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优点,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缺点,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人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缺点,不仅是共生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比如:具有办事果断、泼辣的优点的人,往往同时也具有武断的缺点;具有虚心、谨慎的优点的人,往往同时也具有优柔寡断的缺点;具有事业心强、好胜心强的优点的人,往往也具有好出风头的缺点。由此可见,人无绝对的优点和缺点。这对领导者使用人才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如何扬长避短,既利用他的长处,又避免他的短处。这是一个领导者的用人艺术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
任何人才,都有长有短,那么,怎样看待他们,这是领导者在使用人才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人说:“先看其短,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使用起来可以放心。”初听起来,此话似乎有道理,实则不然。先看其短,有时很容易被其短所迷惑而不见其长,或者误以为其短超过其长,还容易对人才横竖挑剔。
高明的领导者一般都会认为:“用人,不妨先看其长。”道理很简单:人人皆有所长。先看其长,就能充分利用其长,尽量发挥其长。领导者的目的是为了组织人才为实现领导目标去工作,是为了干事情而不是审人。既然为了干事情,那么就要找能够干事的人,找具有干事情才能的人。唯有先看其长,才能发现谁有干什么工作的才能和专长,才不至于埋没身边的人才。
看人先看其长,不等于只看其长。实际上,能知其长也就能知其短。最后的“落脚处”,应该放在分配最合适的工作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先看其长的另一方面是容其所短。人各有所短,这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要想充分发挥下属人才的长处,就要善于容忍他的短处、缺点,就像林肯总统容忍格兰特将军的嗜酒贪杯一样。自然,这种容忍是有一定条件一定限度的。这种条件,就是以不影响充分发挥其长处,实现上级制定的目标为前提;这种限度,就是以不激起周围群众的反感和不滋长下属人才的骄傲自满情绪为界限。一旦下属人才的弱点日趋严重,超越了上述条件和限度时,作为上级领导者,就不能一味迁就和容忍了。
用其所长,还应抑其所短。护短的同时,还要抑短。这就是使用人才的辩证法。
评价和估计一个人,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呢?是他的优点还是他的缺点?是他的成功之处还是他的失败之处?自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众所周知,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人。重要的是你所要寻找的人才的优点,必须是公司所欠缺的也是最急需的那种优点。只要所选择的人具备了我们所需要的优点,即使有其他缺点,也不应影响对他的任用。在使用过程中,要使人尽其所长。我们选用一个人,主要是使他发挥自己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只要不影响到工作,不影响到别人发挥积极性,就不必求之过严。
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要发生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企业管理组织的宗旨就是要创造条件,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优点,并尽可能地抑制其缺点。切不可不要对别人的小毛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以免人心离散。优秀的管理者,不要只盯住这个人的缺点不放,有时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假装糊涂才是明智之举。
大人不计小人过
在公司里面,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刚刚步入社会,年轻气盛的下属们,会有意无意地冲撞到自己的领导。而有些领导在遇到他们的冲撞时,总会忍不住的大发脾气,破口大骂,甚至想置之死地而后快。气量如此小的人,怎么可能掌控住自己的下属们呢?又如何才能笼络到人心呢?
实际上,有许多下属们都拥有着优厚的潜质,只是在性格上有些缺点;如果身为领导的你能适当地安排,使他的缺点变成优点,就可以充分发挥他的潜质。做领导的可以在许多方面偷懒,但在了解下属的性格这一方面,在做出适当的调配时绝不能马虎。
忽略下属的感受,勉强他们做不适合的差事,结果受挫折的将是领导。有些领导以为定下的规则,如钢铁般不容下属破坏,更不容许他们以任何理由拒绝所委派的差事。这实属愚昧的做法,规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因此作为领导的大家必须牢记一句话,那就是: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你想想你最怕看见谁,就知道你其实非常厌恶他。因此,不要使下属怕你,这是身为领导必须要注意的。
如果一个领导经常对自己的下属求全责备,对有缺点和过失的同事吹毛求疵,就难免被一些无原则的纠纷所困扰,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与别人把关系搞僵,使得自己举目无友,常受“夹板气”。不苛求于人,就是说对下属们的某些做法虽然不满意,也要强加克制,不可做出傻事来,避免搞得人心涣散。
现实中不少领导常常对下属的缺点或不足“明察秋毫”,并把它作为一种谈资,什么某某性情急躁,太不稳重;某某为人圆滑,不可深交;某某骄傲自大,瞧不起人;某某不好学习,没啥发展等,言语之中不无贬斥或挖苦,甚至有时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
在禅宗公案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金禅师喜欢养兰花,对自己悉心栽种的一架子兰花,他简直爱逾生命。有一次,他要外出弘法,嘱咐弟子小心照顾那些兰花,然而其中一名弟子不小心踢翻了金禅师的一架兰花,这吓坏了寺院中的所有人,大家都害怕金禅师回来时会大发雷霆。后来,金禅师回到寺院,听到弟子的喧哗声,便跑到后园看个究竟,赫然惊见自己心爱的兰花全都摔坏了,弟子们都战战兢兢地等候师父惩处,然而,金禅师不仅没有动怒,还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弟:“我种兰花,是为了怡情养性,可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啊!”金禅师这番说话,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其实,我们生活若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便勃然动怒,实在太不划算。
一个领导宽恕下属的过错,大人不计小人过,不仅快乐自己,而且愉悦了别人,何乐而不为呢?
