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5200000011

第11章 杂感(2)

今之学者,小有名气,便高视阔步、神气活现、毫无礼让。冲门而出,见者躲闪;入室喧哗,闻者避席,似乎只有如众星捧月般热闹或闲人回避般寂静,方称“大腕儿”。这看起来是名流的不羁,实则是暴发小人的粗鄙。前人有诗曰:“红帽哼来黑帽哈,风流太守赏梅花。梅花低首开言道:‘小的梅花接老爷’。”不图昔日官场之鄙俚,今日复见于学界。

学术文章、批评争鸣,总要靠道理取胜。鲁迅先生的笔够尖刻,但从来不涉谩骂。他那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以为论争获胜,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

周谷城先生在学术论争中是不留情面的。记得在关于形式逻辑的论争中,他著文批驳我的另一位老师,说这位老师讨论形式逻辑的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是对的”,读后颇以为过分,但细细想来,他也只是说理,绝无骂詈。

以理服人方是优雅,方是身份,若一味谩骂,不过青皮者流。破口大骂之后,对手因嫌污秽不与之辩,便洋洋得意、班师回朝,更是迹近无赖。这种青皮无赖的战法,今天颇有传承。

书名的粗鄙化已经不限于流行小说,内容的粗鄙化也已渗入所谓名家之作。美术作品粗鄙也成了时髦。专画穿着内裤、吊着半拉子奶罩的丑陋女人,也称名家。很有才气的画家随波画起了春宫。

侯宝林先生净化了相声,使之摆脱粗鄙。今天的趋势却是回归粗鄙,我担心,粗鄙化的泛滥会使几代人丧失审美的判断。

政府官员,位居上流,西服革履,俨然“领导”,但满嘴粗口,不以为耻:“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谁耽误我一阵子,我就耽误他一辈子”。竟似全无文化。

如果那人犯法,裁断自有法律;如果那人失德,评判自有公论。公共权力,社会之公器,官员只能依法行使,岂能凭一己之好恶,图个人之报复?看似快人快语,实则毫无政治理念。此类语言出诸市井,如《水浒传》中牛二之流,不足为奇,出自政府官员,则正是官场粗鄙化之一例。更有甚者,黑白勾结,雇凶杀人;官商一体,枉法贪赃。此辈等而下之,不足费口舌了。

粗鄙化,由来已久,其缘起,在于鄙视文化。

以为学校传授的知识九分无用、一分捏造,是外来的思想;以为读书比做饭、杀猪更简单,是本土的创造。为了打击知识分子,剥夺所谓知识分子的“资本”,数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强化知识无用、读书无用,知识分子无用,使得社会弥漫着以“大老粗”为荣、有文化为耻的氛围。张嘴粗口,闭嘴“国骂”,成了“工农化”的标志。优雅似乎只属于资产阶级。

更可怕的是心灵的粗鄙化。社会秩序的紊乱、纲纪的隳颓,使各种正常社会中上不得台面的行为都以“革命的”模样登台表演,而各种过去只能隐蔽操作的阴谋诡计,这时都堂而皇之地抛头露面。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以权谋私,污蔑造谣、打击报复,营私舞弊,卖身投靠,腐化堕落,说一套、做一套,效忠信、小报告,这些卑劣行为的风行,使一代人的心灵受到污染,以为这些才是立足社会、飞黄腾达的要诀。而这种立身行事的方式,其影响又何止一代。

“四人帮”可以粉碎,心灵的粗鄙化不会随之消失,语言、行为的粗鄙化也在继续传承。文艺作品的粗俗,网络的语言暴力,对各种丑恶行为的见怪不怪甚至同流合污,追根寻源,仍旧脱不开鄙视文化造下的恶孽。社会文化的水准,总是相应于社会成员的平均水准。

市场经济在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一切运作规则已经趋于完善,制度文明完全可以借鉴。但是,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许多成熟的制度文明却似乎无法借鉴。其原因在于经过了几十年鄙视文化的折腾,尤其是“文革”的无法无天,粗鄙已经弥漫于社会。西方的制度文明到中国经过粗鄙化的改造,规则已经不成其为规则。不加警惕,完全可能成为经济学家所斥责的“权贵市场经济”即权钱勾结的无法无天的市场经济。

或曰,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阶段也一样充满着血污与不洁。不错不错,但我们是在几百年之后。如果历几百年而毫无长进,历史还有什么用处?

