独发运使专其任”,剥夺了各转运司分担的漕运工作。结果,发运司事务繁重,管理混乱,无法及时处理各种问题,而各转运司则荒于配合,也给漕运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完成定额,发运司只得改变汴纲漕卒冬季休息的制度,在冬季出江漕运,但相应的措施和管理跟不上,又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有汴卒不习江水,“沉失者多”的;有吏胥肆意分派汴船,敲诈勒索者;有漕卒“终身不还其家而老死河路者”等等,不一而足。

皇?(1049-1054)时,许元主持发运司工作。他针对以上问题,先奏请中央恢复了原来的制度,各路漕运仍由转运司管理,汴船不许出江。又奏请中央同意,以发运司全权领导六路漕运,明确彼此的权限,以加强对东南漕运的统一规划。经过许元的整顿,稳定了六路漕运的转般形式,增强了发运司领导全局的作用和各种配合的作用,改善了漕运管理混乱的状况。欧阳修对许元给予了高度评价:“修前人久废之职,补京师匮乏之供,为之六年,厥绩大著。”

许元卸任后,发运司对诸路的领导减弱。同时,各路转运司经费不足,漕船日益缺乏。因此,发运司只得再令汴船出江漕运。嘉?三年(1058),宋政府重申原来规定,下令东南各路按转般法规定漕运本路物资,“发运司更不得支拨里河(汴河)盐粮纲往诸路”。但这一命令实际上无法得到贯彻执行。到宋英宗时,只得默认了汴船出江的事实。

应当指出的是,在加强了各转运司的配合和相应的管理的情况下,利用冬季闲置汴船出江漕运,是现实合理的,从而缓解了各路漕运能力不足的矛盾,对转般法做了一定的调整。

宋仁宗时的改革,基本上消除了影响漕运量稳定的因素,是值得肯定的。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规定僵死以及浪费巨大等问题。这在漕粮以外的物资中表现得最为严重。推究其源,仍在于漕运管理体制上。因为按照既定的管理程序规定,漕运的各种定额指标全由中央财政机关三司制定,发运司只根据定额要求具体组织各路漕运,无权更改各项指标。所以随着情况的变化,指标便与现实严重脱节。加上封建官僚管理的弊病,就造成上述后果。

为了根绝这些问题,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在东南漕运中实行了“均输法”。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打破了旧有的管理体制,扩大发运使职权,使其“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全权负责东南漕运事务。

其次,根据京师的需要,对各项定额随时调整,避免造成所供非所需的后果,“三司有余粟,则以粟转为钱、为银绢,以充上供之数,他物亦然,故有无相资,无偏重之弊”。

最后,运用“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灵活变通,以节省运费。

为了保证“均输法”的实施,王安石对发运使薛向给予了极大信任,并拨给钱五百万?、米三百万石作本钱,使其掌握了雄厚的调节资本。在薛向的努力下,均输法充分合理地安排漕运事务,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宋王朝对东南物资的综合利用,缓和了供需紧张的矛盾,在转般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漕运制度。薛向还雇募了一部分商船参加漕运,“与官舟分运,以相检查”,减少了官舟中的侵盗现象,这一措施,客观上还有利于民运业及商业活动的发展。

从宋初到宋神宗时期,北宋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漕运制度,合理可行,对保证东南漕运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官卖盐法的实行和东南丰歉的调济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故上下俱宽,而中都不乏”。吕祖谦高度评价为“此是本朝良法”。

四 “直达法”的产生及其影响

直达法是北宋后期在东南实行的漕运法,即东南六路物资由各转运司直接运至京师,不再于淮南对漕运进行转般、代发及调济的工作。

直达法最早产生于宋仁宗天圣时。在此以前,东南及广南上供中的一部分贵重之物,如金银、香药及犀象等百货,与粮食等大宗物资一样从运河漕运京师。船至淮南,因运河中堰埭颇多,只得转般递运,“虽免推舟过堰之苦,然侵盗之弊由此而起”。为了防止贵重物品丢失,天圣中,发运使方仲荀奏请以闸代堰,“自是东南金帛茶布之类直至京师,惟六路上供犹循用转般法”。这一变更无疑是现实的,但其规模小、地位次要,所以对总的漕运转般法影响并不大。然而,此举却为以后直达法的大规模实行,创造了条件。

宋徽宗崇宁(1102-1106)初,蔡京集团为了增加中央收入,改变了东南盐法,以钞盐(通商)法取代官卖盐法,盐利全归榷货务“不许诸路以官船回载为转运司之利”。实质上是将这笔收入从东南漕司手中掠为中央所有,各路损失不下数十万贯钱。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六路的收支平衡,使其原已紧张的财政状况更为恶化,各转运司便难以筹措到必要的漕运经费和船只,“漕计已自不足”。此外,六路漕船从淮南回时,无盐可运,空舟返航,极不经济。可见盐法的变化,对转般漕运制度造成了一次重大的冲击,使其陷入相当艰难的境地。

