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面临各种风险,主要风险有:(1)信用风险。是指借贷双方产生借贷行为后借款方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方的本息而使贷款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利率风险。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使经济主体在筹集或运用资金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因银行无力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或正当的贷款申请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此外,还包括国家的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二)流动性原则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银行经营必须强调资金配置的流动性。银行不寻常的负债结构,使它们不能将大量资金投放于高收益资产。商业银行负债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即期支付的活期存款和期限较短的储蓄存款,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提款要求,就会对银行信誉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商业银行间贷款竞争也十分激烈,如果一家银行不能随时满足一家经营良好的工商企业的借款要求,它就可能永远失去这个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金配置的流动性。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资产的流动性,是通过准备金的形式实现的。(1)一级准备,又称现金准备,包括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以及同业存款等。由于一级准备不能盈利,商业银行应将此类准备金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点。(2)二级准备,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及同业短期拆借等。二级准备在营利性方面要优于一级准备,而且流动性也很强,这使得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有了更高的保障。
(三)营利性原则
营利性是指商业银行为其所有者获得利润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经营性的企业,获得利润既是其最终目标,又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营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动力,商业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均要服从这一目标。
商业银行营利水平的高低是其经营管理状况的综合反映。它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首先,较高利润就意味着较多的留存盈余,为银行扩大规模、开拓业务提供了资金条件;其次,较高利润条件下商业银行给予银行股东的回报也比较高,其股票市价应当有所上升,便于资金的筹集;再次商业银行的营利水平还直接影响其信誉。营利多的银行社会公众对其信任度也普遍较高,因而有稳步上升的客户基础,并且有益于商业银行同社会各界保持良好的关系,降低其营运总成本;最后,较高营利意味着可以给银行职员较高的工资,这一方面提高了职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吸收更多的人才。因此,银行家所要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提高银行的营利水平。
营利性原则和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是统一的。只有在保持较高营利水平的条件下,银行才有可能增加自有资本的积累,增强抗风险和履行付款责任的能力;同时也只有在安全性、流动性有保证的前提下,银行才可能获得较高的营利水平。
但是在实际经营活动中,银行管理者碰到更多的却是营利性原则和安全性、流动性相互冲突的情形。因为一般来说,一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越高,其营利性越低。因此银行必须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这三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伴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及其经营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更新。到现在为止,大致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一)资产管理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银行经营的侧重点在于使资产保持流动性,在负债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来满足流动性要求;而资产项目的调整则依据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营利但安全性、流动性强的现金资产和营利高但流动性差、风险大的营利资产分别占资产总额的多大比重,要由负债中各项目的流转速度来决定,资产的偿还期要与负债的偿还期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即所有资产项目的偿还期和变现能力要完全服从于负债的偿还期和付现要求。这种重在保持资产流动性的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早期的经营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是: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对资产项目的安排和调整获得,而且可以通过扩大负债去获得。就是说,银行可以通过向外借款为自身提供流动性资产,而应将它们投入高营利的贷款或投资中;在必要时,银行扩大贷款规模也可以用借款来支持。这一理论强调三点主要内容:(1)以负债作为保证银行流动性的经营重点。只要在借款市场能够方便地获得负债,银行就要尽可能少保留高流动性资产,而让现有资产去充分发挥营利功能,以借款满足流动性需求。(2)大力发展主动负债,即主动地向外借款,以获得流动性,而不是仅仅依靠吸收存款这种被动的负债方式。主动负债的主要方式包括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国际市场借款等。(3)实现流动性和实现营利性并举。负债理论从两个方面强调借款的积极作用:一是以借款满足客户随时提取存款的流动性需求,无需调整资产结构,使客户的提存不影响资产的盈利;二是以借款来应付增加的合理贷款需求,使负债和资产同时增加,带来利差收益。可见,负债管理理论在解决流动性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利润的最优化,追求流动性和营利性均衡的实现。