几十年粗鄙化的改造,要恢复那份优雅,恐怕要双倍的时间,这就是粗鄙化的代价。

原载《同舟共进》2008年第7期

样板戏入教材的“三宗罪”

朱大可

教育部最近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修订,增设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并在10个省市区的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其中15首京剧教学曲目已被确定,除4首出自传统京剧,其余11首均为文革样板戏唱段,分别隶属于《红灯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智取威虎山》(《甘洒热血写春秋》)《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智斗》《你待同志亲如一家》)《奇袭白虎团》(《趁夜晚》)以及编外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等。教育部此举虽属好意,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却适得其反,引发了民间的广泛质疑。

在我看来,样板戏成为教材,至少包含着下列“三宗罪”。第一宗罪,就是有关职能部门将指令范围无限延伸,连学生的唱段都要加以硬性规定。行政官员总是热衷于用大一统的思维管理中国事务。多年以来,不仅中小学教科书实施全国统编,高考题目实施全国统拟,甚至发展到连研究生专业考题都要全国统一出卷。这种管理权力的过度扩张,以及一刀切的行政逻辑,严重违反教育学的基本规律,颠覆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科学方法,只能导致教育质量的日益下降。

第二宗罪,就是把京剧当作戏曲教材的唯一选择,宣称其为“国粹”,并明确表示不会扩展到其他剧种。这是京城文化以“国标”名义对地方文明实施的又一次文化霸权。此前,京城文化的过度扩张,已经导致其他区域文化的严重萎缩,制造文明同质化和单一化的危机。如果没有港台区域文化的独立生长,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形态恐怕已不复存在。

此次增设京剧教学之举,再度表露出对地方戏曲的藐视。每个省市区无疑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品种,仅定点省市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就拥有河北梆子、评戏、单弦、粤剧、沪剧、越剧、绍剧、汉剧、赣剧、秦剧、秦腔等诸多品种,此外更有举世公认的“国粹”昆曲和黄梅戏等,完全值得中小学生大力学习和传承。这种“罢黜百家,独尊京剧”的做法,也许能够维系京剧的霸权地位,却只能加剧地方剧种的生存危机,令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雪上加霜。

第三宗罪,就是以传承文化的名义,促进了“文革”美学的死灰复燃。这场样板戏的回潮,并非一种孤立的现象。各地电视台,在这方面先声夺人,引发了民间热唱样板戏和文革歌曲的浪潮。就60年代的过来人而言,当年没有其他娱乐方式,只能享用被强行灌输的文化口粮,由此构成特殊的文化记忆和怀旧心理,对此应当予以宽容和理解。而此举令知识界感到震惊的原因在于,作为21世纪中国的行政主管部门,强行部署文革样板戏的学习,极易让人产生“以郑重的官方立场,称颂那种早已被历史唾弃的专制文艺体制”的推论。

样板戏的旋律简单,便于学习,但这不能成为制定教材的理由。而这些指令曲目,旋律节奏快捷强烈,只是为了迎合斗争需要,其唱词更是充斥着“革命到底永不下战场”、“痛歼敌人在今晚”、“燎原烈火旺,工农齐武装”、“誓把……一切反动派统统埋葬”等仇恨话语。作为特定年代的产物,样板戏的另一个功能,则是在高举“斗争美学”的同时,围剿整个中国文化,制造出远甚于嬴政焚书坑儒的惊天大案。“文革”、江青、样板戏,作为中国60~70年代文化的三位一体象征,已经接受了历史的严正审判。样板戏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更不应变成教材来继续戕害我们的子孙。这是不容置疑的政治常识。