不久,转般法又遭到一次冲击,使其优势俱丧,仅存其转般形式。其时,发运使胡师文为求升迁,迎合当权者贪婪的需要,将发运司籴本数百万贯以“羡余”之名上交,换取了户部侍郎的职位,其后继者多加仿效,于是“本钱竭矣”,使转般法丧失了调济补缺的重要功能,“不能增籴而储积空矣,储积既空,无可代发,而转般无用矣”。总之,随着形势的变化,转般法难以维持下去。

在上述情况下,户部尚书曾孝广认为以闸代堰后,漕船可顺利通过淮南运河,转般法就无必要维持了。他奏请中央改行直达漕运法。崇宁三年(1104),宋政府正式下令在东南漕运中实行直达法,“六路转运司每岁以上供物斛,各于所部用本路人船般运,直达京师,更不转般。”发运司不再总管漕运,将原有汴船除留少部分,应付“非泛纲运”外,其余分拨诸路,徒具空名的转般法遭到废弃。

直达法的出现,应当说是转般法瘫痪后的必然产物。但是,两法相比,直达法明显弊多利少,远没有转般法优越。其弊主要表现在:其一,没有了“代发”制,等于取消了一个缓冲环节,使东南与京师之间的供需关系趋于紧张,造成北宋后期漕运量极不稳定的后果,“致多拖欠”。其二,调济平衡的作用丧失后,各路严格按照定额漕运,虽遇丰歉不同情况,也不能改变计划,均输法以前的各种弊端重新出现。其三,各路漕船频繁通过淮南运河,水闸失去正常控制,于是“河道日益浅涩”,影响了船只的航行。其四,东南转运司在经费匮乏的情况下,为了应付繁重的漕运,不得不增加额外赋税,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宋徽宗也承认:“自行钞盐,漕计窘匮,以江西言之,和、豫买欠民价不少,何以副仁民爱物之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拦截别路漕船的现象。其五“回纲无所得,沿江州县亦无批请,故毁舟盗卖以充日食,而败舟亡卒处处有之,转为贼盗不可胜计,其为害非细也”。

因此,直达法实行不久,就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尤以东南漕臣最感不便,要求恢复原法的奏章便不时出现。大观三年(1109),谭稹奉命调查此事。他指出:“自开岁纲运不至,两河所籴所般数日不多,何以为策?”建议恢复转般法。两年后,向子?又提出相同的请求及具体措施,江西转运副使张根也提出“尽以盐额还漕司,籴本钱还发运司”的建议。宋政府虽有意改善漕运状况,但既不愿放弃东南盐利,又不肯给六路和发运司足够的经费,所以,恢复之举便流于口头形式。

宣和以后,直达法的问题日益暴露,加上管理混乱,加剧了东南漕运的危机局面。宣和五年(1123),江西漕臣奏称:“如大江东西、荆湖南北有终岁不能行一运者,有押米万石欠七八千石,有抛失舟船、兵梢逃散,十不存一二者”,“至有一路漕司不自置舟船,截留他路回纲,尤为不便”。次年,宋政府不得已再做恢复般转法的打算,拨给发运司一笔籴本钱。但据杨时记载,“乃取之诸路”。杨时接着指出:“自钞法行,盐课悉归榷货务,诸路一无所得,漕计日已不给,今又敛取之,非出于漕臣之家,亦取诸民而已。民力困敝,徒为纷纷,无补于事。”可见此举无异于剜肉补疮,使东南诸路雪上加霜,根本无力承担漕运任务。或挪用应上交的籴本钱,或截用他路漕船,不一而足,虽屡禁而不止。而转般法也完全是徒具虚名,仅在淮南登记收支而已。靖康元年(1126),宋政府又规定,淮南、两浙依旧直达,江湖四路实行转般法。此时,北宋王朝覆亡在即,有关挽救漕运的措施终成泡影。

宋徽宗大观以后,出现了“或行转般或行直达,诏令不一”的局面。这反映出直达法对东南漕运是不适应的。当时朝野上下虽知其弊,并多次试图加以解决,但由于最高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不肯收敛其过分的掠夺欲望,所以未能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北宋后期,漕运陷入了动荡不定的境地,致使“户部校经数,岁亡十二三,而中都藏粟费且尽”,严重地削弱了北宋的国力,至靖康之变时,“财匮而府库虚……物力既耗,人心惊疑”,君臣为之束手。北宋亡国之所以迅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可见漕运制度对北宋漕运有着重大的意义。崇宁以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对东南漕运的大规模进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为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北宋末,腐朽统治集团破坏了这一体制,导致了东南漕运混乱的局面,并对其统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北宋漕运制度的这一变迁,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原文发表于《河北学刊》1991年第2期)

