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爱因斯坦
(一)
自从来到柏林后,爱因斯坦与米列娃之间的感情更是日渐淡漠。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火就像一头疯狂的野兽一般,肆意侵袭着各个地方。虽然瑞士是中立国,米列娃和孩子们在那里还算安全,但邮政、电信和交通等通通都断了,他也收不到家里人的消息,不知道米列娃和孩子们怎么样了。
在战争期间,各种不方便之处对爱因斯坦这位爱好和平的教授来说,虽然没有很大的影响,但仍然令他感到苦恼。因为饥饿在无情地肆虐着处于战乱之中的德国首都柏林,爱因斯坦也只能靠领取已经削减过的口粮生活。
1917年初,当一位朋友去看望爱因斯坦时,发现他脸色苍白而消瘦。这座位于柏林阔人住宅区的寓所中,连火炉都没有生,屋里潮湿而阴冷。爱因斯坦一个人裹着一件破旧的晨衣坐在桌子前吸着烟斗,而烟斗根本也是空的,因为爱因斯坦已经很久都买不到烟草了。
尽管在学生时代因为饮食不规律而使胃部受损,但爱因斯坦的食欲一直不错,而现在战争已经使德国的各大城市都买不到食物了,这也令爱因斯坦的胃病开始恶化。
爱因斯坦每天会到表妹伊丽莎家中吃午餐。伊丽莎是一位天生的烹调能手,虽然粮食紧缺,但她还是可以设法为爱因斯坦和孩子们准备出比较好吃而营养的午餐。
这一天,已经过了午餐的时间,爱因斯坦还没出现,伊丽莎有些担心。因为这些日子她发现爱因斯坦明显的精神不济,胃口也很差,常常只吃一小片面包就走。她还注意到,爱因斯坦的眼球有些发黄。
伊丽莎带着食物匆匆赶到爱因斯坦的寓所,她希望爱因斯坦是因为沉迷于研究而忘了午餐的时间。可是一开门,她就听见爱因斯坦痛苦而无力的呻吟声。
爱因斯坦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皇家医院的医生一诊断,就要求他马上住院,因为爱因斯坦患了多种病:黄疸型肝炎、胃溃疡和精神虚弱症。
爱因斯坦央求医生,希望能够回到家中治疗。伊丽莎也帮着爱因斯坦说话,称她也懂一些医学知识。因为在战争刚开始时,她还曾应召去军队的医院看护伤员。其实她心里是希望由自己来照顾爱因斯坦,她愿意与爱因斯坦在一起。
伊丽莎从心底敬佩这位才华横溢的表兄,那么多内容深奥的书,她连一句都看不懂。而爱因斯坦震惊世界的论文手稿,经常是写在拆开的信封背面,一页白纸也要正反两面都用上,草稿纸也是先用铅笔写了,再用鹅毛蘸着水笔来写第二遍。
伊丽莎希望自己可以照顾表兄的生活,让他的病快点好起来。在爱因斯坦和伊丽莎的一再要求下,医院同意他们出院回家养病,但叮嘱爱因斯坦一定不能太劳累。
为了方便照顾,伊丽莎将爱因斯坦接到自己家中。爱因斯坦差不多病了一年,主要是缺乏食品和药。无论什么战争一爆发,这两样东西都是最紧缺的。幸好有伊丽莎的精心呵护,他总算恢复了健康。
在身体刚有些起色的时候,爱因斯坦就要求看书研究课题,被伊丽莎拒绝了。
爱因斯坦很生气,他说:
“让我无所事事,那要比死去更难过!”
伊丽莎只好让步了。她在为爱因斯坦编制的康复计划中,加入了每天三小时的阅读时间。
在那个为战争所破坏的世界里,伊丽莎这位愉快、能干的妇人为爱因斯坦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也让他的寂寞得到了慰藉。他开始越来越依靠伊丽莎在日常生活上的协助。对其他人来说,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而对伊丽莎来说,虽然没有人比她更为爱因斯坦的声名感到骄傲,但伊丽莎仍然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者,他需要一个妻子来照顾他、管理他,使他能够定时用餐,以及记得每天穿上袜子。
伊丽莎的公寓里有她喜欢的书籍、图画和鲜花,显得舒适漂亮。在那里,爱因斯坦可以与伊丽莎闲聊、听音乐,度过愉快第一天。爱因斯坦认为,像这样一位愉快的主妇,虽然对物理和高等数学丝毫不懂,但却是一位理想的妻子。
(二)
战争结束后,爱因斯坦回苏黎世去看望了孩子们。战争阻隔了4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之间好像建起了一堵无形的高墙。
在苏黎世,米列娃的生活悠闲而有规律,她已经将自己完全融入了苏黎世美丽典雅的风情之中。这位匈牙利裔的瑞士国民,已经是一位体态丰盈、端庄成熟的中年妇女了。
而大病初愈的爱因斯坦在战争结束后又重新获得了自由,又成为科学界的领军人物,自然少不了疲劳奔波,所以显得格外憔悴。
回到家后,爱因斯坦并没有感到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虽然米列娃将家中安排得很舒适,两个儿子也被教育得很懂事,但爱因斯坦总感觉米列娃热忱的笑容是为一位尊敬的客人准备的。
1919年2月14日,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离婚请求得到了法庭的批准。
回到柏林后,爱因斯坦没有对任何人提起他与米列娃离婚的事。他不善于表达,更何况那是曾经相濡以沫的妻子,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
在心烦意乱时,爱因斯坦就一个人到大街上游逛。有一天,他逛到火车站,便下意识地买了一张车票,登上了去荷兰的火车,到莱顿大学去看望老朋友洛伦兹教授。
