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轨道飞行期间,飞船内的各种物体包括人都处在失重状态下,地球上原有的方位和轻重概念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呈现自由漂浮状态。干粉末状的食品会在舱内漂浮,被吸人人的呼吸道,影响健康;飘落到仪器设备中,会影响设备的功能。所以对航天食品的加工、重量、体积等提出了不同的特殊要求。
航天食品的基本要求,一是粗食尽可能少,因为粗食不易消化;二是要吸收率高,残渣少,重量轻,体积小,营养丰富;三是必须在377℃的温度下放置6个月而不腐烂变质;四是必须符合宇航员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能引起食欲,吃得开心。
航天食品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失真到仿真等一系列演变和改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尽管宇航员食品丰富多采,但是宇航员食用时仍不断地埋怨食品味道不佳,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胃口不好,其滋味令人捉摸不定,有时偏甜,有时缺乏食物应有的香味,有时甚至味同嚼蜡。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宇航员的味觉在太空中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太空环境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早在1973年和19744年,美国航空与航天局的科学家已在“天空实验室”上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没有获得满意的效果。
19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宇航员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联合进行太空科学实验,其中的一项实验就是想揭示太空味觉变化之谜。加拿大宇航员马克·加诺,分别在航天飞机起飞前、飞行中和着陆后测定了自己的咸、酸、甜、苦等味觉。考虑到人体嗅觉神经也会影响味觉,加诺在这三个阶段还分别测定了自己对香草、柠檬汁、留兰香和净水的嗅觉。实验设计十分周密。
但遗憾的是,这项实验也未能揭示扑朔迷离的太空味觉之谜。相反,有的科学家认为,这个谜之所以迟迟未能揭示,乃是实验方法有问题。因为人的味觉因人而异,由个别宇航员从自身测得的数据,是否可靠,是否有普适性都值得怀疑。
前苏联宇航员也碰到了太空味觉变化问题。由于他们在空间工作的时间长达数百天,受味觉变化的影响更大。因此,前苏联科学家曾更细致深入地进行过研究,他们先进的电子味觉仪测定宇航员在太空中味觉的变化,但同样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由于还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科学家们只能对神秘的太空味觉改变之谜作种种推测。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在失重条件下,人体内的血液会向上流,从而使鼻腔充血,导致味觉神经钝化。少数科学家认为,航天飞机舱内空气的流动不同于地面,这是导致宇航员味觉改变的真正原因。甚至还有人推测说,失重影响了宇航员口腔内的唾液分泌,从而使味觉发生了变化。
由于尚未揭示太空味觉变化之谜,现在美国航空与航天局只能依靠提供更多的调味品来帮助宇航员改善太空食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