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280000000002

第2章 能断大事的杜如晦

在公元618年的某一段时间里,秦王李世民空前地难受。由他策划、他和父亲李渊共同实施的太原起兵大获成功,乘虚占领长安,李渊登帝位,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但他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却处在下风。李建成居长,先入为主,又得李渊欢心,也有军功。李世民功劳略大,但不足以撼动其地位。李世民很清楚:最后的结果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对比,而实力的关键在于人才。李世民在起兵过程中罗致了许多人才,府中谋士如云,猛将林立,但都被李渊一个一个调走了。面对人才流失,李世民无能为力,急火攻心,却又说不出来,心里的难受简直难以形容。

这时候,聪明绝顶的房玄龄对李世民讲:府僚走了那么多,都不可惜,只有一个人您得注意:您如果安于当个规规矩矩的藩王,用不着他;您如果要夺取天下,非此人不可!

李世民急问:是谁?

房玄龄不紧不慢地说:此人便是杜如晦。

李世民惊呼:“尔不言,几失此人!”立即入宫面见李渊,奏请杜如晦为秦王府属官。

从此,默默无闻的杜如晦走上了唐初政坛,成为当时杜如晦善断的风云人物。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处在长安近郊。杜如晦的曾祖父和祖父在北周作过高官,他的叔祖到了隋朝还任过工部尚书。杜如晦的父亲在隋朝担任中下级官吏。

杜如晦生长的年代,正是隋文帝统一全国、励精图治的日子。自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据优势,西晋时虽然实现了全国统一,但为时不久又有十六国大乱,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很快,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代变换总伴随着战乱,割据的国与国之间也兵戈不息,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隋文帝杨坚在谋士高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于公元581年灭周,建立隋朝。隋文帝实行各种措施,巩固统一,历行节俭政治,宽简刑法,轻徭薄赋,在官制、兵制、刑律、科举等方面进行革新。公元588年,隋朝军队一举灭掉割据南方的陈国,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陈后主沦为臣虏。隋文帝又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以谋略为主,军事为辅,削弱了突厥的势力,保证了边境安宁。开皇年间,全国的人口和社会财富大幅度增长。史载:公元592年,府库都藏满了,只好堆在廊庑下,隋文帝别立左藏院来容纳绢匹,并命令人口稠密的河东、河北地区,减三分之一的田租、调全免。这一富饶景象也只有在汉朝文景之治时才出现过。

生长在这样的年代,又处在天子脚下的近郊,杜如晦的少年时代是在安静的读书声中度过的。史载:“如晦少年聪悟,好谈文史”,同时,他很特别的性格也在年轻时就形成了:“少英爽,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临机辄断。”

隋炀帝杨广即位时,杜如晦15岁。杨广荒淫无道,穷兵黩武,隋朝开始走下坡路。不过,这种下坡的倾向,在当时一般人觉察不出来。杜如晦也没有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倾向,大业年间,他还“以常调预选”,希望能得个一官半职。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他对杜如晦说:“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杜如晦当了个小小的滏阳县尉。但没过多久就辞职不干了。说辞职就辞职,也表现了杜如晦“当断则断”的性格。

高孝基不但有“知人之明”,也有“知事之明”,他是看到了隋朝的下坡倾向的,他的这一番话里也有“微言大义”。他对青年房玄龄也有过一个特别的评价,断定他“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凌霄耸壑耳”。这句话也是意味深长。看来,高孝基不但看到了隋朝的下坡倾向和必然结局,甚至看到了即将取而代之的另一集团的两根中流砥柱。

名实相符,杜如晦确实能够韬光隐晦,才不外露。他第一次出现在李世民面前是不声不响的。史载:“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看样子是武德元年以后的事情,因为李渊即位后李世民才成了“秦王”,在此以前他被封为“敦煌公”。至于具体细节,是杜如晦毛遂自荐呢,还是谁走马荐诸葛呢,史书没有记载,不可考据。可以肯定一点,绝对不是李世民闻名求贤。这比起房玄龄、褚亮等人充满戏剧性的出场可就逊色多了。

