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65700000004

第4章 商战决策的真相(2)

某机场出口,人流如潮,一位男士正焦急地等待延误的班机。突然,他兴奋地朝检票口的女友挥了挥手。“嗨!这儿呢!看到我了吗?”“哦,看到了!”“终于回来了,感觉怎么样?”“这儿的人真多!”“是的,但是我一眼就看到你了!”“天啊,你怎么瘦成这样?”“这样不好吗?”“我说怎么找了半天,看到的胖子都不是你呢!”

对话中所传达的双方心理活动,正是选择性知觉的惯常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这位男士能够在拥挤的机场环境下很快找到女友,是因为选择性知觉使他特别关注最重要的信息,并将其从背景中优先选择和区分出来。

其次,女友依赖于她对这位男士固有的形象——胖,去辨别,结果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也就是说,选择性知觉常导致惯性思维,其解释事实并非依据“亲眼所见”,恰恰相反,人们会先在内心做出结论或者定义之后,再对“看”到的事实加以诠释。

如上所述,选择性知觉也可以支配决策行为,在实际商业运作领域,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遗憾的是,它并不能给决策的一方带来积极影响,反而会干扰他对决策的正确判断。我们必须认识到选择性知觉中的另外一个事实:知觉者本人意识上无关紧要的事情会被自动忽略掉。被忽略的事情本身真是无关紧要吗?大概未必。

商业决策经常出现这种“先定义,后佐证”的选择性知觉,这很危险。

雀巢公司曾在2005年遭遇过一场严重的中国市场危机。主导事件是其在市场上销售的“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存在“碘超标”,雀巢方面表示知道“碘超标”的问题,但认为“不会有影响”,甚至在事件发生后,仍采取暂不召回问题奶粉的措施。决策的失误不仅造成“问题奶粉”被纷纷撤柜和退回,雀巢品牌的其他系列产品均受到连带影响,整个雀巢公司在中国市场遭到重创。

作为全球享有盛誉的百年品牌,雀巢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决策失误,而这种失策正是因为受到选择性知觉的影响,一方面,决策方主观上认为“碘超标”不会有问题——先入为主,缺乏佐证;另一方面,寄望于“品牌效应”平息风波——忽略其他细节的影响。

与此案例相似,2008年我国食品市场的“毒奶粉”事件中,众多知名企业几乎一致性的错误和严酷的打击,无不体现出“先定义,后佐证”的选择性知觉所导致的灾难。大量事实证明,这种知觉上选择性的缺失和偏差,百害无益。

依照心理学的解释,“先定义,后佐证”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决策预期。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考虑某项决策时,不是依照事件本身的需要,而是依照我们早己产生的那个期望来“考虑”该事件。

决策者在面临重大决策之时,或许应该反复考虑这样的问题:我对待事物是否受某种动机的驱使?是否夹杂自身的定义和预期?是否跟动机和预期与我不同的人交流?如果答案有过多不确定因素,或许应该重新审视即将做出的决策。降低或者预防选择性知觉带来的危害,就必须摆脱“定义式”思维顺序,避免心理定势造成的成见与误差。换句话说,理想的决策不是先定义,再佐证,而是先佐证,再定义。

不要做“事后诸葛亮”

如果一个商业决策者存在选择性定义,那么他在决策的时候是怎么考虑问题的?心理学研究证实的一个重要心理特质就是:事后聪明式偏差。通俗一点说,就是事后诸葛亮。

比如,当股市开始低迷的时候,认为股票下跌是预料中的事;经济危机逐渐蔓延时,判断市场萎缩是足以显见的趋势;得知运动员受伤,做出赛前弃权的结论早成为必然……事后诸葛亮最大的危险便是,认定事情早已尽在掌控,而没意识到这种认知建立在事件“已发生”的基础上。

