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83100000002

第2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概述(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伦理文化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伦理思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使各个时期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不同特点,但综观中国两千年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儒家伦理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而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因此,我们探讨和介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

人类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了道德——原始社会道德。从远古社会的神话、传说和出土文物可以发现,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血缘共同体内部,就奉行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与平等互助、“讲信修睦”的朴素风尚。不过,当时的所谓“道德”,仅仅表现为一种自发的传统习惯,人们对于道德生活并没有自觉的意识。而人类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以及体现这种自觉的道德学说或伦理思想,则是在进入文明社会后才逐渐形成的。按照史学界的通行见解,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2至21世纪就开始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即夏朝。到了商朝,由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蒙昧状态和科学文化原始水平“商俗尚鬼”,人们将伦理道德的认识理解寄托于对鬼神的崇拜和畏惧之中。尽管有些对道德的认识,例如具有道德含义的“德”字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未形成系统的伦理思想。

周朝取代商朝后,将商朝发展的奴隶制度推进到一个全盛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是,伦理思想有了较大发展。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发展了商代的伦理思想,他们以天命论为思想前提,根据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不仅倡导“孝”、“友”、“恭”、“信”、“惠”等宗法道德规范,而且主张“修德配天”、“敬德保民”。他们提出了一个道德与宗教、政治融合一体的思想体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变为封建制的时代。随着社会性质的变革,在思想领域中产生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各派思想家围绕着道德作用、道德本质、人性与人的本质、义利之辩、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各种理论问题的探讨,在中国伦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中儒,墨、道、法等诸子的伦理思想对后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儒家的伦理思想

儒家是由孔子创立的,孔子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提出了一套“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阐发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所以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也可以说是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人。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兴办私学,从事教育实践。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同时又周游列国,积极宣传他的学说主张,力图实现其政治伦理之“道”,但终因不见用而告失败。然其学问之渊博,思想之精深,在当时名声之大,对后世影响之深,仍不失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按其思想的主体内容,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较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史料是《论语》一书。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孔子对“仁”有多方面的论述,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但其要旨在于“爱人”。(《论语·八佾》)一方面,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即“仁之本”。其学生有子的话说得明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他自己也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所以孟子说:“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这就是说,血缘的亲子之爱乃是“仁”的最深沉的心理基础;“仁”作为道德意识,首先是指“爱亲”之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使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从根本上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关系。另一方面,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八佾》)“爱人”在逻辑上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许多学者认为“爱人”的“人”不应当仅仅是指奴隶主贵族,应当是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他者,可以是贵族,也可以是民,甚至是奴隶。那么“爱人”所爱的对象,显然超出了“爱亲”的范围,而获得了“泛爱”的性质。也就是说,“仁”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不仅体现了“爱”由近而远,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而且包含了质的升华。

总之,孔子以“爱人”释“仁”,“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体现为一种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同时,孔子又提出“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即所谓行“仁之方”。这样,“爱人”——“忠恕”,或曰“爱人”与“忠恕”的统一,就构成了孔子“仁爱”原则的基本内容。曾参在回答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是孔子提出的新概念,反映了孔子对春秋以来的“仁”这一思想的发展。《论语·颜渊》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用以释“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恕”。“忠”、“恕”相通而有别,分别从积极(忠)和消极(恕)的两个方面展开了“爱人”原则;而作为行“仁之方”,也就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后来宋儒又概括为“推己及人”。这里,显然包含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就是人同此心,或人我同欲。由此,才能从“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即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能近取譬”。于是,从“爱人”之心出发,“亦勿施于人”。同样,因为“人同此心”,我之所欲,亦人之所欲,故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而这也正体现了“爱人”之心。可见,“忠恕”之道实际上成了实行“爱人”的模式,或者说,通过“忠恕”之道而实行了“爱人”原则,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因而与“爱人”相得益彰,同样也是“仁”的基本规定。从“爱人”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及其展开为“忠恕”之道来看,孔子的“仁”,实际上提出了人皆有的道德属性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

(二)“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孔子盛赞西周文化,崇尚传统礼制(“周礼”),他认为周公所制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是迄今为止的最好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克己复礼为”(《论语·颜渊》),故孔子“贵仁又尚礼”。

