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来激活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使每个人的欲求转化为物质、财富、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有人说:成大事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产生了这一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便会转化为一种动力。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与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
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信心——在支持和推动着他们不断走向成功。
每个人都不能离开自信,它是你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自信心是引导人们走向胜利的阶梯。一般来说,自信心充足者的适应能力就高,反之,则适应能力较低。但很多人都缺乏自信,因而终生默默无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自己认为最难解决的私人问题是什么?600个大学生中,75%的人在答卷上选择“信心不足”的答案。
十分巧合的是,这个世界上至少有2/3的人营养不良,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信心不足的人数和营养不良的人数一样多。营养不良,使人身体无法正常发育;自信心不足,也会带来精神上的发育不良。
缺乏自信心,是人生的一大悲哀。这种悲哀在于,他们把“自我”丢失了。一个人丢失了“自我”,便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动力,没有了生活的乐趣。
当自信心融合在思想里时,潜意识便会立即拾起这种震撼,把它变成等量的精神力量,再转送到无限智慧的领域里促成成功思想的物质化。可见,自信心对成功是何等重要。说白一点,缺乏自信心的人将一事无成。
自信的建立并非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困难,它是一个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只要你总想着自己的长处,总想着自己已经成功的经验,你的自信心便会逐渐在你的心中复苏、生根,并逐渐主导你的潜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自信心便会融入你的性格。
保持恒心
恒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我国古代学者更强调恒心的价值。如荀子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意志过程中,恒心阶段具有更为本质的意义。因为光有决心和信心,而没有坚持到底的恒心,自然毫无意义:决心成了水中之月,信心也成了闪烁流星。恒心的坚持在于,一方面要善于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做到面临重重诱惑而不为所动;另一方面要善于长久地维持已经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始有终。具有恒心的人,不论前进道路上如何险阻重重,都不放弃对目标的执著追求;不论行动过程中如何枝节横生,总是目不旁顾,坚持既定的方向。
恒心是克服一切困难的钥匙,它可以使人们成就一切事业。它可以使人们在大灾祸、大困苦的时候不致覆亡。它可以使人们以铁路、电报等工具,将各洲贯通联络起来。它可以使人们寻见新陆地,获得大胜利。它可以使贫苦的孩子受大学教育,在社会上有所表现。它可以使纤弱的女子担当起持家的重担,使残疾的人能够挣钱养活衰老的父母。它可以使人们逢山凿隧道,遇水架大桥。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得上、可以替代恒心,知识、金钱、权势以及其他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替代。
恒心是一切成大事者的特征。劳苦不足以使他们灰心,困难不足以使他们丧失意志,不管是怎样的艰难困苦,他们总会坚持忍耐着,因为“坚韧”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或许缺乏某种良好的素质,或许有种种弱点、缺陷,然而恒心则是成大事的人绝不会缺少的涵养。
凡是用恒心当作资本从事事业者,他成功的可能,比那些以金钱为从事事业资本者要大得多。人们的成功史,每时每刻都在证明拥有恒心可以使人脱离贫穷,可以使弱者变成强者,变无用为有用。
犹太人的祖先摩西,为了脱离埃及人的压迫,率领犹太人去寻找物产丰富的乐土——巴勒斯坦。经过了41年的沙漠漫游生活,终于找到了肥沃的土地巴勒斯坦,并建立起了犹太人的乐园。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到40岁的时候,才开始创立教派和宣传教义。他宣称自己是神的使者,因此被视为异端,被逐出了麦加城,过着贫穷流亡的生活。但是,他仍然能够忍受一切厄运,努力宣扬自己的宗教,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将伊斯兰教传播开来,并使自己成为阿拉伯人的领袖,以统治者的姿态,再次进入了麦加城。
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一个具有恒心的人。每当他发明一件东西的时候,他都要忍受别人的讥笑和指责,因为他的观念太新了,别人无法接受,甚至有不少人把他的新奇发明视为洪水猛兽。但是,爱迪生能够忍受任何的讥笑,他努力地为自己的发现寻找依据,并争取别人参与试验和试用。相传他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为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曾先后试验过1 000种材料。当别人嘲笑他的时候,他却回答:“在失败999次的同时,我又找到了999种不能用电来发光的材料。”
“继续罢!继续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恒心。只凭聪明的人,不能够成功,因为聪明而不能成功的人实在太多了。”发展了麦当劳连锁快餐的韦郭先生,他曾经讲过一些关于恒心的话,他说,“只凭天才的人不能够成功,因为怀才不遇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也着实不少。教育也并不能够取代恒心,在今日的社会中,不是有很多自暴自弃的读书人吗?只有恒心,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
当人们竭尽全力却依然要面临失败的结局,当其他各种能力都已束手无策、宣告绝望之时,恒心便悄然来临,帮助人们取得胜利、获得成功。
因为无坚不摧的恒心而做成的事业是神奇的。当一切力量都已逃避了、一切才能宣告失败时,恒心却依然坚守阵地。依靠恒心,终能克服许多困难,甚至最后做成许多原本已经失望的事情。
当人人都停滞不前的时候,只有富有恒心的人才会坚持去做;人人都因感到绝望而放弃的信仰,只有富有恒心的人才会坚持着,继续为自己的意见辩护。所以,具有这种卓越品质的人,最终都能获得良好的声誉和可观的收益。
七 意志力在行动中的表现
每一点进步都来之不易,任何伟大的成就也不是唾手可得。许多成功人士的一生,就是坚定执著、顽强拼搏的一生。对于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来说,意志是最好的助推器。谁能不退缩地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谁就能一步步地接近成功。
动机冲突中的意志
动机是激励、引导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维持、调节已有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开展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力量。
人的任何活动都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活动的原因,目的是活动所追求的结果。