但是,从已经发生的某一事件推导而出的结论未必就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就为下一次决策和判断带来了“未必正确”的前提,形成了我们客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得出对未来的准确判断的巨大心理障碍。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巴鲁克·菲什霍夫关于事后聪明式偏差曾有这样的研究。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主要事件之前,要求几组以色列学生估计以下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尼克松总统会否宣布访问成功?美国会否在北京建立大使馆?此次会晤历时多久?第二阶段,在访问进行后的两周至六个月内,同一组学生会被告知重新回忆他之前所做的预测。同时要求学生指出已知的结果中,哪些预测确实实现了。

实验最后的结果显示,对于已发生的结果,初次预测比回忆预测的概率低;对于未发生的结果,初次预测比回忆预测的概率要高。

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事后聪明式认知的偏差,就在于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的事,却忽略了自己的判断已受到已知结果的影响。

心理学对事后聪明式偏差的经典定义是这样的:在事情发生之后再找理由解释它发生的必然性。但是这个“必然性”未必就是真实的。这种类似于“自我满足”的心理,总是会为我们下一步的失误找到恰当的借口。这时,决策者的心智事实上正完全停留在对过去的解释之中,而不是打开视野创造更好的未来。这样的决策者也必然一次一次验证失败的命运。

比如,任何一次经济危机出现以后,股市低迷、地产降价、失业率增高、消费力减弱等预测接踵而至,企业转而投入到相应的决策调整,以应对动荡的市场环境。但仍有很多企业无法及时转身,比如珠江三角洲的外贸小企业,因缺少资金周转的方案,最终无力地倒闭。

如果危机没有袭击整个经济环境,还能看到企业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吗?如果不是市场呈现低迷和动荡,又如何发现上一个战略性决策是否匹配未来需求?换过来想,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经济危机后房价必然下滑、消费力必然减弱是不是一定是正确的?在某些具体的行业,情况并非“一定”如此。这样的事后聪明所造成的误导,往往导致企业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竞争中,最难打的仗不是与危难正面搏斗,而是危机四伏却无法察觉。最大的不幸不是知道不幸而无法避免,而是把机会当成不幸,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真正的不幸之中。

事后聪明式偏差为决策者设下一个心理陷阱,使得商业决策者总是从过去的经验中预设下一轮的决策,将某些成功或失败理解为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像超然的旁观者那样,分析每一次成功或失败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得出下一次判断真正客观的依据。

很多成功的企业尽管未必理解事后聪明式偏差的原理,却在克服这种现象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一些跨国企业在商业环境的投资风险评估中,考虑进入东道主国家的风险指标,一定是在综合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如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等。投资冷热国的判断并不是依靠单纯的市场潜力是否巨大,而是它的各要素的综合性特征以及这些要素特征的未来动向。

所以,减少事后聪明式偏差,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考虑当下的决策可能引发多少可能性或者非预期情况。做到这样,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从“未来发展”而不是“事后聪明”中得出判断,从而脱离事后聪明式偏差的恶性循环。

失败者的心理样板

如果说一个企业的成败取决于经营决策是否正确有效,那么选择性定义和事后聪明式偏差,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决策心理误区。但是,无论是选择性定义还是事后聪明式偏差,都只是决策误区的表现形式。真正影响我们做出突破性决策的障碍,还是我们心理上对情境的依赖。可以这样说,情境依赖是这些心理反应的集结号,是所有失败决策者心理状态的样板间。

情境依赖表现在生活中,可以是这样一种形式:双手放进热水里浸泡,适应温度后再将手迅速放进温水,你会感觉温水是凉的。倘若最先适应的是冰水,那么就会感觉到温水是热的。

产生这种感知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已经适应的热水或冰水存在认知的依赖,再判断水温时,仍然依赖于此前的情境感应。这显然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情境依赖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心理现象。比如,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人对同一刺激的认知可能完全不同,其原因是这个人对同一刺激在心理上的情境感应是不一样的。同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绝不可能孤立地去感知某个事件,一定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曾发生的情境,形成新的理解和解释。