杜如晦深藏不露,连精明过人的李世民也没看出来。多亏了房玄龄也有知人之明,一句话治好了李世民的心病,也为杜如晦创造了一个大展鸿图的机会。

从此,李世民和房玄龄、杜如晦组成一个三人小组,房玄龄“善建嘉谋”,杜如晦“能断大事”,再加上文武全才的英明领导,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之战中,在后来与李建成争嗣的斗争中,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无往而不胜。李世民和房玄龄议事,常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说:“非如晦莫能筹之。”等杜如晦来了,往往采用房玄龄的计策。三个人几乎是“三位一体”,李世民的意见往往就是这个智囊班子的意见。可以说,让后人称赞得无以复加的“煌煌太宗业”的前半段,就是在这三人小组领导下创出来的。

武德元年至四年,李世民击败薛仁杲、刘武周,最后一战又击溃窦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一举消灭了两大割据势力。李世民的三大战役打完后,李唐王朝统一全国的大局已定。李渊认为李世民功高无比,自古未见,所以过去的官号也不够大,配不上这样的功劳,所以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开天策府,设置属官。杜如晦被任命为天策府从事郎中。

就在这前后,李世民在宫城西建起了文学馆。据《旧唐书》记载:“始太宗既平寇乱,留意儒学,乃于宫城西起文学馆,以待四方文士。以属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及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玄道,天策仓曹李守素,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事蔡允恭、颜相时,著作佐郎摄记室许敬宗、薛元敬,太学助教盖文达,军咨典苏?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及薛收卒,复征东虞州录事参军刘孝孙入馆。寻遣图其状貌,题其名字,爵里,乃命(褚)亮为之像赞,号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藏之书府,以彰礼贤之重也。诸学士并给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每军国务静,参谒归休,即便引见,讨论坟籍,商略前载。预入馆看,时所倾慕,谓之‘登瀛洲’。”

李世民当时征聘的这十八位学士,基本上都是当时的俊彦。而能得到这样一种礼遇,于时人也是一种尊荣,所以人们羡慕地称之为“登瀛洲”,好像做了神仙般的快活。实际上远没有那般浪漫超脱。他们也是三班倒,还要值夜班,和李世民讨论经史和统治艺术。这里边既有理论学习的“讨论坟籍”,也有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商略前载”。在十八学士之外,李世民也让其他人来值班讨论,杜正伦就奉命值过班。

李世民开文学馆的着眼点和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争取人心,罗致人才,和李建成争嗣。首先,搞这件事情,有助于强化自己文武全才的形象,历代帝王都承认,取天下要靠武力,安天下要靠文治。其次,李世民重视经史的学习,一方面是给朝中上下和天下人一种重文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要从儒家经典和历史中寻找一种好的统治方法。俗话说:“只说不练是假把式,只练不说是笨把式,会说会练才是好把式。”李世民就是这样的好把式,既要做足样子,造足印象;又要学到东西,以利实行。

从十八学士的人员构成说,也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粗看十八学士,除了学者便是属官,但仔细分析,还是能分出几类人的:

一、心腹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薛收等;

二、儒家学者,如陆德明、孔颖达等;

三、有可能对李渊或朝臣产生影响的,如李渊的故友苏世长、颜师古之弟颜相时等;

四、代表社会某一势力的,如士族代表李守素等;

可以说,李世民采取的这一措施是起了作用的,但当时情势很复杂,战乱初定,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还处在地下状态,颇像一出激烈的哑剧,力量的对比也是呈拉锯状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双方都不会作出让步。在李世民而论,自负其功劳才能,绝不甘心只作个小小的藩王,李渊在起兵时大概曾许诺过夺天下后立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就根本没想过这天下是他哥的;再说功高震主,李世民即使愿意作个藩王也做不到,李建成绝不会容他。反过来,李建成也绝不会把即将到手的天下拱手让出。最后的决战不可避免。在决战没到来前,双方心照不宣地做准备,拼命地争功,争宠,争人才,争势力。

武德四年末,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聚兵起义,席卷河北。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领兵征讨,苦战半年,平定河北。李世民刚回到长安,刘黑闼又二次起兵,河北起义军旧部纷纷“杀官吏以应”,仅仅一个月就恢复旧地。十月,李渊派李元吉前往镇压,形势不利。猛将李道玄战死,史万宝败归。

刘黑闼的再度起义为李建成提供了一个机会。太子中允王皀、太子洗马魏徵对李建成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余,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

