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了温州人勇于创业成功致富的历程,人们不免要问:温州人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长期以来能够顶住政治上来自“左”的压力,致力于发展私营经济,并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致富目标?
温州人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统治一切的时候,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都极差的条件下,硬是让私营经济这棵幼苗,从长长的石缝中穿过,长成参天的大树?温州人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想人们未能想,做人们未能做,在人们还在争论“姓社”、“姓资”时,已在发展私营经济的道路上走完几程,并证明自己比当时的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有三百多个像温州一样的地级市和地区,为什么是温州人而不是其他地区的人,首先在发展私营经济方面做出如此大的贡献,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而在另外的一些地区,即使在中央已明确肯定私有经济的重要作用,鼓励发展私有经济的今天,人们仍未能改变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看法,迈不出发展私有经济的第一步?
人们很想到温州看看所发生的一切,很想搞懂百变的温州和温州人的秘密。于是,各种名目的参观团、考察团、旅游团涌入温州,到过温州的经济学家、文学家和记者们适时地写了不少关于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的文章。
据说,一位颇有声望的经济学家从北京来到温州考察,半个月后离开时对温州人和温州的经济现象丢下四个意味深长的字:浑然天成。他对此解释说:温州人的价值理念及所谓的经济模式的选择,与其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给予和再造,不如说是本原性发展冲动的天然释放,是一种渊源的自由流向。如果将这位先生文绉绉的哲学表达换成比较通俗的语言,那就是数百万温州人创业致富的实践和私有经济的率先发展,不仅是温州人受强烈的创业致富欲望驱动的结果,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域文化的产物。事实上,不仅这位经济学家,其他到过温州的学者,几乎都认为,私营经济之所以在温州率先得到成长,与这一区域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分不开,“温州比较独特”,“温州经济是温州人的经济”,“温州经济是当地环境和文化的产物”,都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观点。尽管各人所说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将温州的经济发展与温州独特的区域文化联系起来,却是没有疑问的。
毋庸讳言,私营经济因其产权关系明确,具有比一大二公、人人吃大锅饭的经济强大得多的活力,温州私营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然而,如果我们想到上述那么多的“为什么”,想到“首先”,我们确实应该探讨地域文化精神在温州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任何一个地区都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特色,经济活动作为人的社会活动的重要部分,离不了区域文化的背景,并充分体现了区域文化的特色。因此,我们讨论温州人的勇于创业成功致富,不能不分析温州人的创业文化。
1致富欲望和创业意识
提要:一个温州的农村老太太请人帮忙写了两张纸条:请帮我买车票、我要收购兔毛。凭着这两张纸条,大字不识一个、普通话不会说一句的老太太走遍大半个中国,成了收购兔毛的万元户。
温州创业文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意识。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因素,正是蕴藏在人的心头的过好日子的强烈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经济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强烈的致富欲望可以说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动力。因此,致富欲望并非为温州人所独有,区别在于当人们还甘于在一大二公的体制下,安然地吃着一贫二穷的大锅饭时,温州人却为自己的强烈的致富欲望所驱使,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走出自己的创业之路。
