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先从几种典型的破坏价值的情况看,最为典型的当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把牛奶倒入大海”这一现象。倒掉牛奶的本身要追加劳动力的支出。我认为这一现象可从价值发展所需的耦合成本来分析。在这里,牛奶的价值作为价值发展所需的耦合成本而被消耗掉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消耗或破坏是以极大的浪费来实现的,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所决定。在“倒掉牛奶”过程中要追加的劳动力可以耦合成本的支出来计量,作为被雇佣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付出,可视作劳动,其脑力与体力消耗可追加到社会全部牛奶的生产中,但是人类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作为社会价值发展中的耦合成本而消耗掉了,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的人格化造成这一耦合成本的产生看,这一过程可算作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延续,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这一分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样,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从整个生产方式的本质来分析问题。
阻碍价值发展的人类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从其性质与作用机制看,典型的情况又分为两大类:
1.与制度有关的有组织的系统性阻碍,在资本主义社会,代表资本利益的体制、文化以及为此服务的人类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阻碍着劳动力价值的发展,从而对价值发展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在这里,这些人类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服从于资本的人格化,或者说是广义的资本人格化的反映,因此这些人类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决不能纳入“劳动”的范畴,恰恰相反,这些是“劳动”的对立面——“资本”的人格化。
2.人类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与人类在发展中的技术性失误有关,由于在征服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中,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会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技术性的失误,这些失误会造成价值发展的放慢,甚至有可能阻碍价值发展。从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来看,这是人类进步的“学费”,从这一角度看,这些人类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有其合理性,是人类征服自然,发展人类进步所必要的。当然这要有一个“度”,并且尽可能地减少这方面的“学费”。这一“度”之内,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类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纳入人类劳动的范畴,并把这一过程中的物质消耗看作是人类社会中价值发展的成本支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用“负劳动”的概念来笼统地表述破坏价值和阻碍价值发展的人类的脑力与体力的消耗,似有不妥。容易引起两类不同性质的人类行为的本质的混淆。具体地讲,一类属于资本的人格化,是劳动的对立面;另一类则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发展的成本支出。
(2)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劳动”的地位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作为劳动的对立物,奴役着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才真正成为主角,其矛盾的双方不再是对立的了,而是同属于“劳动”范畴下的先进与落后之争,只有真正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促进价值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里我想借用一下西方经济学中的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在生产过程中,一些厂商的活动常常可以使其他厂商获益,从而使其他厂商能够取得外界有利因素的益处;反之,一厂商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会使其他厂商和整个社会付出的费用大于该厂商会计报表上的费用支出数额。从厂商对外部经济的作用结果看,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外部不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社会主义的制度保证会使污染环境这种明显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大大减少,但由于上面讲到的种种原因,还会产生一些企业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些现象放到价值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我认为可把此称作个别劳动的外部不经济。个别劳动的外部不经济是价值发展中存在的必然现象,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厂商为了追求个体利益的外部不经济。更多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不足所造成的。所以不宜用“负劳动”或“反劳动”冠名之。
另外,个别劳动的外部不经济在动态劳动价值论中,从短期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外部不经济的个别劳动作为社会总劳动时间在该生产活动中分配量的不合理性,部分或全部得不到承认。从长期看,将作为价值发展中的耦合成本,平均促进价值发展的时间量,减缓社会价值发展的进程。
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即这里讲的外部不经济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概念的借用。如从动态经济学讲,要分析企业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还必须区分对其他企业的使用价值生产与价值生产的不同作用,任何一个企业的促进价值发展的劳动都会造成其他企业在生产使用价值上的经济与价值生产上的不经济。从这一角度讲,动态经济学中的企业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的概念应进一步定义。
(第四节)管理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
一、管理二重性理论
马克思的管理二重性理论是我们分析和研究管理的指导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都必须进行的劳动。另一方面,——完全撇开商业部门不说——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
马克思在这里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管理既有自然属性也有其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其特殊性,即管理作为实现生产目的的一种手段,执行着维护生产关系的基本职能,表现为劳动过程所采取的特殊的历史的方式。生产关系的性质发生变化,管理的社会性质也要随之而相应地变化。管理的自然属性具有共性和继承性,将不以社会制度性质的变化为转移,本节主要从自然属性方面剖析管理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以证明管理劳动从创造价值与促进价值发展来看是社会主义劳动的一部分。
二、管理的作用是使潜在的生产力资4变为现实生产力
