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向他人求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现代的独生子女往往是“窝里狠”,“在家像猛虎,出门像病猫”,只会在家里对家长发号施令,却丧失了向他人求助的意识和能力。遇到困难,危险不会求助,求援,不会合作,后果令人担忧。大火压境,蚂蚁尚且知道合作逃生,难道我们的孩子不需要补上这一课吗?
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的孩子学会求助,学会合作。李开复博士与北大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在中央电视台1对话2节目中谈到人才时,把“团队精神”列为人才最需要具备的四大素质之一(另三个是人品,智慧和激情)。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研究性学习全面开展,以前那种“单打独拼”的方式已经很难胜任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学会向他人求助对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一个人总会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主动的求助意识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
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大部分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使他们觉得没有求助的必要;平时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基本上都让孩子待在独门独户的家里,少了与人交往与沟通的机会,也就少了许多了“求助”的机会。
学生或家长煞费苦心找老师补课,到名牌学校去找,不远.“万里”,不惜重金,为什么就不花点时间让孩子学会相互请教,相互学习呢?一味崇尚“上问”,而不提倡“互问”,实是“小学而大遗也”。
同班同学读的是同一种课本,听的是同一堂课,又是受教于同一位教师,而且大家在学习中思考的也常是同一个问题。共同的话题更容易使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学问的相互请教完全不会有什么隔阂,彼此之间有着非常熟悉的共同语言,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避开成人的监听,讨论问题也更加畅快淋漓。有许多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窍门,出自教师之口有违师道尊严,在学生之间却流传得十分畅通,不规范但管用。有些教学理论常常过分严格,甚至束缚老师们的思维,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非礼勿视,非礼勿说,否则就有误人子弟之嫌。事实上,这样的教学理论并非无懈可击。有个孩子曾说,当初他学英语,许多单词就是读不出,苦恼了许久而无法入门。同学教他用汉语注音,利用记谐音的方法,使他逐渐找到了学习英语的窍门。这在老师的规范教法中,是违规之举。老师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方法会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走向歧路,但这名学生偏偏认为自己是绝处逢生,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至少对这个学生奏效了。
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请教十分方便。遇到难题随叫随到,拉过来就可以问,扯过去就能教,远比挤出时间千里迢迢请教老师方便得多。同学之间如果有争论,效果更好:互不相让,唇枪舌剑,这些知识极有可能成为学生永远的记忆。
同学之间如果争论不出结果,大家都对讨论的问题束手无策时,再去向老师求教,这时老师的点拨就相当有效,因为他们是经过认真思考才提问的。但是这样求教的情况,相对于同学们之间的互相请教来说,也只是偶尔为之。
为了让独生子女在学习时,学会向他人求助,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求助。
平时向邻居借个工具,外出问路,请亲朋好友帮助等小事让孩子去求助,让他在受到别人帮助的喜悦中增强求助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鼓励孩子勇于求助。
如果孩子春游口渴向同学借钱买水喝;考试时笔不能写了向同学借;学习有困难,请教老师,同学解决了……你都要表扬,鼓励。
第三,给孩子创造帮助别人的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喜悦。只强调向他人求助,而忽视帮助他人,这无疑不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正所谓互帮互助,在他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才有资格赢得他人的帮助。所以,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