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向内外平衡战略的转型中,但中国人的做法向来讲究循序渐进,如果短期内人民币升值过快会威胁到我们在制造业上长期建立起来的稳固优势,会使我们失去长期升值的真正潜力。
新汇率机制仍是紧缩效应
此次汇率升值尽管幅度不大,但其效应是紧缩性的。在中国经济运行开始趋缓和走低的情况下,在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暂时难以调整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增值税转型和所得税并轨,适当减税,以抵消汇率升值的紧缩效应,减少经济景气回落的幅度,延缓经济周期下行的过程,防止通货紧缩的出现。
在改革汇率形成机制以后,央行又出台了一些配套改革措施,连续发布了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两个通知,一方面扩大了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另一方面开放了外汇远期交易。其目的在于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避险工具,增强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经营外汇的风险意识,为其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提供机遇。据外汇交易中心的消息,目前进入外汇远期交易市场的交易商有19家银行,其中,中资银行7家,外资银行12家。
然而,自8月15日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以来,市场并未出现火暴的交易局面,由于市场报价具有同向性,且方向与预期相反,所有报价的买盘远远大于卖盘,整个市场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交易量很少,累计成交不过了了几笔;成交量较小,最大一笔500万美元;交易期限较短,最短的一笔只有8天。这种情况其实不能说明开市的决策有什么问题,而只是说明任何一个市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投机因素较大和市场风险增加的情况下,交易主体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再加上交易技术和交易经验不足,自然会等待和观望。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坚持,不能动摇,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要坚持市场开放,只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增加交易品种,完善交易制度,就会出现新的避险和盈利的机会,交易就会活跃,市场也会发展和成熟起来。
汇率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不仅是国际政治问题,也是国内政治问题。国际政治主要涉及到中美关系,人们也注意到了,由于升值幅度小,自然满足不了美国朝野的要求,最近,美国国会又在向中国施压,重提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制造业协会也紧随其后,这方面的争端还会再起。但国内政治问题人们并未提及。由于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已经相当高,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的影响也相当大,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操作失当,有可能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甚至使之发生逆转,这是最高决策当局无法承受的。人民币的小幅上升既可以对内外压力暂时有个交待,又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是政治上可以接受的。
但升值压力却并未因此消除。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外资纷纷看好人民币潜力,外汇储备增加和热钱流入之势未减,虽然央行增发票据回笼货币少了,但货币的增长速度快了,8月末M2(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17.3%。二是从新体制实施以来的汇率走势也可以看得出来。从7月21日重定次日交易价为8.11元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单边上扬的态势有增无减。如果金融市场将上一次人民币汇率变化视为一系列类似行动的开始,将会引起新一轮更大规模的热钱流入和投机大潮。面对这种情况,央行官员也不断出面声明,“人民币汇率未来是否进一步升值,将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出面调整”。
其实,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是此次汇率改革和调整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现在其效应并未完全显现出来,对这次改革和升值的成效和影响以及新体制的运行,央行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短期内不可能在一个操作过后紧接着一个同样的操作。所以,预期近期再做升值操作与情理不通,是一种明显的炒作行为。二是人民币还会升值,但怎么升何时升,则是另一个问题,既然实施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今后的汇率政策操作就有了多种选择,可以再次重新定值,也可以扩大浮动幅度,还可以运用其他市场操作方式。既然有了条件,逐步让市场发挥作用比行政调整更好。据此,央行官员的表态也并非虚言。即使央行再次选择重新定值的办法,进行升值操作,那么,也不会是今年,而是在明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的事情。
从此次汇率改革和调整的决策和操作来看,实现了原来确定的主动性、可控性、突然性和渐进性的原则,是比较成功的。
【专家评点】张巍柏:人民币升值前景不会“无限大”
自从人民币加速升值以来,有一种观点似乎很有市场,那就是将人民币升值的前景看得“无限大”。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似乎全球只有中国市场能够吸引资金,外汇储备投资到国外的钱,也一定会再转回中国。说白了,这种观点就是说人民币只能大幅升值才可解决问题。而由此延伸出来的另外一个观点则是对人民币升值的“惧怕”,这些人同样认为人民币升值无解,因此只能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放慢,以尽可能减少短期大幅升值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害。
这实际上是将“汇率为纲”推向极致的一种过度反应。而汇率作为价格信号的一种,始终是一种结果,而非原因。从这种意义上看,“汇率为纲”是一种典型的目标导向型的政策,而在这种政策基调下的过度反应,则是为了得到这种结果而让人民币硬性地达到所谓的合理水平。这就是不少人现在支持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根本原因。但在没有合理市场机制的前提下,谁也不知道人民币的合理水平在哪里。不针对不合理汇率产生的原因而希望直接依靠汇率来解决问题的这些人,不啻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我们不能否认汇率在金融世界中的重要性,但如果就此否认了金融世界的多样性,那还何谈良性金融市场生态的建设?全球金融市场发展到目前的多样性,使得金融产品收益率比人民币资产更可观的“大有人在”。各类金融衍生品交易、保证金交易、杠杆交易,已经在全球金融市场极为发达,这些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个个都可能比简单的人民币资产升值潜力可观。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张巍柏认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在中国必然开放金融市场的趋势下,人民币没有理由将持续升值。
作为政府,现在应该高度警惕的是来自国外金融市场的竞争。无论是当今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飙升,还是“港股直通车”政策的开闸,都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金融意识觉醒的时代”。未来的投资者将不再好用区区3-4个百分点的储蓄收益率来糊弄。我们的投资者只要能够开始接受西方金融业的服务,就可以轻易找到收益率在7-8个百分点,甚至是两位数收益率的金融投资产品。随着投资者们与国际市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金融知识逐渐普及,中国投资者在境外的金融投资需求将是一种不可能被抑制的庞大需求,必将释放。
中国需要高度发达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来创造和吸收流动性,改变目前中国银行体系单一流动性来源的现状。中国还需要避免“捞一把就走”的资金过度聚集中国,但绝不是靠现在对跨境资金的监管与黑金的打击来实现,而应该建设一个有真正吸引力的、能够让资本生根发芽的生态市常这样的市场需要定价的自由、交易的自由、流动的自由,需要管制的放开与透明的监管。
对中国而言,可怕的不是人民币升值,而是我们没有能力来承载高币值的人民币;可怕的是来自全球金融市场的高收益率产品的竞争,将导致中国储蓄的爆发式外流;而因上述原因导致的人民币贬值,对中国而言才是真正可怕的结局。“汇率为纲”只能是个目标,而非解决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问题的过程全部。
张燕生:人民币汇率应保持稳定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以下两大问题与挑战。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全球性通货膨胀在相隔多年后卷土重来,给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带来一定压力;二是次贷危机的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金融市场都带来了很大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至今年8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3%;按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汇改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0.8%和17.0%。
央行为保持货币稳定,所以采取了对冲措施。但这个问题值得重视的方面在于: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央行在公开市场上采取对冲操作能够带来通货紧缩吗?所谓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不能刺激或带动总需求的增加?包括带动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对目前宏观经济运行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境外媒体认为,由于我国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增加太快,中国的人民币应该升值。人民币是否应该保持汇率稳定还是升值? 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比较快,而且持续的贸易顺差增加也较快,并且到目前为止这种增长势头仍然比较强劲。同时,2000年下半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增加也较快,使得我国出现了外汇需求的相对不足和外汇供给的相对过度,产生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所以,现在境外有人要求人民币升值。但对国内的经济发展而言,人民币还是应该继续保持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