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通货膨胀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经济增长还是比较快的,那么在财政政策上面可能会有一些更为具体的政策。包括减低税负,比如说个人所得税增减的提高,增值税的转型,给出口企业多一些出口退税。
对于治市方面,对于弱势群体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扶持,对于某一些基础设施的项目,原先的投资计划进度也可能有一些加快,但是这些财政刺激方案我觉得它并不是一个市场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政策。因为今年原先国家预算做的是比较保守的财政收支分别长14%-15%。但是根据经济状况来看,相信财政收入会高于这个水平,所以多出来的财政收入可以用来做一些减税、支出增加这方面的政策。但是这个原先就在市场预料之中,只不过现在这些政策可能会更加的具体化,更有针对性。
姚景源: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中国经济在2008年上半年,可以说经受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就国际而言,我们遇到了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经济减弱带来的巨大压力。国内2月份发生了多年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5月份又发生了四川大地震。但是在这样一个困难的国际、国内局面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中国的经济结构优化进一步朝向好的方向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节能减排又有了一定的成就。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势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虽然遭遇了股市、楼市、油价、通货膨胀等重多问题,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
在当前整个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现在煤电油运的供应状况日趋紧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现在遇到了困难,特别是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加大。去年CPI上涨达到48%,是从1997年到2007年物价的最高涨幅。而今年1到5月份我们还是在81%这样一个平均数的上涨状态,因此说,物价上涨是当前经济运行当中最突出的矛盾。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这一轮物价上涨成因比较复杂。既有总供给、总需求不平衡,部分商品供应紧张的原因,比如由于供给不足导致价格上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形成成本推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状态下,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对中国具有传导作用,这种输入性通货膨胀也是作用很大的。
2008年价格的这种上涨状况,由于它成因比较复杂,所以治理起来艰巨性、复杂性更大。当前中国政府把抑制物价过高、过快增长放到宏观调控的最重要位置。从宏观政策的效果来看,物价过高、过快这种涨幅已经被抑制住。从目前CPI运行曲线来看,应该说我们的价格现在出现了回落,我们的宏观调控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林毅夫:中国高增长还可保持二三十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达到9.7%,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见过的一个奇迹。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林毅夫预测,年均9.7%的经济增长幅度还可能再保持二三十年的时间。
尽管我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7%的速度发展了28年,但实际来看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还是比较低的,2006年人均收入仅为2040美元。在这样的收入水平之下,我国目前产业总额以及国际分工方面水平都比较低。“既然水平比较低,就说明产业升级的空间非常大,每年可以投资的机会非常多。”林毅夫说,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过去几年一方面我国许多制造业已经产能过剩,但另一方面每年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是超过40%,每年投资的增长率从2003年以来维持在25%左右。这样的一个态势在未来10年、20年或30年的时候还会继续保持。
如果我国经济维持每年9.7%的增速,从2007年到2020年,我国人均收入要增长3.3倍,也就是从现在的2040美元变成6800美元;另外,按照人民币每年3%升值幅度计算,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将会是9100美元。9100美元也就是韩国在2000年时候的水平。如果到2020年我们达到韩国在2000年的发展水平,我国经济将会发生很多方面的调整,比如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调整等。
【热点延伸】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增速放缓
由“两防”转向“一保一控”
此前,继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和座谈会后,央行也召开了二季度货币政策会议,会议认为下一步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保增长、控通胀,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央行是在今年年初按照中央“双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转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成全面通胀)的政策,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的。
但是由于目前“一保一控”新政策提出,二季度货币政策会议没有提继续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只是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随后央行的年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和对外经济平稳发展。
为了防止经济下滑过快,政府宏观调控开始适当放松。“国家非常重视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问题,因此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出口的过快回落”。官方人员曾明确表示。
目前CPI和PPI的回落趋势显示,中国政府已经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
从紧政策不会大改
当前的经济形势确实很微妙。到底是通胀的风险大,还是经济下滑的风险大,学术界争论得非常厉害。但从企业景气及工业生产增加值升幅均大幅回落的态势看,从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股市——一路下滑的趋势看,恐怕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已明显大于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下滑风险加大、通胀压力逐步得到缓解的情况下,中国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确实值得认真研究。
从紧的货币政策是2007年10月以后确定的。这一基调反映了当年下半年的经济状况对宏观调控的要求,但现在乃至明年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名义上的“从紧”并未充分体现在今年的调控行动中。除了存款准备金率一开始加了三次外,其他方面的货币紧缩措施实际上远没有去年10月之前一直实施的“适度从紧”那么多、那么严厉。利率不升反降,准备金率在一次性上调1%之后不再加,贷款规模在实施不足三个季度的严格行政控制之后不得不放宽5%-10%,甚至在升值导致热钱汹涌而入、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艰难之后,汇率也不得不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正是这些变异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准确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的要求,体现了在内外经济环境都迅速转差情况下,经济决策从以反通胀为主转向保增长、遏通胀的微妙平衡。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在以上双目标中,促进增长、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应当被列为政府的首要目标,并被置于反通胀之上。从已公布的数据看,8月份的CPI同比增幅已从7月的6.3%大幅回落至4.9%。虽然有些学者认为,这与政府的价格管制有一定的关系,CPI增幅今后有可能会出现反弹;但实际上,从如下几大因素看,未来CPI增幅逐步回落、甚至降至3.8%以下的可能性要远比通胀再爬升大得多。政府根本没必要把反通胀工作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全球经济已陷入疲软状态,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也比较明显,最终一定会以总需求下降的形式反映到PPI和CPI上,从而迫使通胀进一步趋于缓和。
当前的政策显示出,央行的政策将是尽快用“稳健”来替代“从紧”。
在1998年-1999年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当前比较相近。一方面是国际经济环境风声鹤唳、危机重重;另一方面是股市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且面临着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承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同时,积极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以有效刺激国民经济的发展。那个时候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确实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并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当前次按危机一波接一波地深化,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经济形势不稳的情况下,在国内经济增速迅速下滑、股民损失惨重、以及雪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的经济环境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当然,由于现阶段的PPI仍然比较高、流动性仍然比较充裕,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仍然明显高于国际“健康标准”,因此,中国目前确实不能转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将货币政策的主基调由“从紧”转变为“稳健”,坚持有保有压、有松有紧以适当放松为主的策略,已经变得越来越必要、越来越迫切。在放松货币政策方面未来半年中国可以取消对贷款规模的行政控制,将存款、贷款基准利率再下调27个基点,并分别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回调至15%。在紧的方面,中国应当继续回收流动性,维持(不扩大)对房地产的“紧缩措施”,并在适度回调后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对待过于充裕的流动性,中国应当采取根治的办法:一方面在价格手段(比如引入资本税或无息准备金)及行政管理上进一步收紧外汇流入和结汇的政策,继续追查和处罚已经流入的热钱;另一方面先将人民币贬回至7.05 RMB/USD,然后在此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以支持传统制造业的复苏,并通过适度减息(可以缩减中美息差)和贬值来大力压缩热钱的图利空间。为此,中国还应当重视舆论导向的作用,宣传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宣传治理贸易失衡应当以非汇率手段为主。
市场预测,到2008年底,热钱和通胀将会得到有效遏制,流动性一定会得到缓解,中国的国民经济一定能够恢复到良好的增长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