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10000000004

第4章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1)

(一九二四年七月二十一日——二十九日在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我所讲的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许多历史家说,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那么,中国当然不会在例外。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然而就并不进化么?那也不然,只是比较的慢,使我们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罢了。文艺,文艺之一的小说,自然也如此。例如虽至今日,而许多作品里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还在。今天所讲,就想不理会这些糟粕——虽然它还很受社会欢迎——而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一共分为六讲。

第一讲从神话到神仙传

考小说之名,最古是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县”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誉。但这是指他所谓琐屑之言,不关道术的而说,和后来所谓的小说并不同。因为如孔子,杨子,墨子各家的学说,从庄子看来,都可以谓之小说;反之,别家对庄子,也可称他的著作为小说。至于《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过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国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

小说是如何起源的呢?据《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稗官采集小说的有无,是另一问题;即使真有,也不过是小说书之起源,不是小说之起源。至于现在一班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像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今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但在古代,不问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印度,埃及,希腊都如此,中国亦然。只是中国并无含有神话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话,现在也还没有集录为专书的。我们要寻求,只可从古书上得到一点,而这种古书最重要的,便推《山海经》。不过这书也是无系统的,其中最要的,和后来有关系的记述,有西王母的故事,现在举一条出来: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如此之类还不少。这个古典,一直流行到唐朝,才被骊山老母夺了位置去。此外还有一种《穆天子传》,讲的是周穆王驾八骏西征的故事,是汲郡古冢中杂书之一篇。——总之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很少,所有者,只是些断片的,没有长篇的,而且似乎也并非后来散亡,是本来的少有。我们在此要推求其原因,我以为最要的有两种:

一、太劳苦因为中华民族先居在黄河流域,自然界底情形并不佳,为谋生起见,生活非常勤苦,因之重实际,轻玄想,故神话就不能发达以及流传下来。劳动虽说是发生文艺的一个源头,但也有条件:就是要不过度。劳逸均适,或者小觉劳苦,才能发生种种的诗歌,略有余暇,就讲小说。假使劳动太多,休息时少,没有恢复疲劳的余裕,则眠食尚且不暇,更不必提什么文艺了。

二、易于忘却因为中国古时天神,地,人鬼,往往殽杂,则原始的信仰存于传说者,日出不穷,于是旧者僵死,后人无从而知。如神荼,郁垒,为古之大神,传说上是手执一种苇索,以缚虎,且御凶魅的,所以古代将他们当作门神。但到后来又将门神改为秦琼,尉迟敬德,并引说种种事实,以为佐证,于是后人单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为门神,而不复知神荼,郁垒,更不消说造作他们的故事了。此外这样的还很不少。

中国的神话既没有什么长篇的,现在我们就再来看《汉书·艺文志》上所载的小说:《汉书·艺文志》上所载的许多小说目录,现在一样都没有了,但只有些遗文,还可以看见。如《大戴礼·保傅篇》中所引《青史子》说:

古者年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居则习礼文,行则鸣佩玉,升车则闻和鸾之声,是以非僻之心无自入也……《青史子》这种话,就是古代的小说;但就我们看去,同《礼记》所说是一样的,不知何以当作小说。或者因其中还有许多思想和儒家的不同之故吧。至于现在所有的所谓汉代小说,却有称东方朔所做的两种:一、《神异经》;二、《十洲记》。班固做的,也有两种:一、《汉武故事》;二、《汉武帝内传》。此外还有郭宪做的《洞冥记》,刘歆做的《西京杂记》。《神异经》的文章,是仿《山海经》的,其中所说的多怪诞之事。现在举一条出来:

西南荒山中出讹兽,其状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类,食之,言不真矣。(《西南荒经》)《十洲记》是记汉武帝闻十洲于西王母之事,也仿《山海经》的,不过比较《神异经》稍微庄重些。《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都是记武帝初生以至崩葬的事情。《洞冥记》是说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的事情。《西京杂记》则杂记人间琐事。然而《神异经》,《十洲记》,为《汉艺文志》上所不载,可知不是东方朔做的,乃是后人假造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则与班固别的文章,笔调不类,且中间夹杂佛家语——彼时佛教尚不盛行,且汉人从来不喜说佛语——可知也是假的。至于《洞冥记》,《西京杂记》又已经为人考出是六朝人做的。——所以上举的六种小说,全是假的。惟此外有刘向的《列仙传》是真的。晋的葛洪又作《神仙传》,唐宋更多,于后来的思想及小说,很有影响。但刘向的《列仙传》,在当时并非有意作小说,乃是当作真实事情做的,不过我们以现在的眼光看去,只可作小说观而已。《列仙传》,《神仙传》中片断的神话,到现在还多拿它做儿童读物的材料。现在常有一问题发生:即此种神话,可否拿它做儿童的读物?我们顺便也说一说。在反对一方面的人说:以这种神话教儿童,只能养成迷信,是非常有害的;而赞成一方面的人说:以这种神话教儿童,正合儿童的天性,很感趣味,没有什么害处的。在我以为这要看社会上教育的状况怎样,如果儿童能继续更受良好的教育,则将来一学科学,自然会明白,不至迷信,所以当然没有害的;但如果儿童不能继续受稍深的教育,学识不再进步,则在小时所教的神话,将永信以为真,所以也许是有害的。

第二讲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

上次讲过:一、神话是文艺的萌芽。二、中国的神话很少。三、所有的神话,没有长篇的。四、《汉书·艺文志》上载的小说都不存在了。五、现存汉人的小说,多是假的。现在我们再看六朝时的小说怎样?中国本来信鬼神的,而鬼神与人乃是隔离的,因欲人与鬼神交通,于是乎就有巫出来。巫到后来分为两派:一为方士;一仍为巫。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及求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息,所以志怪之书特多,像《博物志》上说:

燕太子丹质于秦,……欲归,请于秦王。王不听,谬言曰,“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丹仰而叹,乌即头白,俯而嗟,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卷八史补》)这全是怪诞之说,是受了方士思想的影响。再如刘敬叔的《异苑》上说:

义熙中,东海徐氏婢兰忽患羸黄,而拂拭异常,共伺察之,见扫星从壁角来趋婢床,乃取而焚之,婢即平复。(卷八)这可见六朝人视一切东西,都可成妖怪,这正就是巫的思想,即所谓“万有神教”。此种思想,到了现在,依然留存,像:常见在树上挂着“有求必应”的匾,便足以证明社会上还将树木当神,正如六朝人一样的迷信。其实这种思想,本来是无论何国,古时候都有的,不过后来渐渐地没有罢了,但中国还很盛。

六朝志怪的小说,除上举《博物志》、《异苑》而外,还有干宝的《搜神记》,陶潜的《搜神后记》。但《搜神记》多已佚失,现在所存的,乃是明人辑各书引用的话,再加别的志怪书而成,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至于《搜神后记》,亦记灵异变化之事,但陶潜旷达,未必作此,大约也是别人的托名。

此外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的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达起来,如阳羡鹅笼的故事,就是: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中具肴馔。……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向亦窃得一男子同┬校……暂唤之……”……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印…此种思想,不是中国所故有的,乃完全受了印度思想的影响。就此也可知六朝的志怪小说,和印度怎样相关的大概了。但须知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

六朝时志怪的小说,既如上述,现在我们再讲志人的小说。六朝志人的小说,也非常简单,同志怪的差不多,这有宋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可以做代表。现在待我举出一两条来看: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卷上《德行篇》)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卷下《任诞篇》)这就是所谓晋人的风度。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去,阮光禄之烧车,刘伶之放达,是觉得有些奇怪的,但在晋人却并不以为奇怪,因为那时所贵的是奇特的举动和玄妙的清谈。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却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前乎《世说》尚有《语林》,《郭子》,不过现在都没有了。而《世说》乃是纂辑自后汉至东晋的旧文而成的。后来有刘孝标给《世说》作注,注中所引的古书多至四百余种,而今又不多存在了;所以后人对于《世说》看得更贵重,到现在还很通行。

此外还有一种魏邯郸淳做的《笑林》,也比《世说》早。它的文章,较《世说》质朴些,现在也没有了,不过在唐宋人的类书上所引的遗文,还可以看见一点,我现在把它也举一条出来:

甲父母在,出学三年而归,舅氏问其学何所得,并序别父久。乃答曰:“渭阳之思,过于秦康。”(秦康父母已死)既而父教之,“尔学奚益。”答曰:“少失过庭之训,故学无益。”(《广记》二百六十二)就此可知《笑林》中所说,大概不外俳谐之谈。