我们都生活在情境中,你无法想象一个不存在情境依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没有情境,没有参照系统的认知和判断,又如何立足于思维体系?所以说,每个人在作出判断与决策的同时都表现出或轻或重的情境依赖。

商业决策同样如此。但是,对于一项理性和科学的决策来说,情境依赖不仅无助于理性地透析事件本质,准确地评判决策价值,反而成为正确认知事物的羁绊。情境依赖式思维往往导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环境的不确定性动荡越频繁,情境依赖的不利影响也就越剧烈。

沃尔玛一直以其“天天低价”的营销策略,占领着绝大份额的全球零售业市场,它在美国市场的成功也似乎证明,“规模”比“地点”更加重要。但进入中国市场以后,沃尔玛“一站式购物”与“永远低价”的优势并没有给它带来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相比较之下,推行本土化策略的家乐福表现更为灵活。

究其原因,还在于沃尔玛太过依赖它在美国市场的成功经验,而没有真正关注到中国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比如,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远没有美国消费者平均;由于中国消费者使用公共交通购物的居多,零售商店的选址有时比规模重要得多;等等。

由此可见,沃尔玛企图完全依赖于销售美国市场的成功模式,在中国市场行不通。或许应该说,以往的成功模式成为沃尔玛难以跳出的情境依赖,如果不能体察这种心理认知,很可能在未来永远失去新的市场。

对于任何一个新进入的企业,即使拥有可以对照的情境,也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消费市场具有太多不确定性,相应的市场环境也处于无法钉牢的动荡状态。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企业决策者内在心理上的情景依赖就会占取上风,以致迷失方向或者故步自封,看不清新的形势和局面,轻则错失良机,重则造成无法挽回的败局。

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认为,在美国做投资决策,就要把在我国成功的经验统统放在一边,必须因地制宜。这意味着每一个决策都应该是不同的、全新的。对商业竞争来说,越是充满不确定性动荡,企业越是要能够经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并且能充分利用突然出现的机会,才能在情境中摆脱固有的依赖。

3.在不确定性动荡中生存

计划中的会议突然被迫取消,使预定讨论的方案不能尽快实施;回到办公室,桌面上仍摆放着急待会后审阅的文件;打开电脑存档,项目跟进的回函一再提示设定日期就在明天……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办公室、公司、市场等,无不处在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环境中。

这种状态可能带来焦虑或者烦躁,因为我们感到某种秩序被突然打破。这时你会发现,社会强调公共秩序,企业期望运行轨道,人的内心同样渴望井井有条——这就是我们无时无刻不渴望形成的心理秩序感。

现在,你可以静下心来体会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情况:“管理者陷入昨天”是为了坚持一种惯有秩序,心理依赖是为了对新事物建构一种旧秩序,选择性定义是为了平衡固有秩序,事后聪明式偏差是为了满足一种虚幻的秩序感。以上所有行为都与我们内心对秩序的渴望息息相关。

心理秩序是人们在心理上寻求的一种平衡感。但应对复杂多变、不断更迭的商业环境,心理秩序必会变成消极的自我保护,不利于积极主动地争取竞争。而竞争促成进步,竞争也意味着变动。

一旦决策者建立起某种心理秩序,就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其一,心理秩序感强化既定状态,当某种新的变化出现,可能打破既定的心理规律时,决策者为了保持一贯的心理平衡感,往往会选择自动排除这种新的变化。

其二,心理秩序感逐渐转化为决策者赢得全然控制的满足感,心理满足的膨胀使决策者只能看到企业良好的一面,而失去对企业问题或者外部环境的敏锐观察。

其三,良好的现状使决策者不期望失去企业现有的运行秩序,或者开始期望保持目前的状态,最终淡化创新和竞争意识,削弱企业进取心。

心理秩序还可能引发另外一种局面,长时间的有序状态突然经受强烈的动荡,心理和行为反应机制会产生滞后和混乱,决策局面变得难以应付。

商业永远不能排斥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须不断前进,直面竞争甚至主动制造竞争。因此,更应该认识到心理秩序带来的惰性危害,积极打破停滞不前的常态。