西汉时期,有位将军叫韩安国,因为犯法而下狱。当时拘管韩安国的监狱官田甲,看他是个罪犯,经常侮辱他。韩安国不堪辱骂,便对田甲说:“死灰独不复燃乎?”也就是说:“你不怕我将来再做高官吗?”田甲自恃为监狱官,主管犯人生死,即反言相讥道:“燃即溺之!”也就是说:“死灰若燃起,我用尿浇灭之!”果然没几天,朝廷不但赦免了韩安国之罪,并给他升了官。这下田甲可就慌了,匆忙逃走。韩安国当时下令:“田甲到我处当官,不来的话,我即诛灭你的家族!”田甲没有办法,只好前往谢罪。见面之后,韩安国笑着说:“你的才能足以在我手下为官。”他不但没有治罪于田甲,反而善待之,使田甲感恩戴德,最终成为韩安国的死党。在这里,韩安国以诛宗族为威胁,使田甲前来谢罪,最终又重用之。这样一做,田甲知罪,又为重用,当然全力图报。
领导者应当做到不计前嫌,这既是领导者应有的修养和品质,又是领导者发现和使用人才的方法。只有做到不计前嫌,你才能发现、挖掘出更多的人才,才能保住人才,不使流失。
不计前嫌还具有心灵感化的作用,以礼对待非礼、以仁对待非仁,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感动、激励,能使人才和领导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极度亲密的私人关系。不论在以仁、义、忠、信为表征的道德至上的社会氛围中,还是在以法律规范、行政命令为表征的法治至上的社会氛围中,不计前嫌都有其存在价值。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安国,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之际,因为和苏东坡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到黄州。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两人的关系反而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探望王安石,受到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分别的时候,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朋友。
宋太宗时,有一天官拜殿前都虞侯的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在北陪园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荣在皇帝面前争论起守边的功劳来,二人越吵越气愤,把太宗晾在一边,理也不理,完全失去了为臣应有的礼节。侍臣实在看不下去,就奏请太宗将两个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太宗没有同意,而是让人把他们两人送回了家。到了第二天,二人酒醒了,想起昨天的行为,不禁害怕,一起赶到金銮殿向皇上请罪。太宗却不以为然,对昨天两人的行为不作追究,而是说:“朕也喝醉了,记不得这些事了。”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喝醉了,对两位臣属对自己的冒犯不加追查,既没有丢失朝廷的面子,又让两位大臣警觉自己的言行,这是两全其美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大度一些,宽容一些。也只有做到这一点,下属们才会更加忠心于你。
宽容才能赢得拥戴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地和人打交道,并赢得他们的支持与拥护。然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爱好和生活方式,生长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生活习惯也不相同,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节拍,也不可能都随顺我们的心意。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那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了孤家寡人了。
宽容待人是一种涵养的体现,也是赢得拥护的法宝。一个人如果拥有宽容之心,就会让他周围的人产生安全感与感激之情,进而靠近他、拥护他。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人的气度可以决定他做事的格局。
江淮间的人素来剽悍轻狂,动不动就滋生事端,打架斗殴乃至杀人是常常发生。再加上社会秩序不稳定,土匪小偷多如牛毛,一时间,官府里捉拿的犯人监狱都快关不下了。而王世充此时是隋朝的地方官吏。他在此动荡时代,没有马上跳出来树起义旗,而是暗暗地做一些基础工作,为以后成大事做准备。
到了后来,王世充想到,这些人都是要钱不要命的好汉,太平时节固然留不得,如今兵荒马乱之时正好派上用场,将来举事日后不都是以一敌十的好士兵吗?主意打定,他就利用手中的职权,对这些好汉们逐一“审问”,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将他们一一放出监狱。这批歹徒本以为自己犯的事决讨不了好结果,不杀头就算不错,没曾想碰上这么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竟然轻易就得回了自由,于是个个感激涕零,当场指天誓地说,以后王大人如有召唤,他们乐意脑袋掖在裤带上跟着他去干一场。王世充见计策已经实现,心里暗自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