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06200000011

第11章 亲迎母亲回宫

(秦始皇)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一)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秦王政的重赏之下,逃亡在外的嫪毐很快就在好畤(今陕西省乾县东)被追兵所杀。跟随嫪毐叛乱的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20余人也都悉数被捕。

随后,秦王政立即下令灭嫪毐九族,其余叛乱的大臣一律公开施车裂之刑,并灭三族。嫪毐门下的食客罪责轻者没收家产,罚为鬼薪,专门为宗庙樵采;罪责重者削去爵位,流放蜀地。一时间,咸阳城中被罚者多达4000余家。

嫪毐之乱被镇压下去了,赵太后与吕不韦也惶惶不可终日。赵太后本来以为,自己身为一国之母,秦王政或许不会让家丑外扬的,但她低估了自己的儿子。嫪毐死后,秦王政亲自领兵来到雍城的大郑宫,命人诛杀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并责令赵太后终生住在大郑宫,不得返回咸阳。

杀弟迁母之后,秦王政又将目光转向了吕不韦。虽然整个事件是由太后与嫪毐私通造成的,但太后毕竟是秦王政的母亲,他不会将责任推到母亲的头上。那么,这个责任总得有个人来承担。这个承担的人,自然就是暗地里协助嫪毐进宫的吕不韦了。

对吕不韦,秦王政是又敬又恨。敬他,是因为他对自己和去世的父亲恩重如山,在秦国称霸之路上也劳苦功高;恨他,是因为他独掌大权多年,时时凌驾于自己之上,与太后有染,又与嫪毐一案有牵连。

到底该怎么处置吕不韦呢?如果杀了他,自然可以一解自己的心头之恨,但那样必定会让自己背上一个诛杀贤良的恶名;如果不杀他,王宫中的丑闻何时才能平息,自己又何时才能真正掌握大权?

经过千思万虑之后,秦王政决定暂且不问吕不韦的罪责,而是先除其左右手。

公元前238年的冬季,咸阳异常寒冷,不少贫民被冻死街头。秦王政一边命令官员收容那些无家可归者,一边继续铲除吕不韦的党羽。到公元前237年之时,吕不韦在朝中的心腹基本上已被清除干净了。这时,秦王政又想到了一个对付吕不韦的办法:免其相位,保其爵位,让他到洛阳的封地居住。如此一来,秦王政既不用背负诛杀贤良的恶名,吕不韦也无法再影响朝政了。

秋季的一天,秦王政召集众臣,商议罢免吕不韦相位之事。群臣都到齐了,吕不韦才心神不宁地来到大殿。

秦王政看了看吕不韦斑白的头发,轻声说道:

“自先王临朝到现在,相国主持国政已经14年有余。如今我大秦国势强盛,蒸蒸日上,相国真是劳苦功高啊!”

吕不韦颤巍巍地走上前,深深一躬,回答说:

“臣不敢居功!”

秦王政下殿走到吕不韦的跟前,用手轻抚了一下他的白发,感慨地说:

“这些年来,相国的头发也由黑变白了。相国何不回到封地去颐养天年呢?”

吕不韦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暗暗叫道:

“这一天到底还是来了!”

吕不韦缓缓扫视了一下群臣,发现自己的心腹大多已经不在了。当秦王政叫他“相国”之时,他便感到大事不妙。以往,不管是在人前,还是背后,秦王政都称呼他为仲父,而非相国。

朝堂之上出现了尴尬的沉默。过了半晌,秦王政才微微一笑,问道:

“相国在看什么?”

吕不韦深深一躬,答道:

“臣想跟老朋友们告个别,却发现这里已经没有多少熟面孔了。”

这时,秦王政大声说道:

“长信侯是相国的老朋友吧?嫪毐一案令我大秦颜面尽失,而你吕不韦也难辞其咎!念你这些年来对先王与寡人忠心耿耿,为我大秦立下了汗马功劳,寡人就不追究你的责任了。你去吧,回到封地安度晚年吧!”

吕不韦急忙伏在地上,悲凉地道:

“谢大王体恤,老臣即日即迁往洛阳居住。”

秦王政冷冷地说:

“去吧!寡人这几日身体多有不适,就不为相国送行了!”