井井有条就是好的吗

海尔集团有一条著名的管理思想: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显然不符合遵守我们内在的心理秩序的惯常需要。然而,海尔理念的成功就在于,用危机感打败内在秩序感,使企业管理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便处在风口浪尖,也能应对自如。

一个勇于打破常规的企业,才可能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维持秩序实际上就意味着保持原有状态,意味着必须按部就班,甚至是周而复始地原地踏步。无形中,内在秩序感会扼杀企业的进取心,使企业易陷入死气沉沉的僵局。

比较常见的是,企业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制度,但随着组织机构的变化,该管理制度并不一定适应新出现的企业活动,还有可能影响企业绩效。如果一味遵守约定俗成的秩序,则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混乱。除此之外,原有的秩序有迹可循,就会从心理上排斥全新的变动;同样的秩序被重复千次,工作的动力和激情也在逐渐冷却。

有时候,解决制度上的守旧并不难,难以扭转的是遵守秩序者的内在秩序感。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秩序感是自我保护机制中的重要零件。当内在秩序感被打破,为了寻求新的平衡,随之会产生否定、合理化、反向以及隔离等思想或行为,而这些都是自我保护机制的惯常表现。

某企业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其管理者也觉察到这已触犯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但如果做出立即停产的决策,企业可能面临巨大的财务损失,并对产品一贯良好的声誉造成损害。

最终,决策者选择否定事件被曝光的情况,甚至佯装不知道实情,试图将质量问题合理化。而真实的情况是,问题产品被公之于众,造成的恶劣影响不但损害了企业信誉,而且使该企业倒闭。

同类推荐
  • 决策的智慧

    决策的智慧

    生活就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每天,我们都会面对海量信息的轰炸,并且不得不做出各种大大小小的选择与决策。例如,读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做哪类投资?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喝哪种口味的咖啡?那么,在这个“专家”云集的时代,我们又该相信谁?如何确定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如何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错误决策?
  • 现代管理学基础

    现代管理学基础

    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管理与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础、计划管理、组织管理、领导、管理控制、管理创新等。
  • 轻松落地企业文化

    轻松落地企业文化

    本书就是针对企业在文化建设中遇到的种种疑问和难题,整理出一套解决方案。使企业文化最终能根植于每位员工的内心深处,并指导员工的言行,进而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这是一本系统阐述企业文化落地的实战之作,极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成功校长用人必知的45条定律

    成功校长用人必知的45条定律

    本书内容包括了校长人事工作中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四个方面,共有45个具体的知识点,涵盖了校长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与用人相关的各方面工作。选人是保证学校教职工队伍质量的第一道关口,用人是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现有力量的核心要素,盲人是为提高学校整体力量的最佳途径,激励是保持学校稳定和实力的有力保障,作为校长,必须把这几样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社会的认可,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一本极具创新性及实用性的经济管理类图书,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商学院“凯洛格商学院”最富于想象力、趣味性和实用性的领导力教程,它对市面上固有的传统管理理念做一次彻底地清盘和颠覆,掀起一场“无为而治”管理学的革命!作者约翰·基思?默宁翰教授是凯洛格久负盛名的领导力及管理学教授,他认为领导者们应抛弃传统的公务累累、事无巨细的管理方法,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本书将以全新的视角为领导者呈现关于领导学的新概念,并提供新的建议,以达到无为而治的至高领导力。
热门推荐
  • 坏丫头站住!

    坏丫头站住!