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刻,样板戏的历史回声,令人感到恍然如梦。重审这个畸形物种的唯一良性作用,就是推动世人的历史反思,引导青年一代去认知其丑恶,并捍卫思想和生活的自由信念。尽管在所谓“保卫传统”的名义下,“磕头党”和“样板戏帮”正试图卷土重来,但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拉回黑暗岁月。终结历史噩梦并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社会的唯一进化路线图,此外更无其他道路可言。

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3月3日

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邵 建

在近日北京举办的市场化三十年论坛上,与会者认为:“三十年来,中国各个领域的规则、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举其大者如私人产权获得一定程度保护,公有经济迅速缩小,私人企业逐渐发育以至于占据经济的半壁江山。”据此,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断言:“这三十年来的中国经过摸索,已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制度。”从“政治正确”的角度讲,这话自然没有问题,但其实所谓制度,无论哪种,从不会有“最好”之说。

中国改革30年,主要是经济改革,它所取得的成绩,正如与会者以上的客观肯定。但我个人并不如此乐观。前些时我看到一个数据,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的比例中占75%以上,相反,民间总资产还不到25%。这个数据如果是确实的,那么,公有经济还谈不上迅速缩小,非国有经济更谈不上半壁江山。如果不加快经济改革的速度,即使再来一个30年,也不过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一半对一半。饶是如此,这依然不是健全的市场经济。因为,在理论上,市场经济不应有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身影。市场经济是向民间权利开放的,不是面向国家权力的。权力和权利本不平等,市场的本性又在于竞争。问题是权力厕身其间,权利和权力还会有公平的竞争吗?更何况在许多国有垄断领域,权利被排斥,压根还谈不上竞争。

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阻力显然不在经济,而有更关键的所在。最近媒体在检讨前不久发生的瓮安、孟连事件,在我看来,问题的要害之一,便是县乡两级的民主在制度层面上未曾落实。有论者把瓮安事件归结为地方政府的官僚主义,因为事件发生后,当地主要官员未能当机立断,而是县里等州里,州里等省里,以致事态一发而不可收。这样的见解未免皮相,因为官员的逻辑是谁给他权力,他便对谁负责。如果他的权力来自上边,他当然要看上面的意图办事。至于孟连,不惜对村民动用大量警力。云南省的处理报告这样两条应该引起注意:一是该县县委书记“个人长期使用橡胶公司提供的豪华越野车”,二是“孟连县少数领导干部参与橡胶公司入股、分红……”。出警究竟为哪般,结论已昭然。两起事件不是什么举措失当,它们凸显的是基层体制存在的问题。如果不从这方面着手,局面就难有改观。

我并非是个否定论者,取得的成绩摆在那里,不用多说。所以多说问题,乃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因此,就问题而言,我相信我以上基于本土感受的表述,不难获得相当的共识。但张五常先生却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制度。该论坛主旨之一,是三十年之后,中国下一步应当如何变革。按张氏逻辑,什么都不需要做了,我们已经最好。还是民间表达得精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张氏肆言,却见不及此。殊不知,在制度选择上,人类的确找不到“最好”。即使上述民主,在丘吉尔那里,也是一个并不好的制度。因此,即使民主社会对民主制度的评价也不过是“最不坏”。

