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也认为,我们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把它分成南方和北方。香港总商会董事长翁以登认为,区域性的差别不应该变成注意力差异,区域分别不能变得极端化,现在中国最大一个障碍就是区域保护主义,把区域分别弄成一个反面,不是互补的,而变成了互相抵制。
坎外真经
1.偏见是分歧的根源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分歧,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偏见。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处的角度各异,代表的利益差别,最终导致了相互之间的偏见。由于区域文化的限制,人们往往会有以哪里哪里为荣的意识。比如“做一个骄傲的北京人”等等。
再往小处说,甚至人们还有以是哪个县,哪个镇,哪个村为骄傲的想法。之前还流行这样的说法:“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为什么要强调亚洲的山是高昂的头呢?难道其他大洲的山就是低着头的吗?其实细想来,放开眼界,我们都是中国人,从全世界的范围讲,我们都是人类。很多分歧,其实都是狭隘的偏见所致。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些地方宗教纷争每天都在发生。为什么会发生宗教冲突呢?因为那些信教者都认为自己所信的宗教是最正确的,认为别人所信的教都是荒诞的,不可理解的。
因此,信教者都要打击、诋毁那些与自己信不同教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信仰无所谓好坏之分,为什么就一定要强调自己的信仰是多么伟大,而认为别人的信仰错误呢?是因为偏见,是在自己信仰的禁锢之下对其他思想和信仰的偏见。
还有我们时常听到的种族歧视,也是因为偏见。就是因为表面上的肤色差异,就造成了种族的歧视。莫非真有哪种肤色的人就比别的肤色的人更高贵吗?莫非真有哪种肤色的人就比别的肤色的人更聪慧吗?当然没有!人与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反应一个人高尚尊贵与否的,不是外表,而是内在,是灵魂。那些抱有种族歧视的人才真真需要他人的同情。
2.融合才是出路
偏见是分歧的根源,那如何才能消除分歧呢?唯有融合才是正确的出路。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一分为二,非黑即白吗?是正反两面,非错即对吗?世界的本质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白,有黑,也有红,有绿;世界的本质应该是自然的,平衡的,融合的,不应该是极端的,一边倒的,偏见的。很多事情用对与错是无法衡量的,正是因为世界的丰富多彩,世界的平衡,要解决分歧,就应该放弃偏见,放弃对立,寻求融合。融合才是我们的出路,才是世界的出路。
第三十八道坎:如何卸下“隐私”的负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潘石屹也是如此。在潘石屹心中,曾有一些“隐私”一直压着自己,甚至成为潘石屹沉重的负担。
自己的心灵被这些隐私所累,一度被压抑地喘不过气来。潘石屹需要卸下这些负担,解放自己!
在潘石屹心中,一直有几件事情自己从不与人提前,也就是自己心中的隐私。然而,这些隐私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潘石屹心中的负担,一直在折磨着他。
其中一件事情涉及友情。多年来,总有一些曾经的好朋友、好同学以及同事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向潘石屹借钱。对于这样的请求,只要潘石屹经济允许,他大多会慷慨解囊,以解朋友难处。然而,让潘石屹伤心以及不能理解的是,有一些人,甚至是当年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借完钱之后却消失的无影无踪,再也联系不上。这些人在借钱之初却是信誓旦旦地承诺:“下个月就还你”、“几个月之后就给你还上”。每当想起这些,潘石屹都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当然让潘石屹最伤心的不是那些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而是这样的事情彻底地破坏了与那些朋友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让他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够敞开心扉,总是带着提防的心态与人交流。
还有一件事情在潘石屹心中埋藏了三十多年,比上文提及的这些旧账更加令人压抑。在潘石屹心中,小时候的一次伤害一直让他无法释怀,他对那个伤害自己的人一直心怀恨意。潘石屹小时候成绩特别好,考试总考满分。然而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潘石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加入红小兵。那天,老师把红领巾给潘石屹系上,潘石屹喜出望外,于是和旁边的同学说起话来。当时学校是明确规定,开会的时候不允许说话。
潘石屹的行为被一位老师发现了,这位老师同时也是潘石屹的一个远方叔叔。潘石屹的叔叔当着全校一百多人的面把他拎起来放到了最前面的讲台上站着。下面的同学都在笑,甚至还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网潘石屹身上吐口水,潘石屹当时伤心极了,一个劲地哭,很多老师都说让他下来,但是他叔叔就是不让,硬是让潘石屹在全校唯一的讲台上站了近两个小时。