上举《笑林》,《世说》两种书,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发达,因为只有模仿,没有发展。如社会上最通行的《笑林广记》,当然是《笑林》的支派,但是《笑林》所说的多是知识上的滑稽;而到了《笑林广记》,则落于形体上的滑稽,专以鄙言就形体上谑人,涉于轻薄,所以滑稽的趣味,就降低多了。至于《世说》,后来模仿的更多,从刘孝标的《续世说》——见《唐志》——一直到清之王晫所做的《今世说》,现在易宗夔所做的《新世说》等,都是仿《世说》的书。但是晋朝和现代社会的情状,完全不同,到今日还模仿那时的小说,是很可笑的。因为我们知道从汉末到六朝为篡夺时代,四海骚然,人多抱厌世主义;加以佛道二教盛行一时,皆讲超脱现世,晋人先受其影响,于是有一派人去修仙,想飞升,所以喜服药;有一派人欲永游醉乡,不问世事,所以好饮酒。服药者——晋人所服之药,我们知道的有五石散,是用五种石料做的,其性燥烈——身上常发炎,适于穿旧┮隆—因新衣容易擦坏皮肤——又常不洗,虱子生得极多,所以说“扪虱而谈。”饮酒者,放浪形骸之外,醉生梦死。——这就是晋时社会的情状。而生在现代的人,生活情形完全不同了,却要去模仿那时社会背景所产生的小说,岂非笑话?

我在上面说过:六朝人并非有意作小说,因为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所以《旧唐书·艺文志》,把那种志怪的书,并不放在小说里,而归入历史的传记一类,一直到了宋欧阳修才把它归到小说里。可是志人的一部,在六朝时看得比志怪的一部更重要,因为这和成名很有关系;像当时乡间学者想要成名,他们必须去找名士,这在晋朝,就得去拜访王导,谢安一流人物,正所谓“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但要和这流名士谈话,必须要能够合他们的脾胃,而要合他们的脾胃,则非看《世说》、《语林》这一类的书不可。例如:当时阮宣子见太尉王夷甫,夷甫问老庄之异同,宣子答说:“将毋同。”夷甫就非常佩服他,给他官做,即世所谓“三语掾”。但“将毋同”三字,究竟怎样讲?有人说是“殆不同”的意思;有人说是“岂不同”的意思——总之是一种两可、飘渺恍惚之谈罢了。要学这一种飘渺之谈,就非看《世说》不可。

第三讲唐之传奇文

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我前次说过: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的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识的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而且文章很长,并能描写得曲折,和前之简古的文体,大不相同了,这在文体上也算是一大进步。但那时作古文的人,见了很不满意,叫它做“传奇体”。“传奇”二字,当时实是訾贬的意思,并非现代人意中的所谓“传奇”。可是这种传奇小说,现在多没有了,只有宋初的《太平广记》——这书可算是小说的大类书,是搜集六朝以至宋初的小说而成的——我们于其中还可以看见唐时传奇小说的大概:唐之初年,有王度做的《古镜记》,是自述得一神镜的异事,文章虽很长,但仅缀许多异事而成,还不脱六朝志怪的流风。此外又有无名氏做的《白猿传》,说的是梁将欧阳纥至长乐,深入溪洞,其妻为白猿掠去,后来得救回去,生一子,“厥状肖焉”。纥后为陈武帝所杀,他的儿子欧阳询,在唐初很有名望,而貌像猕猴,忌者因作此传;后来假小说以攻击人的风气,可见那时也就流行了。

同类推荐
  • 脚下地图

    脚下地图

    《脚下地图》是实力派中年作家邓一光的散文集。军旅题材的散文写人叙事独具一格,鲜活生动,细节真实,视角独到。
  • 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

    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

    《散文中国精选:我越来越像的那个人》为一组回忆父亲、母亲和其他亲人的散文集。人生在世,最幸福、最珍贵的莫过于被人疼爱,而最给人以疼爱的,就是亲人,或是小时候的一个拥抱,或是饿时喂的一口饭,或是风雨中的遮挡,或是跌倒时的一个搀扶。而人生最让人后悔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 本地口音