在市场与民主上,如果我们的制度改革还没有完成,还需要进一步转型,那么,我们除了继续努力之外别无选择。

原载《南方都市报》2008年9月11日

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用语应该更新

沈敏特

斯大林有一本关于语言学的著作,认为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此话不假。但为了表达一定的意思,在具体的时空使用的语言是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涵的。譬如,对毛主席我们喊“万岁”,对邓小平则用“你好”表达敬意。“万岁”与“你好”表达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内涵。从“万岁”到“你好”,是认识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但,循此细想,我们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语言,尤其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用语,并没有彻底更新,似乎仍然停留在“万岁”阶段,反映了我们观念的陈旧。譬如,当某个领导要讲话时,会议主持人先是请大家拍手欢迎,紧接着会说一段我们很熟悉的话:“感谢某某领导在百忙之中亲临会议,现在我们欢迎某某给我们作指示!”(又是一通鼓掌)细想很不对味儿。领导参加会议是他的工作,再忙也是履行本职,这和清洁工该扫地、司机该驾车一样,无须格外嘉奖。有谁格外赞美过清洁工和司机“在百忙之中”“亲临现场”扫了地、开了车?至于领导讲话,不外传达法规、政策、决定或表达个人意见、个人体会,大多不具指令性,也就不是什么“指示”。

我们还常常听到这样三个词儿:一是“重视”,二是“关心”,三是“照顾”。如某某领导如何如何“重视”什么事什么人,对什么事什么人如何如何“关心”,又怎样怎样给予了“照顾”。从工作关系上讲,领导“重视”、“关心”、“照顾”,有利于被“重视”、“关心”、“照顾”的一方,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这些方面来说,对领导的这些行为的肯定也是对的,但是不能过分。如果过分宣扬这几个词儿,从政治角度说,就会压抑公民意识的成长。因为它反映的不是平等意识,而不自觉流露出的是感恩意识,是对上的仰视。

先说“重视”。不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公民,重视自己的本职是天经地义的,无须另加赞美。清洁工重视自己工作,不懈怠、不失职,司机重视交通法规、驾驶技术、车辆保养、行驶安全,不应另加表扬。为什么领导重视自己的工作就要百般说好呢?说到底,是因为我们不把领导看作公仆,仍看成是高高在上的救星。

二说“关心”。无论领导人,还是普通公民,都是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的利益,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心,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互的、和谐的、美好的关系的表现,你的“关心”价值连城,我的“关心”就不值一文吗?一个民主国家,最需要关注和提高的首先是普通公民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这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再说“照顾”。领导对待他职权范围内的人和事,只有一个原则:依法办事。反过来,公民也只能要求领导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涉及自己的事。如果领导总是喜欢施行厚此薄彼的“照顾”,轻则属办事不公,重则属违章违纪。额外的照顾是“乱套”的同义词,它的背后是“人治”。

同类推荐
  • 冲浪者

    冲浪者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散文《冲浪者的乐趣》、《阳光灿烂的日子》、《友情颂》、《往事断忆》等约80余篇。
  • 开到荼縻(乐府卷)

    开到荼縻(乐府卷)

    我们深信,诗是不能被解释的,正如我们无力取来一片月光,摘来一朵花开,保存一段时光。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去体味古典诗词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那一抹抹文化的与心灵的印记,是去品尝文字背后那份殷殷绵绵的情感,然后,用一种无力捕捉美好的怅惘心情,与你分享那份捧读经典的悲欣与真诚。在“浪漫古典行”之乐府卷《爱到荼蘼》中,你会看到灵动而又冷静的文字背后,那形形色色呼啸着的爱:没有一件爱情是平淡的,真正平淡的不过是岁月,爱情终将脱颖而出,尽显平淡之中的妖娆。
  • 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情真总有动人时

    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情真总有动人时

    本作品集是在对作者近几年已经发表的散文进行筛选后的精编结集,既保持内容丰富而不繁杂,又力求散文形式的多样化。
  • 背着天空旅行

    背着天空旅行

    还是回到初中学生、两年时间这个话题上。可以这样说,无论我们学习多么紧张、繁忙,只要我们能够随时感受自己身边的一切,能够诗意地学习和生活,都可能像谭锦霞一样,一边搞好自己的学习,一边写出很多作品,或者创造别的奇迹。
  • 阳光里浮游的尘埃