在潘石屹心中,这是一个极大的侮辱,久久不能释怀。潘石屹回忆称,当时就感觉世界末日一般,甚至都没脸见人了。
潘石屹对于这位叔叔的记恨之大超出了想象,几乎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步。几十多年后,潘石屹发现母亲将自己买给她的轮椅送给了那位叔叔,潘石屹居然勃然大怒,大喊“为什么要送给他?”把家里人都吓坏了。甚至,在那位叔叔离开人世后,潘石屹依然会记恨他,几十年之后依然在操控着潘石屹的情绪。
除了上述两件事情,还有一些其他的“隐私”也在困扰着潘石屹。这些“隐私”宛如一口巨石压在了潘石屹的心口,每每想起都让潘石屹喘不过气来。
潘石屹的战术
列出清单,放下隐私
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在即将迈入2007年的时候,潘石屹对这些“隐私”做了一个梳理,他决定放下这些“隐私”,解放自己的心灵。
对于那些借过钱最后没有还上的人,潘石屹列了一个清单,然后把这个清单烧了。他要让所有这些旧账都随着这张清单化为灰烬,从此这些旧账不再成为自己的心理负担。对于那些朋友,只要潘石屹能联系上的,他都会主动联系,给他们拜年。
潘石屹希望那些曾经的友谊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
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自己一直记恨在心的人,潘石屹也列了一个清单,并将这张清单附以燃烧。在潘石屹看来,这也预示着,自己再也没有所谓的仇人了。当看着火苗吞噬着一个个名字时,潘石屹鼻子一酸,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因为在这一刻,潘石屹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坎外真经
1.定期清零,解放自己
有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宗。他讲了自己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给予指点,于是老和尚给小和尚倒了一杯茶。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
小和尚依然问老和尚:“师傅,请您指点。”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
小和尚只好冥思苦想,终于有一天他顿悟:如果自己不把旧有的东西清除掉,又怎么能接受新的东西呢?如那只满了的茶杯,旧茶不倒,如何能添续新茶?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会取得很多成绩、荣誉、奖励,同时我们也会遭遇失落、苦闷、跌倒;我们会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同时也会积累很多沉重的负担。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之中,我们将驻足不前;如果我们总是沉陷于以往的失败之中,我们将永远找不到新的方向,体会不到新的快乐。
定期清零,是走出过去的最好办法。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定期清零,这样才能解放自己。尤其是对于曾经的痛苦,更应该归零,正所谓烦恼也是菩提,伤痛也是阅历。如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将令大家钦佩。
2.永远充满阳光
人如何才能解放自己,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心中永远充满阳光。有一首诗写的非常好:
“亲爱的朋友,当痛苦和烦恼缠绕在你心上,请不要忧郁和悲伤。花花世界,变幻莫测;喜怒哀乐,每时每刻都在让我们品尝。无论你富裕还是贫困,不管你体弱还是健康,要珍惜每一秒活着的时光。生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就像大梦一场。用乐观的心情面对生活吧,让心灵永远充满阳光。”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会有很多烦恼,会有痛苦,会有压抑,但只要我们心中永远充满阳光,所有这些不快都不值一提。对待身边的人也是,应该用阳光的心态看待,哪怕他曾经伤害过你。要知道所有的记恨并不能使得伤害减少,反而会让曾经的伤害不断加深。
在星光大道中曾经走出来一位盲人歌手,他的名字叫杨光。
杨光从小就见不到光明,但是他靠着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付出的不懈努力,最终战胜了所有的困难,以非凡的毅力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杨光看不到这个世界,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对阳光的渴望。
杨光自己说:“每个人对于成功的标准都不一样,虽然我的名字和我的自身条件有很大差距,但我成功的标准就是把快乐、温暖传递给我的观众。谁又能说我不是真的阳光呢?”
第三十九道坎:灵魂的拷问,敬畏之心长存
一直以来,潘石屹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灵魂真的存在吗?
目前的科学手段是无法获取灵魂存在的可信证据的,正因为如此,灵魂不存在似乎是真理。然而,因不理解灵魂的存在,人们对生活怀有恐惧,特别是恐惧死亡。因为没有灵魂,我们仅仅是一个肉体的生命,死亡之后就灰飞烟灭了,什么都不存在了。潘石屹也一直受这个问题的困扰。对于灵魂的拷问似乎是每个人到了一定阶段必定会思考的问题,潘石屹能给自己答案吗?