    本地口音

    《本地口音》收录了格式新世纪以来创作的诗歌精品,共分“最美的时光”“在我们国家”“既而寄”“我爱的人变成了灰”“我看见云彩向大地鞠躬”和“让我安于平庸的日子”6个部分。
  • 民间故事(上)

    民间故事(上)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 盗梦空间与亚当斯密

    盗梦空间与亚当斯密

    本书,就是要将思考力和参与权还给经济高墙外的普通大众——《盗梦空间》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中国经济增长《绿野仙踪》与金本位复辟打开电影看经济,我们能发现不同空间里的同一种逻辑!40余篇文章就着电影品经济,内容涉及经济思想、全球经济、中国经济、美国经济、欧日经济、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经典理论,在电影与经济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对经济感兴趣的普通人,更轻松、更直白、更感性地理解经济世界打开一扇窗户,放飞畅想!
热门推荐
  • 邪王霸宠:绝色小狂妃

    邪王霸宠:绝色小狂妃

    她,是二十二世纪杀手界的女王,杀伐果断,令人闻风丧胆。她,是天灵大陆南封国镇国候府花痴废柴五小姐,爹爹不喜,姐姐陷害,未婚夫弃她如缕。当她变成她,强魂入住废柴不再,神兽在手天下我有,撩妹技能所向披靡,一度以七狂公子的身份在异世混得风生水起可是谁能告诉她这个无耻的男人是哪来的吗“媳妇该休息了”,“抱歉,我喜欢女的”,“哦?是吗?那真巧我也是,看来以后我们就有共同语言了。”,“滚,谁跟你有共同语言”,“滚?我懂了”之后就滚床单…【女强男更强,宠爱无极限,欢迎阅读】
  • 嫡女生存计划

    嫡女生存计划

    母亲疯癫,嫡女身份被夺,形同奴仆,姻缘被毁,姐姐冒名顶替她的身份嫁入侯门,进而还想杀她灭口,她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才知道苦海无底线,女儿当自强,求人不如求己!拿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一切。欠她的,一分一毫,一点一滴,必须加倍偿还。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变化年代的流浪

    变化年代的流浪

    一个已经失去了史诗宏大的世界,法术变得弱小,但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如何在这样的世界上生存?
  • 爱情转移录

    爱情转移录

    因为前世的情感,后世将成为情侣,路路坎坷,道不尽伤害,最后因情敌无故伤人,最后集众人力,灭之
  • 园香

    园香

    当年,他阴差阳错,沦入她家。看着他和她的青梅竹马亲亲我我,谈婚论嫁,默默打望。时隔运转,再次出现在她面前之时,他已不再是以前那个沉默憨厚的男子了,于是又一个扮猪吃老虎的故事开始了。
  • 暗道校园

    暗道校园

    一切都是迷离,一切才刚开始……金钱、地位、势力、美女样样都在改变着……
  • 戒风流(下)

    戒风流(下)

    她贵为皇家女,却被下了媚药。公主中毒,急需解药,天下男子,莫敢不从。原想一次痊愈,可她竟上了瘾,天天抱着解药不放手,还说得按疗程服用。从此搅得宫闱大乱,她却安享温柔香软。面对皇家森严的戒律,世俗挑剔的指责,她能否打破陈规,宠尽天下美男子?
  • 九玄神君

    九玄神君

    “会琴棋书画么?”“不会。”“能伺候好自己夫君么?”“不能。”“你!那你凭什么嫁给闻少侠!”某朵白莲花颤抖着手指指着一脸淡定的某女,几欲吐血。“凭什么?”某女居高临下的看着白莲花,挥出一道银白的神力,白莲花的大门牙带着血珠飞了出去。“打都打不过,你管劳资。”某女爆完生平第三次粗口,扭头就走……不要误会,你觉得这是女主为了男人斗各种小三的文吗?不,不是!预知后事如何,请看文!
  • 白衣乱世行

    白衣乱世行

    入江湖身不由己逢乱世难遂本心白衣行走于乱世一路风景一路情求收藏、推荐和批评!!!新书《猎行天下》,敬请支持!读者群:叁零零陆肆柒零贰六
  • 三史记

    三史记

    史再本是楼兰王国的靖王世子,武学天赋极高,前途一片光明。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打破了一切的平静,虽然一心想要复仇,踏上武学的巅峰。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是归于平凡,还是逆袭成功,一切只在《三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