这一番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刘黑闼二次起兵,地盘虽然恢复了,但兵马不多、战斗力不强也是事实。不过也不至于“众不满万”,数字上的差错,大约是贞观史臣为了贬抑李建成的功劳,做了点小小的手脚罢了。

李建成采纳了王皀、魏徵的建议,李渊也马上批准了李建成出兵的请求,并命令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诸州皆受李建成节制。李渊此举显然是在搞平衡,稍稍压一压日益强大的秦王府,加强东宫方面的实力。

李建成采用魏徵的建议,对刘黑闼起义军采用了招抚政策,收到了出奇致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前一年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后,对农民起义军将领采取的是镇压政策,“其将帅皆悬名处死”,也就是缺席宣判死刑,妻子儿女都抓了起来。即使如此,唐高祖李渊还觉得不够严厉,在刘黑闼二次造反后还报怨李世民说:“前破黑闼,欲令尽杀其党,使空山东,不用吾言,致有今日。”这样残酷的政策使得河北起义军在失败后也不敢投降,而是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可以说李世民镇压刘黑闼起义后采取的政策是完全失败的,究其责任,至少有一大半板子应打在李渊屁股上。李世民在历次大战中都优待降将,取得洛阳后也只杀了罪大恶极的十余人。此次平刘黑闼一反常态采取滥杀政策,应是执行或部分执行李渊旨意的结果。李建成吸取教训,采用招抚政策,放回俘虏,安定人心,瓦解了起义军。刘黑闼众叛亲离,被唐军捉住处死。

李建成讨平刘黑闼,一举而多获:其一,立下个人历史上最大的一件功劳,增加了和李世民对抗的资本;其二,收罗了一批猛将,如薛万彻等,其三,笼络了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心,以致于“玄武门兵变”后,河北、山东还有人想起兵为他报仇,其四,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对抗秦王李世民的同盟。

从此之后,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更趋激烈,明争暗斗,杀机四伏,武德七年初,李元吉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并表示:“当为兄手刃之”。六月,李世民随李渊来到齐王府,齐王元吉竟然埋伏了杀手准备刺杀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元吉愠曰:‘为兄计耳,於我何有!’”同在这个月,李渊避暑到仁寿宫,李世民、李元吉随行,李建成居守京师,李建成一方面让李元吉“就图世民”,另一方面调动自己的地方势力庆州都督杨文干准备乘机谋变。结果,他派出去的人向李渊坦白自首,李渊立即召见李建成到仁寿宫,同时派李世民出兵消灭杨文干,并许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出征后,李元吉和各个嫔妃不停地向李渊求情,封德彝又外为游说,李建成自己“叩头谢罪,奋身自掷,几至于绝。”在这样的感情攻势下,李渊原谅了李建成,对李世民的许诺也落了空。

几乎是与此同时,突厥多次进犯朔州、原州、并州等地,有人建议说:“突厥所以屡寇关中,以其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对这种荒唐透顶的意见李渊竟准备认可,李建成、李元吉和裴寂等纷纷赞同,萧蠫等比较正直的大臣虽知其非,却不敢进谏,只有李世民力主征讨,并说“不出十年,必定漠北”。而李建成和李渊的嫔妃们轮番在李渊面前进谗言:“突厥虽屡为边患,得赂即退,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耳。”不打自招,原来他们是为了私心才力主妥协突厥、辱国乱政,李渊最终停止了迁都之议,并派李世民和李元吉共同出兵,抗击突厥。这样的部署依然是搞平衡,防止李世民独揽兵权。

在太子与秦王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李渊的大臣,嫔妃都有明显的倾向性,最得宠的宰相裴寂支持李建成,善于察颜观色,揣摸领导意图的封德彝“潜持两端,阴附建成”,而比较正直的大臣萧蠫,陈叔达则支持李世民。