同类推荐
  • 汉末全面战争

    汉末全面战争

    袁绍:“吾四世三公。”曹操:“吾乱世枭雄。”刘备:“吾汉室宗亲。”孙坚:“吾江东之虎。”张坤:“吾一介草民,但有百万雄军。”张坤莫名其妙来到东汉末年,这个人命比草贱的年代,却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随身带着三国全面战争辅助系统。“我来,我见,我征服”,张坤不由仰天长啸。誓要提百万雄狮,踏平这个惶惶乱世。
  • 负尽苍生

    负尽苍生

    一朝天子尔为鱼肉,顺赏逆屠万类低头。贤臣良主嘲弄天下,苍生再怒不过刍狗。这江山,不在我眼里,这帝君,由我来教育,那对头,有人替我扛,那百姓,生死我掌控。一个旅人,一壶浊酒,没有过往,不顾明天。以愚弄百姓,祸乱江山为乐,与美人醇酒,阴谋诡计为伍。笑问苍天我是谁,负尽苍生我为佛。
  • 历代律令(上)

    历代律令(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隋末之江山美人

    隋末之江山美人

    世事终有定,离合岂无缘,且看一位现代青年的隋末行记。
  • 黄河图

    黄河图

    一介剑徒柳天跟随赵国名剑李子衣刺杀魏国贤士信陵君,不料遭遇诸多变故,二人陷入危险困境,一死一伤,幸存的柳天为报师仇,尾随信陵君寻求刺杀时机,途中又有些许机缘,窥得奇人异事,在决心复仇的道途之中,柳天逐渐认识自我,开始了对黑白的思索,他终究会有何般抉择?
热门推荐
  • With Lee in Virginia

    With Lee in Virgini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潇傲大陆

    潇傲大陆

    有准备的穿越,却跨入未知的大陆。面对截然不同的世界,精心的准备化为无有,悲催的主角是否能在这片人人都比他强的世界里生存?在这片人人都有灵兽的世界里,我们的主角凭借主角光环能获得怎么样的灵兽呢?
  • 独步天下:第一杀神妃

    独步天下:第一杀神妃

    现代杀手惊鸿穿越,异世大陆显锋芒!无良姐妹骂她:废物!你怎么不去死?魔牙在手张狂一笑:要死!也先让你们做铺路石!“女人,本王赏你个侧妃做做?”剑指天下,她不削一顾:天下都尽在我手,区区侧妃,我步惊然不削。各大家族围攻“妖孽,今天就让我们来铲除你!嗜血浅笑“就凭你们几把老骨头?乖乖回家种地吧。青鸾公主得瑟一笑“步惊然,我抢了你的男人!”站在九重星塔上她妩媚一撇:“你认为自己有多少资本?”男人她一个都不会让。
  • 瘟

    少年,你知道安利……呸,你知道瘟神吗?没错,就是那种谁碰了谁倒霉,自己反而活得滋滋润润的家伙。我就是瘟神。
  • 做人做事好心态全集

    做人做事好心态全集

    我们确信,一个人只有有好心态,他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打开本书,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好心态之旅,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份鼓励,带来一份慰藉,带来一份豁然,带来一份快乐……
  • 青楼公主

    青楼公主

    她,身在宫廷,心却从未被束缚!乔装打扮,她成花楼第一人!优美舞姿,迷倒众生!他,身在江湖,心性洒脱,放浪形骸!一个是王国公主,一个是武林至尊。花楼相遇,不知身份。是命运安排,还是上天注定?情思相随,能否喜结良缘?
  • 寒冰易融

    寒冰易融

    某校御姐莫含在做任务时结识了袁少琛,两人在接了一个又一个任务时,发现了一个时常5年的大案
  • 将军,纳命来

    将军,纳命来

    传闻宋太傅家的三小姐,痴恋苏将军一十六年,曾言非君不嫁,断剑以明己志;传闻宋太傅家的三小姐,因苏将军退婚生无可恋,于是投河自尽,溺水身亡。某时某地某酒楼内某位老板娘忽然凶神恶煞地拍案而起:“所谓传闻,那都是不可信的!”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双面间谍:契约婚姻

    双面间谍:契约婚姻

    二十年的日子,掏尽了岁月里很多有痕又无痕的记忆,闻茉莉再次“刻意”地遇见了沈浩宇,当年那个阳光飘飘的少年。然而,再次的相遇,竟带来了太多无法说清却又明晃晃的决裂。她是别人派来搜集关于他资料的间谍。他又利用她夺取属于自己的一切。然而在故事发生的时候,她却发现,她父亲的去世跟他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他也发现了她最初来的目的。到底是谁动了谁的奶酪?
  • 21岁房东的妖孽保镖

    21岁房东的妖孽保镖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他从普通人变成异能者,如同战神附体,拳打高富帅脚踢黑社会,美女纷纷来到他的身边,从此走上了妖孽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