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15700000021

第21章 玄宗的背影(2)

与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描述相反,玄宗并非文弱无能,只知吟花弄月之徒,而是颇谙为君之道,颇具大国领袖的风范。皇权的至尊与礼贤下士结合,从谏如流与唯我独尊互补,江湖经验与政治技巧融通,使他对社稷江山控制自如;诸将百官明争暗斗,党同伐异,岂不知玄宗正巧妙地利用着他们的分化与组合;他该用贤相时贤相出场,该用庸臣时庸臣登台,精明的姚崇、刚直的宋璟、能干的张说、执拗的张九龄、狡猾的李林甫、贪婪的杨国忠……大唐的相位走马灯一样地变幻着,令人眼花缭乱,只有李隆基没有乱,他们再精明,也不过是圣上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已。他抚日本,和新罗,慑二蕃,压渤海,灭突厥,安吐蕃,攻大食,攫西域,在国际舞台上亦是得心应手,举重若轻,成为千国瞩目、万众仰望的“天可汗”。

这才是李隆基,这才是大唐帝国的政治领袖。

这样的政治天才,倘若再有一点艺术天分,恐怕就无可挑剔了。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艺术造诣方面本可不必过于苛求。可李隆基不买账,偏偏在艺术领域别有一番建树。你听:“春来泮树合,月落戍楼空”,“马色分朝学,鸡声逐晓风”,他的五律别具风骨,他的词赋、散文亦堪称一流;他书法绝佳,八分体实为绝品,每次拜相,他总爱用八分体将新相的名字写在御案上,君臣相投的雅趣,令人击节赞叹;他的绘画为盛唐画风注入了清新气息,开了墨竹画的先声,而他的音乐素养也达到了专业水准,一曲《霓裳羽衣曲》,令听者嗅到了音乐的芳香。

多方面的才华,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也许无足轻重,可对于大唐玄宗,这的确赋予他一种独具一格的个人魅力。

当然,像这样的盛世明君,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难寻。到目前为止,似乎还看不出唐玄宗李隆基与唐太宗李世民有什么区别,若一定要找出他们的不同,那也只是量上的,而不是质上的。而玄宗之所以凸显于岁月的浮雕之外,成为一处孤绝的风景,还在于他不仅经历了大成功,而且经历了大失败;不仅带来了大繁荣,而且带来了大混乱,人生的至喜与至悲均在他的生命里浓缩,世间的荣耀与耻辱都在他的岁月里聚焦,伟大与渺小交融,显赫与悲凉同在,他于有限的生命里体验到了命运的轮回,以至于尘埃落定之后,他只有在宗教的紫气中破解命运的偈语。封建社会两千年由盛而衰的漫长历史高度浓缩在他一个人的生命里了,这样一个李隆基,难道还不能吸引我们好奇的目光吗?

终于,渔阳鼙鼓,由远及近,传入玄宗的耳际。长生殿的甜言蜜语不曾散去,他还没来得及分辨清楚那激越的鼓点,烽烟已经罩笼了他深宫中的紫气,一场浩劫,开始了。

昨天还是朝舞暮歌,今天便是仓皇辞庙;昨天还是锦衣玉膳,今天已是饥不择食;昨天还是美女盈怀,今天却是垂泪对宫娥;昨天的心头肉,便是今天的夺命鬼;昨天的温柔乡,已成今天的爱情冢。

仿佛一切,都是在瞬间发生的。

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仍然保不住天下太平。好端端的一统江山,一下子变得不可收拾。

钢铁一般的唐玄宗,怎么一下子变得这般无奈?

问题出在哪里?

答案似乎很多。比如杨氏家族的专权,比如宠臣安禄山的叛逆。还有人说,当大唐皇帝志得意满之时,唐朝的各种社会矛盾早就在潜滋暗长了。可是,对于一个开张圣听、明察秋毫的君主来说,对于当初那个弄群臣于股掌的李隆基来说,这些本不该构成威胁。

莫非真的如《红楼梦》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所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盛极而衰,难道真是人世间不可逆转的规律?

在当时许多人看来,玄宗不可逆转之事,就真的不可逆转了。

问题正是出在玄宗的个人威信之上。

屡试不爽的政治经验,使得玄宗由自信变得自负,头脑反而由周密变得简单。他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了,甚至忘记了自然规律已经使他五官的功能打了折扣。关于安禄山,张九龄早就向玄宗敲过警钟:安禄山心有逆意。高力士含蓄地说:北兵强悍,恐成祸患。太子李亨亦主张,趁早将安禄山除去。

玄宗若“民主”一些,像早年初涉政坛时那样果敢坚决,安禄山肯定是不等成气候便身首异处了。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这是封建时代政治角逐中的铁律,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的玄宗,更是不该手软。可是这次,他并没有按人们希望的行事,他太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扬言再有谈论“禄儿”者,交安禄山本人处置,弄得大家噤若寒蝉。