李渊好色,晚年嫔妃众多,这些嫔妃的意见对李渊有较大影响,李建成长期留居长安,经常拉拢讨好嫔妃,尤其得到张婕妤、尹德妃的欢心,史书上甚至说李建成、李元吉和这两个嫔妃有不正当的关系。而李世民在笼络嫔妃方面却没下功夫,有时还得罪他们。武德五年的一次宴会上,李世民想起生母早亡,没享受帝王之家的荣华富贵,因而伤心流泪,李渊很扫兴,张、尹二妃便说:“海内幸无事,陛下春秋高,唯宜相娱乐,而秦王每独涕泣,正是憎疾妾等,陛下万岁后,妾母子必不为秦王所容,无孑遗矣!皇太子仁孝,陛下以妾母子属之,必能保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时,李渊派了几个嫔妃去洛阳拣选隋宫中的美女和珍宝,贵妃们私下向李世民索要财宝,并为亲属求官,李世民说:“宝货皆已籍奏,官当授贤才有功者,”这些嫔妃怀恨在心,李世民曾把一片地赏给淮安王李神通,张婕妤的父亲也看上这块地,李渊写个手诏赐给他。李神通认为李世民的教令在先,不给地,张婕妤便乘机挑拨,李渊大怒大骂李世民:“我手敕不如汝教也!”

在太子与秦王的明争暗斗中,杜如晦和房玄龄等与李世民同舟共济,颠簸在波峰浪谷之间,杜如晦还曾受了十分窝囊的奇耻大辱,一天他骑马路过尹德妃之父尹阿鼠的门前,尹阿鼠指使家僮把杜如晦拉落马下,乱打一顿,且打且骂:“汝是何人?敢经我门而不下马?”尹阿鼠又指使尹德妃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说杜如晦欺负他们家,李渊信以为真,训斥李世民:“我妃嫔家犹为汝左右所凌,况小民乎!”李世民再三辩解无效。

与此同时,李建成双管齐下,对李世民的部属进行打击或者拉笼。他对元吉说:“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于是他俩在李渊面前大进谗言,将这两人调出秦王府又建议李渊把李世民的部将程知节、秦琼等安排在外地,对于尉迟敬德,李建成先是送一车金银器收买,敬德严辞拒绝,又派人刺杀,敬德洞开重门安卧不动,刺客屡至其庭,终不敢入。李元吉又诬告敬德谋反,李渊命令下狱,李世民再三固请而免,李建成收买骁将段志玄和李安远也未获成功。

李世民也针锋相对地挖李建成的墙脚,收买了负责东宫宿卫的将领常何和掌管机密的王。

武德九年,双方的斗争进入决战阶段,“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李神通扶之还西宫。”房玄龄深为忧虑,对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朝府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国家,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长孙无忌转告李世民,李世民召见房玄龄问计,房玄龄与杜如晦共劝李世民除掉李建成,李世民心存顾虑,决心未定。

恰在这个关口,突厥又来进犯,李建成建议李元吉与罗艺出兵抗击,李渊一口答应,李元吉还要求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随他出征,李建成与李元吉密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行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

王把这一密谋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召集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等人商议,敬德等力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顾忌李建成私养的长林兵和齐王李元吉的府兵数千人,自己私养的壮士才八百人,迟疑不决,众人再三苦劝,终于下定决心,派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召房玄龄和杜如晦进府商议。为了避人耳目,房玄龄和杜如晦化装成道士,随长孙无忌进入秦王府,尉迟敬德从另外一条道进入,六月二日一夜商议,定下了大计。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渊报告了李建成、李元吉与张婕妤、尹德妃淫乱之事,并说李建成、李元吉要杀他为窦建德、王世充报仇、李渊听后很吃惊,通知李建成、李元吉等次日上朝由众大臣公断,李渊没想到事情会那么严重,还想通过众大臣进行调解。

六月三日夜,李世民通过常何的关系,率领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埋伏在玄武门内,秦叔宝、程知节、长孙无忌等在玄武门外伏兵接应。

张婕妤探得动静,报告了李建成等,李元吉建议托病不朝,以观形势,李建成却认为“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他根本没想到他的老部下常何会背叛他。他俩行至临湖殿发现形势不对,正准备回东宫,李世民迎面而来,李元吉张弓射之,三射不中,李世民取弓还射,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弃马逃入树林,李世民拍马追击,被树枝挂住衣服,跌落马下,元吉趁机夺了李世民的弓箭,企图杀死李世民,紧要关头,尉迟敬德赶来,元吉仓皇逃窜,被尉迟敬德射死。