吕不韦伏在地上不敢动,秦王政“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二)

公元前237年深秋时节,吕不韦带着家人,乘坐数十辆马车,向着洛阳逶迤而去。昔日的门客纷纷到城外送行。吕不韦对众人拱了拱手,信心满满地说:

“诸位回去吧!吕某不久就会和大家再见的。”

此时在王宫之中,秦王政正面对着墙上的秦国地形图深思着。近十年来,虽然他没有亲政,但秦国的版图依然在一天天地扩大,新划入秦国版图的城池已经达近百座。而这些大多都是相国吕不韦的功劳。如今,吕不韦被赶到洛阳去了,秦王政的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丝悲凉之感。

抛去功劳不谈,就私人情感而言,秦王政对吕不韦的离去也有一丝不舍。且不说吕不韦可能是自己的生身之父,单说他这些年来对自己的教育,也足以让自己心悦诚服地称他一声“仲父”了。但无论如何,吕不韦都留不得,哪怕他真的是自己的父亲。

秦王政所处的先秦时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和宗法准则,那就是在血缘上重视父统。所以秦王政只有认定庄襄王是自己的父亲,他手中的王权才具有合法性,他才有可能掌握国家的大权。

如果秦王政驱逐吕不韦是为了保住手中的王权,那么他将太后迁往大郑宫则纯粹是为了泄愤。先秦时期,人们十分重视父统,即人们只能继承父亲家族的权利和财产,而不能从母亲的家族继承任何东西。也就是说,赵太后无论是居住在咸阳,还是居住在大郑宫,对秦王政的王权都不存在威胁。

不过,当时的人在情感上十分崇尚母恩。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成员为了争夺王位而弑父弑兄者有之,但绝无杀生身之母者。在儒家看来,“禽兽知母而不知有父”,杀母者简直连禽兽都不如。一旦出现杀母的情况,凶手不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官方也会毫不犹豫地判处凶手“杀无赦”。

秦王政“徙母”一事显然触犯了这一道德原则。但母亲与吕不韦、嫪毐秽乱宫闱则是事实。且不说身为一国之母的太后做出如此不堪的事情会被天下人耻笑,她的行为也引发了秦国人对秦王政血统的怀疑。为了王权,为了尊严,他不得不这样做。但这样做又犯了大忌,所谓“耳不听,心不烦”,他只希望人们不要在他面前提及这件事,以求自我镇静。于是,秦王政将太后幽禁在大郑宫之后,便下了一道严令:

“谁敢以太后之事相谏,杀无赦!”

出于对道德规范的维护,人们不可能站出来提这件事情。作为一国之君,秦王政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为国人做表率。如果连他都不孝顺母亲的话,那百姓又会怎么做呢?于是,大臣们便不顾秦王政的严令,一个接一个地站出来,劝说他收回成命。

“大王,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大王身为一国之君,理应为国人做表率,原谅太后的过失,一如既往地孝敬太后……”

没等大臣说完,秦王政便大喝道:

“寡人已经下过命令,敢以太后之事相谏者,杀无赦!难道你不知道君无戏言的道理吗?来人呐,拖出去斩首!”

几名侍卫闻声而至,将那名大臣拖出宫去……

第一个大臣死了,马上又会有一个大臣站出来:

“大王,臣自知必死无疑,但仍要劝大王将太后迎回咸阳。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大臣的话还没说完,秦王政便怒睁双目,大喝道:

“侍卫何在?拖出去,斩,斩,斩……”

……

结果,秦王政一连杀了27个大臣。他甚至下令斩去27具尸首的四肢,将其堆在宫门边上,以警示天下人。

(三)

先秦时期的交通和通讯技术虽然落后,但信息传播得依然很快。各国都在其他国家设置了公开或秘密的信息站,这些信息站可以迅速地将一些重大信息传回国内。

秦王政一连杀了27名劝谏的大臣,这是何等的大事啊!东方六国诸侯、王公大臣和政客们很快就知道了秦王政诛杀大臣的原因和经过。

正当人们纷纷议论秦王政的残暴之时,有一个名叫茅焦的政客千里迢迢地从齐国来到咸阳,准备劝说秦王政迎回赵太后。

茅焦来至秦宫门前,伏在27名被杀大臣的尸骨边上,大哭道:

“臣齐客茅焦,愿上谏大王!”