    你就这样一声不吭的走掉了,你可有有曾想过我的感受?你说你爱我,要陪我一辈子。可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你越走越远,而我却止步不前,因为,我已经知道——我配不上你了……如果重新在来一次,我是否又会在爱上你。一场分手,一场穿越。再次回到高中我是否能改变命运?你的出现我的爱恋。“没有想到原来是你啊!”女孩看着眼前的男子,双帘早已湿润一颗颗珍珠泪划过白皙的脸庞。“是啊,想起我了?”男孩温柔的摸着女孩的脸,替她抹掉泪珠。女孩突然抱住男孩,发声大哭。……原来是我没有认出来一直等我的一直是你。
  • 残王丑妃,鬼医戏君上

    残王丑妃,鬼医戏君上

    陌小柒,华夏国第五位国手,医毒双绝,性格随心所欲、正邪难分,深为世人尊敬却也畏惧,人称【鬼医】!一朝穿越,却成为毁容乞女......楚默漓,大楚王朝三皇子,自幼中毒不良于行,不得父皇喜爱被嘲讽般封为残王。满朝文武府内的待嫁之女避之如蝎,最终楚皇下令从民间择妃。大风呼啸下,一颗姻缘的绣球偏偏砸中了昏倒在路边的毁容乞女。整个京都哗然大震,饭后笑谈,残王对丑妃,绝配啊!殊不知,默漓陌柒,不离不弃,这次穿越时空的邂逅,便已注定两人生生世世纠缠不清...
  • 军旅长歌

    军旅长歌

    这里没有虚构的兵王,没有夸张的特种兵。这里只有一群实实在在从军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笑有泪有汗水。说穿了,他们只是一群普通人,训练苦了也会累,受委屈了也会难过,夜半孤单时也会想家,开心快乐时也会笑得没心没肺……由于这本书签给其它网站了,这里只有前半部分,给各位朋友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 戏说雍正

    戏说雍正

    且说,清朝在入关前的第一位皇帝名曰努尔哈赤,第二位皇帝则是皇太极。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福临。--他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第二位皇帝康熙帝名曰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第三位皇帝雍正帝其名曰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本小说就是主要说这胤禛的所作所为。
  • 一物降一物

    一物降一物

    十年前,苏岩差点要了陆辰东的命。十年后,陆辰东处心积虑把苏岩拐到了手。他不但要孩子,还要孩子他妈。这个世界,总有一个人让你心甘情愿放下姿态。不管是远还是近,他总会来,来到你的生命之中。
  • 元素圣域

    元素圣域

    这是在元素大陆上的普通家庭的故事。苏诺是孤儿,小的时候被苏家苏有杰收养。后来经历了一次历练。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 tfboys之回首遇见他

    tfboys之回首遇见他

    粉丝见面会上他无意间的抬眸,她与他相视,短短的几秒,他有些呆滞。。。。。
  • 樱花落雨纷纷

    樱花落雨纷纷

    不是恋你一世芳香,唯独爱你心灵的伤,当我姗姗走来,你是否为我打开门窗,我不是狠,是自我保护,一切我不能抉择。
  • 傲世苍穹,盛宠小妖妃

    傲世苍穹,盛宠小妖妃

    她,狡猾,腹黑,嗜血……性情多变的她,只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经历了一次背叛,她不想再一次经历。在这个神秘的大陆,她步步为营,守护着她在乎的人,惹她者,死!伤她在乎的人,生不如死!龙有逆鳞,触之即死!她本以为自己无心,无情,但还是丢了自己的心。“小东西,我的东西便是你的,你的便是你的”“小东西,我不能给你全世界,但是,我却能给你我所拥有的”“小东西,你不必爱我,我爱你便可”“小东西,若世人伤你一分,我便杀尽天下人!”
  • 来自修真界的遗产

    来自修真界的遗产

    西北昆仑腹地,出现一道通天光柱,一支特种兵小队奉命前往腹地侦查,但他们一去无回。因为,他们接到一份来自修真界的遗产。二百年后,一支五十人的特种兵小队降临在一个叫归元大世界的地方,开始了属于他们的遗产争夺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