李建成的部将冯翊、薛万彻等攻打玄武门未果,又围攻秦王府,尉迟敬德出示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薛万彻等散去,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报告李渊,李渊见事已至此,只好顺水推舟,立李世民为太子,房玄龄、杜如晦担任太子左、右庶子。

不久,李世民登基称帝,尊李渊为太上皇,杜如晦担任兵部尚书。李世民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为一等功,封蔡国公,赐实封1300户。

贞观二年,杜如晦又担任了侍中,并代理吏部尚书,次年,担任尚书右仆射,还主管着选拔官吏的事务,“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人物,皆二人所定。”

唐太宗李世民采用了魏徵的建议,以民为本,休养生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尤其强调“善政”,他多次告诫大臣“官在得人,不在员多”。他深所倚重的两位肱股之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奉命负责这项工作。

李渊起兵之初,为收买人心,大量地赐官,在进军长安途中,“民年七十已上,皆除散官,其余豪俊,随才授任,口询功能,手注官秩,一日除千余人,受官皆不敢告身,各分渊所书官名而去。”唐朝建立后,又多次选调官员,这样就造成了官职过滥,增加百姓负担,行政效率低下,唐太宗命令房玄龄把中央政府官员从两千多人减到643人,完成了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机构精减。

此外,唐太宗还对任用官员的道德水平提出了要求,贞观三年,他对杜如晦说:“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

杜如晦建议道:“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集选,何数千人,原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品阶而己。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得才耳。”

杜如晦所主张的由基层推荐人才的想法:唐太宗是赞成的,不过由于其他事情而未予实行,后来科举制度实行,成为选官的基本办法,推荐的办法终于没有实施。

杜如晦与房玄龄共同努力,为唐王朝建立了一套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贞观初年,大臣劝谏皇帝蔚然成风,杜如晦在其中作用不大,劝谏不多,但保持着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风格,贞观二年,突厥内部的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发生战争,突利请求唐朝予以援助,唐太宗举棋不定,杜如晦谏道:“戎狄无信,终当负约,今不因乱而取之,后悔无及,夫取乱侮亡,左之道也。”

唐太宗没有抓住这一战略时机削弱突厥,主要的顾虑是国内初平,不宜大动干戈。但突厥患边的问题不解决也不行。贞观三年冬,突厥又一次进犯河西,唐太宗这才下了决心,派李靖、李眅、柴绍、薛万彻领兵数十万,分道出击突厥。

贞观三年冬,杜如晦因病辞职。唐太宗很担心,不断地派人问候,“名医上药,相望于道。”次年,杜如晦病重,唐太宗派太子前去探问,自己又亲临杜如晦病床前,“抚之流泪”。杜如晦病逝后,唐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唐太宗还对虞世南说:“朕与如晦,君臣义重,不幸庵从物化,追念旧勋,痛悼于怀,卿体吾此意,为制碑文也。”

失去了“能断大事”的杜如晦,唐太宗有失左臂右膀,痛感良佐难得,不能暂忘。唐太宗对房、杜的倚重无以复加,感情也极为亲近。在十八学士中,杜为第一,房列第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中,杜、房分列二、三位。

杜如晦逝去许久,唐太宗犹念念不忘。有一次吃瓜,觉得瓜味道很好,就留下一半,让人捧到杜如晦灵前祭奠。他“每得佳物,辄思如晦。”每当提起杜如晦,太宗都要流着泪对房玄龄说:“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不见如晦矣!”

十多年后,唐太宗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金带,又想起了杜如晦,让房玄龄再取一条送到杜如晦灵前。唐太宗还有一次梦见杜如晦,早上起来“以告玄龄,言之唏嘘”。他还时时派人去祭奠杜如晦。

杜如晦为李唐江山运筹帏幄,剖断大事,立下了大功;反过来说,杜如晦遇到李世民,生前得到重用,死后备享哀荣,走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让后来的封建士子们羡慕不已。其后千余年间,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知识分子“恨不生身贞观间”,除了赞美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以外,也在羡慕着杜如晦、房玄龄等为代表的封建士子的幸运。