因此,孔子的“仁”和“礼”是统一的。但二者又并非相同,“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根本特征,构成了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所以“爱人”是“仁”的根本,要实行“爱人”的原则成为仁者,又必须节之以礼,也就是说“爱有差等”,是要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总之,“仁”是“礼”的心理基础,“礼”是“仁”的行为节度,两者统一,融为一体。于是,就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而言,就呈现出这样的一种伦理模式:既有严格的尊卑、贵贱、亲疏的宗法等级秩序,又具有相互和谐、温情脉脉的人道关系。例如:在父子、兄弟之间,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其间又以子孝、弟悌为主。所谓“孝”,主要是子对父要“敬”而“不违”,体现了父与子的尊卑、主从关系,但子又可以对父进行“几谏”。在君臣之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要做到“好礼”、“好义”;臣要“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爱之,能勿劳乎?(《论语·宪问》)但又可以“勿欺也而犯之”,“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就是说,对于有过错的君可以犯颜直谏,为君的不能搞不辨是非的“言莫予违”的个人独裁。而在君民之间,君要“惠民”,民则要“信之”,拥护君的统治;君先正,则下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欲善,而民善矣”,“苟子之不欲,虽赏而不窃”(《论语·颜渊》)。总之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君礼、臣忠、君惠、民信……。如此人伦关系,若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叫“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这也是孔子理想中的“道”,它在孔子所处时代虽无实现的社会条件,可在以后却恰好适应了正在产生中的以父系家长制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因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诞生和确立,它日益显示出它那持久不竭的生命活力。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基础上,主张“仁义统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但是,孟子并不突出“礼”,认为用以平天下的根本之道,“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则在“隆礼”的前提下,综合孔孟关于仁、义、礼的思想,提出一个以“礼”为核心的仁、义、礼三者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孔子提出“仁”和“仁”“礼”统一的思想,归根到底是要塑造能承担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君子”。因为,在孔子看来,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实现其“仁”“礼”统一的理想的社会伦理模式,就必须依靠“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他自己的一生实践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所以儒家总是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修身”,也即“修己”,就是要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是说,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具备“仁”的品德,在于时刻不离开“仁”。哪怕是仓促之间,颠沛流离之际,都必须致力于“仁”。这里说的“君子”,不是贵族之称,而是“仁”的人格化,是理想人格的别称。同时,在孔子思想中,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王”是有区别的(《论语·雍也》)。因为要达到“圣”还需要有物质条件,而这是一般地位的人所不具备的。“仁”则不同,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的。

孔子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有“智”、有“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知”即“知人”(《论语·颜渊》),主要指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其实质是“知礼”。认为有了这种认识,就利于实行“仁”。“勇”,即果敢,有勇必为。反之,“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所以,“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勇”也是“仁者”的一种必备品德。可见,“知”、“勇”都是从属于“仁”的,是“仁者”所应具备的品德。所以《中庸》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不过在孔子思想中,知比勇为重,多以仁、知并举,后来的儒家也以“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

在孔子的理想人格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这就是“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足见孔子对“中庸”的推崇。所谓“中庸”,要在持“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狂”即激进或过,“狷”即拘谨或不及,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孔子的主张是,既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于两端之间取其中,是谓“中行”。孔子所主张的“中”,原意并非无原则的折中主义。“过”和“不及”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标准来说的,它们是在相反方向上脱离了标准的两端;而“中”就是符合于一定的标准的“正”,是对“过”和“不及”的否定。因此,“中庸”就包含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其积极方面,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合乎一定的标准(度),这就是“礼”。行为以“礼”为度,既不过又不不及。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其消极方面,就是防止和反对言行之过分、过度。孔子认为对“不仁”的人痛恨过分,就会激化矛盾,引起暴乱。所以他主张役民不要过度,表明“中庸”确有调和矛盾即“和”的精神。而“仁”“礼”统一,实际上也是这一原则的运用。