侍卫和太监们立即将茅焦在宫门前伏尸大哭的事情报告给秦王政。秦王政大吃一惊:

“天下竟有这么多不怕死的人!你们去问问他想对寡人说什么。如果是为了太后的事情而来,就不用说了。”

太监们将秦王政的话传给茅焦。想不到,这茅焦却毫不避讳地回答说:

“臣正为此事而来。”

太监赶紧跑到殿上向秦王政汇报,秦王政勃然大怒,告诉太监说:

“你可以指着宫门前的尸体,告诉他那些人是怎么死的!”

太监再次来到宫门前,对茅焦说:

“你难道没有看见堆在你面前的尸体吗?难道你真的怕不死吗?”

茅焦回答说:

“我听说天上有28个星宿,如果降生在人间的话,都是正直的人。现在已经死了27个人了,还缺一个,就让我来补齐这个数字吧!自古以来,哪一个圣贤之人不是为天下人而死的,我有什么好怕的呢?”

太监把茅焦说的话报告给秦王政。秦王政一听,拔出腰间的宝剑,大声喝道:

“这个人是故意来羞辱我的。来人呐,立即在殿下架起大锅,我把这个人煮成汤汁,岂能让他全尸而死,凑满28星宿之数!”

侍卫和太监们领命而去,一通忙活之后,殿堂之下架起了一口大锅,里面装满了热油,下面燃着熊熊烈火。秦王政手握宝剑,怒气冲冲地说:

“把那个狂妄之人召来就烹吧!”

太监到宫门前去召茅焦。茅焦踉踉跄跄地跟在太监身后,故意放慢了脚步。太监催促他走快点。茅焦说:

“我见到大王就要死了,请你可怜可怜我吧!”

太监摇了摇头,叹息道:

“早知如此,你何必来送死呢?”

茅焦来到大殿的台阶下,立即伏在地上,向秦王政行了大礼。而后,他突然镇定自若地说:

“大王,臣听说长寿的人不忌讳谈论死亡,国君不忌讳谈论国家灭亡之事;人的寿命不会因为忌讳死亡而长久,国家也不会因为忌讳谈论亡国而保存。人的生死,国家的存亡,都是开明的君主最希望研究的,不知道大王是否愿意听?”

听到这里,秦王政胸中的怒气稍稍散去了一些,便问道:

“此话怎讲?”

茅焦回答说:

“忠臣不讲阿谀奉承的话,明君不做违背世俗的事。现在,大王有极其荒唐的行为,我如果不对大王讲明白,就是辜负了大王。”

秦王政挥了挥手,示意茅焦走上大殿,而后说道:

“你要说什么,就说出来吧!”

茅焦走入大殿,伏在地上,大声说:

“天下之所以尊敬秦国,并非仅仅因为秦国力量强大,还因为大王是英明的君主。而今,大王车裂了假父,是为不仁;杀死了两个弟弟,是为不友;将母亲囚禁在外,是为不孝;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则是夏桀、商纣的作为啊!如此的品德,如何让天下人信服呢?天下人听说之后,恐怕就不会再心向秦国了。我实在是为秦国担忧,为大王担忧啊!”

茅焦说完这些,便解开衣服,走出大殿,伏在大锅之旁等待受刑。秦王政听了茅焦这番话之后,深为震动,突然明白了自己一直都只顾泄愤,却未想到这些行为可能会影响秦国的统一大业。

顿悟之后,秦王政将宝剑插回鞘中,亲自走下大殿,扶起茅焦,真诚地说:

“先生请起,寡人赦你无罪,我愿意听从先生的教诲。”

茅焦站了起来,进一步劝谏说:

“以前来劝谏大王的,都是些忠臣,希望大王厚葬他们,别寒了天下忠臣的心。秦国如欲一统天下,大王更不能有迁徙母后的恶名。”

秦王政羞愧地说:

“如果不是先生,寡人看来真的要铸成大错了啊!”