杜如晦有二子,长子杜构任慈州刺史,次子杜荷娶了城阳公主。后来杜荷参与了太子承乾谋反,被杀,杜构也遭牵连,流放岭外。

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小时候随族叔杜淹生活。杜淹心术不正,向王世充之子王行满进谗言,致使杜如晦的大哥被杀。杜淹还把杜楚客关起来,差点饿死。但杜楚客毫无怨言。李世民打下洛阳,杜淹本在罪大当斩的10余人之中,杜楚客哭着让杜如晦去救,杜如晦不从,杜楚客便哭道:“叔已杀大兄,今兄又结恨弃叔,一门之内,相杀而尽,岂不痛哉!”说着就要自杀。杜如晦无法,只好出面救下杜淹。

杜楚客随后隐居嵩山。贞观四年,唐太宗派人请他下山,任命他为蒲州刺史。杜楚客到任,以能力强,政绩好闻名。后来,他任魏王府长史,兼工部尚书,主管的还是魏王府事。他替李泰收买朝臣,被人告发,唐太宗压下此事,到后来问题发生了才说出来。又因为杜如晦之功,免于一死,罢官回家。后来又任他为虔化令,不久病逝。

杜如晦的族叔杜淹是个特别的角色。此人有能力却没德性,本事用不到正经地方上。他小时候就以聪明、口才好,多才多艺闻名。他揣测隋文帝心理,与人商量:“上好用嘉遁,苏威以幽人见征,擢居美职。”于是,他俩也跑到太白山“隐居”,打算邀求时誉,走终南捷径。但隋文帝很烦这一套,把他们赶到偏僻的南方。后来,杜淹又因高孝基之荐而得官,在大业末,官至御史中丞。

杜淹在隋为官,有时助纣为虐,有时随波逐流,反正没做什么好事。王世充称帝,杜淹是大红人。由于杜如晦保护,他后来免于一死,却没官做了。他准备投奔李建成去,房玄龄怕他去了给李建成出坏主意,赶紧找李世民,任命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

武德八年,李建成联络杨文干对付李世民。事情败露后,李渊为了把大事化小,迁罪于李建成部下的韦挺、王皀和李世民部下的杜淹,说是他们挑拨的,把他们流放。杜淹吃了冤枉却没吃亏,李世民送给他黄金300两,在即位后又任他为御史大夫,安吉郡公。随后又任他为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在李世民的领导下,杜淹开始做好事。他前后推荐40多人,都比较优秀。李世民对付杜淹这样的有才无德之人也有办法,不时地敲打,整着,用着,让他们尽其才,却不许他们做坏事。杜淹曾推荐一个人,李世民问其才行如何,杜淹举例说:昔日里隋炀帝要幸江都,此人苦谏,我亲眼看见。李世民便笑问杜淹为什么不谏。杜淹说职位低,谏不顶用。李世民又问在王世充那儿为什么不谏,杜淹撒个谎,说:“亦有谏,但不见从。”李世民说:“世充若修德从善,当不灭亡;既无道拒谏,卿何免祸?”杜淹无话可说。李世民又问他现在会怎样,杜淹赶快回答:“臣在今日,必尽死无隐。且百里奚在虞虞亡,在秦秦霸,臣窃比之。”

杜淹当然比不上百里奚。他在唐朝虽不敢害人,但贪财之类的毛病还是没改。不过,在两朝的表现还是判若泾渭。同样的,在隋为非作歹的裴矩,在唐居然忠诚称职。这也说明了大环境对个体人的影响力是何等巨大。

贞观二年,杜淹病故,赠尚书右仆射,谥为襄。

同类推荐
  • 三国人物攻略:亦正亦邪看曹操

    三国人物攻略:亦正亦邪看曹操

    曹操,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名字。人们喜欢用忠绝关云长、智绝诸葛亮这两个骨灰级大众偶像来和他PK;以此显示他没有关羽真诚厚道,没有孔明料事如神。以他之短比人之长,对于曹爷来说,非常不公平。作者笔下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呢?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5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5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

    这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他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
  • 华人十大科学家:杨振宁

    华人十大科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杨振宁》由黄芬香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杨振宁》记述了杨振宁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 大唐鬼才:李贺传

    大唐鬼才:李贺传

    这是一部在结构上不同寻常的人物传记作品。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解构传主的一生,而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着重写了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得隽、举进士因讳遭毁、任职奉礼郎等决定人生命运和走向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下篇以李商隐为向导,通过对李贺姐姐的走访,引出李贺的外貌长相、个性特征,进而系统地追溯出其家世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命运结局等。作者把李贺生平事迹、性格命运同介绍李贺诗歌的名篇佳作紧密结合,在诗歌中寻找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更着重分析了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才华,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李贺的天纵奇才和悲惨命运。作品语言优美,充满感情,深具画面感。
热门推荐
  • 爆笑冤家:我的恶魔少爷