总之,“中庸”的哲学意义,就是在保持“度”的原则下的矛盾调和,这实际上就是把“度”绝对化,反对矛盾的转化,因而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但是,在客观要求事物的“度”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过犹不及”,“事举而中”显然是必要的、可取的、合理的。其在道德上的意义是:孔子认为,君子能运用这一方法于仁德的实践中,也就获得了一种至高的品德,因而也就成了仁人君子理想人格所必备的道德要求。所以《中庸》称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以“仁”为主的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内容,这也体现出孔子对义利关系的主张。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就是君子所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利”,一般是指功利,在孔子那里主要是指个人私利私欲,如富贵利禄.所以义与利的关系,就是道德义务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对此,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把“义”放在首位。而个人利益则是第二位的。

孔子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在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那种“安贫乐道”,以道德心理自我满足为安身立命之地的人生哲学;那种以“贵义贱利”、“存理灭欲”为行为方针的价值观念,以及那种压抑个性和自由意志,唯父意、君旨是从的“愚忠”、“尽孝”等心理模式,虽然不能完全和直接归罪于孔子,但与孔子确有一定的历史联系,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反映在民族意识上,积淀为维护民族利益和民族团结的崇高品德,表现为坚贞的民族气节,陶冶了不少仁人志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闪烁着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光华的思想和行为,也都可以溯源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同时,“义以为上”、“仁者安仁”,又毕竟包含着反对唯利是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合理因素,它无疑已成为一种优良的民族传统而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如何培养“仁且智”的理想人格,是孔子伦理思想所要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孔子总结他的一生修养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把“志于学”看成是修养过程的起点。又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认为要使自己成为“仁人”,首先要有‘求仁”的崇高志向,并笃守而勿失。这样才会坚持修养的全部过程。而“学”(“问”也是学的一种形式)和“思”则是修养的基本方法。两者的关系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罔”,迷惘而无所得;“殆”,偏离正道而陷于危险。因此,必须把“学”“思”结合起来。

同类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牛虻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牛虻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元曲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元曲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安全教育七年级(下)

    安全教育七年级(下)

    《安全教育》系列编写的是孩子安全教育的图书。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
  • 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科学常识书

    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科学常识书

    《我的第一本科学常识书》为同学们介绍了1008个科技小常识,内容包括神奇的数学殿堂、美妙的物理世界、魔幻的化学王国、微妙的医学世界、浩瀚的军事天地、飞翔的航天科技、新锐的信息科技、探索科技新发现八个部分,内容丰富有趣,以浅显易懂的讲解、生动灵活的体例、大量精美的图片和直观准确的原理图,对各种科学技术知识进行讲解,使孩子们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取各种养料和信息,开扩知识视野。本书既不是讲述科技的发展史,也不是罗列繁杂的发明创造,而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以丰富有趣的内容,让孩子们在愉悦中感受知识。书中既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最佳课堂:天文探谜

    最佳课堂:天文探谜

    本套全书根据全国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根据创新素质教育的要求,再结合全国中小学各科课本的同步内容编撰而成,是各学科的有益补充和知识范围的深层挖掘,是现代中小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这些百科未解知识之谜,能够增长中小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我们的学校教学都是一些已知的基础文化知识,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和死板,都已有比较科学而清楚的定论,这些知识是前人创造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其实,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在掌握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的知识,创造未知的领域,不断推动科学文化知识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自然的主人。
热门推荐
  • 诡组鬼案

    诡组鬼案

    传说,每天晚上凌晨十二点钟,阴气汇聚的时候,乱葬岗就会出现一辆阴阳巴士,这辆阴阳巴士会载着车上的人开往未知的世界,传说中,另一个世界充满了各种离奇的事件,有流言称,那边有鬼,?有仙,有魔,而能够活着回来的人将可以实现一个愿望,无论你是想要金钱,还是美女,甚至可以让你长生不死……然而,只要你能够活着回来,你想要的一切,都不成问题!为了查探阴阳巴士的虚实,刘三凯组建了一支探险队伍,号称诡组,他们决定,在七月十四那天晚上前往乱葬岗一看究竟……各位观众,你们知道真相是什么吗?如果活着回来,是否真的可以能够实现心中的愿望呢?让我们跟着刘三凯他们的脚步一起寻找真相吧……
  • 农门太子妃