于是,秦王政立即封茅焦为太傅,尊为上卿。而后,他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城的大郑宫,将赵太后迎回咸阳,仍安置在甘泉宫中居住。太后见秦王政亲自迎接自己回咸阳,也痛改前非,全心全意地帮助儿子管理王宫的杂事,以便秦王政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统一天下的大事。

同类推荐
  • 一起走过的日子

    一起走过的日子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电影配乐大师胡伟立先生的自传,主要讲述他1986年至1997年在香港为数十部经典影片配乐的幕后甘苦,同时穿插了他与徐克、成龙、李连杰、刘德华、杜琪峰、周星驰、王晶等著名影人交往的故事。
  • 无悔忠诚——武汉十大形象民警风采录

    无悔忠诚——武汉十大形象民警风采录

    本书由民心至上、鱼水情深、一切因为爱、烈火英雄赤子情、与炸弹打交道、金锁高悬平安门、巡警之星、无悔忠诚、张俊娟是一棵树、道路交通指挥家组成,描述了武汉十大形象民警风采。
  • 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

    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

    面对成就,他没有喜悦,因为对于他而言,成就永远是过去时;面对危险,他没有畏惧,当刺客用剑相逼时,不为所动;面对敌人,他没有仁慈,抓住一切机会给敌人致命一击;面对暗算,他没有畏惧,用自己的狡黠和对手周旋;面对弹劾,他没有失落,在隐退后寻找重新崛起的机会。
  • 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自传

    玛丽·居里原籍波兰,后加入法国国籍,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研究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她也因此被称作“镭的母亲”。
  • 张东荪传

    张东荪传

    五四风云人物书系《张东荪传》,一个在历史拐弯处被甩掉的名字,一个被遗忘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1930年之前五十年间,输入西方哲学方面最广、影响最大。
热门推荐
  • 缘爱天轮

    缘爱天轮

    空茫世界的天轮,统治着世界。有一天,天轮诞生了一个王子,一位公主。他们各代表“新生”和“毁灭”。那么,到底谁是“新生”,谁是“毁灭”?当“毁灭的克星”诞生后,又将发生什么爱的故事?“毁灭”真的会破坏空茫世界吗?还是说,这一切,只是表明上合情合理的谎言?
  • 八极古墓

    八极古墓

    千家家族的明争暗斗,国际盗墓集团的强势入驻,以及打着国家第九考古队牌子的神秘组织的出现,让原本平静的小山村变得不再平静。村民神秘失踪,有何内幕?
  • 别想的太简单

    别想的太简单

    胡家佳,江以柔。隔着一世的恩怨,重生之报!复仇情节,江然起航。精彩情节,等你来看!
  • 姑娘我不嫁

    姑娘我不嫁

    虽然她貌美倾城,提亲说媒的踏破门槛,数都数不完的公子要娶她,可她偏偏哪个都不嫁,都说佳人太美太愁嫁,待到人老珠黄不好嫁!谁知风云突变,她与丫鬟双双堕崖,一场意外却惹来更多桃花,这下小姐更愁嫁,美男排排站,偏偏她哪个都不嫁!
  • 输不起的时光

    输不起的时光

    有时候总是在想,如果再来一次会怎样。有时候总是在希望,如果我不是我会怎样。有时候我只能想想。。。
  • 耶华之录

    耶华之录

    有些事情,是身不由己,有些事情,是一念之差,还有些事情,是早已注定。
  • 过往辉煌,囚牢一念

    过往辉煌,囚牢一念

    她们本是姐妹,一道烛光毁灭了她们的一世。他们本是亲人,万般蹉跎下祭奠了他们的血肉。相遇是难,海枯石烂更难。‘帝夙秉,阴的是你,走的却是我!’‘若断仇,弃不弃于你,信不信由我。’
  • 我可不是普通人

    我可不是普通人

    他在风雨大陆上是魔法师,魔武双修,全职全系,神兽绝种,抱歉,她身后的神兽,超神兽,上古神兽以千军万马。灵器稀缺,连她的手下用的都是高级灵器。。。。。。。。。。。。。。。。。。。。
  • 修真高校生的日常

    修真高校生的日常

    修真门派的时代已经落伍了,现在是修真高校的时代。随着高校时代的来临,新鲜的修真者们将遭受更加丧心病狂的对待。《简明修真史》、《那啥概论》、《装逼要诀》……看着这一本本变态的书名,我对修真的生活已经绝望。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