有一个关于普通温州人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1983年的某天,一位在西北大学校门口补皮鞋的18岁的温州姑娘,遇到一位来补鞋的该校中文系的学生。这位学生一边让姑娘替他补鞋,一边半开玩笑地问:中学毕业干这个,不怕人家看不起吗?姑娘以同样的口吻反唇相讥:你穿双破鞋就被人瞧得起吗?大学生又问:你补鞋打算补到什么时候?姑娘嫣然一笑:补到人人都打赤脚为止。玩笑开过之后,大学生正式问道:说真的,将来打算干什么?姑娘一本正经答道:想开一家小店,自己当老板。大学生感到不可思议:好大的口气,你有资金吗?姑娘似乎对这个书呆子有些不耐烦:你没看见,我这不正在攒钱吗!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温州姑娘并不认为自己在人格上比“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低人三分,读大学也好,在国营工厂工作也好,和补皮鞋一样并无多大的区别,只是生活道路不同罢了。而且,通过补皮鞋攒钱,或许还能开一家小店,实现自己致富的理想。
为实现致富的理想,甚至农村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要出来创业。据说,平阳县一位农村老太太,看到左邻右舍外出收购兔毛赚了钱,怦然心动,竟然离开家门。老太太大字不识一个,普通话不会说一句,就请人帮忙写了两张纸条,放在左、右两个口袋里,左边是:我是温州平阳人,请帮我买车票;右边是:我要收购兔毛,每斤多少钱。凭着这两张纸条,老太太硬是走遍大半个中国,成了收购万元户。
我国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传统的等级身份观念极其鲜明,1949年以后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和城乡户口的二元结构,使干部、职工和农民的身份终身制甚至世袭化,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并不多,去当兵以便于复员后能安排工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人成功“跳出农门”提供了主要途径,1978年恢复高考又为农家子“跳出农门”
提供了另一条主要途径。除了这两条途径,还能有什么办法?然而,当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农民,仍在甘于“脸朝黄土背朝天”修理地球时,不甘受穷的温州人却已率先利用文革天下大乱的局面,暗暗将我国计划经济的天罗地网撕开一个小口子,开始自己的致富行程。无数温州人投身商海的最初的动力,无疑都是强烈的致富欲望。如果他们也像别的地区的人一样,甘于受穷,就不会考虑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面貌,就不会有创业的动力。致富欲望和创业意识,可以说是同一辆自行车的前后两个轮子。强烈的致富欲望,促使人们去创业,而创业是实现致富欲望的主要途径。
以上所说的那位温州姑娘和那位老太太,正是在强烈的致富欲望的驱动下,开始自己的创业故事的。创业的初步成功,则会激起人们更加强烈的致富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创业,创大业。
在温州人看来,当老板不仅是拥有财富的象征,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表现。温州人喜欢财富,尊重知识,敬畏权力,他们看重有钱人,尊重老师和工程师,害怕任意主宰人们命运的官员。但是,如果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未来,选择当老板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可能比其他地区要高得多。从最初的走街串巷提篮叫卖,到如今成为商场柜台的承包者、市场建设的领头人,无数放下“铁饭碗”的温州人都在做自己的老板。人们说,在温州,你一头能撞倒五个老板,就好像在北京一脚能踩到三个官儿一样。
如果我们将外出的温州人与来温州的外地人职业选择的情况作一个对比,就能明显看出温州人当老板的欲望和能耐确实高人一头。温州常年在全国各地的人口,和全国各地到温州就业的人口,都是一百多万人。在外地的温州人,从替人补皮鞋或在市场上摆个小摊位,到投资数百万甚至上亿元资金兴办市场或企业,基本上都是独立经营,都是自己做老板,这是在外地温州人的主流。
然而,来温州就业的外地人,除了一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外,基本上是所谓的“打工仔”、“打工妹”,极少独立办企业或在温州市场上做生意。甚至远在异国他乡,例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温州人也不放弃“当老板”的强烈欲望。在法国,大多数的温州人最初都是作为打工者来到这里的,而且法国对创业有种种限制,规定只有获得10年居留权的人才有资格开店或者办工场,并需要投入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法郎的资金。尽管这样,不少温州人仍想方设法去圆自己的老板之梦。没有获得10年期居留权,那就请有老板资格的温州人或要好的法国朋友帮忙,出面当他们名义上的老板,每月付一定的报酬;没有资金,就借助于“聚会”这种温州民间的融资方式。