    农门太子妃

    一次意外她来到了明朝居然成了一个废柴少爷的童养媳!好吧,她不过就是无聊在水中戳了戳,为毛把她送到这个地方?不仅没饭吃还要自力更生受人欺压!而那个长得十分俊秀的少爷这些年就是这样过来的?好吧,从此后就由姐照着你吧!可为毛现在他俩却待在监狱里面作死?她还不想死,还没有谈恋爱还没有嫁人!一步步的险中逃过,各种勾心斗角,姐妹反目成仇,这到底要闹哪样!居然……他是太子?那以后还怎么愉快的玩耍?既然已经这样,就看姐如何爆发小宇宙赢得美人,哦,不,美男归!哦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踩在高跟鞋上的天使

    踩在高跟鞋上的天使

    漂亮女孩的另一个标志——高跟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拒绝高跟鞋给她带来的自信、挺拔、以及那优美的弧线。可是,这种美是要付出代价的。踩在高跟鞋上的人生,魔鬼的身材,天使般的面孔,风光无限。可是,脱下鞋子那一刻的,累,又有谁能够体会。看T台上的女神背后的泪水与心酸。林音,一个向往T台,着迷华美衣裳的女孩。她是个孤儿。她喜欢渴望被注视的目光,从小她的心中就种下了一个梦想,站在聚光灯下迎接所有人的注目。梦想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的,她不怕,因为她有公认的勤奋。还有高挑的身姿,姣好的面容。最重要的是自信!
  • 契约情人试试爱

    契约情人试试爱

    楚风铃是一个失去异能的异能行者,慕容轩是一个因家族被诅咒而失去爱人能力的异能行者,晓霜因为有精灵的保护,而失去了童年的记忆,友沈若晨是一个手提琴王子。在樱花飞舞的美丽的学院里,当爱已变得不再单纯,当痴情被当成陌路,当与魔界的战争再度拉开帷幕,他们又将如何面对……
  • 爱了很久却忘记说爱你

    爱了很久却忘记说爱你

    从七岁到十七岁,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这十年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还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她度过了最纯真的童年,开始了最难忘的青春时光,回忆这个令无数少女情窦初开的年纪,你会想到什么?昔日校友?乏味无聊的学习生活?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还是那些令人血脉喷张的甜言蜜语?或许都有吧!但对于苏澹雅而言,只有三个字罢了那便是——————宁靖宇
  • 蓝魔剑之王子归来

    蓝魔剑之王子归来

    “蓝魔剑之王子归来蓝魔剑之王子归来蓝魔剑之王子归来蓝魔剑之王子归来蓝魔剑之王子归来
  • 烟花一刹

    烟花一刹

    依照玛雅历法,地球由始到终分为五个太阳纪,分别代表五次浩劫,历法中第五个太阳纪指的是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的觉醒及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精神与意识方面的觉醒及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代表的是方昭鹤进行的世界人类精神灵魂的重新建设。但是古书中也提到在每次浩劫时会出现一个人,具体作用不知道,因为古书没有详细记载这部分的东西,这被方昭鹤称为“预言之子”,他不知道这个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把他找到并控制起来。
  • 狄小杰侦探社(合集)

    狄小杰侦探社(合集)

    一桩桩邪恶的交易,一幕幕战栗的黑暗,一次次恐怖的经历,一层层骇人的阴谋……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发生,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的手上化为乌有。他是狄仁杰的第36代孙,她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忠实拥趸。他是长相平平、身材一般,穷困潦倒的毛头小伙,她是才色双全、身材火辣,家庭富足的千金小姐。他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善于透过离奇恐怖的事件表象,寻找蛛丝马迹,她直觉敏锐、大胆直率,擅长抛弃繁冗复杂的感情因素,揪出幕后黑手。他们无数次患难与共,却从未享受美好,他们无数次出生入死,却从未停下脚步……"
  • 游戏之无限世界

    游戏之无限世界

    号外!号外!无限世界公测了。充值即送10连抽,金卡郑吒等一大拨福利等你来拿!
  • 花下舞剑

    花下舞剑

    从平凡到顶峰,跨越一步步艰难,经历多少岁月挫折。不求文笔繁华,但求剧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