    爆笑冤家:我的恶魔少爷

    (幽默搞笑+微微感动)一个调皮的痞子女,一个腹黑的大少爷。一个活在地狱,一个生在天堂。两个天差地别的人撞到一起,却产生了相同的感情,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令人笑破肚皮的事情呢?最终,两人是否能有完美的结局?敬请耐心阅读!!~
  • 重生归来:小姐千千岁

    重生归来:小姐千千岁

    1000年之前,你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凤凰之女,本因和神龙之子相思相守,就在你们即将大婚那天,你却离开了人世,我费劲千辛托人将你带到1000之后,但你还是死了,我又不得不带你回来,你是选择那个本因属于你的幸福还是和我厮守到老?无论如何我尊重你的选择---
  • 糗女大翻身

    糗女大翻身

    开心果安信,来自草根阶层的豆子兵,暗恋优质男两年无果后,冲上去要向美男告白……这时,喜羊羊来电欢乐地唱:“喻恒是只大灰狼,半夜摸过妹妹的床,明月一轮照过墙,天亮只见鞋两双。”第一次暗恋铩羽而归。被美男BOSS调离总部后,安信励精图治打算重头再来,意外发现子公司经理竟然是网游里的相公大人。随后,安信的晚春在三两朵桃花中惊魂不定地开放了……
  • 幻成

    幻成

    为了一段感情自杀了??可是我怎么又活了!这是哪?
  • 误踏天途

    误踏天途

    死亡是另一个想象不到的开始。在这里你将看到地狱的风采,人间的恩怨,光怪陆离的三界纷乱,阴谋,纠缠。洪荒大能为何在三界之中基本消失?而现任的三界领导者又为何个个都是诡异异常?原本同是金仙旧友,为何见面成仇?真真假假,这又是怎样的一个三界?且看江潮如何破局,踏天,尽在误踏天途。
  • 让领导放心

    让领导放心

    你是否也想如和珅那般,深受领导青睐?你是否曾感叹过,你的同事在几年间仕途突飞猛进,而你却一事无成?你是否感到越来越不得领导欢心,前途茫茫,而不知道路在何方?你是否想让自己成为领导面前的红人,让成功触手可及?那么,从现在起,做一个让领导放心的下属吧!本书将让我们学会如何成为一个让领导放心的下属,从此仕途得意、平步青云,职业生涯顺风顺水。
  • 寒冥剑道

    寒冥剑道

    “剑是杀器,剑术是杀戮之术!!”“练剑为的就是守护!!”“我之剑定斩作恶之人!!”“我心挚剑,纵使天下人与我为敌,我屠尽天下又何妨?!!”
  • 神戒古魂

    神戒古魂

    秦林身怀逆天秘籍《逆天决》,遭到四大门派的追杀,本想和妻子过上平常人的生活,被自己唯一的弟子所背叛,最后被逼,和妻子一起灵魂自爆,秦林因为修炼《逆天决》的原因灵魂中存在一丝魂念,才得以从塑灵魂,从新塑造的灵魂却被突然出现的黑洞吸了进去,来到一个异世界,从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 原来,始料未及

    原来,始料未及

    安耳含情脉脉的看着他说:“我不怪她,也不生气,因为她给我造就了一个童话。”他嘴角上扬:“这是我听过最美的情话。”。自从爱上她之后,他就越来越不在乎别人的想法,看法,说法。
  • 捉鬼密令:呆萌萝莉要上天!

    捉鬼密令:呆萌萝莉要上天!

    连艺然悲惨的被鬼吓死了!有幸重生回到九岁那年,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闻所未闻的凶险,深山老林的血尸,前来复仇的恶灵,枯井中的棺材,走阴通灵的神婆,身份不明的阿兰……当青春无敌小萝莉,带着狂拽炫酷叼炸天的空间系统,一路开挂似的彪悍人生,不需要解释!她的小伙伴也都惊呆了!可是,当所有真相被一一揭开,事实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