潘石屹小时候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他思考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问题。按照常理小孩子是不会去想这些问题的,因为他们天真烂漫,思想单纯。然而,潘石屹却不是如此,潘石屹小时候经常看到死亡发生。在潘石屹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有30多个人,然而到了小学五年经,班上就只剩下13个同学。消失的同学,一半是女孩,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让上学了,还有一半则是因为饥饿、贫穷或者疾病死去了。
正因为小时候经常面对死亡,而死去的同学就从此消失,再也见不到面了,潘石屹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他常想的一个问题是,自己怎么才能不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开始想:自己怎么才能不怕死?
后来,潘石屹想,如果人有灵魂,只要灵魂永恒,那死又有什么可怕呢?不过灵魂真的存在吗?到目前为止,灵魂的存在时遭到很多质疑的,因为目前的科学手段根本无法获得灵魂存在可信的证据。
而且,灵魂到底是什么?如果人有灵魂,那人死后灵魂又去哪里了呢?所有这些关于灵魂的拷问都在困扰着潘石屹,而且,似乎每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在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会发出对人性,对生命,对灵魂的拷问。潘石屹必须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生命和灵魂的一次探究,对自己生命和灵魂的一个交待。
潘石屹的战术
1.探究灵魂,相信灵魂真实性
什么是灵魂?潘石屹一直疑惑。有一天他读到佛经里的一个故事时他才悟出其中的真谛。这个故事时这样的:佛的弟子阿难心中烦躁不安,便请佛祖安一安他的心。佛祖说,把你心拿出来,我给你安。阿难说,心在我的身体里,拿不出来。佛又追问,心既然在你的身体里,你为什么能够看到院子里的竹子呢?阿难马上回答,那我的心在院子里。佛祖又问,心在院子里你又为什么能看到屋子里的我?阿难回答,我的心在房间了。佛祖一直追问了六个问题,阿难最后终于明白了。不过,阿难当时明白了什么,潘石屹一开始也并不明白,直到很多年后,潘石屹才恍然大悟,佛与阿难所说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灵魂是精神世界的东西,用物质世界的语言无法准确描述。
灵魂真的存在吗?在潘石屹看来,虽然现实中,灵魂的存在找不到科学的依据,但是人们对灵魂不厌其烦地讨论、争辩,也说明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有着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真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那是用科学观察做依据的;另一种是精神世界的真实,那是用信仰、艺术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灵魂的真实就属于后一种,它对人类非常重要,没有灵魂,人就等同动物。在潘石屹看来,灵魂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2.西行净化灵魂
为了去感受“中西部人的真实表情,真实生活,以及让人敬畏的大自然”,同时让自己充满了偏见、固执的头脑得到一个空白思考的机会,净化自己的心灵,潘石屹带着一个团队开始了西行之旅。
为此潘石屹做了一个计划,那就是从北京出发,沿着北纬40度,向西行25度,从东经116度到东经90度,在每个经度和北纬40度的交汇点上,拍下这里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学校、墙上标语……当然,由于现实的原因,潘石屹不能完全地按照他自己的计划走。在潘石屹看来,这一次西行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想出去看一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以此回归自然,净化心灵。潘石屹还还把这一次的旅行写成了一本书,叫《西行25。》。
坎外真经
1.保持敬畏之心
灵魂不可触摸,也很难了解。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我们持什么样的态度很重要,保持敬畏之心是合适的态度。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一生所秉承的哲学就是“敬天爱人”。对于“天”应该永怀敬畏之心,应该顺应规律;同时应该怀有爱人之心,多做利他之事。敬天爱人是净化个人灵魂的准则。
保持敬畏之心,其实不仅仅是对于灵魂,人性这样的精神元素,对于世界万物都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对自然应该怀有敬畏之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对市场应该保持敬畏之心,无论何时都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要忽视自己对市场规律的研究,更不要轻视市场的巨大能量;对人民应该怀有敬畏之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
2.拥有善的力量,让自己的灵魂升华
大家通常觉得圣贤离自己太远,其实不管是圣,还是贤,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人的肉体死了,终将化为一抔黄土,然而人的灵魂却是可以不断进步,可以永生的。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快乐、慷慨、谦虚、愿意为他人服务的人,你的灵魂的能力就会非常强大;如果你是一个非常邪恶的人,心里面有很多阴暗面,你的能力就会比较弱。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升华呢?正如前文所述,应该做一个快乐、谦虚、慷慨的人,而这些说有的品质概况起来就是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拥有善的力量,灵魂就可以升华,拥有善的力量,就是说圣贤。精神价值源于对灵魂的相信,真正了解灵魂发展、成长规律,就可能会更主动一些,一步步让自己完善。