结果,养虎终于成患,安禄山利刃所指,江山变色,叛军所到之处,守军降旗尽举,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忠臣。这时,玄宗才傻了眼,垂手顿足,悔之晚矣。

我们应该记住那个泰极否来,由盛及衰的转折年月: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那是秋收之后的寂静日子,农民吼着秦腔,对已经逼近的灭顶之灾漠然无知,他们正在关中西部冷凝的阳光下,盘算着该怎样打发即将来临的平常的冬日。

这时“明君”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他的反面。其实,明智与昏聩,雄健与软弱,并非总是泾渭分明,一成不变,有时甚至只是一步之遥。这种反差,在玄宗身上体现得过于明显,所以最具有典型意义。他在自己有限的一生里达到了为政者的正负两极,着实不多见。政治危机呼唤明君,明君带来开明盛世,开明盛世造就昏聩君主,似乎已成封建时代颠扑不破的铁律。有趣的是这样一个往往需要几代人方能完成的过程,在唐玄宗有限的政治生涯里迅速完成了。当历史的轨迹从唐玄宗这个坐标点上穿过的同时,也迅速地由光明的一极走到黑暗的另一极。仿佛是恶作剧,今天的李隆基已经走到昨天李隆基的反面,断送清明政治的,正是明君自己。事物的两面性,有时令人觉得可喜,有时令人觉得可悲。

明灿的灯火令人精神振奋,而韶华消逝,星辰暗弱的过程,却令人黯然神伤。

只有感叹,别无选择。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说建立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终极理想,那么明君统治便是改善生存状态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明君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稀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把一个本该相对简单的过程拖延得很长很长。对于一个垂垂老矣的绝症患者来说,暂时的止痛药或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也许是仁道,也许是磨难,因为它增加了他经受痛苦煎熬的时段,让他早日死去也许是对他的关照。明君把封建社会的潜力与魅力开发到了极致,同时也把封建社会的黑暗,拓展到了无穷。

因为圣明君主与清明政治毕竟只是昙花一现,他们有限的光亮还不足以照彻漫漫长夜。如果把历代帝王比喻成一个昏睡者,那么明君的出现,只是他片刻的清醒。

清醒之后,他还会昏昏睡去的。光亮之后的黑暗,更是令人感到阴沉窒息。

玄宗最终还是威信扫地了。大唐历史上最血腥的一段岁月里,人们又在呼唤新的明君了。

这时该太子李亨登上历史舞台了。马嵬驿事变之后,玄宗已是心如死灰,无力把握大局,不顾父老百姓挽留,舍弃宗庙宫阙,一心入蜀逃难。人们拦住太子的马头,欲随之东征抗敌,收复长安,匡扶唐室。太子的心早已在收复失地的疆场上飞驰了,此时的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满怀抱负,很像他当年的父亲,如今只缺父皇的一道准谕。终于,玄宗给将士和太子各写一封亲谕,分别写道:“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国事巨变,变出了新的政治权威,玄宗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的明君,出现了。

李亨即位,曰肃宗。

新的轮回,开始了。

于是,唐玄宗火焰一般明亮的人生,从此沉寂下去了,只留下星星点点的余烬,明灭着对过往的回忆。盛唐国运,盛唐气象,盛唐风采,盛唐精神,像过眼云烟,像春宵里一场轻梦,令人无以捕捉,令人向往。我行走在西安的当代时空里,追寻的,就是那曾属于大唐百姓,属于玄宗的,那一份辉煌。

而至喜至悲之后归于平静的玄宗,晚年在茕独孤苦之中,始终也参不透他一生的谜。咸阳宫中,他郁郁而终了。在生命的尽头,他吟起了李白的《傀儡》诗:

刻木牵丝作老翁,

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

还似人生一梦中。

(原载1999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等待香港(我与无线的恩恩怨怨)

    本书为等待香港系列第三册,主要来自作者近年在《城市画报》等刊物的专栏,延续其作品的一贯特点,可以视为等待香港系列的补编,林奕华的文章,好似同他一起坐在沙发上,轻松地听他娓娓分享对每样事的想法和感受。是他把认知的分享给读者。同时,他又像一个敏感的聆听者,把一些“回答”转化成“提问”。而在这两本书里,作者基本完成的了早年的一个夙愿,写几本书,白描出香港人的感情与文化基因。
  •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这的确是个需要追问的问题。虽然说,我这个人研究历史,或者说琢磨历史,没有科班出身的人那么多界限。经常在晚清和民国之间跳来跳去,东捞一把,西摸一下。如果有条件,古代史我也敢碰。像我这种野路子出来的人,没有家法,也就没有限制,也不想有限制。但是,对于五四,我却一直没有热情,相关的史料也摸过一点,但兴趣就是提不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着一个成见,认为五四跟太平天国一样,下手的人太多,大鱼早都捞没了。
  • 同桌,同桌,你真坏