管理是什么,这是管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也是管理学家讨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真正对管理的定义有重大影响的是与泰罗同时代的法国人亨利·法约尔。泰罗是一个科学家,而法约尔作为法国一家大型煤炭企业的经理,是一个实践者。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尽管在以后的近一个世纪中,法约尔的这一定义受到种种挑战,然而这些挑战均没有跳出从具体活动去研究管理定义的范畴。在这方面我的同事芮明杰教授做了有益的探讨,他认为,古典定义“尽管确认了管理是一种活动,却没有给定是何种活动,而如果简单地把管理理解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活动的总称的话,那么管理就成了一项项具体的活动而失去了它统一的实质。管理应该有着比这种定义更广泛、更复杂的内涵与本质。”因此他给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对组织的资4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4的有效整合”。我基本同意以上的说法,但我要补充的是,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管理的本质在于把潜在的生产力资4通过有效的整合使之成为现实生产力,整合只是其过程。管理的作用,从其自然属性看,是在劳动过程中通过整合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三、从生产力角度探索企业的三种基本资
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最基本经济单位,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可供利用的资4是什么,这一问题也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不同的管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除了时间资4外,企业可供利用的基本资4有三种: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信息。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不存在争议的共识,时间问题在前面已有详细论述,企业的一切效益均以时间为分母。现在关键是如何认识信息。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这一结合所依靠的就是管理,其物的承担者就是组织信息。
在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涵义是广泛的。信息是物体固有的三大属性之一,就像一个物体具有物质、能量一样,信息也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从这一意义上讲,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本身内含着信息,正是从这一角度讲,“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从管理来说,有意义的是组织信息。有用的消息、资料等才是信息,因此组织信息的量可以由减少多少企业这一组织正常运行的不确定性来计量,而组织信息的质则是潜在生产力资4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催化剂。在生产过程中,组织信息资4在催化其他资4的同时,也溶入了自己,从而使自己这一潜在的生产力也变成了现实生产力。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统一。
四、三种资4与三种人格化主体
生产过程中除了时间外的资4有三种,相应地人格化主体也有三种,即生产资料价值的预付者、劳动者与管理者。关于生产资料价值的预付者和劳动者的问题暂放在后面论述,这里先论述管理者问题。
管理者是组织信息在生产过程中的人格化主体。组织信息天然地存在一种追求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动力,天然地喜欢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去整合别人。从表面看,组织信息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资4的整合,然而如何整合恰恰来自于市场的要求。
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看,一个企业的劳动只有成为社会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因此一个企业可以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是由社会的分工与需求所决定的。企业与市场的这种依存关系在交易费用经济学中也得到了承认。无论是科斯的交易费用论,还是张五常的企业是“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的论述,都分析了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企业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既然企业管理者是企业这一组织信息的人格化主体,那么一个管理者的使用价值完全可以由减少企业正常运行的不确定性来计量,而其价值则由生产和再生产一个同类管理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
五、管理作用的历史演变
如上所述,管理者是组织信息的人格化主体,所以组织信息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也就决定了管理作用的历史演变。在现代工厂企业形成之前,小业主是“介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中间人物”,“他自己也可以和他的工人一样,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这时管理的预付是极其微小的,甚至可以略去不计。在现代工厂形成和建立阶段,当企业组织还不足以庞大和复杂到需要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的程度时,由于市场并不复杂,并不需要专门的管理知识,管理的价值预付也是很微小的。这时“资本家能够把他充当资本家即人格化的资本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占有从而控制别人的劳动,用来出售这种劳动的产品”。只有当所有者与经营者有必要分离时,管理的价值才逐步地显现出来。首先是科学管理思想和手段的采用,管理的使用价值表现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取更大利润的不确定性的减少,继而随着市场的复杂化进一步表现为企业市场经营中和战略经营中的不确定性的减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中不确定性的增大,管理价值的预付也随着加大,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中,经营者是依附于资本家的,然而随着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的加大,已出现了以管理者占主导地位的企业,例如当前的有些高科技企业,他们中有不少人先是管理价值的预付者,然后才成为生产资料价值的预付者。从他们预付生产资料价值的状况看,已与早期资本家有明显的不同,这些变化都显示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日趋重要。
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不在于管辖的人数的多少,而在于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就像一个指挥者指挥一个十几个人的小乐队的难度要大大超过指挥几百人的群众性大合唱,这是因为前者所面临的正常运行的不确定性要大大超过后者。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不对称性的扩大,这为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如果说工业化时代产生了企业管理,后工业化时代发展了管理,那么知识经济时代将使管理进入顶峰。知识的本质也是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企业组织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的知识化,以及市场需求的个别化而造成的企业逐渐小型化,管理与劳动将日趋融合(确切地讲这里是指直接生产劳动与劳动过程中生产要素间的整合,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本身是一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