负债管理理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在流动性管理上变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和负债的共同调整。(2)为扩大信贷规模、增加盈利创造了主动条件。在资产管理理论来讲,银行的信贷规模完全由存款决定,资产规模只能被动地适应于负债的数量和结构,而负债管理理论强调根据资产的需求来调整或组织负债,让负债去适应或支持资产。(3)通过主动负债形式扩大资金来源和经营范围,增加了银行实力,提高了竞争能力。
这一理论的不足表现在:它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容易助长信用膨胀和诱发债务危机。由于主动负债的许多项目,利息一般都高于存款项目,因此,增加主动负债,必然加大银行成本。在成本增加的前提下,要想保持一定的营利水平就必须把资金放到收益较高的项目上。同时,靠增加负债来提供流动性,在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政策、市场资金普遍缺乏的时候,是很难实现的。由于负债管理理论提倡大胆地向外借款,创造负债,导致银行普遍忽视自有资本的补充,自有资本占银行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下降,出现信用膨胀,稍遇市场波动或经营状况不佳,就可能引起债务危机和银行倒闭。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是:银行的经营要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营利性的全面统一和协调,而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都过于偏重其中的某个方面,资产管理过于偏重安全和流动,不利于实现营利目标;负债管理则过于偏重负债的增长和追求高营利,将安全性和流动性过高地依赖于外部条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只有根据经济环境和银行业务经营状况的变化,同时管理资产和负债的项目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规模和风险结构,才能保证银行的营利最大,流动性最强和风险最小。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强调的是对所有资产、负债项目的全面、综合管理,它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利率、期限、风险和规模等方面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统一协调的效果。这种全面综合管理的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依然是流动性问题。它要求银行必须从资金和负债两个方向去预测流动性需求,同时又从两个方面去寻找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办法,它要求对银行的日常流动性头寸进行监控。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以往两种管理理论最明显不同的特点是,它尤其重视利差问题和利率风险问题。这种理论将适度稳定的利差作为管理的重要目标,一是注重资产和负债到期日的搭配、到期日的对应,利差便容易把握;二是准确预测利率变化,并适时地利用变化中的利率借入资金或放出资金,还要注重利率结构的搭配,使一定的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组合,能对市场做出有利于保持或扩大利差的反应。由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性相对逐渐降低,而频繁波动的利率对银行的收益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各国纷纷放松了对银行负债利率的限制,从而使利率的灵活性和风险性增强。因此,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中,浮动利率的资产和负债,如可变利率贷款和可变利率存款,被作为利率灵敏性资产合理流向灵敏性负债加以重点观测和研究,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动趋势的观测结果,适时调整利率灵敏性资产和利率灵敏性负债的结构或比例,成为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发展过程看,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资金汇集法、资产分配法、差额管理法、比例管理法以及线性规划法。资金汇集法又称资金总库法,它是银行在不考虑各项负债的特点的条件下,将各种渠道的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总库或资金池,然后再按照需要将资金分配到各种不同的资产上去。
资金分配法则是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强弱来确定资金的方向,例如:活期存款的周转速度较快,可以主要用作一级准备金和二级准备金,定期存款可以用作营利较高的资产;银行自有资本可以用作长期贷款和长期投资、购置固定资产。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通过周转速度和流动性这两个环节,把资产和负债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两者在规模上,期限上保持一致。
差额管理法又称缺口管理法,是根据期限或利率等指标将资产和负债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同一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即缺口,进行分析和管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资产负债比例指标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控和管理。它既可以作为商业银行自身的一种业务管理方式,也可以作为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监管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银行在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也于80年代末开始在实践中试行这一管理方法。在取得一定经验后,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颁布了《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确定了资本充足率、存贷款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比例、备付金比例、单个贷款比例、贷款质量指标等9个监控指标。
线性规划法是通过建立目标函数,确定影响银行收益实现的限制因素作为约束条件,再求出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的一组解,由此得出银行进行资金配置的最优状况的一种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商业银行?其性质是什么?
2.商业银行有哪些主要职能?
3.商业银行有几种组织形式?
4.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哪些?
5.自有资本对商业银行的意义何在?
6.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