    同桌,同桌,你真坏

    由罗英编写的男孩、女孩丛书——同桌,同桌,你真坏主讲阐述男孩与女孩之间事情,书中包括了飞过的秋蝶、送你一支康乃馨、苹果熟了、放飞心情、请为我喝彩、絮儿满天飞、心中那条鱼、同桌,同桌,你真坏等。
  • 穆罕默德的故事

    穆罕默德的故事

    这套丛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收故事的流传区域比较具有代表性。大家知道,回族居住比较分散,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区域特点。本丛书收入的传说以西北回族聚居地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等省区搜集的作品为主,还收有历年从河南、云南、北京、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发掘的回族民间传说故事,因此,她适应了回族聚居特点,使这套丛书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 苏轼文集2

    苏轼文集2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诗集、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
热门推荐
  • 不孕不育实效经典

    不孕不育实效经典

    本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运用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的有效方法,内容包括中西医治疗导致不育、不孕的各种常见疾病的辨证治疗、临床效方等;最后介绍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本书立足翔实史料,以杜月笙一生的事迹为主线,力求再现杜月笙跌宕起伏、极富传奇的一生。黑白两道纵横任我,亦正亦邪毁誉由人,20世纪初的大上海繁华兴旺,风云诡谲,许多人带着梦想赤手空拳来此闯荡,能出人头地的却只是凤毛麟角,上海滩教父杜月笙就是其中一个。他慷慨大气却又狡诈多端,为人豁达却又投机钻营,体恤民情却又心狠手辣,他的性格亦正亦邪,行事亦黑亦白,一生不曾加入任何政党组织,却始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三百年帮会人物,杜月笙实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集大成者。
  • 魔王:跪下唱征服

    魔王:跪下唱征服

    魔王就该是跪着的,就该是趴着的,就该是宠着女主的。
  • 冷酷盟主的魅姬

    冷酷盟主的魅姬

    明明是同样的一副身体,却百变的令她自己都生疑,性感女神,金牌杀手,“邪恶”女巫,一个个身份的上演,令人眼花缭乱,头胀脑重!这还不说,还来个大穿越,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年代?哼,穿就穿呗,她象来很是随意的,这里美男多多多,正常中下怀的事!
  • 山之南水之北

    山之南水之北

    他们沿着川河左岸浩浩荡荡,手里拿着水草或者青麦,叽叽喳喳不停地说笑
  • 仙姑的追夫路

    仙姑的追夫路

    她,一袭紫衣倾城,四海六道八荒的大小路仙神鬼怪都得尊称她一句“慕离仙姑”她,其实,是一个靠着“上古仙神”混吃混喝的生物,一双毒舌不知气死多少仙神妖魔,爱美女更爱帅哥,十足的颜控!节操无下限!节操是什么东东?能吃么?不能吃要它干啥子?!当她遇上他,无耻遇上腹黑,某女就开始了她“惊天地,泣鬼神”的追夫之路。"这位帅哥你长得好像我的夫君耶,跟我回家吧”群;361483909。欢迎妹纸进来闹闹闹!
  • 歌德谈话录

    歌德谈话录

    本书是歌德的助手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很多人自然地把它当作歌德的传记来阅读;但是我认为,它更加直接和突出地显现出了歌德关于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思想,所以还可以称得上是“歌德的谈话录”——就如《论语》体现着孔子的博大思想,以“谈话”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方面地体现“作者”(在这里,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歌德了)思想,不受时空体式的限制,没有逻辑思维的束缚,是作者精神面貌的直接呈现,也是我们来阅读歌德、理解歌德的最贴近的一扇窗户。
  • 情深难寄还相思

    情深难寄还相思

    梁远东,放过我好吗?……梁远东,我们不合适。……她苍白的小脸,咬着嘴唇不说话,倔强的样子令人心疼。……可偏偏我就是舍不得放手……
  • 无限源宇宙

    无限源宇宙

    审判从天而降,蓝星濒于毁灭,此时,两大文明如神灵一般,横空出世,力挽狂澜,一切被推翻,废墟得以重建,旧纪元结束,新纪元开始,而神灵也许诺人类,有一天,他们将带领人类去向真正的星空……
  • 九夜玄歌落

    九夜玄歌落

    传说世有血影,随风而生,随风而逝。无念无心,无欲无求。传说血影之族,千年一劫,千年一梦。冥月照尽,彼岸阑珊。当光影折散,浮华尘埃间,谁踏进秘境,只为寻一缕残魄?当往事回肠,爱恨情仇间,谁孤身只影,只为守一个诺言?万千世界,谁睥睨芸芸众生?九天之下,谁手揽生杀大权?一场角逐,谁胜谁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