由于有着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意识,温州人对利润和财富极其敏感。为了致富,他们可以吃常人不愿吃的苦,赚别人看不起眼的钱,赚一块钱不嫌少,赚几万元不嫌多。长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练就了他们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一位在80年代就已闯荡京城的温州老板对此总结道:“温州人凭借着比别人早一点出来闯荡市场,凡事比别人多想一点,多辛苦一点的付出,早已练就出一种敏锐的‘市场眼’,在任何的行业中,温州人都能找到市场的空白点和利润的增长点,很快地切入进去,挖出财富。”为了追求利润和财富,他们可以采取其他地方的人所不能采取的方式去投资,创造自己特有的经营方式。例如,他们对资金的使用往往就让外地人难以理解。人们说:“温州人有10万元,绝不会像别的地方的人只用5万,留5万备急,他不仅把10万全投进去而且还要借款,以便在市场上尽力获得竞争优势。”高风险与高利润是一把双刃剑,不少地方的人只看到“利润越大,风险越大”的一面,对其敬而远之,而温州人则看到“风险越大,利润越大”的一面,对这把“双刃剑”爱不释手,舞动自如。一旦发现有利可图,温州人往往迅速动员起来,以最快的速度上马,争取尽快成功。一位温州市的老领导对此印象深刻,他说:“温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赚,第二天就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行了,再盖厂房,大了,再请管理人员。要是在其他地方,此事半年也论证不下来。”
喜欢玩“高风险高利润”这把双刃剑,体现了温州人的冒险精神。一些经济学界人士和温州市的领导对这一点相当欣赏,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冒险经济,搞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你没有冒险精神,你怎么能成功,所以冒险精神是首要的因素。”当然,这种冒险决非拿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无缘无故地往外扔,而是投资有较好前景但别人没有尝试过的项目,这种项目成功可能性大,但因无先例以及存在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也可能失败。然而,温州人的性格是不喜欢坐看别人成功再自己来干,而是看到较好的前景便着手去干,在干的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力争成功。例如,乐清柳市有一家企业,原来生产低压电器,1996年以后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便将所有的设备全部卖掉,改投资一种家庭食品垃圾处理机。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势必要求对食品垃圾进行净化处理,而这种机器构思巧妙,使用方便,只要通过一个接口通到水龙头下面,污水进去经机器一搅净化处理后便流入下水道。由于这一原因,投入市场以后销路不错,越做越红火。人们除了欣赏这位老板勇于开创的精神,自然也佩服他的冒险精神。试想,放弃经营多年的生意,投资一种全新的行业,如果万一失败,多年致富的成果岂不前功尽弃?没有冒险精神,哪会有这么大的魄力!而有这样的魄力,还有什么市场不能开辟,什么产业不能做好?
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意识,也因当地创业初期“家家点火,户户冒烟”这种遍地开花式的家庭工业经营模式而得以加强。有人将这种家庭经营概括为几个家家户户:家家户户开发项目,家家户户研究管理,家家户户融通资金,家家户户开拓市场,家家户户承担风险。温州市的一位领导就认为:“温州模式靠的是什么?它靠的是全民的经济,就是全方位的经济。”“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种要素都充分地得到动员和组织,以至于推动经济的发展。”这种家庭经营模式,不仅将家庭的每个成员和有关亲戚的积极性和智慧充分调动起来,使致富欲望和创业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也会促使家庭间比富之风的上升。不少家庭为了攀比,为了面子,富裕后仍要继续努力致富,财产多了还要再多,企业办了一个还要再办一个,规模扩大了还要再扩大。努力创业,不肯小富即安,已成为温州人性格的一个方面。某些温州企业家家产早已过千万过亿,足以让企业家自己和子孙过舒服日子。对他们而言,继续创业已不只是为了积聚财富,而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并且创业不只是为自己,也为了社会。
2吃苦耐劳加百折不挠
提要:几个身材瘦削的温州人,冻得哆哆嗦嗦,用围脖包着脑袋,穿着并不合体的棉衣,讲着可笑的普通话,在东北推销塑料饭票。温州人正是从这种似乎是低声下气的求人开始,踏上了他们艰苦的创业之路。
在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意识的驱动下,不惜吃大苦,耐大劳,百折不挠,经得起任何打击,这是温州创业文化的第二个显着特点。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中国人的口头禅,用于创业阶段的温州人,真是最合适不过了。即使在对温州模式有不同看法的时代,那些对温州私营经济有一些不好看法的人,也佩服温州人的吃苦耐劳。今天,在温州人已普遍走向富裕,告别艰苦生活的时候,外界对温州创业者吃苦耐劳的形象仍记忆犹新,很多的温州人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艰苦奋斗的必要性。着名作家莫言在他的一篇书评中,称赞温州人的吃苦耐劳:“地球上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但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世界上有许多艰苦的工作,但似乎没有温州人干不了的工作。能吃苦,能耐劳,敢想敢闯,永远不满足现状,充满了幻想力和冒险精神,这就是温州人的性格。”
温州创业者吃苦耐劳的第一个方面,表现在他们可以前往任何一个极远极苦的地方经营工商业,无论它在天南地北、国内国外、热带寒带、城市还是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