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是一种原始的情感,是人类心理中动物本能的表现。它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面胜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情感。这种缺点如果保留到长大以后,那么孩子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因为嫉妒心理强的人,别人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失败,都会给他带来痛苦,平添不少烦恼。
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孩子在竞争的环境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加上独生子女多有表现自我、突出自我的性格特点,这种竞争有时就会演变成嫉妒。一个人有了这种不健康的情感,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灵播下了失败的种子。
三年前,刘志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着名学府的计算机专业,这让他从此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是一个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小伙子,因此,同学和老师都十分喜欢他。
可他并没有就这样积极地与人相处下去,在与同学的不断交往中他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只要别的同学哪方面比他强,他就眼红;只要老师在同学面前表扬别的同学,他心里就酸溜溜的。他总是抱怨自己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看到别的同学锦衣玉食就极不平衡;别的同学得了奖学金或评为“三好学生”,他就嫉妒的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还时常抱怨上天的不公。
最让他看不惯的是与他来自同一所高中的老乡同学。原来两个人在高中时各方面都不差上下,上大学后,老乡的成绩越来越好,而且被选上了学生会干部,他就更加妒火中烧了。为此,给那位老乡散布流言蜚语,造谣中伤,成了他取代认真读书的头等大事。在一次选举学生会干部时,他为了把老乡比下去,竟然不知羞耻地在下面做小动作——拉选票,结果他的阴谋被同学们识破,唱票时只有他自己投了自己一票,搞得十分狼狈,同学们也越来越讨厌他。
但他并没有就此收手,已经被嫉妒冲昏了头脑的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期末考试中,他知道凭自己的水平是拿不了高分的,于是,他就采取夹带纸条的方法作弊。在最先的两门考试中,他的计谋得逞了。正当他自鸣得意、觉得胜利在望的时,却在第三门考试中被监考老师抓个正着。老师说:“我早就注意到你了,以为你会有所收敛,没想到你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弊。我再也不能容忍你的所作所为了。”刘志泽当下便痛哭流涕地求监考老师手下留情,可是学校的制度是无情的。当天,学校教务处就做出了开除其学籍的处分决定。
刘志泽的悲惨结局是令人痛心的。大学时多少青年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啊!可是,刘志泽的大学梦就这样被自己毁灭了。造成这个悲惨结局的罪魁祸首是谁呢?不言而喻,那便是嫉妒。
透视这个案件,我们不难发现,嫉妒是一把双刃剑——当嫉妒之火烧去理智时,害人者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自己。
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它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战胜它。生活中,父母要对孩子的嫉妒心理给予关注,平时要细心观察了解,关心他们的心结所在,一旦发现嫉妒心态的萌发,就应该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制止和纠正,使孩子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成为真正的强者!
让孩子认识到嫉妒的危害
父母要向孩子讲明嫉妒的危害性,嫉妒不仅影响孩子间的团结,而且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应当认识到嫉妒的本质和危害,因为人人都需要与同伴接触和交流,而嫉妒却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自己的进步,发展下去既会害了别人,还会毁了自己。
倾听孩子的感受
嫉妒是人之常情,只是孩子不懂得掩饰而已。孩子表现出嫉妒的感受时,父母不应该立刻站出来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承认和接受。因此,父母切勿盲目对孩子的嫉妒行为进行批评,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苦恼,理解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产生的痛苦情绪,以便使孩子因嫉妒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够得到宣泄。
不要拿孩子与他人比较
有一次,琪琪的妈妈跟一位阿姨说,邻家女孩的卷发很可爱,可惜自己女儿的头发却是直的。没想到,第二天,琪琪就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美发厅要把头发烫成卷发!琪琪妈妈一下子就意识到是自己的评价引发了女儿的嫉妒心理,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评价过女儿的头发,同时非常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做无意义的比较。
可见,当家长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时,孩子就会将怨恨的情绪转移到对方的身上,这时,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这一心理特点,不要轻易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更不要用挖苦的口气,拿别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的孩子。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有某方面的才干,争强好胜,却又自私狭隘。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其争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超越嫉妒。为此,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生气,而是应该激发起自己的斗志,敢于和对方展开竞赛。这次你获胜了,下次我要通过努力超过你,和你比一比。同时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别的孩子获得成功了,肯定有许多优点值得你去向他学习,你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你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让孩子感受到自信的力量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优秀的闭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烛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烛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快说,“您的思想光辉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地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了,不知道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责了后半生。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力的支柱,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不能指望他能够做出实质性的成就。
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缺乏自信心的人总是不敢去做事情,也总是难于做好事情。只有相信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才能充分挖掘出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小泽征尔是世界着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由此可见,自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拥有自信的人,善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做自己最坚强的后盾。
自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自信心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自信是孩子的潜力的“放大镜”。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
如果孩子是一个自信的人,那么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但若是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表现得极为缺乏自信,因而柔弱、害羞、充满恐惧,既不敢面对新事物,也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将失去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变得自卑。甚至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极度不良心理,后果将很可怕。
自信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由家长对孩子从小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逐渐学会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与孩子的接触中,我们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裴志刚是班里的后进生,他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差,每天上课时要么不到校,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就是自个在纸上胡写乱画,从不认真听讲。经班主任了解发现,原来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成绩就一直很糟糕,常常受到父母的责骂和老师的训斥。渐渐地,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自己也觉得考大学是天方夜谭,只想读完五年级,算是完成父母交给他的任务。
老师找到裴志刚的爸爸,希望他在裴志刚身上找到闪光点,然后给予赞扬。后来,裴志刚的爸爸终于发现儿子在草稿纸上画的卡通画比较生动,于是,他便诚心地赞赏儿子的绘画天赋。之后,爸爸将这一情况告诉了裴志刚的班主任,班主任安排裴志刚负责班刊的插图工作,他做得很认真,老师又借机大大表扬了他。
从此,裴志刚便迷上了画画,上课的时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专心致志地听课。后来他报考了美术专业,并且考上了大学。
裴志刚的改变,在于父亲和老师让他从画画中体验到了成功,从而激发了自信心。
对孩子来说,体验成功,是增强自信心的一种好办法。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成功的积极体验会增强孩子的学习动机,激发孩子再尝试的欲望。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获得能力,使孩子实现成功的愿望。
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