伊丽莎以女人特有的敏感和细心,感觉表兄在这次回柏林后时常在沉思中走神。在这之前,他很少有这种情况。她敏锐地感觉到,爱因斯坦在苏黎世的家中一定是发生了变故。
爱因斯坦回来后,伊丽莎以更加炽热的温存,抚慰着表兄那颗受伤的信。这一切不需要任何表白,因为他们从小是一起长大的,彼此都很了解对方。
1919年6月,爱因斯坦与表妹伊丽莎走到了一起。当时,爱因斯坦40岁。对爱因斯坦的第二次婚姻,他的母亲好像很满意。在他们婚后的6个多月,她便搬来与爱因斯坦夫妇同住。
伊丽莎天性乐观、勤劳,以成为爱因斯坦的妻子为荣。但当时也有人对她颇有非议,认为她是贪图名利之人,还有人认为她将爱因斯坦看成是她的私有财产。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伊丽莎,但她在爱因斯坦的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给予他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却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在事业上伊丽莎无法给爱因斯坦提供直接的帮助,因为她对物理学一窍不通,但伊丽莎了解爱因斯坦,并倾己所能地给予爱因斯坦所需的一切:温馨、宁静的家庭氛围,甚至爱因斯坦所钟爱的——孤独。
伟人与天才也不是完美的,爱因斯坦曾在给好友贝索的信中说:
“我承认,与米列娃的婚姻破裂主要责任在我。婚姻对于我的耐心是一种考验。”
后来,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金后,便将全部的奖金都给了米列娃,让她用于她和两个孩子的生活。
关于米列娃,爱因斯坦在晚年时写到:
“她永远对分居和离异耿耿于怀,并且养成了一种使人想起古典例子美狄亚的性情。这种情况影响了我和我的两个孩子的关系,使之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对他们是非常疼爱的,我生活中的这一悲剧侧面一直毫不褪色地持续到我的晚年。”
米列娃的生活后来很不幸,最大的悲哀是她的小儿子爱德华患上了精神病,且对她也不够理解,而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离婚后,因为孩子看病开支大,她经常抱怨爱因斯坦给她和孩子的帮助不够,并通过教钢琴和给私人教授数学来维持生活。
最后的几年,米列娃甚至成为一个偏执狂。1948年8月,米列娃因病去世。
(三)
结婚之后,爱因斯坦夫妇就住在柏林的一处宁静温馨的公寓中。伊丽莎每天都将家里收拾得很干净、舒适。她还挑选一些高雅的家具,浓淡合宜的窗帘,精美的餐巾等,一切都显示出伊丽莎作为家庭主妇的品位。虽然,爱因斯坦是否会注意这些情况倒颇值得怀疑,但爱因斯坦却相当欣赏他的书房,那是一间装饰十分朴素简单的房间,里面放着很多书籍和文件,它隔离了一切可能会打扰到他的事物,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在这里阅读、研究。
很快,爱因斯坦的新家就成为柏林许多知识分子及艺术家的聚会场所。只要有人告诉爱因斯坦,来访的客人中有几位是音乐家,就不难令爱因斯坦离开他的书房。他虽然讨厌参加正式的宴会,但却很乐于举办这种家庭小聚会。他发现,在家中度过一个有音乐的夜晚后,工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除此之外,爱因斯坦的另一个娱乐活动就是去欣赏歌剧或者好的戏剧。
爱因斯坦是个过惯了马马虎虎生活的人,以前米列娃给他安排的家庭生活也是乱糟糟的。而现在,一切都是井井有条,就连每天抽多少根烟,伊丽莎都给他安排好了。然而他生就了叛逆不羁的性格,在科学事业、政治理想和生活习惯上,他都是一个勇敢的反叛者。
在伊丽莎为他营造的这个体面、尊贵的中产阶级气氛的家庭中,爱因斯坦就像一个闯进门来的陌生人。他会光着脚走到客厅里,出门时还是不习惯穿袜子,而是直接将脚塞进那磨歪了后跟的皮鞋里。即使有客人来时,他也是这幅样子。
每次,伊丽莎都假装很生气,向他提出抗议。但爱因斯坦总是笑眯眯地说:
“别紧张,夫人,客人都是熟悉的朋友,不是吗?”
在家里的仆人眼中,男主人越来越长的头发,心不在焉的表情,以及他那身随随便便的衣服,在天鹅绒的大窗帘前,在花蓝形状的大吊灯下,总是显得有些不协调。可这位男主人全然不顾及这些。
从现存的照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爱因斯坦那独特的魅力。对于爱因斯坦的外貌、习惯和工作方式的回忆,也足以让我们勾勒出他那不羁的个性。
在爱因斯坦成名之后,举世瞩目的荣誉给爱因斯坦带来了很多苦恼。每天都有一拨接一拨的记者来按爱因斯坦家中的门铃,要对他进行采访、谈话、拍照……另外,每天还会收到大量的信件。
这期间,妻子伊丽莎为了让爱因斯坦能够专心工作,主动担任其爱因斯坦的秘书工作。对于一些不重要的采访,她都一一回绝;对于收到的各种信件,她都进行分类,一些她留下不回信,等着爱因斯坦过目;一些不太重要的,她就自己复信,以减轻爱因斯坦的工作量。这项工作经常占去她大半天的时间,有时甚至是整个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