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是说,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没有无目的的动机,也没有无动机的目的。
然而,动机与目的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正像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一样,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动机只针对一个目的。实际的情况是,有些活动的动机只有一个,而可以有若干局部的或阶段性的具体目的;同样,有些活动只有一个总的目的,而也可以有若干局部的或阶段性的具体动机。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身上,同样的动机可以体现在不同目的的活动中;同样,在同一活动的目的之下,也可以包含不同的动机。
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原因,在一个人的行动中,往往并不是只有一种动机在发生作用,而是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例如,填报大学志愿时报了工科就不能报文科,如果一个人既喜爱文科又想报理科,冲突就出现了。冲突可能由于理智的原因引起,也可能由于情绪的原因引起。但是,一旦冲突出现,就总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躁、烦恼、心神不定等。当问题特别重要,而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又都具有充分的理由时,这种特殊的冲突状态就会更深刻、更持久。
动机冲突的情况是很复杂的,从类型来说,动机冲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外在条件激发而来的动机,可称为外在动机。以学习动机来说,如父母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学们的尊重,都可能成为激发学习动机的条件。但这种外在动机的“内驱力”小,维持的时间也不长。
一类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可称为内在动机。能转化为动机的心理因素很多,如需要、愿望、兴趣、情感、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从而转化为活动的内在动机。这种内在动机的“内驱力”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之间,是可以交替转化的。人们在实际活动中,有时是外在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在动机起作用,轮换交替,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当一个人在某种外在动机的推动下进行活动时,渐渐地对活动产生了兴趣,于是便在兴趣的推动下继续进行活动,这样外在动机便转化成为内在动机了;同样,当一个人在某种内在动机的推动下进行活动时,由于做出成绩获得奖励,于是又在奖励的推动下继续进行活动,这样内在动机便转化为外在动机了。应当指出,两种动机的交替不一定能够转化,两种动机的转化一定能够交替。
以上我们说的是动机冲突从类型上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然而,如果从形式上看,动机冲突又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四大类型。
1双趋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系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同样强度的动机;而他迫于情势只能满足其中的某一个,必须舍弃另一个,于是便造成了难以取舍的冲突心理。例如,两部好看的电影只能看其中的一部;同时得到两个出国深造的机会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而不可兼得,等等。
2双避冲突
所谓双避冲突,系指一个人在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面前,必须接受其中的一个始能避开另一个。在此种情况下,他就必然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双避冲突的境地。例如,一个人害怕医生开刀,但只有开刀才能保全生命;在此种情势下,他不得不忍受开刀的痛苦,以避开病魔对自己生命的威胁。
3趋避冲突
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例如,孩子跟随爸爸、妈妈外出,但同时又怕受到约束;学生愿意选修一些新的难度较大的课程,但又担心考试失败;外出旅游是件有吸引力的事情,但因耗费时间太多而不愿意去,这些情况下引起的冲突都是接近—回避型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接近一回避型冲突,常常出现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例如,现在各用人单位都提倡人员流动。当一个人看到某大城市招聘职工时,可能引起接近—回避型冲突。他想到去那儿工作的许多好处,如工资收入多、住房条件好等,但又担心去一个新的城市生活不习惯,子女教育问题难以解决。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工资和住房条件差些,但工作和生活环境早已习惯,也比较安定,子女升学的条件也较好等。由于对各种利弊、得失的考虑,产生了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解决这种冲突要求人们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因而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另外,从内容上来看,动机冲突可分为原则性的和非原则性的。凡是涉及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往往会引起激烈的思想斗争。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属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通常不会引起激烈的思想斗争。
在动机冲突时怎样来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呢?对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意志坚强者能坚定不移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服从于集体的和国家的需要;而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他也能根据当时的需要果断取舍。如果一个人遇到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时不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或者对待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经常犹豫不决、摇摆不定,那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就动机冲突来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的是双趋冲突。因为生活中比较难于处理的是双趋冲突。在双趋冲突中,两种都想得到的东西如果有好坏之分,人的动机冲突还是比较好办。而事实上往往是想得到的都是挺美好、挺有用的东西,这时的动机冲突解决起来才更为困难。但是,现实就是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时候是不多的,人们面对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常常不能同时拥有,必须有所放弃。放弃的东西并不就是坏东西。在好坏之间,人是较容易放弃一面的,困难的就是面对的都是美好的东西,放弃哪个都似乎“于心不忍”,难以抉择,这是对一个人意志的最好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