    阳光里浮游的尘埃

    既做父母官,就须为民请命,身体力行,体察民情,造福一方百姓。树一身浩然正气,鼓荡起一腔激情,把歪风邪风统统击退,把人民利益永远放在首位!
热门推荐
  • 随源

    随源

    源起,可直达终点。随波,亦速抵天心。崖畔的嫩枝,欲征程,却先要盼日出。少年出自漠城,持一残图,携一铁卫,誓要去看看那日,落于何处。
  • 十一里安

    十一里安

    我们既然错过了那么久,那么就一直错下去吧…………
  • 仙班

    仙班

    在人间千年无一仙的情况下,仙界接引台荒废太长时间,一日天帝兴致暗生,避开天兵天将,偷摸着下界巡游,发现凡间多奇人,回到仙界便与一干仙人开会商讨,彼时恰逢魔界异动频繁,为了扩充仙界的力量,天帝开设仙班培育下界凡人成仙,仙班仙班,意为仙人培训班。-------分隔符-------外站四年小说写作经验,凭一腔热血来到起点。作者人品担保,有质量,不太监,很稳定,求入坑,求票票,求点击。
  • 爱的过山车

    爱的过山车

    还有比他更惨的高富帅吗?居然被一个贱女给戏弄了。不管怎么样也是绝版级校草嘛,怎么能够被拒绝呢?但这世界就是这样,万人迷也有被践踏的时候,当然这不是故意的,所以,居然他也心甘情愿,只是他想要的天长地久,她能够给他吗?
  • TFBOYS十年我陪你

    TFBOYS十年我陪你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重庆,让三个女生开始喜欢这座城市,其中一个对这座城市有着向往在一次偶遇,遇到了最红的明星组合TFBOYS,再后来又偶遇了几次,这是巧合还是缘分?经过几次偶遇,几次认识,大家都非常熟悉;然后又成为了情侣,难道是上天注定?但是未来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三对情侣又是否能够在起,一辈子幸福?
  • 王者兄弟

    王者兄弟

    当人生出现一次一次的不平凡,青春开始躁动!当青春演绎一首一首的交响曲,热血开始沸腾!当热血颠覆一段一段的人生辉煌,命运开始精彩!人的一生总要经历一些大风大浪,潮起潮落,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成长!在成长的这条路上,可能会让你觉得很累,但是年轻的我们没有办法后退!年少轻狂,放荡不羁,桀骜不驯,愚昧无知,目中无人,不可一世正因为这样,我们的青春没有留下遗憾。无兄弟,不青春,让我们再次放声呐喊“我们是兄弟。”——谨以此书祭奠那些年消逝的热血青春,因为有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所以青春注定激情澎湃。本故事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爱情大骗子

    爱情大骗子

    娇生惯养、不知人间疾苦的大小姐容蓉,终于成功开着粉红色小车离家出走,出身豪门的她受够了待在笼子里的日子,决定好好享受自由!虽然过程糗态百出,不过幸好遇到徐文钦这有耐心、又一身阳光气息的好男人处处帮她,看多了像苍蝇般黏人的色鬼,她不自觉依赖着老实又可靠的他……
  • 回到古代当战皇

    回到古代当战皇

    战,斗也!皇,帝也!南唐,后蜀兵多钱富,却是11选妃的储蓄地,北周,兵多将广,扶不起就灭了,北宋,是文化再繁华时期又怎样,看不过,就毁了,辽国兵强马壮又如何,踏遍世间诸国,柳氏帝国来创造。
  • 太子妃

    太子妃

    她,天界唯一的公主,绝色倾城,风华绝代,因不满自己的婚事,在人间百年未曾回过天界。他,养在宫外的皇子,七岁那年,一次暗夜的绝杀,他遇上了她,脑中便再也忘不了她的身影……
  • 孪生兄妹变奏曲之校园风云

    孪生兄妹变奏曲之校园风云

    明里,一对双胞胎兄妹出身豪门,一位帅气小子寒门之骄;暗里两方势力水火不容。阴差阳错,他们竟然同父同母,同样的绝世容颜,不同的命运,一场校园风云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